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
电影《长津湖》上映以来,以57.75亿元的票房成绩位居内地影史第一。①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EB/OL].https://piaofang.maoyan.com/mdb/search?key=%E9%95%BF%E6%B4%A5%E6%B9%96.作为它的接续之作,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以下简称《水门桥》)从宣布定档2022年春节档,就以头部影片之姿受到业内和观众的热切关注。随后创造了想看人数、预售票房、首日票房、场均人次、累计票房等多项第一,一路领跑春节档,续写票房神话。《水门桥》的备受关注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伟大的志愿军战士的无限敬意和深切缅怀,亦体现出前序作品《长津湖》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观众会想知道,这一次,战士们将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强大的军事力量对抗、如何完成炸桥任务、他们能否活下去?战争史上的“三炸水门桥”将在现代电影工业的加持下得到怎样的视听呈现?观影中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官震撼和情感体验?
事实上,《水门桥》之于《长津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续作,毕竟创作的缘起和初衷并不是依据同一历史事件,只是随着项目的推进,基于历史背景、表现内容、创作方式的复杂性以及其他内外部原因,最终以两部电影的体量打造了这样可歌可泣、气势恢宏的史诗巨制。因此,《水门桥》既是一部独立成章的作品,又是《长津湖》的高潮和大结局,它在推进新的戏剧行动、完成人物和情节收尾的同时又呼应着上部作品中埋下的线索和枝蔓,构建了故事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传递并深化了不变的致敬主题和家国情怀,与《长津湖》一起打造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悲壮诗篇和英雄赞歌。
2022年春节档电影报收票房60.35亿元②参见:60.35亿!2022中国电影春节档票房口碑双赢[EB/OL].https://m.gmw.cn/baijia/2022-02/08/35502471.html.,《水门桥》以25.28亿元的成绩夺冠③同上。。2022年春节档电影市场较之以往的突出特点是平均票价上涨,但观影人次下降,整体票房对比2021年同期大幅度下滑。针对这一现象,一种观点认为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电影本身,类型是否丰富、故事是否吸引人才是根本原因。将作品本身解释为问题所在似乎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毕竟从电影的商品属性来看,作品本身显然是最重要的内因。从这一思考维度上讲,从《长津湖》到《水门桥》,其遥遥领先的票房成绩显然与真实动人的故事文本密不可分。作为票房与口碑、视觉效果与情感力量兼具的战争题材代表性作品,《长津湖》和《水门桥》集结了中国最顶尖的创制力量,除了扑面而来的特效技艺,其在创作上的方法与特点亦颇为值得研究。在《水门桥》尚未上映之前,孤立地分析《长津湖》的创作必然有失于整体性,《水门桥》的上映不仅为七连战士与长津湖战役的电影故事续写了终章,更让一个严整夯实得宛如榫卯结构的故事逐渐呈现全貌。纵观两部作品,令人不由得赞叹作者们在故事架构、人物关系、对白设计以及镜头语言上的整体布局和缜密构思,而这只有在《水门桥》上映后方能知觉和体会。
“我是第七穿插连第一百三十五名战士梅生”“第二百二十一名战士余从戎”“第二百八十名战士平河”“第一百六十二名战士伍千里”……在一组战士们自报家门的蒙太奇段落中,《水门桥》的故事开始了。
这是观众熟悉的人物,也是观众熟悉的镜头。导演和剪辑师巧妙地将《长津湖》中七连战士们,在赴朝作战的列车上,深情讲述自己与七连关系的镜头重新组织在一起作为《水门桥》的开场画面,引领观众回忆前情。这组镜头仿佛是人物在试探地询问观众:你们还记得我们吗?我们是七连的,我是xxx,我们正在飞驰的列车上,我们的任务是抗美援朝,我们的目标是保家卫国……将这一组镜头作为《水门桥》故事的开场既简洁有力,饱含深情,又承上启下。尽管《水门桥》的上映时间与《长津湖》相距不远,但使用这种处理方式确实是恰到好处,一下子打开观众的记忆之门,成为开启后续故事讲述的有效方案。在这组蒙太奇段落中,不仅人物在说话,镜头本身也具备叙述功能。由此可见,影片《水门桥》从开启故事讲述的那一刻,就将镜头语汇的讲述和表意功能运用在了两部影片间的关联和呼应上,而影像语言在两部影片中的相互关联和彼此呼应则不止于此。
在《水门桥》的结尾处,长津湖战役已然结束,在站台上,各连队报数,当轮到伍万里所在的七连报告人数时,身负重伤的伍万里说“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此情此景颇为悲壮。而这一场景恰与《长津湖》中战士们集结出征的场景形成映照。在《长津湖》中第九兵团的战士们接到赴朝作战的任务后,在火车站万人集结整装待发。这场戏看似属于交代性质,没有戏剧冲突,但它之于全部影片的意义和功能非同小可。这里简单地描述下这场戏:在战士们集结完毕等待出发的时候,伍万里突然跟哥哥伍千里嬉皮笑脸地说要方便,千里让他就地解决,万里跑开了。随后万里动作轻快地爬上了一个高处,在师长宣布各部登车后,站在高处的万里放眼望去,夜幕下的站台上成千上万的战士整齐划一地登车,何其壮观,此情此景令他无比震撼。开车在即,千里大喊万里,万里慌忙下来,跟随哥哥一路奔跑,在俩人跳上火车后,作为连长的伍千里四下望去气喘吁吁地大喊“都到了吗”,战士们回应“到了”,列车徐徐开动,伍千里向站台上送行的战士们敬礼告别,此一别壮怀激烈,但前路未知,而一旁喘息未定的万里怔怔地看着作为连长的哥哥。这场戏气势恢宏又节奏紧凑,特别是千里带着万里跑向火车直到最后千里敬礼、万里注视哥哥的镜头是用一个长镜头来完成的,镜头最后从敬礼的哥哥的特写变焦到注视哥哥的弟弟的特写,这一运镜可谓一气呵成、意味深长。从弟弟俯瞰战士们登车到镜头落幅在弟弟注视哥哥的目光,从集体到个体,这一场戏几乎统领在弟弟伍万里的视野之中。伍万里是贯穿《长津湖》和《水门桥》的线索人物,出征这场戏便是他成长的起点,而《水门桥》中站台上只剩万里一人的画面则代表着他历经惨烈战争后的成长,刚好与此前形成呼应。两场戏的前后对照不仅勾画出了主人公成长的弧线,更碰撞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意境和强烈情感。
类似的对应和关联在《水门桥》的结尾亦有出现。战争结束万里回到家乡,万里带着哥哥千里的骨灰走在回家的小路上,一如在《长津湖》的开篇千里带着大哥百里的骨灰也走在这条路上。此时的万里已经不再是当年江边玩耍的懵懂少年,回望来路,仿佛又看到哥哥千里对自己微笑的模样。这是《水门桥》的最后一场戏,也是观众印象深刻的一场戏,它与《长津湖》的开场在氛围、场景、人物和戏剧动作上遥相呼应。当观众看到影片结尾处,一定会联想到开篇时的情境,这样物是人非的两场戏相关联必然碰撞出强烈的情感力量,在影片的结尾形成水到渠成的离场感。
两部影片在影像上的关联和呼应不只限于场景的呈现上,也体现在对物件细节的捕捉上。两部影片都出现的红围巾正是故事叙事之外的神来之笔。在《长津湖》中,队伍在集安站短暂停靠后仓促出发,人们将战士们没来及领取的保暖物资使劲往车上扔,有的人甚至脱下自己的棉衣棉帽扔上火车,这里面就有一个年轻飒爽的女战士将自己的红围巾摘下扔上火车,接住它的人正是万里。之后在躲避敌机轰炸时,千里让万里丢下这样显眼的物件,而同龄战友小山子帮万里把它留了下来。再后来,在万里和千里在天寒地冻中分食一个冻得梆硬的土豆时,万里一个转身,观众看到他的领口处露出了一抹红色,方知万里一直将它围在衣服里御寒,但对万里来说,红围巾之于他又绝不是御寒那么简单,这一笔无疑是作者加给万里这个人物的情感亮色。到了《水门桥》,当惨烈的战场上只剩下万里一人时,观众再次看到了这个红围巾,它飘扬在冰天雪地里的树枝上,此时它无疑承载了更多意象,前后的对应之下,这一抹炙热的红色所代表的情感已然从个人的念想升华为民族的精神。
如果不是这样的前后对应和碰撞,或许不会感受到如此强烈的情感力量。正是这一次次视觉上的关联和呼应堆积了一层高过一层的情感力量,通过这样的影像表达,作为结局的《水门桥》满足了观众的情绪期待。
在关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文字描述中,很多观众最熟悉的应该是作家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不少人是从中学课本中首次接触到它的。这篇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且至今都是关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最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一,恰是因为它聚焦于人物,生动地刻画了普通、平凡、朴实的中国志愿军战士形象。人物永远是文艺作品的核心和灵魂。
作为中国战争题材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电影《长津湖》和《水门桥》集国内外视效技术之优长,但这并不是它们收获好口碑的根本原因。在《长津湖》之后,观众对《水门桥》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故事中人物的牵挂。战争题材电影真正要展示给观众的并不是弹药武器、战争场面,而是置身于战争中的各色人物。正是一个个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才让妆发、造型、特效技术这些外在的因素真正拥有了生命力。
关于长津湖战役的故事,作者重点刻画了七连连长伍千里、千里的弟弟伍万里、指导员梅生、炮排排长雷睢生、一排排长余从戎、神枪手平河,三营营长谈子为等人物形象。这几个人物年龄、身份、经历、性格各异,构成了志愿军战士群像中具有代表性也富有戏剧性的形象。
这些人物除雷睢生外,均贯穿两部影片。在《长津湖》中,雷睢生的性格、经历均通过台词和人物行动有着素描式的交代,并强化了这个人物身上的喜感,而这一抹喜剧色彩也为他后来的牺牲铺垫了情感上的反差,他的牺牲也成为《长津湖》的情节高潮。其他人物的成长轨迹和命运归宿则留到《水门桥》来交代,这也构成了观众对《水门桥》的期待。
在《长津湖》完成了人物介绍之后,透过《水门桥》可以发现,影片在人物刻画上不仅着意在人物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性,同时一方面注重利用人物的特质为其命运走向埋下伏笔,一方面注重建构人物间的关联,并将对人物关系的搭建有效地融入故事情节之中,让人物和情节相互依存。这些特点在指导员梅生和神枪手平河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梅生第一次出场时骑着自行车驮着小箱子,箱子里面的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各种勋章代表了他的业务能力和英勇战绩,而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女儿的照片,这也是他在逃离火车时唯一带走的私人物品。对这个英俊帅气文质彬彬的指导员来说,除了军人的职责,他最重视的就是妻女,他反复念叨着“女儿8岁了”“四加四还等于七呢”,可以说家庭是梅生这个人物最大的标签。在《长津湖》里展示了照片上乖巧可爱的女儿,在《水门桥》中闪回了他美丽贤淑的妻子。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战争,这将是多么美好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长津湖》里的半山民宅遭遇战中,女儿的照片被烧掉了大半,这让他内疚不已。到了《水门桥》,他眼睛的伤势越来越重,当他最终决定与敌人同归于尽时,他将女儿的照片衔在了口中。在炸药炸响的那一刻,半张照片飞舞在空中。前面的铺垫不仅强化了角色的特点,也为他的牺牲积累了足够的悲情力量。
神枪手平河这个人物少言寡语,看上去心事重重。作为神枪手的他,在作战中也常常是一个人在某个出其不意的位置完成重要的狙击任务。在《长津湖》中,他最重要的一次表现是在半山民宅遭遇战后,大家三五成群地修整,他独自一人在弹壳上刻着“平”字,在这个弹壳上也有其他的“平”字。“平”是他的姓,也代表了他对平安的祈愿。他的沉默令人猜测和好奇,观众在《水门桥》里终于找到了他“神秘”原因:在第二次炸水门桥之前,平河终于对万里说出他的大哥百里正是为了掩护自己而牺牲的,内心充满了内疚。在第二次炸水门桥时,平河试图将炸药包挂到敌人坦克的下面,将坦克和桥面一并炸毁,但衣服却挂到了器械上动弹不得,眼看坦克逼近,平河的身躯也被坦克碾压。此时平河与千里目光交汇,生命危在旦夕的平河示意千里向坦克开枪引爆炸药包,这是无比悲壮、催人泪下的一幕。曾经百里为了掩护平河牺牲了自己,而今平河恳请千里“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一戏剧段落将《水门桥》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它的情感力量正是源于将人物关系与戏剧任务编织在一起,将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构成悬念,形成了十足的戏剧张力。
三大导演强强联手、合力打造,这是从未有过的创作阵容。这项关于抗美援朝题材的命题创作时间紧任务重,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2020年春节开机、国庆节上映的计划无法如期进行。在中外大量演职人员、大量设备、道具、物资已进组到位的情况下,剧组不得不宣布项目暂停,并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人员的疏散和物资的返还,损失巨大。疫情的突发也使得原定的刘伟强导演进入《中国医生》项目,最终确定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导演共同完成这项意义重大、时间紧迫的创作任务。三位导演的创作特点和美学风格各异,在拍摄内容上也各有侧重,徐克导演主要负责水门桥这一部分。基于导演们的工作内容,两部影片在导演的署名上略有区别,在《长津湖》中三位导演并列署名,而《水门桥》则是徐克导演独立署名。
《水门桥》的剧情概要是这样描述的:“电影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在结束了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战斗之后,七连的战士们又接到了更艰巨的任务……”,这个更艰巨的任务就是炸掉水门桥,切断美军向南撤离去机场的唯一通路。不同于《长津湖》需要承担交代背景、介绍人物、讲述人物关系、建立七连与指挥部的联系等多重任务,《水门桥》讲述的内容更为集中,它的任务就是炸毁水门桥,这一任务贯穿影片始终,三次炸水门桥,难度逐渐升级。
戏剧任务的集中性和导演风格的鲜明性让《水门桥》可以独立成章,建构自己的段落结构和戏剧节奏,但作为长津湖战役的一部分,《水门桥》又与《长津湖》统一在同一故事线索和精神内核之下,构成一个叙事连贯、张弛有度的整体。
从情节进程和整体节奏上看,《长津湖》时长将近三个小时,《水门桥》时长约为两个半小时,两者连接在一起,《水门桥》刚好处于一个故事的高潮和结尾。从人物关系和情感逻辑来看,两者的关联更意味深长。在《长津湖》中,伍千里把自己的弟弟伍万里交给了炮排排长雷睢生,让他来带自己的弟弟,就像当年带自己和哥哥那样。千里对雷公说“教他怎么活下去”。这句台词看似是一份哥哥的嘱托,实则对于整个故事来说是真正的核心,是两部影片统一的戏剧动力和贯穿线索,因为在战场上,“活下去”是每个战士的愿望。因此,对于两部影片来说,长津湖战役和炸水门桥任务是故事情节上的线索,是明线;而“活下去”则是属于人物内心的线索,是暗线,整个故事都是在能否“活下去”的悬念中展开。在《长津湖》中雷公为了战友不牺牲,而牺牲了自己,成为几个主要人物中最早牺牲的人。在《水门桥》中,随着每次炸桥任务的进行,谈子为、平河、余从戎、梅生、伍千里相继舍身赴死,最终唯一活下来的只有万里。
事实上雷公还有一句台词在两部影片中也具有贯穿的作用。在伍万里刚刚入伍的时候,雷公问万里为什么当兵,万里说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雷公说“让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雷公说这句话时并不是一本正经的样子,但恰恰是这句话道出了整部影片的灵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长津湖战役中,在三炸水门桥的任务中,志愿军的战斗力超出了敌人的想象,他们悬殊的战斗条件和匮乏的补给物资更令敌人心生敬畏,他们不仅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也让骄傲狂妄的美国人转变了态度,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意志力堪称奇迹,而这奇迹只源于一个目的:保家卫国。
《长津湖》与《水门桥》作为一个系列,在内容上探索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的虚实交汇、战场呈现与诗意表达的动静碰撞,拓展了战争题材电影的创作空间;在技术上集结了全中国的行业力量,真正检阅了中国电影目前的工业化水平。两部影片先后在2021年国庆档和2022年春节档的上映,不仅引发了行业对类型、档期与观众三者关系的重新观察与思考,更印证和凸显了重大题材文艺作品在重要家国节日中的情绪价值和情感力量,无疑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