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艾
以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为创作背景的影片《长津湖》的故事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9兵团在极度严寒条件下与美军精锐部队第110军的殊死较量。影片采取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有机结合历史背景与个体人物,从主人公伍万里个人成长视角切入,凸显战争场景的震撼,颂扬不畏强敌、为国赴死的志愿军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书写了壮丽的民族精神史诗。
优秀的红色电影需要从单一性宏大历史叙事走出来,入手于小的切入口,以个体人物思想与行为为中心,从微观个体叙事角度出发,窥一斑而见全豹,散发历史大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气息,传递爱国主义精神。[1]影片《长津湖》便采取此类叙事手法,以战士个体的成长为基础呈现微缩后的宏大战争场景,从战士视角切入传递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场面,透过个体生命体现爱国思想。
影片中,志愿军战士内心根植“国家”二字,是其赤忱情感与至上信仰的体现。诸多场景引入个体叙事对志愿军第七穿插连的指导员梅生、炮排排长雷睢生、火力排排长余从戎、伍家两兄弟、狙击手平河等代表性人物展开重点描写。导演在人物爱国思想的描摹中,打破了仅注重战士英勇牺牲场面的传统红色电影的单一性桎梏,渗透了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文戏,传递了一个个鲜明的战士形象,塑造了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搭建了观众与角色共情的桥梁。战火再起,面临归家与报国选择的战地指挥员伍千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其弟伍万里也与哥哥一同奔赴战场,在一次次的战火中,逐步成长为真正为国作战、随时准备英勇牺牲的合格战士,传递了国家荣誉至上的情感与思想。狙击手平河总是沉默寡言,然而在战场中却始终奔赴在第一线,为友军的安全及战争的胜利奉献自我。生活精致且谋略十足的指导员梅生,面对国家安危之时,从温情惬意的家庭生活中走出来,狂蹬自行车十余小时回归部队。
对于集体主义而言,爱国主义是其内在要求之一,且包含爱国主义道德情怀。个人发展密切关联着国家强大,个人在国家危难当头时总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导向,依托坚定的信念,汇聚成具备钢铁意志的队伍,凭借集体的力量冲向敌人,这是战争赖以取胜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2]影片《长津湖》在叙事方面抛开了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套路,以个体为基础延伸至集体叙事,旨在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影片的主线为集体化叙事镜头,集体中的一个个战士经过串联后,描摹出不同英雄群像,展现了志愿军坚定深层的爱国信念和超强的纪律性、组织性。
志愿军第七穿插连是影片中最突出的集体,该连所有战士在宣布编号时自动忽略姓名,传递了他们高度重视“集体一员”的意识。例如七连“第677名”的伍万里,仅是数十万志愿军之一。第七连在车站时为了本连集体荣誉,与炮连产生了激烈的争执,以“我们连是以自己的大伤亡换取大部队的小伤亡”回应炮连的“你们死了那么多人还吹呢”,从连的集体主义意识出发向大部队扩展。伍万里以“打不死的英雄”称呼三营营长谈子,得到“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这一回应。此时,原本聚焦于该连队的镜头也开始拉升,转而以整齐划一、挺立宣誓的无数连队的宏大场面取代,代表志愿军是由爱国信念坚定的无数连队的凝聚而成的大集体。
中国电影一直以来都坚持家国叙事传统,着重呈现家与国之间的内在联系,电影《长津湖》同样如此。[3]影片结合了个体与国家层面的微观和宏大叙事,以家国一体为中心构建了叙事背景及情感逻辑,依托战火下的家国情怀呈现出保家卫国的志愿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及爱国情怀。
影片以解放战争结束后为背景,讲述战士伍千里归家探亲,开篇以江南水乡的画卷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为温馨的家国情怀作铺垫。但宁静的生活被一声军号令打破,战争再次到来。临江的侵略者眼看就要涂炭山河,国家再次面临危亡。收到号令的伍千里自觉而坚定地踏上归程,准备重回战场。家即是国、国即是家。原已退伍的指导员梅生为了家人平安、祖国荣誉毅然选择重赴战场,临行前在胸口揣了一张女儿的照片,即便知晓这次选择可能是生死别离也依旧无怨无悔。面对美国的挑衅,以国家安危为己任向战场奔赴的除了基层家庭以外还包含领袖家庭,国家领导人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也抵达本次战争的第一线。无数义无反顾重返战场的志愿军战士背后是无数家庭无私奉献的精神。
影片《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场中的长津湖战役为题材,叙述了伍家三兄弟一同参军的故事,家国情怀深刻而又浓厚。作为国家基本单位的家庭,舍小家为大家,用自我的生命对祖国利益加以维护,呈现出令人动容的牺牲精神。中国军人在面对强敌时似乎点燃了内心隐藏的欲望,渴求战胜敌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我”与“超我”。影片中透过具化的群像描写,将沙场征战的惨烈与悲壮刻画得细致入微,战士们在苛刻的战争条件下表现出常人所不及的忠诚信念。异乡牺牲的雷睢生一心向家,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上“落叶归根”的心境。不论是伍千里阻止伍万里开枪还是美军在乱石堆中以“死靶子”取乐的行为,都是中国人隐藏在血脉深处尊重人性的体现。战场中雷睢生英勇无畏地向敌人坦克群中独自运送炮弹,面对民族危机时无疑是战争英雄;而身体被车碾压住时,才会发现他也是普通人,一样会痛。正是此类反差的描写,带给观众“鲜活”的“雷爹”形象,体现了英雄价值。
现阶段,中国电影制作水准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以《战狼2》《流浪地球》为代表的大场面制作电影不断诞生,依托成熟的电影特技技术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体验。影片《长津湖》引入了大量影视镜像艺术手段描绘战争场域,将70多年前志愿军的人情与人性美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影片通过特写画面引发观众共情。影片中还原的英勇的志愿军或是伟大的领袖,无不是有情感的血肉个体,在观影和人物之间,观众产生共情,且能体会置身于电影场域中的感受。
影片《长津湖》中战争的震撼视觉效果,为观众毫无保留地呈现了残酷的历史事实,能够激发观众对和平年代来之不易的珍惜之感。观看激烈战争场面的观众会有不适感、紧张感产生,然而有关战争形成的暴力因素及带给个体心理层面的伤害却难以联想。[5]影片中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至毛泽东主席耳中时,通过镜头特写他抽搐的面部、湿润的眼眶、点烟时颤抖的手等细节呈现,展现了身为父亲面临丧子之时的痛苦。伟人之所以伟大,并非体现在其对伤痛毫无畏惧,而是即便沉浸于丧子之痛时,依然能够对这个战场上也有老百姓的孩子在流血牺牲牢记不忘。影片《长津湖》运用镜像艺术渲染各个细节,透露出了一系列情感,在一幕幕的细节呈现中,带领观众一步步形成更深刻的情感,最终以人物的时空体验最大化激发观众的共情力。相比大场面战争戏而言,室内的肉搏戏更深刻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伍氏兄弟在狭小的空间里与美军正面相遇,人与人、眼对眼的室内生死较量,在你死我活的形势逼迫与求生本能的触动下,伍万里首次参与了“击杀”,导演在这一刻对演员的眼睛进行特写,呈现出伍万里不同于以往的心理感受与对战争的全新理解,其脑海中充斥着为战友复仇的本能与直视死亡的恐惧。
军人的爱国情怀之一便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影片中所有志愿军战士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在不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人类战争史上步兵巅峰”的志愿军全体都是英雄。该语境下,影片以集体层面入手对爱国主义加以叙事,小我服从大我,小我唯有大我存在的时刻才有意义,完美统一了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但是,影片中的战士并非钢铁之躯,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定而将生死置之度外。整部影片中,导演从普通战士的视角出发,演绎了残酷的战争,以极具戏剧张力的方式在银幕中呈现了战士鲜活的形象。国家安危当前,通过战士的人生选择联合真实的作战经历,呈现出国家至上及为国而战的爱国思想,升华了个体的价值。“尖刀连”向朝鲜前进的运兵列车中,伍万里打开列车车门企图逃离时,长城内外大好山河映入全连战士的眼帘,他们对此行目的与意义形成深刻的认识。驶过鸭绿江的运兵列车刚进入朝鲜境内便面临联合国军的空袭,志愿军的头顶是肆无忌惮的轰炸机,缺乏制空权的志愿军损失惨重。影片在镜像艺术的运用下,深刻描绘了武器装备落后就只能被动挨打的画面,引领观众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现在尽管身处和平年代,但世界却始终没有太平,要想远离战争就必须保证自身强大。
影片结尾处,伍千里将伍万里的枪按下,一句“有的枪必须开,有的枪不必开”深刻阐释了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伍千里依旧存留着征战的正义与尊重生命的高尚一面,在最后时刻阻止弟弟开枪,让其远离了仇恨的旋涡,使伍万里从心理层面得到救赎,恰好呼应了梅生所言“这场仗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是志愿军被迫参战及正义性的体现。[6]影片从反思战争与人性的正义入手,呈现出不一样的思辨色彩与高度,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从不好战的理想与心愿的反映。影片也在志愿军异国他乡作战经历的基础上,结合战争正义性实质,对“以战止战…反战”的深刻主题加以体现,面向国际传递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景,让无数人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感悟中国力量、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
综上所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中,爱国主义精神是最鲜明的体现。导演在《长津湖》中从家国叙事、英雄影像、集体叙事的紧密结合入手,塑造了不畏难、不怕死的志愿军英雄形象,呈现出大无畏精神及爱国主义情怀,为观众与志愿军搭建了与祖国情感勾连的桥梁,依托宏观而又细致入微的战场史实为中华儿女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传递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