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路径

2022-12-08 01:48李晓晓
延边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阶段发展

李晓晓 张 雷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坚持人民之上,始终将人民所想人民所盼放在第一位,是中国共产党过去当前乃至今后一切行动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传统人本观念,历经中共各代领导人不断探索,内涵逐渐丰富,意义愈加重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观点,逐渐形成了论证严密、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为实现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拓展了更加宽广的道路。在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征程中,坚持人民之上将始终是高昂于发展浪潮的一面大旗,指引新发展阶段的改革发展前进方向,因而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不仅不会发生动摇,还会随着新阶段新变化新要求充实更多新的内容。

一、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必要性

(一)聚焦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求

推演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难发现,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实现有效分析和化解社会主要矛盾。

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封建、官僚资本主义三大势力与中华民族、人民大众的矛盾。当时,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极大地发挥了以工农为主要力量代表的人民群众的关键作用,走出了属于中国人民的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队伍由人民群众汇集而成,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谋求幸福而努力,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一步步解放人民,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缔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主要存在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要将资本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本着以人民利益为上的宗旨,运用和平赎买政策对资本家进行科学改造,顺利实现了和平过渡。这一时期毛泽东创新性地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作出了科学的阐述,对于指导稳定社会主义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后,人民需求不断提升与物质生产匮乏的矛盾成了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举国上下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满足民众日常基本需求。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当前制约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阀门。从社会物质极度匮乏到逐渐追求平衡多元高效充分的发展,从整体全部落后到追求全方面全领域的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才取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还要清楚认识目前的发展仍然远远不够,当前单单是物质层次已经不足以满足人民需求,人民的需要层次发生了质的提升,走向多样化、个性化,中国共产党不仅关心人民是否吃饱穿暖,更期待人民能够吃好穿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聚焦人民美好生活与不平衡不充分,要分析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就必须满足人民所需。推演分析社会矛盾变化,不难发现,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心系人民,以此推动社会主义的大船向前航行。

(二)发展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理论诉求

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思想,逐渐将人类社会从思辨的空中楼阁拉回到现实世界,构建起了唯物史观大厦的第一块基石,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囊括了人的本质、人的自由解放、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等众多重要思想。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多样化的社会生活为人民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复杂多样,人民群众由此产生更加多变的心理状态,思考新变化,提出新对策,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才能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增添更多新内容。

人的本质问题就是社会关系问题,而社会关系的第一层含义是物质资料生产关系,没有物质生产,人类社会便荡然无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经过八年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丢掉贫困的帽子,贫困人民生活逐渐蒸蒸日上。新发展阶段党将带领人民聚焦相对贫困人群,不断回顾总结脱贫经验,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策略,使其更加充分、更加均衡地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成为国家富强的参与者、引领者、受益者。社会关系的第二层含义社会关系和谐问题。近年来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等城市化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关系和谐发展。新发展阶段党带领人民积极开展实施城市更新活动,在改造之前充分征求采纳居民意见,采用合理的改造方式方法,选择恰当改造内容。除此之外,科学规划城市交通建设;采取各种措施遏制城市炒房现象等各种措施出台实施,以此让城市更新建设焕发夺目的光彩。新发展阶段一系列城市更新措施将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发展,满足民众安居乐业的需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终极理想。人在经济困难时往往无所谓自由,生产力不发达,不合理的制度设计,阶层固化,政治不民主,以及人民精神困惑等都是限制人们自由的问题。新发展阶段人民的生活空间和实践范围更加广阔,个人和商品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之间流通障碍减少;个人向更高社会层面跃动的流动性增强;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保障,个人价值和能力得到空前发展。此外自由与平等相互依存,平等是实现更多人自由的手段。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结束用一大部分人的牺牲换取一小部分人发展的历史,使所有人都平等地享有获取幸福的权力。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多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对民生的重视和公平的追求,共同富裕是覆盖全体人民的富裕,人民拥有平等权利通过合法的手段致富,以经济层面的公平正义带动其他层面的正义。相比较来看,与我国价值观念有着明显差别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面上标榜自由和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念,实质上是资本金钱权力主导下少数资产阶级自由意志的体现,普通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将为推进人民自由平等幸福感的提升,搭建更加多元开放的平台,增添更多实质性的内容,为人民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便利。

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新发展阶段的每个环节都与人民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将继续把人民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凡是符合发展实际,反映我国人民意愿的都应是我们的改革发展方向,最终发展成果由人民进行评判验收,与人民风雨同行,休戚与共。

(三)彰显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诉求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截至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更迭了几种社会形态,除了社会主义社会,其他社会形态仅仅保护少数人的发展利益,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处于阶级压迫之中。在我国,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领导与坚守人民立场一路相伴,生死相依。毛泽东指出,党要无论身处怎样的艰难处境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实现消除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人民群众达到全体全面富裕。江泽民指出,开展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要始终明确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一衡量标准任何时候不可动摇;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凝聚人民伟大力量实现科学发展。2015年习近平正式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步形成了“一个基本立场、两大基本动力、一个最终结果”[3]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四面楚歌落后挨打走向欣欣才能向荣奔腾不息,新中国迎风而立,面对质疑威胁,不屈不饶,迅速挺直腰板,走上复兴之路。在新阶段强起来的征程中,人民有了党的领导,才能在各种风险挑战中勇往直前;而中国共产党无论经历怎样的困难与磨难,都不会放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决心,新发展阶段党的人民立场只有不断增强的时刻,没有弱化和抛弃的时刻。

(四)满足绝大多人的利益的价值诉求

实现绝大多数人的解放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永恒追求。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分为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共同富裕从古至今一直是人民苦苦追寻的美好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萧条落后的历史原因,党中央只能采取非均衡的战略措施,允许一部分人勇立潮头,探索实现快速发展路径,这种非均衡的发展虽然为社会发展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当前这种发展战略已经到了必须纠正的时期。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将着重落实到“共同富裕”中的“共同”二字,解决好区域均衡发展城乡均衡发展问题,更加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二是中国共产党兼顾世界人民的利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是马克思当初设想的世界。当前国际社会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等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的安全与发展,人类休戚与共,才能共渡难关。一直以来西方某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逆世界之流,而我国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与世界人民一道积极构建平等互惠的外贸环境,继续用实际行动来说明,人民幸福不只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更要延展到世界。疫情考验下,中国从始至终坚持生命至上援助态度,积极抗击疫情,兼顾世界人民,积极支持医疗卫生较弱的国家,派出医护人员,尽己所能提供紧急救援。中国共产党精准精密的部署以及及时高效的措施逐渐跑赢疫情,也为世界人民提供了难得的经验。

二、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意义

(一)完善党的建设,增强社会主义说服力

历史上国内外无数政党的更替,都证明了如果一个政党不是人民的政党,与人民作对,压迫人民,最终都会逐渐走向衰败灭亡,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铁律。在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历尽万难屹立不倒的原因就是有人民的支持理解拥护。同时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目的是能有一个更好的集中各方才智、八方力量掌舵者,避免社会主义建设偏离航向,各项建设无指引无效率无归宿,人民奋斗无目标无动力,因而要想更好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大事,党的领导就应更加高效有力。当前中国共产党一直着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就是因为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党内某些同志喊口号式地学习党的理论,实际行动脱离人民群众,或轻或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党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革命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以人民为中心为党的建设完善提供了新的目标,党在为人民服务的历练中逐步提高高瞻远瞩、乘风破浪的能力。新阶段面临一系列新要求新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建设才会拥有源头活水,从而不断提高掌舵能力,才能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让世界人民看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二)调动人民积极性,汇集现代化建设凝聚力

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群众是推进社会改革向前的重要力量。正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才能不断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广大人民,全面现代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人是现实社会的活动主体,全面现代化过程中同时更要注重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精神境界、道德境界得到锻炼,用人民的现代化去推动国家社会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从一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正是人民大众的积极参与进行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取得了数不胜数的成就。新阶段不是要孤立地实现哪一方面或哪一层面的现代化,而是要实现全层面全方位的现代化,强调“全面”二字,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等等均要实现现代化,凡此种种均要依靠人民现代化,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紧密融入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各项建设之中,始终尊重人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汇集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才能早日实现宏伟目标。

(三)激发人民创造热情,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是信念、信仰之源。精神文明的提升在某种层面上说明了物质文明的提升,精神文明提升,人民精神富足,更有利于物质文明的建设。 “昔日的君主只靠物质力量进行压制;而今天的民主共和国则靠精神力量进行压制,连人民的意志他都想征服。”[5]首先,文化的力量和作用的不可缺位。革命年代,在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文化的指引下,千千万万的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前仆后继;改革年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引下,人民斗志激昂投身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文化强国就成为文化战略的重中之中,文化逐渐由边缘地位向中心地位靠近,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些重大外交项目的铺展,为文化输出搭建了平整坚固的桥梁。中国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产品输出,更注重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输出。其次,文化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写照,进入新阶段丰富的社会存在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意识,各项事业的蓬勃开展为文化创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过程中积极发挥能动作用,反映现实需要,体现时代,推动文化发展。以此实现运用积极向上的文化来引导教育民众,运用先进的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最后,文化工作者应当虚心向人民学习,反映人民生活,创造出更有层次、更有内涵的精神文化产品。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努力将独特的中华文化转化为价值共识,从而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

(四)满足人民美好需求,增加社会和谐推动力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提供了可能性,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物质积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新发展阶段人的吃穿等低层次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的更高一层需要逐渐上升为人的主要需要。新阶段立足于人的现实需要,对于房价物价、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安全等与人民联系最为紧密的问题入手,及时有效排解各类风险,完善各项制度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既聚焦个人又聚焦全体人民。人民美好需求不是一部分人或少部分人拥有幸福,幸福属于所有人。当前社会蛋糕不断做大,如果不能恰当地分配蛋糕,必将带来更多社会矛盾。新阶段将采取更加切实的行动不断拓宽低收入群体向上流动的渠道,经济方面人民享有更多发展机会,政治方面尽量保障人民各项权利,教育方面人民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社会保障方面为弱势群体考虑更多。新发展阶段国家下的每一步棋,走的每一步路都与人民紧密相连,这些行动会为共同富裕增添更多新的内容,也将为社会发展增添更多和谐音符。

三、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路径

(一)新阶段面临新目标要求,坚定人民初心使命

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有更多壮志凌云的目标要实现,更多迫在眉睫的任务要完成,面对重重变数和激烈挑战,能否保持人民初心使命尤为关键。

当前,党必须带领人民挺进潮头,勇御风浪。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六大主要发展目标,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将切切实实地贯穿于这六个发展目标之中,并且用这一思想检验六大目标是否能够如期实现的衡量标准。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目前为止我国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然而我国经济潜力仍然十分强大,尤其在疫情断断续续的影响下,各国经济惨淡经营,相反,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迅速恢复生产,保持经济正增长。新阶段经济发展的新成效首先仍然是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当前我国拉动经济的手段从资源消耗逐步向科技创新效率过渡,这一时期各项利益调整布局仍会出现重大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化,以人民至上的整体发展思路不会发生变化,其次新成效强调提高经济总量的含金量,控制物价,促进消费,讲究效率,讲求回报,让民众切实感受到GDP的增长最终是为了生活幸福。二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坚持深化改革披荆斩棘,直面各项难点重点问题,新发展环境下改革开放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改革的力度只增不减,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以更大的勇气、更坚实的步伐推动改革行稳致远。三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新发展阶段党和人民将继续推进本国文明生机勃勃,同时为其他文明形态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借鉴。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人的生命起源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现实的人”的超越性在于,人与接触自然或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可以克制自身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发展迈上更高台阶。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民生发展永无止尽,中国共产党所做的所有努力自始至终都只为民生福祉,新阶段社会发展奔腾向前,人民需求更加丰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推进共同富裕等一系列战略方针举措的实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六是国家治理效能提升。2020年疫情期间我国的国家治理效能得到了显著的发挥,党中央在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上下同心,有效控制疫情,及时减少损失。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谋篇布局一枚定海神针,更是其带领国家发展再上一层楼的强劲动力。

(二)新理念追求发展高质量,遵循人民价值尺度

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阶段的先行指挥棒,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将提高科技创新创优的能力,区域领域协调发展推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等高要求作为制定经济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6]高质量发展是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加安全的发展模式。在质量问题上要求发展不仅在细枝末节下工夫,更是在深水区上发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横向扩展,涵盖众多领域,不单单只是经济领域,不单单只着眼于经济效益,优化发展方向、提升发展动能;在公平问题上有更大进展,在蛋糕做大之后,分割蛋糕成为主要难题,要让各种利民惠民富民强民政策惠及于人民,切实让亿万中国人民共同品尝来之不易的成果;在安全问题上,高质量发展应保持战略定力,做好顶层设计以及总体谋划,处理好当下任务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提高人民坚定发展的信心,保证社会稳定前进,最终让人民在方方面面享受高质量发展的过程,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三)新格局双循环发展格局,紧紧依靠人民力量

当前疫情影响不断加深,外需的不确定性风险性越来越大,必须积极应对,早作准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旷古烁金的伟大成就皆出自伟大的人民群众无疑是建立广大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基础之上。”[7]双循环格局是一场宏伟布局,不能一蹴而就,人民群众是这场布局最大的动力支持。在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工农业体系完备、内需潜力广阔,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数量庞大的高素质科研人员,这些都证明了我国有足够实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但是,有优势更要善于利用优势,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一是政府等相关部门要继续增加投资,搭建平台,刺激消费,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攻坚克难,优化资源配置,唤醒国内生产发展活力,形成国内大循环。二是积极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积极鼓励探索,提高科技水平,应对新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紧紧扭住关键,以质量品牌为重点,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优化消费环境,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才能在内外需的较量中,扩大内需的竞争优势。作为当前新阶段一场重要的社会变革,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阻力,越是靠近深水区,推行越有困难。要改革,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有坚强的执政定力,同时始终坚信人民群众就是双循环发展格局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只有矢志不移,才能不负众望。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阶段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