蒙治坤(山西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24)
1965年11月山西省大同市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木板漆画,2002年1月入选《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2019年2月,作为山西博物院代表性藏品之一登上央视《国家宝藏》栏目。在此,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件色泽鲜艳的、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北魏木板漆画,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这组木板漆画,是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墓室屏风的一部分。该墓曾遭到盗墓者破坏,木板漆画出土时零散分布于墓葬后室,保存较为完整的有5块。每块木板高约81.5厘米,宽约20.5厘米,厚2.5厘米,上下和两侧均有榫卯,可与相邻的屏板上下边框榫合。正、背面皆有绘画和题记,且每块版面分隔为4层,每层为一单独画面,木板漆画四周镶边并有彩绘图案。出土时,向下的一面则因受埋藏环境影响,出现漆皮剥落的情况,保存状况欠佳。
目前,山西博物院现藏其中两块,可以拼合,拼合后画面正面有虞舜二妃、周室三母、鲁师春姜与春姜女、班姬辞辇等内容,背面有李善养孤、李充奉亲、素食赡宾等内容(图1)。
图1 北魏木板漆画(正面、反面) 山西博物院藏
大同市博物馆现藏较完整的3块残片,第一块绘启与启母、鲁母师、孙叔敖、鲁义姑姊等内容,第二块绘孙叔敖、卫灵公与夫人、齐田稷与母等内容。第三块绘齐宣王与匡青等内容(图2)。
图2 大同博物馆复原展示场景
此外,墓葬中还清理出一些漆画的残片和漆画边框,绘有晋公子重耳等相关内容。
木板漆画上的绘画内容中,多为《列女传》《孝子传》等记载的妇女、忠臣、孝子、圣贤故事,带有浓厚的儒教色彩,是当时较为流行的题材。
出土木板漆画的司马金龙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南的石家寨村,墓葬于1965年11月被发现,12月上旬开始清理,1966年结束发掘工作。司马金龙墓早期被盗,随葬品位置已被移动,且多数被破坏,有些已不能复原,共出土文物454件。根据墓葬信息考证,该墓有明确纪年,墓主人司马金龙的妻子姬辰葬于延兴四年(474年)、司马金龙葬于太和八年(484年)。
按墓表、墓志铭和《魏书 · 司马楚之传》,墓主人司马金龙身份明确,系晋宣帝司马懿弟太常馗之九世孙,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人。
河内郡温县是两晋皇族司马氏的籍贯。司马氏自东汉起就是“世二千石”的大家族,东汉颍川太守司马颖、京兆尹司马防等著名人物均出自该家族。根据毛汉光先生统计,中古政治社会最重要的士族共有60家,河内司马氏即在此列。
三国曹魏时期,司马懿开始走上政坛,曹魏皇帝沦为其父子的傀儡。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接受魏帝禅让,建立西晋。半个世纪后,西晋政权瓦解,西晋宗室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东晋。公元420年,刘裕取代司马氏,建立刘宋政权。身为东晋皇室的司马楚之(司马金龙的父亲)就是在这种历史变革的前夜,于泰常四年(419年)北上归附北魏。入魏后的司马楚之南破刘宋,北伐蠕蠕,屡立战功,深受北魏皇帝的赞赏,获封琅玡王。司马楚之入魏后娶北魏鲜卑族河内公主为妻,生子司马金龙。北魏和平五年(464年),司马楚之离世。
司马楚之去世后,王爵由司马金龙承袭。司马金龙历任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镇守西部疆域,管理北魏各级官员;他还被授予“羽真”“司空”尊号,其中“羽真”或称“羽直”“于真”,为鲜卑语贵族尊称的汉语对音。同时,司马金龙起于中书学生(太学生),擢为太子侍讲,为拓跋弘(后来的北魏献文帝)讲解汉文经典。其于太和八年(484年)离世,逝后谥号为“康”,故墓表称为“琅琊康王”。司马楚之、司马金龙父子主要活跃于北魏明元帝到孝文帝期间。《魏书》有“楚之父子相继镇云中”等记载。
司马金龙生于北魏,多年在北魏身居高官,出身于平城时期汉胡联姻的显赫世家贵族。其墓中出土的文物既有典型的汉文化器物,也有草原风格的随葬品,更有许多吸收了多种文化因素的综合器物。其中,传统的汉文化因素,从器物的文化构成上反映出中原封建士大夫阶层日常生活的典型特征,这与司马金龙的家族渊源和当时北魏平城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联。
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两面皆有绘画和题记,描绘多幅内容丰富的历史人物故事,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文化生活,内容丰富、技法娴熟,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北魏时期的绘画风格乃至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
从绘画技法上来看,木板漆画继承了战国和东汉漆画色彩富丽、真实生动的优良传统,在战国绘画的基础上色彩更加艳丽多彩,细劲的铁线描法线条流畅笔触利落。
就人物表现而言,人物生动形象,线条简练,以简明扼要的“骨法用笔”表现人物的主要动态,这一点和同时期的云冈、龙门石刻风格基本相同。由于木板漆画面积较大,人物描写运用浓淡层次渲染,充分体现了人物的立体感和肌肤色调。其绘画风格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非常接近,传达出“春蚕吐丝”“吴带当风”的意境。
从画面的表现形式来看,或是通过人物服饰质地,例如周室三母衣着华丽;或是通过人物的远近关系和比例构图,如鲁义姑姊和楚庄王樊姬身后的侍者及肩舆人物比例矮小,来传达人物身份的尊卑贵贱和远近纵深的空间关系。
综上所述,木板漆画上承汉代之遗风,下开隋唐之先河,绚丽多彩、气韵生动、技法纯熟,其绘画风格、技法、设色都富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代表着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成为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漆器的一件代表作。
司马金龙墓所出土的木板漆画上的题记,以实物形式让我们见证了魏碑这一全新的书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为我们进一步探明魏碑书法形成的渊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得到了高度重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进入到一个百花争妍的新阶段。
魏晋书法与东汉书风一脉相承,魏晋流行的新书体—草书、行书、楷书,莫不肇始于东汉。伴随新书体的流行,古体的篆书、隶书由盛而衰。总体而言,南方尚新,北方袭古,崔悦、卢谌等书法家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
北魏太和以前的北方书风中,崔氏旧体书法居主导地位,与南朝书风形成鲜明对比。477年,孝文帝亲政,大力推行“汉化”改革,南朝书法开始在北方崛起,南北书风的差距逐渐缩小。
北魏建都平城近100年间,平城发展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书法与绘画艺术都达到新的高度。梁启超认为“绘画在北魏不能独立,书法在北魏可以独立,而且可以分初、盛、中、晚”。
根据文献记载,北魏时代,无论是平城时期还是洛阳时期,朝廷台殿楼观的门榜往往都采用篆书。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墓铭题额也是阳文篆额“司马琅琊康王墓表”。种种迹象表明,古体的篆书仍然是当时使用的书体,范围限定于特定的、庄重的场合,而且流行于上层社会。目前发现的平城时期重要的碑刻、墓志多采用隶书体。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魏晋南北朝书法表现形式有砖刻、石刻、写经、简牍等,尽管风格各异,但都体现出由隶书向楷书逐渐演变的过程。平城时期的书法,古拙朴茂、沉稳强劲,代表了北魏王朝鼎盛时期的书体和风格。
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几乎每幅图都配有文字题记和榜题(图3),用以说明内容和人物身份。这些屏风题记无疑是平城时期楷书中最为珍贵的作品,是当今难得一见的北魏墨迹。
图3 木板漆画局部
书写者用笔灵动,笔致清俊劲挺,横竖撇捺间的用笔皆为典型的楷书写法。当然,我们也看到有隶书的笔势,比如竖钩一律平挑,撇笔和捺笔舒展,体态呈左右分张之势,所以结体欹侧的姿态并不明显,不如北魏后期楷书那么严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典型书体,同时也证实了平城时代书法隶书多于楷体的面貌,而迁都洛阳后则呈现以楷体为主、隶楷辅之的书法发展轨迹。
如果将司马金龙墓漆画上的文字与大同云冈石窟题记以及同时期墓葬出土的铭文碑刻相比较,木板漆画的文字更具有转折毫芒的笔意,更能体现书法的笔锋运势,呈现出更鲜明的时代特点。与同时期楷书比较,工整端庄,木板漆画的文字与当时标准的正体楷书相差无几,书法技巧相当娴熟、水准上乘,更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藏品,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物,也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一件稀世艺术珍品,对了解和研究北魏时期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