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花 淳 胜 叶小虎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人文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指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需要充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多种媒体资源,落实到地方。融媒体是指“融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各自优势,对其技术、内容、人力、服务、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形态[1]。介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生的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变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既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在传播中的优势,又要考虑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优势。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融媒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找到合适的传播路径,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力量之源、动力之源、情感之源和信心之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丢掉它,犹如割断了我们的精神命脉。因此,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实现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体现了国家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特征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了几千年,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产生、形成和发展,滋养着华夏儿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比如:孟子从治国层面主张仁政以“制民之产”来解决民生问题,通过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富民的起点,他的仁政蓝图延伸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而仁的思想无不涵盖了“忠、孝、悌、恭、宽、信”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延伸;道家思想“各得其正、尊卑如一、抱朴弃诈”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诚信”思想。 之所以中华文明古国能够延续几千年,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独特的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随着网络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与国之间交流加强,文化在各国政治交流和经济贸易作用越来越突显。西方发达国家霸权主义思想,意图输出自家的文化,进行文化侵略,消除他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安全带来了影响。2014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这就为中国软文化实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立体、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聚拢国际人心是国情所需。如今,人们生活接收信息方式发生了变化,世界了解中国的途径更加方便快捷,媒体作为输出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是体现国家形象的重要传播渠道。
文化认同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根植于文化认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而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通过媒介传播能够有效地推进文化认同。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全世界人民通过网络和电视平台关注的焦点,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时刻。奥运会的开幕式时间定在了立春,以时立景,以“雨水”到“立春”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向全世界表达了富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岁月算法,融合了古诗词、古谚语,同时展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冬奥会的奖牌取名“同心”,意为“团结一致,一起向未来”,奖牌的圆环做了打洼处理,上面刻有装饰纹样,冰雪纹是冬奥会的象征,祥云纹寓意吉祥,均来自中国的传统纹样——传统弦纹玉璧。冬奥会的设计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了深沉的文化自信。
传统的电视媒体,虽然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有一定的深度性和专业性,但是由于受众参与互动性不高,甚至出现了“曲高和寡”的现象。目前,随着媒介之间融合现象的出现,传统电视媒体有了改变,在传播传统文化更加考虑受众参与度。比如山东电视文旅频道联合闪电新闻“云上”,央视频、快手、抖音、今日头条、视频号、新浪、百度、B站、今日头条、文旅慢直播、微博等十余个网络平台同步直播“2022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节目内容有非遗民俗表演、非遗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总观看量突破了1 000万。该节目通过媒介融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以受众个性化为需求,让观众可以选择定向式的传播平台及时观看,提高了该节目的收视率和点击率。媒介融合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方式,出现了多元主体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不仅包括了官方主流媒体,而且还包括了商业媒体、社会团体、专业领域人士甚至普通的社会群众,他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知识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受众范围。
回顾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电视、广播、书刊等传统媒体渠道,不仅存在时效性不足,而且传播的覆盖率十分有限。进入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可以通过拥有一定覆盖率的传统媒体渠道,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数字媒体、移动媒体和自媒体的新媒体渠道,打破了传播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比如数字媒体,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的群体,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推送他们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导群众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打破了传播群体渠道的无效性。另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操作工具简便,场地局限性缩小,人们可以通过自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向外界传播传统文化,使传播传统文化的渠道变得更加宽泛,传播的效果更加显著。融媒体集中了各种媒介的优势和特点,形成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即融合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优势,又可以融合新媒体传播渠道的优势,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让社会群众能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媒介融合的出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不再停留在传统文化内容的简单直观输入,而是需要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内容,受众者能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自行筛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创新转化,使其符合受众者内在心理需求,这就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在内容上进行创新。比如,现在流行的短视频潮,将经典故事、经典诗词、传统国画、汉服等中国传统元素与人们喜爱的小游戏、短视频以及虚拟环境交互动画等形式相结合。对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形式创新,符合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和方式,促进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互动积极性。同时,由于网络的便捷,普通民众在推动本土特色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内容选择上不断地力求本土文化特色突出,发挥本土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融媒体时代,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内容进行整合创新,与时俱进,加入符合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元素,让年轻人觉得不再是难啃的而是易于接受和吸收的传统文化知识。
近年来,各电视台为了提高文化引导功能,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了不断地创新。例如:央视综合频道推出传统文化节目《上线吧!华彩少年》,把民谣歌曲融入到黄梅戏,在中国古典舞上混搭街舞元素,用流行的说唱与京剧、快板融合,展现出了传统文化带来的青春喝彩;《经典咏流传》则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经典与现代流行完美融合,邀请演员、歌者、学者等,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唱经典、演绎经典、阐释经典,让人们了解经典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感受经典的永恒魅力[4]。央视综艺频道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B站的火爆,在于其敢于创新,打破传统的文化固有思路,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加上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以气势恢宏的解说词和精彩绝伦的舞美效果,拉近了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5]。“与古为新”,赋予时尚元素,找到共鸣点,用创新理念指导传统文化内容的再创作,让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价值美、精神美与现代审美融合,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姿态走入年轻人的内心。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VR和5G技术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莫大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再现人力不可企及的地方,比如对文物进行数据上的分析、处理以及虚拟重建,为修缮、维护提供指导,对文物进行保护,可以让人们感受历史的重现;我们可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将大量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传送到云端,供传统文化研究者以及学习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中国科学院在2020年9月成立“中国科学云计算中心优秀传统文化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将大量的经典作品以现代科技手段上传到云端,并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以及在各个领域的指导与应用;我们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如:微信、微博、论坛等进行扫一扫、摇一摇、发一发,在社交网络上发一发,成为人人皆可以学习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VR和5G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让人们身入其中体验传统文化,比如 2021年9月,湖南文化博览会开设网上VR展区,通过图文视频、三维、VR全景等多种形态的热点交互模式,再现了湖湘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体验。
传统文化的形成,是经过历史长河的积累,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传承和创造过程中,离不开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和民众的参与。政府部门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提倡融合多元主体和机构,发动新闻媒体、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普通民众等参与其中,提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平台、商业媒体和自媒体的融合平台、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融合平台,使他们发挥创新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传播形式、革新传播技术等,形成人们易于接受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协同作用,各类教育团体,尤其是其中的学术团体,可以入住直播平台、录制短视频,对传统文化思想内容进行碎片化深入讲解,并形成一定的系统,同时联合基金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另外充分发挥民办非企业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民众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参与作用,很多的非遗文化来自一些民间技艺人,很多都是家族传承,但存在一定的失传风险,有些古老的技艺传承出现了断层,为预防更多古老技艺的失传,可以让更多的技艺人入驻网络平台、电视媒体 ,联合专家、学者一起共同保护传统文化。
以线条、色彩等这些基本元素组成的静态形式的传统审美形式,难以激发我们的审美情感。现在的人越来越习惯“快餐式”的消费,阅读更倾向于从“静态美学”到“动态美学”。传统文化的传播除了文字和图片的静态传播,还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的动态传播融合其中。“动态美学”能够吸引公众参与,是融入传统文化的钥匙;“静态美学”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展示,是吸收传统文化知识的关键,两者的结合将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和更强的推广效果[6]。在融媒体时代,可以把高清的图片、保真的声音、全影的形式融合到传统文化内容中,打造极具特色的动态画面和动态音效的传统文化动态美,让传统文化从博物馆、从书本中活起来,更贴近人们生活和易于消化其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短视频平台,其中抖音是记录美好生活的平台,基于用户量大,非常适合记录和传播传统文化,我们在传播传统美食时,可以用唯美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必要的时候配上字幕,无需过多的讲解,还有真人再现整个制作过程,就可以吸引大量的用户关注,其中比较成功的美食案例如《日食记》。还可以用动画的形式讲解汉字、年兽、龙等这些抽象化的传统文化,便于人们理解,如《汉字里的中国人》。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国家软文化实力有着重要意义,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寻找符合人们需求的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打造文化精品,这样才能给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持久的传播动力,不断地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新需求,实现文化强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