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课程融合创新研究

2022-12-08 02:47刘永成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安美育

刘永成

(铁道警察学院 公共基础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53)

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未来公安人员执法水平、服务水平,关系到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因而做好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和基础。公安院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进一步调整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虽然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颇多,但毫无疑问包括良好的审美能力在内的一系列能力素养①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颇多,包括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较高的政治素养、良好的审美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是最为常见的要素。

近年来,国家推出一系列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政策举措,艺术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列入其中,与德育、智育、体育共同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确立了美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中的不可替代地位。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是我国美育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旨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意见》明确指出学校美育教育应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2]。艺术教育②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专业艺术教育和通识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艺术专门人才,而通识艺术教育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艺术素养。本文所论述的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即指通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实施手段,对于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价值,在公安院校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公安院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公安院校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安院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从微观角度而言,有利于塑造个体健全人格;从中观层面而言,有利于输送高素质公安专业人才;从宏观层面而言,有利于传承中华美育精神。

(一)有利于提升个体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有着深刻完整的论述,他认为人要通过全面的方式存在,成为一名完整的人,并使自己全部本质得到解释,实现所有人和谐、完整、平等的发展。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阶段、物的依赖阶段和人的全面发展阶段[3]。这里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即全面的、统一的、充分的发展,这种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包括人类本质的全面实现、人类需求的全面满足、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素质的全面提升。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知,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需要全面的教育,这种全面教育必然包含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实施方式的美育。所谓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简言之,即培养人们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的教育,美育既是情操教育,又是心灵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温润人的心灵。

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实施手段的美育,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德国美学家席勒指出审美教育可以塑造和谐健全的人格,让人成为完整的人。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认为美育可以陶冶个体情操和感情,促进个体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来说,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开始关注艺术形象、观赏自然万物、研究艺术规律,进而身心融入体验艺术审美,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得以提升,美育也在潜移默化的艺术体验中完成。因而,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判断力,增强个体审美感受力、艺术鉴赏力、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进而塑造其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当前,多数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都采取学习文化艺术知识、欣赏评价优秀艺术作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促进其全面发展[4]。

(二)有利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输送高素质公安专业人才

公安院校承担着为公安机关培养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公安专业人才任务。当前,我国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级: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层次警务人才(研究生层次)、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本科层次)、实战型警务人才(专科层次)[1]。无论何种层级的公安专业人才,在从事社会相关警务工作时都要求具备熟练的公安业务技能、较强的实战能力,以及文化、艺术、科技、心理、法律、管理等多领域的综合性知识。因而,公安院校教育应以公安工作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公安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基于当前社会现实需求,转变以往过度重视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基础类通识课程加入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尝试、积极探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能够突破国家、种族的限制,能够超越事物外在形式使人类内在情感得以呈现,因而艺术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普遍意义的情感表达。从这个角度而言,公安院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普遍意义上的知识和方法,有效消除和淡化专业限制,形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共通共融的教育模式,更有利于人才培养。基于此,我国多数公安院校都将艺术教育课程纳入通识类教育课程体系中,一方面通过公安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通识教育实现“全人”①培育,为社会输送适应新时代警务需求的、拥有完善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公安专业人才。

(三)有利于丰富公安文化,传承中华美育精神

公安院校要培养作风过硬、训练有素的公安队伍,就必须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方针,执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但过于强调管理的刚性,可能会忽略柔性引导的教育优势,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而,需要借助柔性的艺术教育加以引导管理,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的同时,丰富公安文化内涵。通过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引导公安院校学生发掘生活之美,借助生动活泼的艺术活动宣泄情感、消除疲劳、陶冶心性,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增强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丰富独具特色的公安文化,为公安院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及育人环境。从本质上说,公安院校艺术教育是一种心灵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将公安文化与学生心灵锻造有机融合,在培养学生审美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提升其艺术理解力、想象创造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同时,能够让学生运用文化艺术元素调节自我心理状态及精神风貌,弘扬公安精神,丰富公安文化,使公安文化借助校园教育的方式代代相传。

中华美育精神强调将美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美育精神构筑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周礼》曾记载“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乐”即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审美活动,“乐教”作为当时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已经开始发挥育人功能。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肯定了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近代以来,王国维将美育、智育、德育并举,蔡元培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到了当代,党和国家对美育工作高度重视,《意见》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文化主体意识,把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作为美育的基本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经典教育纳入艺术课程教学。经典艺术作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以赏析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感知体验文化、传承创新美育精神。在公安院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使学生在赏析传统艺术的过程中,深刻了解、感悟中国深厚文化积淀,传承、弘扬中国悠久历史文化。

二、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自《意见》印发以来,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如云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行动方案》,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各省市在贯彻落实指示和文件精神上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果。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方式,其发展备受社会关注。目前,我国艺术教育正处在大步向前发展的关键时机,高校应抓住发展契机,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高校艺术教育体系,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的价值,实现艺术教育的新使命。

公安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现代警务人才为己任,在新形势下,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采取新举措,倾力打造适合公安教育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近年来,部分公安院校积极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与改革,相继成立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研室,开设诸如《警察文化概论》《警务礼仪》《侦探影视和公安工作》《艺术导论》《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程,借助国家慕课和尔雅平台开设艺术教育课程,邀请国家和省市的歌剧院、话剧院等高雅艺术团体进校园,这些做法极大地推动了公安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但与此同时,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艺术课程设置门类较少、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对艺术课程重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艺术课程师资力量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等。要实现公安院校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必定要关注公安院校艺术教育发展中的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课程融合创新的基础不牢固。一方面,部分公安院校对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认识不够,表面重视、实质忽视的现象较常见。在进行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时,公安院校未能将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落实到位,难以达成塑造学生审美素养及健全人格的目的,未能及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公安专业人才,更难以实现通过艺术教育来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使命。另一方面,部分公安院校在协调艺术教育课程与其他类课程的关系方面仍有欠缺。艺术教育课程与公安专业课程及通识类课程间界限分明,学科间融合度仍有待增强,这就造成公安院校艺术教育难以取得较好成效。公安院校要从根源上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要遵循通识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及综合能力的培育,打通学科壁垒,实现艺术教育课程与公安专业课程及其他类课程的深度融合。

第二,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课程融合创新内容及手段不明朗。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融合既有各学科间教育内容的融合,还有教育内容向人思想的融合,此外,还应包括各种教育手段的融合。目前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教学资源不够丰富且形式较单一,隐藏的教育内容未被充分挖掘,尤其是思政元素的挖掘有待深入;二是教师课堂的关注点仍在于“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实践环节欠缺,学生实践体验融入不足,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较少;三是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考评机制不健全。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真正实现艺术课程的融合创新,就要打牢融合创新基础,丰富融合创新内容,调整融合创新方式,筑牢融合创新保障。

三、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课程融合创新路径

公安院校要走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困境,必定要结合自身固有的特点找寻最佳融合创新之路。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公安专业人才的使命,将拥有过硬专业能力、多方面综合素养的警务人才充实到公安队伍中,并保证这支队伍忠诚地服务公安工作、服务人民,“公安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从事公安工作所需要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品质”[5],因而,艺术教育课程应在塑造“全人”目标的指引下,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主动融入警务类、思政类等课程,打通各学科间界限,积极找寻艺术教育课程与公安专业类课程、其他通识类课程的契合点。

(一)融合创新的基础:遵循通识教育理念,打通学科界限

信息科技化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多样的,诸如物质精神化、科技人文化、工业美学化等。所以身处信息化时代,我们对高等教育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要遵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理念,构建“‘全人’培养的‘知识综合构成’的学科理论”[4]。要达成“全人”培养的目标并构建综合型的学科理论,进而实现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发展与创新,就需要我们拥有融合发展的理念。

1.遵循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6]。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但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人”的目标,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育素养、艺术素养及科学思维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谈论音乐的功用时指出,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7]。因而,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能够教育人心、净化心灵、愉悦精神。公安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成员,其教育也不能只注重公安专业课程、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着力塑造学生忠诚警魂、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而这也正是通识教育所倡导的培养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2.加强学科间相互融合

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课程要想创新与发展,应融合公安专业课程。以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刑事摄影为例,课程中要给学生讲到摄影的一般知识,如焦点透射和散点透射等,而焦点透射和散点透射也属于摄影艺术知识,艺术课程也要涉及。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课程融合时,侧重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比如公安院校的法学课堂中讲到英美法体系里的陪审员制度,学生可能不太理解,而我们的艺术课程《影视鉴赏》课涉及一部电影《十二公民》,就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英美法系里的陪审员制度,以上实例都为建立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基础。这种融合教育模式的尝试,目的就是打破过去传统的思维定式,注重更广阔的、发散的思维方式,培养出具有丰富想象力、敏锐思辨力和新颖创造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人才。

(二)融合创新的内容:挖掘隐藏的教育素材,拓宽教学资源

融合和内化都是教育心理学的术语。一般来讲,融合是教育过程中常见的教育方式,不仅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的融合,同时也包括由载体中隐藏的教育内容向人的思想的融合。内化则是一种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渠道[8]。在多学科融合发展的理念下,深挖艺术教育内容及载体中隐藏的多学科内容素材,将其与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将所学所见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无疑是探寻艺术教育融合创新路径的方法。结合公安院校自身政治特性,艺术教育课程应积极寻求与思政类融合契机,在艺术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突破传统教育中被动式灌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新时代的优势,使艺术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学习进行融合,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4]。

深入挖掘艺术教育课程中隐藏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的艺术教育课程也将成为传播、沟通、引领真善美的情感桥梁。所以公安院校应深挖课程教学资源,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将艺术教育课程加以改造,升级为高校教育教学中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对艺术教育课程进行融合创新时,应充分关注到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异同点,注意到二者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侧重点不尽相同:艺术教育侧重自我体验和感受,能够培养人们敏捷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9];而思政教育侧重于对人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塑造。要将二者深度融合,深挖艺术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探索多种教育形态,拓宽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艺术教育课程的创新发展。

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爱好,以思政教育为例,要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就要深挖艺术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具体可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要侧重选择蕴含党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红色文化的艺术作品,深入挖掘其内在意蕴,在艺术教育课程中融入浓浓的思想和思辨,使艺术教育课程兼具人文性和思辨性;第二,可以在艺术博物馆、包含红色文化资源的革命博物馆等社会公共场所开展艺术体验,扩宽艺术课程资源,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及形式;第三,艺术教育课程教师可以在原有的体验式教学中融入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的理论引导,将纯粹的课堂体验式教学创新为理论讲授和体验感悟相结合的模式,深挖蕴含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使教学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学生自身实践的体验和感悟。要实现艺术教育课程的融合创新,需要思政教育教师和艺术教育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教研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融合,深入挖掘隐藏的教育内容,引入多学科元素,拓宽教学资源,进而增加课程深度及广度,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丰富艺术教育课程融合创新的内容。

(三)融合创新的方式:重视教学双向沟通,重塑主体地位

教师在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把握学生学情特点,重视教与学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及时把握教育契机,触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会对同一艺术品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此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及感知,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帮助其更好地完成这种体验及成长,重塑学生主体地位。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里曾言:“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阅读过程中才可能完成。”[10]正如文学作品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完成其最终的使命、成为文学作品,艺术品也只有通过观赏者的欣赏和体验,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才能使其艺术魅力传达给欣赏者和体验者。因而,教师要重视教学的双向沟通,引导学生自我体验,重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1.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学生不仅是受教育的主体,还是艺术体验的主体,要在艺术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理念,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强调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让其走进艺术世界、体验艺术魅力、领略艺术情怀,这样学生才能丰富自身想象力、开拓创造力、提升审美艺术素养。

2.重视实践及体验的融入

公安院校艺术教育在融合创新时,要侧重学生实践与体验的融入,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体验艺术活动,将所学的艺术教育理论融入现实生活,真正成长为通识教育理念所提倡的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具体到实践教学,公安院校艺术教育实践体验的融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强化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严格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意见》的规定,制定出台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和章程,加强警乐团、舞蹈队、影音协会、曲艺协会、民乐团、书画协会等社团的规范管理;二要开展多样性的艺术活动,定期举办一些诸如校园主持人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大型艺术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三要普及高雅艺术活动,积极营造校园文化艺术环境,邀请学生观看诸如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国家话剧院等高雅艺术剧团的演出;四要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艺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实践能力训练、教学研究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扎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警务人才。

(四)融合创新的保障: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健全考评机制

教育部办公厅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校实现美育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11]。公安院校要实现艺术教育课程的融合创新,就一定要重视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按照《指导方案》要求,将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使之成为公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艺术教育融合创新做好制度保障。

此外,要实现艺术教育课程的融合创新,还应建立健全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是要建立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实行“学校、系部、学生三级考评”,由学校教学督导组和系部教学督导组进课堂听课督导,并将督导意见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评教。二要探索多种评价方式。可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融合,将自我评价与相互打分相结合,进而提升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程度。

结语

在艺术教育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安院校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当代艺术发展进程、探寻艺术教育规律,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警务人才为指引,开设具有公安专业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融合各方面资源和手段,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感知的情感体验中欣赏古今中外经典艺术,不断提升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审美品位。公安院校艺术教育的融合创新路径,一定程度上是对艺术教育现行模式的优化升级,在教育理念的融入方面和具体教学实践层面都仍存在探索空间,还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公安美育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疫情当下,我们上前”——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的港航公安掠影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互联网时代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警察防卫与控制课程模块化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