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怡然,咏梅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龋病是指在多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儿童龋病往往是导致儿童牙体缺损、牙髓炎、根尖炎等口腔疾病的病因,进而引起恒牙萌出障碍。乳牙龋病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口腔健康,还会影响儿童建立自信、学习发音等,由此可见,龋病不仅会降低咀嚼功能,而且对儿童的全身生长发育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积极防治儿童龋病及早期发现对龋病的相关性影响因素对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5 岁患龋率高达70.9%,儿童患龋情况上升态势明显,说明预防儿童龋病的关口应往前移。2020 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发布的《婴幼儿龋防治指南》建议[1],婴幼儿宜在第一颗牙齿萌出后6 个月内进行第一次口腔检查,可根据患龋风险评估表及龋活跃性检测判断患龋风险,选择相应的干预措施并定期复诊。其中龋活跃性常常代表儿童龋病的易感性,血型及血红蛋白与龋病患病的严重程度常常有关。现就与龋病及其易感性及病因作一综述。
龋活跃性(caries activity, CA)是指某个体或群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新龋和现有龋齿逐步发展的总和,根据人群易患龋的程度可以分为龋病高风险人群和低风险人群,通过龋活跃性结果判断人群患龋的概率,即患龋的易感性和倾向性。实验室预测即龋活跃性试验(caries activity test)定为:将龋病致病菌及其宿主产生的酸性物质为指标,测定龋病致病因素的试验[2]。
1.2.1 龋活跃性试验对比
Krishnan Ramesh 学者通过Snyder 试验(ST)、乳酸菌计数(LBC)和龋齿抑制素(Cariostat)在有龋和无龋混合牙列儿童中比较这三种实验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实验方法为选取健康混合牙列儿童90 例,分为龋失补牙数(DMFT)=0 个为一组和龋失补牙数(DMFT)=3-5 个为一组。收集唾液样本用于Snyder 试验(ST) 和乳酸菌计数(LBC),收集空斑样本用于Cariostat[3]。评估龋齿活动情况。实验结论[4]:乳酸菌计数(LBC)与龋病的相关性较高,龋病越严重,计数越高,龋活性越强。Snyder 试验(ST)与乳酸菌计数(LBC)在龋活性得分为1、2、3 分时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得分为0 时,没有发现相关性。综合以上结论,Snyder 试验(ST)与乳酸菌计数(LBC)及Cariostat 实验这三种方法在儿童的dmft 为3-5 个时测得龋活跃性的敏感性较高,但儿童dmft 为0 时,所测得的数据敏感性较低,误差较大。当三种实验方法联合运用时,可以增加测得无龋组与患龋儿童的龋活跃性敏感度,较三种方法单独测定儿童龋活跃性时更容易筛选出龋病的高危人群,继而能更准确的进行儿童龋病的干预以及防护措施。综上所述[5],所有这些测试的组合被发现是评估龋齿危险群体的好方法。
1.2.2 龋活跃性试验风险评估
龋病的风险评估系统可以计算龋病出现的几率,但是龋病评估系统所需成本极大并且对于操作人员的操作敏感性及操作及时间成本较高,不适合普遍大规模调查。其中对有龋和无龋的混合牙列儿童的预测价值的比较评价。Borgstrom 及其同事[6]报道,鉴定易患龋齿人群最常用的方法是估计患者唾液或牙菌斑样本中产生龋齿的细菌数量,如乳酸菌和变形链球菌。然而,细菌计数在解释和预测一个人患龋齿的风险方面还不够。Borgstrom 和同事们的建议是评估一种毒性因素,例如这些细菌的酸原性,以试图确定一个易患龋齿的人。根据18 个月和2 岁的测试结果,一项龋齿活动测试可以预测3.625 名2 岁儿童的龋齿风险。早期断奶、减少蔗糖摄入量和父母刷牙都能有效降低孩子的龋齿风险。Cariostat (Dentsply-Sankin, Tokyo)龋齿活度测试是一种常用的测试方法。
1.2.3 Cariostat 龋活跃性实验
Cariostat 龋活跃性实验(日本冈山大学下野勉教授)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成熟,主要是检查口腔中致龋菌产酸的能力情况,从而反映出龋活跃性的改变。Cariostat 检测技术具备检查结果精准、操作方便、安全、再现性好、成本相对低廉以及能较快获得检测结果等优点,是目前国际上以产酸能力为指标的龋活跃性试验法的代表性方法,也是目前国际上临床应用程度最高的龋易感性检测技术。国内学者通过测定354 名患龋青年的龋活跃性,得出结论在青年中,已经患龋牙的牙面数与龋活跃度呈弱正相关性,但是和早期龋患龋牙面数之间无相关性。Cariostat 龋活跃性检测可能在一些方面上体现出了青年患龋牙龋面洞的数量,但是并没有体现出早期龋坏的程度。
ABO 血型(ABO blood group)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一种血型的分类方法,随着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发现其与人体多种疾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多种恶性肿瘤等。Al-Askar 等学者进行文献检索与分析,发现AB 血型与侵袭性牙周炎有关,而慢性牙周炎在O 血型人群中更为常见,表明ABO 血型可作为牙周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较多研究报道显示,个体对龋病的易感性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多种因素揭示基因在龋病发展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ABO 血型就是这样一种遗传因素,部分学者认为ABO 血型是家族性易感体质的遗传基础。
ABO 血型抗原(ABGA)分泌到唾液和其他体液中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有证据表明分泌状态和龋齿的出现之间有联系[7]。
Mavridis 和Achimastos[19 74] 发现分泌细胞中DMF-T 均值较高。K. Kárpáti 以130 名儿童和青少年(6-18 岁)为样本,进行研究。参与者根据牙列分为两组( 即混合牙列和永久牙列)。唾液中测定ABGA[8]。计算DMFT 和DMFT (decay,missing, filled)指标,以及口腔卫生指数-简化菌斑指数。检测这些指标与分泌状态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在混合牙列中,分泌组的平均dmft 值显著低于非分泌组[9]。这个结果表明分泌ABGA至体液中的混合牙列期的青少年较不分泌ABGA的青少年dmft 较低,这也侧面体现是否分泌ABGA的患者确实会影响宿主患龋严重程度。
ABO 血型系统由四种抗原(A、B、O 和AB)组成。这些抗原被称为低聚糖抗原,广泛表达于红细胞和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上,以及唾液和体液中。
既然是否分泌ABGA 会影响宿主患龋严重程度,那ABO 血型的分型分泌的不同抗原至唾液时是否会影响宿主龋齿的患病情况。国外学者Lavanya Govindaraju,以500 名年龄小于71 个月的儿童的血液样本,以确定血型。其中96 名儿童(每血型24 名)被随机选取并纳入研究。记录了龋失补牙数(dmft)。有关ECC 发展的其他相关因素的细节,如社会经济地位、口腔卫生措施、饮食和喂养习惯等。结果显示:(1)血型与ECC 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血型是ECC 发生的潜在危险指标;(2)AB 型血儿童发生ECC 的风险较高;(3)O 型血的儿童发生ECC 的可能性较小。
国内学者游敏通过对1656 名受检儿童采用玻片凝集法及血库自制试剂血清作ABO 血型检查。得出结论AB 型血儿童的龋均高于B、0、A 型血儿童,其中A 型血儿童的龋均数最低。国内学者杨爱琼通过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干沟乡310 名哈萨克族牧民进行龋病检查,并测定(ABO)血型。结论龋病是一个多因素相关的复杂疾病,哈萨克族龋病流行情况与血型有关。徐锦华[10]通过收集统计宁夏吴忠市金积地区7~17 岁农村中小学生进行了龋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认为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都揭示血型与龋病有关,血型每下降一级则患龋危险性上升0.7488 倍,即A 型血者患龋机会比AB 型者大2.246 倍,即A 血型比其他血型更容易患龋,而AB 型在各血型中最不易患龋。以上结果[11]都表明ABO 血型分型确实与龋病具有相关性,但其中血型ABO 各血型患龋几率不完全相同其中可能是样本中并没有区分ABGA 分泌组与非分泌租,前文介绍过ABGA 分泌型较非分泌型dmft 指数即患龋率较低,而以上的研究中的样本并没有以是否分泌ABGA 分组进行试验,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中测得实验对象的ABO 血型的患龋率不同,这也是最终测得的患龋率产生偏倚的原因。
血红蛋白(HGB) 作为基本的血清学指标,国内外学者认为其常常与个人营养状况相关挂钩。国内外相关文献表明[12],患有儿童早期严重龋(SECC)的儿童与无龋儿童对比,常常HGB 指标、铁、锌偏低,血铅偏高无龋儿童,这可能是因为严重龋导致饮食的改变,患儿更多的偏向流质类饮食而较少摄入肉类,引起营养不良。
Caur 等指出,S-ECC 患儿的龋病常伴随牙髓及根尖周病变,其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可能引发一系列全身免疫反应从而抑制铁的吸收和血红蛋白的合成。国外学者Anju Jha 选取300 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66 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严重龋齿(SC)组以及无龋组。提取血液样本,检测血红蛋白、维生素D3、Ca2+、TRH 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结果显示对于年龄非常小的严重龋齿SC 儿童的结果显示,与无龋齿的儿童相比,铁蛋白水平低的几率显著增加。这表明[13]严重龋齿患儿与没有龋齿的儿童相比,SC 患儿在很小的时候就缺乏血红蛋白水平,患有SC 的儿童与无龋齿的儿童相比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营养不良的状况,并且其他对比参数如FeDA、维生素D3、Ca2+和血清白蛋白浓度在小时候就明显不足。这表明重度的低龄儿童龋会降低儿童全身营养状况,所以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儿童的牙齿患龋情况,及时处理牙齿疾病的同时,需要联合营养科室合理地开出适合重度低龄儿童龋的营养品,才能保证其正常的口腔局部的健康及全身的生长发育及健康。Vundela Rajashekar Reddy[14]通过实验样本年龄6~14 岁的青少年60 例,分为无龋组和有龋组。龋病活跃组进一步细分为Ⅱa 组(DMFT<3)和Ⅱb组(DMFT>3)。为了防止唾液的内测量的微量元素偏倚,收集实验对象进食前的中午收集未受刺激的唾液(5mL)。铜的含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根据从以上研究成果得出,铜与龋齿活跃性呈正相关,提示铜可能在龋齿形成中起负面影响。唾液中铜含量高与更严重的龋齿经历之间存在联系[15]。唾液中的铜含量可以作为一种龋齿风险评估工具。国内有相关研究[16]表明,幼儿早期铁的缺乏多因为母代妊娠期缺铁性贫血而导致的,这是一个绝对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并且无缺铁性贫血儿童患乳牙龋率较患有缺铁性贫血的儿童患龋率更低。国内学者以雌性大鼠为样本,通过喂养铁含量不同的饲料,干预雌性大鼠体内微量元素铁含量,分为高铁含量组、正常组、低铁含量组,妊娠后测定子代体内微量元素铁含量及龋齿情况。得出结论,母代妊娠期缺铁性贫血而繁育的后代大鼠患缺铁性贫血及龋齿的几率更高。这表明[17]微量元素铁在体内可能是干预儿童口腔患龋的因素。有学者认为儿童龋齿的出现与其唾液中的酸性程度PH 值有关,并且唾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患龋率成正相关,随着氯离子含量的上涨及pH 值的下降,患龋率增加,为青少年易患龋人群筛查提供很好的依据。铜、磷,钡、铝,钙、镁、锶和钼等其他微量元素与龋病发病水平降低有关。硒、铁、钾、锌、锰和等元素与龋齿的高发有关。有学者[18]以3-5 岁学龄前儿童为样本,分为无龋组与重度低龄儿童龋组(S-ECC)组,测定3 项微量元素铁、锌、铜及维生素D 的含量,结果显示S-ECC 组较无龋组其微量元素铁、锌及维生素D 含量低。锌元素参与羟基磷灰石反应,促进釉质及牙本质的表面的改造,从而降低龋病发生。铁元素[19]可能与血红蛋白挂钩,儿童患有严重龋病可导致营养不良从而导致铁微量元素及血红蛋白指标低于正常值[20]。这也同时为筛选出儿童龋病易感人群提供依据。
龋病的早期筛查,对于预防及治疗龋病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龋病的筛查方法,龋活跃性检测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方法,实施龋活跃性检测时衡量各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样本基数大时可选取Cariostat 龋活跃性检测方法,样本量适中但需要提高精度时可结合Snyder 试验(ST)、乳酸菌计数(LBC)和龋齿抑制素(Cariostat)中两种或多种龋活跃性检测方法提高筛查龋病易感人群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根据ABO 血型分型及ABGA 分泌型进行人群中龋病的易感程度的预测,通过此方法方便儿童更容易找出易感人群。就龋病与人体HGB 指标及微量元素讨论,HGB 指标常常与儿童龋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这对于龋病的早期预测及治疗提供良好的指示及帮助。微量元素铁、铜、锌常常与龋病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成正反应关系,通关测量各微量元素指标,了解人群各牙齿患龋情况或者易患龋程度,提前保护牙体组织,维持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