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防卫与控制课程在教学中面临较多问题,缺乏针对性、技能训练设计不合理、影响防卫与控制教学质量等。作为警察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防卫与控制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提升警察的执法能力,也对警察自身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基于此,公安院校在防卫与控制学科教学上,以模块化设置为改革方向,从提升防卫与控制技能教学质量上,提升学员的体能、技能素质,增强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和实战水平。
关键词:公安院校;防卫与控制;模块化设置;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02-02
在执法活动中,警察的防卫与控制技能不仅是塑造自身形象的基础,更是保障警察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现实执法环境下,加强对防卫与控制课程的合理设计,积极从防控技能训练中提升教学质量,围绕当前公安院校警务技能课程改革实际,从不同教学培训层次性、差异性下来突出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模块化课程设置将成为未来课程新架构的重要方向。
一、防卫与控制课程教学及设置现状
(一)课程构成现状。
从当前公安院校防卫与控制课程设置来看,秉承公安教育要求,围绕学历教育、兼顾其他教育培训方式,来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目标。如专科教育、本科教育、民警在职培训,以及政法院校招录的体制改革试点专业等教育。针对防卫与控制课程教学中教学训练质量普遍不高的问题,实施课程改革,尤其是注重实战训练的占比,提升学员的体能及技能素质。由于不同教育基点下的课程设置具有多样性,有些课程在名称上还存在区别。如在专科教育层次,防卫与控制课程设置为《擒拿格斗》;在本科教育层次设置为《缉捕技能》;在职业民警培训中设置为《徒手防卫与控制》;在体制改革试点招录教育中设置为《警察防卫与控制》。同时,在不同的教育课程类型下,其教学内容也存在差异性。如在《擒拿格斗》中,理论模块主要有人体基本知识、常见运动损伤预防、基本训练方法等;在实训模块主要有步法训练、上肢训练、下肢训练、功放技术、摔法训练、徒手实战、协同擒拿、综合训练等内容;在民警培训课程上,理论模块多为基本实战原则及应用,常用训练方法;而在实训模块主要有戒备训练、上下肢训练、警械使用方法、搜身与押解等训练内容。从上述课程名称及内容来看,由于实施对象不同而存在不同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分配不一致。相对而言,通过对相关行业专家的探讨与沟通,对于防卫与控制课程来说,很有必要进行名称的统一,无论是哪种层次的公安教育,只有从课程名称的梳理与统一上,明确其分支及归属关系,才能针对性的提升课程实施的目标性。
(二)在课时分配上的现状。
防卫与控制课程在课时分配上,依据不同阶段的教育类型,其课时也存在差异性。在专科层次,理论课时为2-4h,实训课时约为68-72h;在民警在职培训上,理论课时为1-2h,实训课时具有分段性,初警培训为21-25h;司晋司、司晋督培训为12-18h;督晋督培训为9-12h;体制改革招录警务人员在理论课时上,因不同入职期差异而有所变化。可见,本科、专科层次公安教育在课时分配上具有一致性,且在每学期课时安排上,随着实训周期的长短相应增减;而对于民警在职培训,由于不同培训目标及任务的差异,其实训时间具有不一致,也未能从课时上进行完全固定。对于体制改革新招录警务人员的培训,一般为两年学制期,扣除对口单位为期半年的社会实践外,实际在校训练时间为一年半,且由于不同批次下招录学员数量及时间的不固定,使得课时安排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也未能从课程教学目标与课时设置上进行统一规范。从2012年公安机关对突发事件防爆应急预备力量的重视,从课程教学上,加强了对《防暴战术》课程的常规化训练,并融合了《警械使用》、《警察防卫与控制》课程内容,使其成为综合课程。但对于体制改革招录警务人员培训来说,一直以《防暴战术》来命名,课时上平均为96课时。但纵观课程名称及教学内容安排逻辑,显然具有模糊性,不一致性。
二、对防卫与控制课程模块的优化设置方法
针对公安院校防卫与控制课程教学现状,从模块化设置上来优化教学内容,厘清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培养类型及不同警种的差异性,从防卫与控制学科教育阶段性、系统性上来提升动态化设置水平。由于在课程名称上,专科、本科学历教育、民警在职培训,体改专业培训等教育类型的不同,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也不统一,加之各门课程内容较多,课时分配也存在差异,导致教学任务不明晰,造成“大而全、满堂灌、蜻蜓点水”般的教学漏洞。因此,在对防卫与控制课程教学实施模块化之前,很有必要从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整合与优化,特别是结合不同人才培养方向,分批次、模块化、层级式的实现资源互补与平衡,满足不同培训目标需求。具体来看,从教育层次、人才培养类型及学科专业特点上,尽快将现有的防卫与控制课程内容中的4门子课程、12个子模块进行重新划分,使其满足理论教学、身体素能训练、防卫技术、擒拿技术、倒地保护技术、警械装备技术、摔控技术、搜身与押解技术、综合实训等内容的层级化组合。同时,在课时安排上,根据不同教学模块及内容,灵活动态的分配教学课时,提升学员的技能掌握能力,增强警务实战能力。如利用某一门课程进行合理分解成若干个子模块,通过“少而精、练有效、按需设教、以训促战”理念来布置不同课程内容及课时要求。优化理论知识模块,将之设定为人体基本知识、训练常用方法、原则、防卫与控制技能运用、安全意识、战术应用原则等;在身体素能训练模块,细化为体力、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协调性、抗击打能力、专项能力训练;在摔控技术模块,将抓把技术、搂腰摔、夹颈摔、抱腿摔、过桥摔、摔跤实战等进行分解训练;在倒地保护技能上,将前、后、侧滚翻、前、后侧倒及防卫、身体平衡度训练等进行细化;在擒拿技术上,将基本擒拿术、被动解脱控制技术、协同控制及综合模拟训练进行细化;在搜身及押解技术上,细化为徒手、警械控制后搜身、徒步押解、交通工具押解方法;在综合实训实战技能中,将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模拟场景训练及特殊环境训练进行细化。
三、防卫与控制课程模块化设置与应用
(一)本科教育阶段模块化课程设置。
从《缉捕技能》课程转换为防卫与控制课程,融入《警械使用》、《防暴战术应用》、《战地应急救援》等知识,使其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课时安排上,以64学时为主,结合教学内容每周4学时。其中警械使用24学时,防暴战术应用24学时,战地应急救援20学时;在教学时段分配上,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徒手防卫与控制”、大二第一学期开设“警械装备与使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战地应急救援”课程,从学员自身身体及技能训练承接性上,分别优化各教学模块及课时,促进学员在前三年完成相应技能训练。在教学模块上,为了突显防卫与控制课程的连续性、基础性,对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应该进行细化分解,尤其是在单项技术、拳法教学、腿法教学上要注重实效性。以“徒手防卫与控制”为例,在理论教学上,要注重各项技能训练与身体技能的适应性,如步法、姿势、腿、脚及踢法训练,要注重攻防结合、要侧重凶器防夺技巧训练,增强实战性;拳法训练上以直、摆拳法为主;腿法上以横踢、弹踢、正蹬为主;擒拿上以主动突击控抓为主,并侧重被动解脱、协同擒拿;在摔法上以锁喉、搂腰、后抱腿突摔为主,在警械使用上,对手铐的练习及快速上铐。其他模块内容应该根据课时、场地、学生差异来优化,尽可能增强学生的实战技能和训练水平。
(二)体制改革招录教育模块化课程设置。
针对体制改革及招录对象特点,在防卫与控制课程模块化设置上,应该突出重点,重在优化。结合四项基础课程,根据三个学期来进行合理分配。在时间分配上,第一学期设置“徒手防卫与控制”,课时为96学时;第二学期上下半期分别安排“警械使用”与“防暴战术应用”课程,课时为48学时;最后一个学期安排“战地应急救援”,课时为36学时。由于体制改革招录的学员在入学前因专业、身体素质差异性较大,如警察类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普通高校文理课毕业生等。因此在进行防卫与控制课程设置与优化上,要结合具体教学情况,有步骤、有侧重的进行优化配置,不能顾此失彼,两极化倾向发生。在开展防卫与控制课程实施前,需要对普高类文理科毕业生进行考前身体技能测试,来了解不同学员的情况,在测试中尽量以基础性技术动作为主;对于警察类院校及退伍军人,这类学员多受过相近科目的学习,因此在防卫与控制课程教学上,要进行分类对待,并在技能训练和自我训练水平上进行分段。对于基础强、自我能力较高的学员,应加强深度性和综合性实战训练教学,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员,要分层次、分组别进行不同模块教学内容的设置,做到实用、管用、促进“教、学、练、战”一体化对接。如在“警械实用”课程设置上,从警械基本信息、装备配带及安全、手铐实用技巧、警棍使用方法、捆绑技术、防暴器械使用、盾牌使用、畏服性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以及搜身、带离等技术进行分层考核;在防暴战术教学上,从战术使用原则、安全理念、单对单、多对单,以及小组协同战术应用、室内外看守、搜身、押解、追捕堵截等方法训练,以及防暴队形训练、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法等进行训练。
(三)在职民警教学模块化课程设置。
在职民警教育涵盖成人教育和警察专业培训,特别是在初任民警培训、警衔、职务晋升培训、专门培训及轮岗培训等方面,要从提升民警教育程度、提升民警整体战斗力上,实现对民警防卫与控制技能的训练。针对在职民警培训时间短、民警个体差异性大等现实,对于警务实战技能的培训与教学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传统教育模式显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迫切需要从课程模块化整合上来创新和改进。通常情况下,对于初警培训层级,以警务实战技能和职业基础性、关键性技能训练为主,着重提升学员的自我防卫意识、团队协同意识、强调警务实战技能训练和基本知识掌握。因此以72课时安排为例,警务技能训练为主,突出警务技能总学时所占份额。如对于“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程课时安排24学时,以基本知识、基本训练方法,以及戒备姿势、步法训练、上下肢攻击训练方法,攻防训练、拳法、闪躲、搂抓、反击等主动擒拿技术训练为主;“警械使用”课时为16学时,以警械知识、警棍、单警装备、手铐、捆绑、盾牌、特殊防暴器械使用等为主;“防暴战术”课程20课时,以战术原则、战术运用、协作抓捕、巡逻盘查、搜身押解、追捕堵截,以及模拟特殊环境缉捕实训为主;“战地应急救援”课程12学时,以警务救援、现场急救、特殊环境救援来进行模拟训练。
四、结语
警务防卫与控制课程模块化设置,要从课程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实训与实战上,强调动态性、互动性和职业对接性,避免生搬硬套。随着警种的不断增多,对于综合实训及协同战术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防卫与控制课程模块化教学上,要围绕学员实际,警务执法环境,打破传统常规课程设置局限,做到特定警种特定目标教学。如刑警在防卫与控制课程模块化设置上,要加强多警协同战术教学,突出手铐、捆绑技术、追捕堵截及特殊场景模拟缉捕训练;对于治安警、巡警,应突出攻防结合、手铐、警棍、盾牌、特殊防暴器械的训练和使用;对于交警,需要从车辆查控、追击堵截、伤害现场急救等方面进行训练,促进模块化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王涛.警察院校学员徒手防卫与控制能力生成的路径[J].体育学刊.2014(06).
[2]冯红新.实战化教学背景下警察体能与技能模块化教学的思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4(06).
[3]赵辉.警务技战术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09).
作者简介:林永(1987-),男,山东,铁道警察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警务指挥与战术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