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性宝 曹孔元
(山东省郓城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菏泽 274700)
长豆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具有促进食欲、降血糖及补肾等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山东省郓城县长豆角种植效益较好,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连年重茬种植,长豆角病害发生严重,导致长豆角产量下降,影响菜农种植积极性。为此我们调查总结了郓城地区长豆角常见的病害种类及其发生症状和流行因素,并总结了绿色防控技术。
1.1.1 发病症状
长豆角叶片、茎蔓及荚果染病后出现水渍状暗绿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颜色逐渐加深,茎蔓变细缢缩、倒折死亡,荚果失水变细弯曲,湿度大时病斑产生白霉并发生软腐。
1.1.2 流行因素
病菌在土壤或种子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侵染发病。连阴雨或雨后转晴、田间湿度大、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连作重茬、偏施氮肥、浇水过勤过大时,长豆角疫病易发生和流行。
1.2.1 发病症状
长豆角叶、茎、花及豆荚均可染病。茎部染病后,病斑中间呈淡黄色、边缘呈深褐色,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色霉层,空气干燥时病斑裂开;叶片受害后产生轮纹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破碎;荚果染病后现褐色病斑,病情加重后荚果发生软腐,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色霉层。
1.2.2 流行因素
病菌在叶片、茎蔓等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侵染发病。温室大棚长豆角灰霉病发生普遍,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严重;露地长豆角灰霉病发病率不高,即使夏季田间湿度大、温度高,发病率也极低。另外,连作重茬、过量施用氮肥、栽培密度大、清园不及时等,可导致该病大流行。
1.3.1 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后,出现边缘有黄色晕圈的淡褐色不规则病斑,随病情发展病斑相连造成植株大面积枯死;茎部染病后,初生梭形或条形病斑,后病斑凹陷龟裂,其上出现浓密黑点,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豆荚受害后,初生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凹陷斑点,田间湿度大时病斑溢出粉红色黏稠物。
1.3.2 流行因素
病菌随病残体及带病种子传播蔓延。多雨、多露、天气阴凉时,长豆角炭疽病容易蔓延流行;阴雨天田间排水不畅、栽培密度大、豆类作物常年连作、偏施氮肥时,该病易蔓延。
1.4.1 发病症状
叶片受害后出现多角形灰斑,随病情发展病斑变为紫褐色,田间湿度大时病斑反面产生灰色霉层;豆荚染病后出现不凹陷的褐色霉斑。
1.4.2 流行因素
病菌通过带病种子传播蔓延,连作重茬、偏施氮肥、管理粗放的田块长豆角角斑病发生严重。
1.5.1 发病症状
叶片受害后,出现水渍态形状不一的病斑,后萎蔫,随病情加重,整株叶片萎蔫(早晚症状不明显,中午明显),几天后整株枯萎死亡;茎蔓染病后,受害部位变褐收缩,田间潮湿时病部出现粉红色霉层,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割开染病部位,可发现维管束变褐色。
1.5.2 流行因素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可存活多年,通过带菌肥料、雨水及流水传播蔓延。田间调查发现,长豆角枯萎病的传播蔓延与耕作方式、水肥管理、天气条件有关,土壤黏结、连年重茬、浇水过勤过大、排水不畅、田间湿度高、施用带菌肥料或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氮肥用量过大时,长豆角枯萎病发生严重。
根据病害流行因素,结合气象资料,及时、准确地发布病害预报,确定防控方案;综合运用健康栽培及生态调控手段,提高长豆角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初侵染病原菌基数,创造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环境条件;科学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达到安全、经济、有效控制病害蔓延的目的。
购买正规无病种子,播种前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进行消毒处理,培育无毒种苗。避免连作,最好与葱、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腐熟无菌有机肥作基肥,平衡追施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避免过量施用氮肥;滴灌或喷灌补水,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病花、病果等并集中销毁,减少再侵染源;严格控制棚内温湿度,及时通风除湿、降温,提高棚膜透光率,创造不利于病菌生存的环境条件;采收后清洁田园,最大限度降低病原基数。
疫病可选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雷多米尔锰锌可溶性粉剂6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喷雾防治;灰霉病可选用100亿/mL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倍和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混合液、70%烯酰·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防治,也可每667 m2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250 g于夜间熏烟防治;炭疽病可用25%吡唑嘧菌酯乳油2 500倍液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防治;角斑病可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枯萎病可选用25%咪酰胺乳油、70%噁霜灵粉剂、50%异菌脲粉剂1 500倍液灌根防治,连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