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档案馆建设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索

2022-12-08 06:42健,亢
阴山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档案馆共同体

李 健,亢 琦

(包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战略的高度上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伟大号召。[1]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2]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促进民族团结工作十分重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主要的内涵在于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必须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关键。档案作为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单元以及展示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特色文化最集中和最真实的物质载体,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淳朴的乡土性、典型的地域性和突出的民族性,因此档案馆有必要基于档案形成的人文、历史、记忆价值,发挥民族档案独特的历史记录、集体记忆、文化积淀等功能,[4]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凝聚共识、聚集国力以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资源支持与社会服务。

一、探源与解读:档案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理论释义及方向定位

(一)档案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理论释义

第一,档案馆的记忆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底蕴。曾任国际档案理事会第二任主席、法国国家档案局局长布莱邦认为:档案是一个国家的“记忆”,档案馆保存的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东西,即一个国家的历史证据和作为国家灵魂的材料,[5]至此有关“档案记忆”的研究开始在档案学界兴起,到目前为止这一理论观点已变得成熟,并成为指导档案事业发展的一种新的理论范式。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这些伟大历史事实被内蒙古档案馆保存下来、并记忆下来,成为民族团结互助的生动见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让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每一个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融合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档案馆所保存的民族档案资源所承载的民族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第二,档案馆的文化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基因。文化作为人类精神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具有极强的扩张和渗透特征,并在扩张和渗透过程中唤起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律”。[6]74对于档案馆而言,其保存的档案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产物,它全面而真实地蕴藏了人类丰富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档案积累越丰富,文化就越发达。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516个全宗,561859卷(截至2014年底),档案起止年代是1644年至2000年。馆藏盟旗档案反映了内蒙古地区盟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方面的情况。这些档案是研究清代以来历代政权对蒙政策、蒙古民族历史及内蒙古历史的珍贵史料。正是档案馆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才保存了内蒙古地区大量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涉及内蒙古地区宗教、历史、民俗、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最稳定的文化基因。

第三,档案馆的教育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启悟价值。民族档案资源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蕴含着民族地区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以及道德理念等,是对社会公众进行价值影响并实现“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更是借助价值认同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手段与方法。[6]75同时,档案馆作为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社会教育的第一场所,也是市民大众接受终身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领地,内蒙古档案馆设有档案教育与研究中心。因此档案馆在公共文化教育过程中应该“重心向下”,充分发挥和阐述蕴藏在档案中有关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文化要素,培育和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档案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案例已有很多,比如,在线上内蒙古档案馆通过网上展厅,展示了蒙汉人民联合抗日的伟大历史事迹;在线下内蒙古档案馆红色教育展厅通过一幅幅真实生动的档案文献,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光辉历程。这些教育方法以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方式启悟着广大民族地区民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提供情感性共鸣。

第四,档案馆的宣传职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人文基础。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线。近年来,内蒙古档案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积极走进社区、走进群众利用档案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针政策,引导各族群众时刻牢记我们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7],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覆盖面,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苏木(嘎查),促进民族地区大众了解民族文化,从而潜移默化地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档案馆的宣传教育职能是其“五位一体”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就需要各部门之间的良好合作、和衷共济,最终促进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

(二)档案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方向定位

档案作为记录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民族地区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近些年,人们对档案文化属性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因此,档案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该以大力发扬民族档案的文化属性为方向定位,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融合力。

第一,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悠悠五千年的发展史,中华民族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底蕴深厚的文明。整合与开发民族地区档案资源可以一改档案隐晦的面貌,从而提升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由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决定了文化层面也具有多元性,整合与开发内蒙古区域的档案资源有利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进而提升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其实就是个体、民族、区域表达文化认同,向外界展示自己文化魅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可能。

第二,提升民族文化传播力。文化传播力是指文化传播到受众,影响社会的能力,且这种影响主要是正向的、积极的。文化传播力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然一环,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必然是建立在高效文化传播力的基础之上,提升文化传播力是增强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以报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能加强民族区域内民众对所属共同体的认同与归属。要进一步提升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传播力,我们就需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档案作为记录民族地区民众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文化品牌的构建少不了档案资源的参与,这就需要自治区档案馆大力挖掘能展示民族文化、象征民族团结的档案资源,以大众喜闻乐见且贴近民众生活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传递出去。

第三,发展民族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指创作和创造文化产品及提供文化服务的社会能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8]档案资源参与民族文化生产力的建设具有先天优势,从档案的特征来看,档案除了具有历史性、原始性、社会性等基本属性之外,还独具区域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等特质,这些特质反映了档案资源不同的文化元素,这就为文化的多元化表达提供了可能;从价值来看,档案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将档案资源中的民族文化挖掘出来,汲取其中合理的文化思想内核,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这是档案馆对民族地区社会公众维护本民族文化价值偏好的积极回应,也是档案馆发展民族文化生产力、凝聚民族地区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选择。

第四,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是指一国通过国际间文化互动和文化吸引对国际环境施加实际影响的大小,它是一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催化剂。[9]文化影响力的大小,与文化是否具有历史传承性,是否真实完整,是否具有个性特色以及是否可开发利用等因素紧密相关。[10]民族档案是记录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对其整合与开发是恢复、唤醒民族文化,甚至是赋予民族文化新生命的过程。文化影响力的提升需要找准文化的源头,实施精准的文化内涵挖掘和重塑。通过对民族档案中记载民族宗教民俗、社会历史、伦理道德、民族关系、文学艺术、语言文字诸方面的挖掘研究,有利于民族文化、民族记忆的进一步传播与传承。

二、审视与反思:档案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现实困境及角色分析

(一)档案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现实困境

第一,馆藏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资源存量不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档案馆藏资源选择要有一定的特点,那些能够体现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民族包容、民族共生以及彰显民族之间历史共在、情感共通、价值共意、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等层次的档案资源才可以成为档案馆提供社会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11]内蒙古档案馆馆藏资源虽然丰富,然而符合上述要求的馆藏资源明显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像“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蒙古马精神”“乌兰牧骑精神”这样象征民族团结进步的可用档案存在严重缺位的现象。除此原因之外,档案馆保存的大多档案信息都处于“沉睡”的状态,面向社会开放以及经过科学整理的档案少之又少。

第二,受众主体:档案馆在提供社会服务过程中受众有局限。接受档案馆社会服务的受众者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档案馆文化传播的效应,这也就决定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社会公众意识形态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而根据2012年出版的《中国档案年鉴》相关数据显示,接受档案馆社会服务的用户数量以及被利用者利用的档案数量的情况是非常不理想的,2014至2017年度,我国各级综合档案馆所提供的档案数量占整个馆藏量的3.16%、3.37%、3.13%、3.18%,这个利用率是极低的。[6]76这也就是说档案机构所提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产品没有被人们广泛欣赏到、正确解读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地区民众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的提高。

第三,推进形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方式单一。目前档案馆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形式相对单一,主要还是集中于举办展览、编纂出版专著等传统教育宣传形式上,加之一些社会教育活动由于种种原因仅仅停留在政策制定与文件宣传层面,或只是通过召开内部会议进行“宣传教育”,导致档案馆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式方法上有些单一。2021年3月国家档案局印发的《2021年全国档案宣传工作要点》中强调档案部门要加强与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平台等媒体合作,推出档案文献专题片、融媒体产品等。内蒙古档案馆应该以此文件为引领,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以更加多元的形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档案馆在凝聚共识,聚集国力,维护统一方面的强大支撑作用。

(二)档案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角色分析

第一,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者。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保护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内蒙古地区除了少数民族蒙古族外,还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是一个多元民族聚居的地方,自治区档案馆现有蒙古文档案7万余卷,还有形成于1644年至1911年的满文档案近5.3万卷。在少数民族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民族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而内蒙古档案馆所保存的这些档案资源很好地记录了民族的特色文化,成为民族记忆延续与建构的力量源泉。2009年《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各部门要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有计划地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档案馆也应该在这一保护工作中主动参与、积极作为,让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第二,为内蒙古地区提供民族教育的服务者。档案工作与宣传教育工作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而言,档案馆所提供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挖掘档案资源价值,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2005年国家档案局发布了《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公众素质,促进文化交流”,首次为档案馆开展公众教育提供了在制度层面的保障。2020年12月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强调档案馆要通过举办档案展览、出版档案汇编、拍摄文献纪录片、制作档案微视频等多种方式,把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民族一体化的优秀案例充分展现出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含义深刻揭示出来。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档案馆除了是档案资源的收集保护者,更是利用馆藏档案资源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服务者。

第三,在疫情防控中增强民族认同感的促进者。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也经历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过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战“疫”,短短几个月时间便取得全国抗疫斗争阶段性重大胜利。[12]在这场战役中自治区档案馆向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上报了《内蒙古自治区抗击非典志》,介绍抗击“非典”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时,派遣专业档案人员进驻指挥部,开展疫情防控档案工作指导,协助指挥部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和《音像资料采集安排》等。[13]当国家经历灾难、身受危亡时,最能显现出民族认同感,本次疫情极大地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内蒙古档案部门更是做出了表率。

三、转型与发展:档案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对策建议及实施方案

(一)丰富馆藏资源,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服务品牌

内蒙古档案馆馆藏资源虽然丰富,然而符合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民族包容、民族共生的馆藏资源明显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因此为丰富馆藏,内蒙古档案馆应大力征集散落在民间或流传在海外的档案资源,在征集的过程中也应坚持完整系统、厚古宽今、宁繁勿简、以人为本、有主有次的原则,同时要在档案馆官网和官微平台发布征集信息的同时广泛动员重点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征集。档案内容是涉及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民情的综合资料,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见证,是档案馆进行社会服务最宝贵的资源,而且通过征集来的档案可能更“接地气”、更具有民族文化基因,更能打造属于草原文化的民族文化品牌。

(二)突出开发重点,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服务能力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档案资源开发应该遵循一定的开发原则,第一,要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增进政治认同的档案资源开发出来。档案部门应紧跟时代脉搏,牢记“档案工作姓党”,积极主动利用馆藏档案资源服务于党的建设,只有这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才有领导方向。第二,要将弘扬爱国主义以增进国家认同的档案资源开发出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上,档案部门必须要将档案资源中维系民族团结融合、激发民族不懈奋斗的档案故事挖掘出来,为社会服务提供案例,只有这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才有文化基因。第三,要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以增进感情认同的档案资源开发出来,1997年刊发在《人民日报》题为“三千孤儿和她们的草原母亲”一文,是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真实写照,只有这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才有人文基础。

(三)加强多方合作,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服务合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民族地区各个职能部门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导向,需要各部门的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第一,资源融合。可能档案机构所保存的显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档案资源有限,这时档案部门可以积极和本地区、本区域的兄弟单位进行沟通,比如市一级、区县旗一级的档案部门联合开发档案资源;第二,部门合作。象征民族团结进步的资源可能保存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其他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档案部门可以与这些部门取得积极沟通,建立广泛和多元化的合作渠道。第三,共建数据库。档案部门可以和数据库开发机构、文学创作团队、影视创作团队等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体进行合作,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档案资源库。[14]

(四)改进呈现方式,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服务效能

档案部门在进行社会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应该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传统的举办展览、编纂出版专著等形式之外,还应该积极利用VR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化保存技术、网络推广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图像图形处理技术等,丰富档案教育资源的可视化呈现形式,调动公众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增强档案馆社会教育方式的趣味性。2017年在世界互联网乌镇峰会上,国家文物局与百度、腾讯、网易等三家互联网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表示要用全景、VR、AR等先进的互联网创新成果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盘活用活文物资源。[15]档案部门也可借鉴此种方法用现代技术让馆藏民族档案“活”起来。比如,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央档案馆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百集微纪录片《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让广大民众通过便捷的方式便可读懂百年大党的胜利密码、感受烈火淬金的精神锋芒。

四、结 语

“未来正在开始,我们并没有迟到”,本研究即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主旋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战略背景下,对民族地区档案馆社会服务路径进行的探索。档案馆作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之一,应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将其贯穿到档案资源开发、社会活动开展等全过程,努力把档案馆构筑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模范之地,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之地,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之地。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档案馆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爱的共同体
太原市档案馆牵手百年胡氏荣茶共寻文化脉络
民族团结之歌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数学教学的思考
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心里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