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2022-12-08 06:42
阴山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统一中华民族

郝 建 平

(包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上,有四个历史非常悠久的文明,它们是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前三种文明在发展中都曾出现断裂,唯一能够延续至今的只有中华文明。这说明中华文明有着与其他文明形态不同的特点。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加以研究,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合理地吸收其积极因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中华文明的本质,同时对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文明特点的主要表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形成了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内涵丰富,大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源远流长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华大地是最早跨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曙光就开始展现在中华大地上。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及全国各地,多达七千余处,已发掘数百处,比较典型的是仰韶文化的半坡、姜寨遗址,距今约7000年。目前已有多处城址遗迹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如“章丘城子崖、寿光边线王、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内蒙古包头阿善、凉山老虎山、湖北石首走马岭”等。[1]文字、金属冶炼、城市,被国内外学界广泛认同为文明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以此为标准来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堪称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二)天人合一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人类历史上保持几千年的兴盛局面,是与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主张有着极大关系。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天”实际上指的是自然界以及它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孔子就曾指出:上天不可能说什么话,“四时行焉,百物生焉!”[2]1580总的来说,天人合一思想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面对自然规律,人类只能去遵从,人的各种行为必须与自然界协调一致,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持续发展。这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在解释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问题时,富有高度的智慧。

(三)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认识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将人视为天地人关系的中心,尊重人,重视人的主体独立性和自觉能动性。

早在春秋时,在天人关系问题上,逐渐提高人的地位,出现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春秋末年的孔子注重现实中的人,而对鬼神持怀疑态度。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253他所提倡的“仁”即有着浓厚的人本主义思想倾向。仁,讲的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君、民之关系上,孟子极其鲜明地表达了他的人本思想,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3]74认为人民的地位高于君主,强调民众是国家建立的根本。对于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特别予以强调,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45对君民之关系,荀子有着十分形象的比喻,他把国君比作船,将民众比作水,认为水既可以使船行走,也可以使船倾覆。

儒家所主张的人本思想强调,作为统治者必须要维护民众的利益,关心他们的疾苦,否则将会失掉民心,最终导致失去政权。统治者为了能赢得民心,首先要采取仁政措施,使百姓得以赡养老人、养育子女,使他们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这是实现社会稳定目标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要开展对民众的教育活动,使他们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并在社会生活中予以践行,唯有如此,社会正常秩序才能得到维护。

中华文明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民为邦本”,因而要求为政者要重视民意、民心,给民以实惠,与民同忧乐,这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四)尊崇统一

公元前221年,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帝国出现在中华的大地上,它就是秦始皇以雷霆之势扫平六国后建立的大秦帝国。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大一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之所以被后人高度赞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平定了群雄割据,使国家实现了统一,顺应了时代演进的潮流和广大民众的要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实现大一统,成了中华民族的最高目标,保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则被视为中华民族之最大义务。

(五)强调实用

中华传统文明的关注点在于解决与社会、人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所谓“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4]

正因为强调实用,中华民族遂有了经世致用之传统,提倡投身现实、奋发有为的精神。孔子就曾指出:“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2]1224。认为作为读书人,应该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应该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如果一味贪图安逸,不仅难以成就大事,也不配当一个读书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修身是为人的第一步,而最终目的是要治国平天下,因而特别突出了实践的重要地位。因此,中华民族的性格具有显得实实在在的特点,不追求虚幻的彼岸世界,无那种非理性的宗教狂热。

(六)注重道德

中国古代各家各派均重视道德的作用,特别是儒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在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一,道德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准则。儒家认为仁义之心乃立身之本,强调坚守仁义是做事的出发点,不能做不仁之事,不能取不义之财,不与无仁义之心的人相处。第二,德行状况如何成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根据。一个人若具有高尚之道德,即使其无职无位,也会被广大民众称颂而流芳百世;相反,一个人如果缺乏高尚之道德,即使其地位再高,也难以得到人们的敬重。第三,道德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家历来重视教育,但道德教育是他们主要倡导的,至于知识教育则被置于从属的位置上。儒家极力想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理想人格。第四,道德状况也反映着国家的存亡。一个国家的存亡,与这个国家全体国民的道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道德状况好则存,道德状况差则亡。至汉代儒家被定为一尊后,重视道德的传统从此被确立,并日趋得到强化,遂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中华文明特点形成的原因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文明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

(一)地理因素

中华大地拥有广阔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这样的条件十分有益于农业文明的发展。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源地的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其面积相加可达到五百多万平方公里,这里的气候多属于温带和暖温带的类型。从秦汉时起,在中华大地上开始出现统一的国家,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几乎达到1000万平方公里。如此面积广大且富饶的土地,“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不同区域间文明的传播、交流与共同进步。正是这样富饶宽广的土地,为灿烂的文明提供了持久的舞台。”[5]

(二)政治因素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集中统一的政治制度。早在战国时期,七国为了能在争霸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纷纷通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来强化君主集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进一步把这种政治体制推广到了全国。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的行政首脑全部需要皇帝委任,直接听命于皇帝,没有任何自治的权力。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后代的王朝所继承,一直实行了两千余年。这一制度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长期政治统一局面的维持。

(三)经济因素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农耕经济是经济的主要形式,其与自然界的联系最为密切,在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中,虽然也必须要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但其是以不改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前提条件的,如果违反了这一原则,不可避免地会被自然报复。所以,中华民族长期以来重视人能够同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把它看作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农耕经济的氛围也使中华民族养成了重视实际而不务空想的实干精神。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的观念深入人心。农耕经济要想存在发展,就必须保证农业的生产者—农民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只有这样,社会生产才能有序进行,朝廷所征的赋役得以持续供给,国家的富强便有了保障。因此,重民思想历来被有作为的统治者所重视,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

(四)思想文化因素

西汉中期,有汉代孔子之称的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最终得到了汉武帝的首肯而成为一项国策。从此,儒学便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逐渐为全体社会成员所认同,规范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儒家思想之所以能被全民族共同遵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离不开较为合理的人才选拔和考核制度的实行。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儒家学说一直是政府录用和考核人才的主要依据。这就使得那些希望自己有所成就的青年,一方面需要拿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儒家经典,另一方面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对儒家伦理加以践行,“而当这些青年一旦步入仕途,或者取得功名后安居乡野,又会成为儒家文化在社会上的布道者大肆推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愈发巩固儒家文化的正统与核心地位。”[6]

三、中华文明特点的现代意义

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演进中所形成的一些独具内涵的特点,曾在历史上对于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起到过积极的作用。这些内容即使在今天,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崇尚统一的传统,有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中华民族具有崇尚统一、维护统一的价值观。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作用下,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虽曾有过短暂的分裂,也曾受到过外敌的入侵,但统一长期以来一直主导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大业,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符合实际的方针。

全国各族人民应该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维护国家的统一作为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坚决与各种分裂行为作斗争。只有一个统一、稳定、富强的祖国,才是我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坚强保障。

第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处理二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做法,对于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仍有着极大的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连西方发达国家都为之震惊的成绩,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并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但这一成就的取得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转变固有的观念,把过去一味地对自然征服、索取转变为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树立一个崭新的文明观即生态文明观,建设一个崭新的文明社会即生态文明社会。”[7]

第三,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助于改变工作作风。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在执政时,强调爱民、惠民、安民等。这一执政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切实落实好群众路线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已经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在工作中能够不折不扣地履行党的群众路线。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能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民意,为群众分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各族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才能使党的先进性得到保持,执政党的地位也才能得到巩固,才能率领全体人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我们的党和政府忠实地履行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正因为有党和政府的全力领导,以及全体国民的大力配合,使我国的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中国的表现被看作是世界的奇迹,是世界经济恢复的引擎。

我们相信,在战胜新冠疫情中所彰显出的这种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汇聚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其必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第四,崇尚道德的传统,有助于改变道德滑坡的现象。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历来就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均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一传统,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不断丰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功利等落后观念有了很大的市场,且正影响着年轻一代。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尤其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总之,中华文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博大精深,数千年来,虽历经风雨而不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在其悠久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独立体系。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合理因素,并加以发扬光大,对于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的自信,建设文明、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统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一个统一的爱尔兰:爱尔兰统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统一数量再比较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