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的健康指导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状态、疾病认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12-08 11:37:12倩,林静,汤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23期

王 倩,林 静,汤 雯

(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山东青岛266035;2.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肝硬化失代偿期(DCC)是肝硬化患者的严重阶段,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1]。大量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良好的疾病认知及遵医行为对改善DCC患者的身心状态、抑制疾病进展具有重要作用[2-3]。健康教育是现代护理学中的重点单元,其通过社会教育活动,缓解或消除影响人们健康的风险因素,继而促进健康,强化整体生活质量。然而,常规健康教育主要以口头宣讲为主,方式单一,加之内容枯燥,严重影响开展效果[4]。系统化的健康指导是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教育手段,其通过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健康教育内容,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积极应对疾病,自觉采取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继而保障生活质量。2020年5月1日~2022年4月30日,我们对42例DCC患者采用系统化的健康指导,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于本院就诊的DCC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内科学》第9版[5]中关于DCC的诊断标准者;②Kam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60分者;③研究内容已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告知知情。排除标准:①心血管或脑血管严重病变者;②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者;③肾功能不全者;④消化道急性出血与肝性脑病者;⑤患有免疫系统疾病者;⑥患有精神疾病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25~68(46.85±4.48)岁;病程3~20(10.52±2.23)年;肝脏功能 Child-Pugh 分级:A级22例,B级20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16例,初中13例,小学13例。研究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5~67(46.80±4.50)岁;病程3~20(10.50±2.18)年;肝脏功能 Child-Pugh 分级:A级21例,B级21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16例,初中14例,小学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向患者介绍院区环境及医护人员组成情况,并提供舒适、干净的住院环境;遵医嘱落实各项诊疗内容,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采用口头指导与发放健康手册的方式向患者进行DCC知识教育,内容包括:药物治疗、DCC饮食方案、健康生活方式、腹围与尿量监测、并发症监测与防控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系统化的健康指导,方法如下。

1.2.1 组建系统化健康指导小组 由专科医师1名、护士长1名及护士4~5名组建系统化健康指导小组,其中专科医师负责用药及治疗指导;护士长监督与协调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护士负责开展具体的系统化健康指导方案。上述人员均接受系统化的培训,考核合格后进入系统化健康指导小组。小组成员通过查阅现有资料结合DCC患者的康复需求,制订系统化健康指导方案与健康教育方式。

1.2.2 系统化健康指导内容 ①入院当日,向患者进行住院须知宣教,耐心解答其提出的问题。同时,讲解检查项目的实施方法及诊疗目的、相关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若在观察与沟通时发现患者存有不良情绪,及时进行疏导。②入院第2天:向患者及家属讲解DCC的发病机制、病情进展、常见并发症、治疗情况等知识,使其认识到不良健康行为习惯可能诱发的疾病问题,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对预后的重要性。同时,列举成功治疗的案例资料,增强患者对治疗与康复的信心,积极且主动地配合医疗操作。上述指导时间约30 min。③入院第3天:向患者提供健康数据调查结果,引导其思考DCC发病与健康行为的关系,鼓励其自行分析疾病并发症的原因,并说出顾虑、疑问,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分析,以便增强其改变不良行为的意愿。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健康习惯的益处,鼓励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健康监督与管理中。指导时间约30 min。④入院第4天~出院前一天:围绕患者关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包括生活常识、饮食教育、用药教育、皮肤管理、运动教育、腹水症状管理、心理健康、上消化道出血管理等,之后采用“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患者对健康指导内容进行复述,如:饮食指导描述问题“如何保持营养均衡?食欲不振怎么办?”生活常识指导描述问题“为什么不能熬夜”、用药指导描述问题“用药原则?如何安全用药?”等,对于其中的关键内容给予着重讲解,若患者回答与复述错误则再次加强教育,直至其完全掌握,上述健康指导时间约30 min。完成后鼓励患者参与讨论,分析健康知识的实用性与可行性,提出疑问,分享既往经验,最后由护理人员进行总结,讨论时间为15 min。⑤出院当日:帮助患者建立疾病健康知识储备,与其共同制订康复计划,并分为阶段性小目标,引导患者书写阶段性行为改变计划与承诺书。同时,针对患者的健康行为改变给予鼓励与赞扬。指导时间约30 min。⑥出院后:加强随访,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了解患者的近期遵医行为,对执行良好者进行鼓励,帮助执行不佳者找到原因,提出解决建议,纠正影响健康的不良问题。每次沟通时间15~20 min,随访时间共2个月。

1.2.3 系统化健康指导方式 患者在院期间,护理人员在口头教育的基础上,联合DCC健康知识短视频开展健康指导。出院后,利用微信或电话等方式开展随访式指导,其中微信群由专人管理,定期向群体发送健康知识。

1.3 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态: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HAMD分界值为8分,HAMA分界值为7分,分值与抑郁、焦虑情绪呈正相关。②疾病认知:干预前后采用自拟DCC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给予评价,问卷包括DCC病因、用药知识、生活常识、并发症防治4个方面,每项评分范围均为0~100分,分值与疾病认知呈正相关。量表信度Cronbach′s α为0.92,效度指数0.84。③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通过健康调查12条量表(SF-12)评价,量表内容涵盖精神、生理、社会、躯体情感职能与总体健康等方面,以百分制计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疾病认知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疾病认知情况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SF-12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F-12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肝硬化在临床较为常见,早期患者的肝功能尚可代谢,随着病情进展一旦超出肝功能代偿能力便会进入失代偿期[6]。DCC主要包括两类症状,其中门脉高压能够阻碍血流运行,常会出现血流逆流并形成侧支循环,继而引起静脉曲张,造成腹腔积液、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甚至原发性肝癌等并发症[7]。同时,由于DCC迁延反复,加之并发症多、预后差,所以需要长时间持续性且系统的干预治疗,若患者遵医行为不佳,则会给其预后造成严重影响[8]。因此,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增强DCC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保障遵医行为十分必要。

健康教育是加强DCC患者疾病与健康知识认知度的主要手段,然而常规健康教育内容枯燥、条理性较差,不利于患者理解、记忆与认知。系统化的健康指导是对常规健康教育的有效完善与优化,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根据疾病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方案,易于患者掌握健康教育内容[9]。有研究指出,个体行为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DCC患者完成健康行为改变前一直处于动态循环的发展过程中[10]。系统化健康指导将DCC健康教育分为不同阶段,患者入院早期为准备阶段,此阶段分析既往成功经验,可以使其权衡利弊,增强改变不健康行为的意愿[11];完成健康指导准备后进入到行动阶段,在传统口头讲解的基础上联合视频宣教,并以“问题”引导患者复述健康知识,能够实现护患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和谐氛围下调动起患者的健康参与意识,提高其对健康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度[12];最后的随访阶段可以进一步增强患者健康指导内容的落实效果,且家属参与也具有一定的监管作用,继而保证健康行为的持续发展[13]。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HAMA与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心理状态是影响患者疾病应对与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DCC患者病情重,加之预后较差,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甚至失去康复信念,不利于疾病预后[14]。系统化的健康指导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可以激发其积极性,调动其自我管理意愿,以积极的身心状态应对疾病,继而缓解不良心理压力,确保遵医行为,为疾病预后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疾病认知调查中DCC病因、用药知识、生活常识、并发症防治评分及SF-12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可见,相较于常规护理中的健康教育,系统化的健康指导能有效提高DCC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度,使其自觉采取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缓解心理与生理症状,有效保障了生活质量[15-16]。

综上所述,系统化的健康指导能有效改善DCC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疾病认知度,保障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本次研究仅对DCC患者心理、疾病认识度及生活质量指标进行评价,其他客观指标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