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发挥科普场馆的作用

2022-12-08 07:19王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9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场馆科普

王琦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科普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提升学生高阶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科普场馆是科学普及的主要阵地,精准提供高质量科普服务,持续助力“双减”有效落地,真正发挥科普在助力人才培养、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是科普场馆应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什么是“双减”

所谓“双减”就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发布,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以及落实“双减”工作意义重大。

2 为什么要“双减”

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让学科教育回归校园,而不是把它放到课外辅导机构。

3 “双减”政策下,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尽管75.4%的家长表示对政策支持理解,但仍有63.4%的家长表示对“双减”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缺少明确预期,担心政策落实效果,38.4%的家长对学校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存在顾虑,担心难以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很多学校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除了加入艺术教育、体育教育,还将科普教育纳入了学生课后和课外时间学习的重点内容。然而随着“双减”政策的实行,学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科普资源有限、科学课老师专业素质有待加强等。

4 “双减”政策下的应对措施

4.1 建立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

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把校外的资源“请进来”,积极引进科普资源到校开展课后服务,引进优秀科普人才和相关科普场馆,参与学校科普类课后服务。整合吸纳优质科普资源,打造科普线下平台。充分调动科普教育基地、场馆、科普培训机构的资源,形成校外科普联盟矩阵,依托校外科普资源优势为中小学生提供校外科普教育支撑。

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文明、蓝色高新科技、金色现代农业、银色冰雪文化等实践活动线路,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就近分期分批到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科学营、科技小论文等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围绕特色创新的新模式,结合场馆主题实践教育,配合专职讲解员讲解、科普实验展演、多媒体图文影音展示、青少年互动实践等活动环节,形成主题鲜明、形式丰富的创新青少年校外科普活动。

4.2 调动科普场馆科普人才积极性,组建专家资源库

充分发挥科普场馆在科学普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组建专家资源库,将各场馆不同领域的专业科普人才整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入库专家将成为学校科学类课程教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主要力量。选聘科技辅导员或是参与课外课堂,均可从专家资源库中选取相应的人员。通过开设线上线下课程,指导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专家资源库的建立不仅为向广大青少年科学普及提供便利,同时也能有针对性地对校园科技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使科技教师能够担负日常校园科技课程,有效推动“双减”各项工作需求。

5 科普场馆如何助推“双减”

5.1 依托校园建立青少年科普实验室

科普场馆应开发具有科学性、特色性、互动性、实践性的精品科普课程,按照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文明、蓝色高新科技、金色现代农业、银色冰雪文化等类别制定全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环境,指导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菜单式”服务,打造内容丰富的科普资源包,社团及兴趣小组可以按照喜好进行选择性参与。青少年科普实验室的建立必将会全面提升青少年认知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的综合实践能力。

5.2 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宣传在各个历史时期为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个人和团队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社会氛围。

5.2.1 设立弘扬科学家精神展览

按照十九大报告中“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总体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指示精神,创新推动科普教育方式,通过宣传展示科学家们为国家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广大青少年中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5.2.2 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

建立校园科普导师专家团,充分发掘和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学家精神宣传工作。以“请进来”的方式,鼓励从事研究探索、开发创新、应用维护、传播普及、科技管理决策等方面的科技人员走进校园。通过科学宣讲、讲述科学故事、开设线上线下科普课程等,开展特色鲜明的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校园,激励学生们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青少年浓厚的科学兴趣。推动资源共享,组建区域联盟,开展联合行动,打造品牌活动,形成品牌效应。

5.3 推动特色数字科技馆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信息时代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发展大局,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目标,对“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做出重要部署。相关部门把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广泛开展数字化发展创新实践,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有力支撑。

5.3.1 建设数字科技馆的意义

科学普及应该拥抱“数字化转型”。在数字信息时代,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广、双向互动等特点,且互联网平台对公众的影响力日益增长,这使数字科技馆建设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数字技术,以公众喜欢的方式进行推送、互动和宣传,是科学普及的一种手段,也是科普场馆公共服务能力的一种体现和提升。用数字化将科普与教育相融合,带给公众更为直接的现场体验。数字科技馆使科普场馆变得让人们更容易接近、更容易触碰,从而能吸引更多的人到科普场馆现场进行互动和体验。

5.3.2 怎样推动数字科技馆建设

①优化科普网络宣传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科普平台开展线上宣传。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绿色能源、碳达峰碳中和、地域特色资源、前沿科学技术、社会热点等方面内容。设立专栏,推出一些视角广、站位高、形式新颖、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资源,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②推动科普场馆智慧化建设。精准定位、智能推送、趣味打卡……这些科技手段悄无声息地为参观者带来全新参观体验。科普场馆要注重数字化技术运用,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新浪微博等宣传平台,形成数字化矩阵,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科普场馆更加智能化,更具吸引力,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数字化体验。完善全票务流程的规范化实施方案并推进项目落地,包含多通道出入口闸机部署办法、影院无人售检票系统搭建、智慧屏建设、网络安全等建设等,通过打造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数字化运营、信息安全等四个维度,全面提高科普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

5.4 丰富科普活动的表现形式

科普活动是科普工作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其表现形式与活动的受众吸引力、内容感染力息息相关。要针对受众的特点,用更鲜活、更有趣的方式打通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例如,青少年群体保持专注的时长,难以从平面展示、口头讲解等传统科普方式中获取良好的效果,可采用科普剧表演、研学考察等具有较强体验感和社交属性的活动形式,帮助青少年在体验中领略科学魅力,在趣味中迸发科学兴趣,在思辨中掌握科学方法。

5.4.1 持续开展公益科普活动

通过参与活动、挖掘科技现象、讲述家乡建设、拍摄录制科普短视频、课堂互动、专家讲解,带动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形成了良好的科学氛围。以黑龙江省科技馆为例,连续七年开展参观科技展览有奖征文冬夏令营活动。活动旨在配合中国流动科技馆在黑龙江省的巡展工作。前期学生们通过参观科普场馆,撰写有感文章,获奖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参加冬夏令营活动。冬夏令营期间,学生和教师们参与优质的科普活动资源,参加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实践,通过活动培养提高青少年的动手探究能力、科学创新思维及互帮互助、友好相处的良好品德,让科学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5.4.2 根据疫情常态化防控需求,采取线上互动的形式开展科普活动

围绕热门话题,例如:宇宙空间站、碳达峰碳中和及生态环保建设、青少年趣味科普等专题话题,打造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科普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抖音自媒体等平台的传播优势,建立直播通道,开展线上直播活动,同时搭建专题竞答系统,实现线上操作、竞答、互动、教学的全新模式。

5.4.3 开展青少年高水平科技赛事

围绕中国科协、教育部青少年科技赛事的有关要求,针对本地区科普资源开展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赛事流程、规则、初赛、复赛、决赛等相关环节,设计赛事奖项,设定赛事评审流程。依托科普专家库,组建竞赛组委会或大赛执委会,遴选优秀科技教师组建竞赛评委会等机构,从而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动员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科普创作,扩大科普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促进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5.5 推动科普产品和科普教育不断升级

中国科普研究所发布《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到,科普教育是面向青少年科普的主要渠道,科普展教业是当前科普产业的主要业态,中国科普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公众和市场对科普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科普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因此我们要推动科普产品在内容、形式、架构、运营等方面不断优化升级,提升科普服务品质,更好满足科普教育需求。

5.6 发挥科普场馆能动性,培训科技教师

科普场馆擅长将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示出来,能有效弥补学校的不足,解决学校课堂不易解决的问题,在科普场馆组织科技教师培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科前言相关知识等,既是科技场馆的长处,也是科技教师所需,解决了学校以知识为主、未突出学生主动参与等问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跳出传统模式。

科技教师培训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因此规范和完善科技教师的培训,加强科技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克服培训弊端在现阶段是最好的时机。我国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科普场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学校教育是科普场馆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普场馆在科技教师培训中大有可为。

5.7 强化科学普及社会责任意识

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是科技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科学普及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和任务,还需要科普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共同努力。应该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科普场馆作为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应该做出积极的贡献。

6 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馆校合作的新方式

科普场馆在科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科普场馆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是一个重要议题。科普场馆应加强自身的软硬件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尽可能完善场地和配套设施,包括供电、供水、空调、电梯、消防、安保、停车位、餐饮、休息区等。培养一支专业水平较高、服务意识较强、能积极协调配合的团队。

6.1 积极开展“科普场馆进校园”活动

科普场馆与学校进行良好合作的方式就是开展“进校园”活动。科普场馆作为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只有找到准确的衔接点,以合适的方式、合理的内容打造科普场馆的科普资源,才能真正地让学校对“进校园”活动认同,才能让科普场馆真正走进校园。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和学校建立常态、有效的发展合作机制,就必须找准切入点。因此,科普场馆可以根据需求利用科普大篷车,为学校提供展品互动、科学实验、科普电影等方面的活动,使科普场馆打开固有的围墙,扩大科学普及的空间与时间,把科普场馆带到学生身边,让更多的学生感受科普,带领青少年体验科技,感受科技。

6.2 加强馆校交流,为馆校老师提供互相学习体验的平台

让学校老师参与科普场馆科学普及的工作实践,体验科普场馆的展览展示内容,了解科普场馆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工作理念,将科普场馆与学校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科普场馆的辅导教师可以到学校兼任科技老师,利用科普场馆的资源优势,帮助学校开展科普活动,使学校科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6.3 开设科普场馆小课堂

科普场馆中的很多展品与学校课堂知识有较强的结合性,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科普场馆实践考察,把课堂搬进科普场馆。例如,物理课中学习动滑轮原理,可以让学生到科普场馆体验“自己拉自己”这件展品,学生通过体验展品,就会对动滑轮省力这个原理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6.4 以场馆为依托,根据需求打造精品参观路线

以展厅、临时展厅、球幕影院、4D影院等设施为依托,根据需求打造不同的参观路线,满足不同的需求。增加球幕影院、4D影院影片数量,丰富影视资源;结合影视教育打造科普资源;结合社会热点,引进临时展览,举办科普报告会等;以展品为依托,开展展品体验活动等;根据参观时间设计不同的社会实践路线,形成参观路线矩阵。科学合理的参观路线可以让参观者在轻松的环境下和刚刚好的时间内有效地接受展览信息,避免浪费时间,提升参观者对科普场馆的好感度。

研究表明,科普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提升学生高阶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双减”政策的出台,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和高阶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高质量学习。因此,科普场馆应树立主动、积极服务学校的鲜明意识,让学校、家长、学生等充分认识科普的价值。主动和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积极沟通,结合课堂教学任务设计活动,配合学校需求组织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让更多学校、师生近距离接触科普,了解科普。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场馆科普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我是天文演说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星云社科普活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