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价值逻辑和推进路径*

2022-12-07 07:10怀
中州学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质量农村服务

尚 子 娟 陈 怀 平

党的十九大以来,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有了更高标准的需求。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1]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就需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相融合,文化事业、产业相融合,建立协同共进的文化发展格局。具体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转型,亟须明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之间双向赋能的价值逻辑,以公共文化服务为抓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文化事业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高效发挥文化在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中的应有功能。

一、相关文献分析

在“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文化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精神引领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文旅融合、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构建和谐乡村等都离不开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就我国农村地区而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要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还要有效发挥文化的治理属性及其“软治理”功能[2],更要在充分保障农民文化发展权利的同时,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已有研究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总抓手,也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与此同时,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巩固乡村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关键,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全面造血”的能力,而振兴乡村文化的关键则在于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3]。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实现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效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文化生态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发展与跨越,还能够在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环节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和不可或缺的“精神血液”,为优化升级农村产业、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提供有力支撑,进而有力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综观国内现有文献,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体系构建、实践转向路径、政策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在体系构建层面,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成,但在投入产出、产品供给、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仍有不足[4],且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市场发育不充分[5]、城乡结构断裂、服务内卷化等问题[6]。在实践转向路径层面,学界普遍认为应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精准对接农村居民现实需求的水平、培育乡土文化人才等,以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生发展动力[7]。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要以构建县域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突破口,促进优质资源和服务下沉,提高城乡均衡发展水平,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综合服务效能[8]。在政策建议层面,关于不断加强农村居民文化意识建设、基层文化组织和文化产业建设、信息技术应用[9]、区域文化资源利用、合作网络构建等意见和观点[10],业已取得相关研究者的广泛共识。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为本文议题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产生的广泛影响,或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对乡村文化振兴产生的直接促进作用及其对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影响,而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之间潜在的双向赋能关系的研究则比较少。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和借鉴国内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和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远、持久的反哺作用,指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之间潜在的双向互动和赋能关系,并进一步从实践层面探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具体推进路径和着力方向。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价值逻辑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公共文化服务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的重要方式[11]。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文化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发展融合产业、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乡村等都离不开文化建设[12]。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作为乡村振兴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村居民文化意识觉醒、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凝聚振兴乡村的人才力量、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构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面向,也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否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激励和文化滋养,而且关系到乡村能否实现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品质发展的高质量,而且是均衡发展的高质量,是开放发展的高质量,更是融合发展的高质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唯有用文化精髓守住乡村振兴的灵魂,发掘和培育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才能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引来源头活水。鉴于公共文化服务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最重要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其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本文从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以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政策要求和法律规范为逻辑起点,在政策层面阐明公共文化服务之于乡村振兴保障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内在关系的角度论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价值(见图1)。

图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1.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是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要求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13]。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14]目前,我国在宏观政策层面已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明确要求与基本指引,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基本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推动下,现阶段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有了基本保障,包括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等的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多层级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不断推进,“送文化”下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目录等多种农村文化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实现。系统完善的外部公共政策环境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作用于乡村振兴的诸多方面,从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1)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特色。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构的体制机制建设上,旨在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免费地享受与体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和产品。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作用。鉴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力量薄弱的现实困境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战略需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应突破传统的“经济成本—产出效益”的绩效考核藩篱,在立足公益性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价值引导、精神引领、意识建构、思想启迪的重要作用。在农村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具体体现为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民俗景区的免门票观光旅游、文艺汇演等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非营利性,这些举措有利于充分发挥新时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优势,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激发农村居民自主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热情,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2)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是指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是人存在的基本条件[15],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发展文化事业的基本逻辑,是促进农村群众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导力量,在宏观政策层面指导和引领文化产品的价值指向与精神实质,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特征[2]。在实践中,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需要以政府对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和保障为重要支撑,各级政府是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主要实施者和推进者,尤其是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农家书屋、村史馆、文化站等硬件设施)、产品内容(电影放映、广播收听、文艺演出等)、人员配备(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等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源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的基本性是农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的重要基础,也正是以此为依托,群众能够在基层公共文化场所(如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戏台、剧院)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享受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为乡村人才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3)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是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基本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主要体现为均衡和平等,即人民群众平等享有文化权利,平等享用公共文化服务成果,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这也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薄弱环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严重滞后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问题领域[16]。通过国家政策干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并借助市场机制加快城乡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衡发展的关键着力点。而且,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是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裕的必由之路。

(4)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强调服务供给必须与主体需求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直接影响公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也是检验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的有效要素,是体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功能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公共理性建构的一个初始条件,重在强调公共文化服务对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的针对性回应。在实践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主要体现为服务设施、服务方式、服务技术三方面的便捷和高效,这既是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基本需求,也是农村公共文化高效能供给的合理化选择,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辩证统一的内在要求[3]。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遵循服务导向,通过建立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制、拓展“戏曲进乡村”服务形式以及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传播范围等措施,极大提升了农村居民行使文化权利、享用文化服务的便捷性,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较好促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标准化与差异化、共性和个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的能力。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文化领域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必然之举,也是全面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17]。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城市地区,也包括广大农村。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需持续提升治理效能,从“数量均等”的前提性要求向“质量共享”的本质性要求积极转变,通过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回应农民的美好文化生活期待,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区别于公共政策作为外部条件所产生的的直接效应,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主体的农民群众通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沉淀和累积的精神力量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基于主体能动性的内在支撑。

(1)乡村文化宣传阵地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乡风文明的有效手段,而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以“文化育人、文化养人、文化塑人”为目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是国家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基层的具体举措。公共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硬件载体,也是农村文化生活顺利展开的前提和保障[18],是公共文化促进乡村振兴重要的物质支持。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健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重要文化阵地建设,不仅有利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农耕文明中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倡导优良乡风民风,还有利于因势利导地调动农民自觉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提升农民综合文化素质,为乡村文化振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社会意识建构中发挥正向引导和激励作用。

(2)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是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与促进乡村治理有效的必要载体。相对于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基础设施,农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是实现文化内容和价值传递的重要软件载体,不仅能有效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落后文化,实现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以及现代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的形塑[19]。例如,通过“送戏下乡”“送农技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通过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节等项目,培育农民开放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从主体层面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以及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主观能动性。

(3)乡村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向乡村文化要资源、要发展,不只是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为发展地方社会经济提供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我国乡村文化千姿百态,不仅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还体现为众多的文化古迹、文化艺术、风土民俗、文艺特产以及别具风采的村落村寨、古典建筑等。一些农村地区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资源转化利用,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形成了诸多以传统手工艺生产为主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20],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一系列乡村文化发展举措(如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特色村镇,创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创新农村公益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机制和模式)[21],为实现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也推动着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的融合发展。实践证明,开发好、利用好、发展好乡村文化产业,既是振兴乡村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以文化兴业,需要从强化组织领导、加强资金保障、完善政策支持、发挥科技优势、健全实施机制等方面着手,在充分运用互联网、文化数字化、文化信息化等技术基础上,促进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旅游、传统工艺、农业种植等产业不断融合,积极发展集创意设计、数字生产、运营服务、客户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链[22]。

(二)乡村振兴反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就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而言,文化相对于经济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还需认识到文化的持续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物质支持。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对于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发展,加快各种文化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见图2)。

图2 乡村振兴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1.乡村振兴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不断调整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助于克服地域“边缘化”、资源“碎片化”的发展困境。与此同时,伴随乡村振兴资源的不断输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要求和供给标准也得以持续提升,在兼顾“塑形”与“铸魂”的双重发展目标下,更具特色、更高水平的文化阵地在广大农村地区不断涌现。

(1)乡村产业兴旺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重要的经济基础。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可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持和经济保障。乡村产业兴旺要求在重点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3]。随着乡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地区不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利用数字化技术强化农业科技和设备支持,在此基础上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智慧农业,乡村农业经济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乡村红色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支持,对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社会进步具有直接正向效应。依托于良好的乡村基础产业,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等农村特色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并壮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水平,从根本上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2)乡村生态宜居助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绿色健康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乡村生态宜居的贯彻落实就是要在乡村建设中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维护好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乡村更有吸引力和发展潜力[24]。近年来,伴随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退耕还林、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措施加快落实,各地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村各产业已逐渐向绿色发展层面迈进。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而言,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可为其提供优良的外部发展环境。各具特色的山水脉络不仅是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资源的重要空间载体,还是打造文化康养服务与生态旅游项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理资源。

(3)乡风文明建设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支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农村社会风尚,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25]。随着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农民精神风貌得到提升,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逐渐强化。这些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主体性条件。良好的乡风、民风、家风有利于拓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场域,激励群众自愿、自觉、主动地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发展,培育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为乡村文化振兴“铸魂”。

2.乡村振兴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提供动力支持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内在深层次的、持久的驱动力。现阶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动力,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8]。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正在逐步实现的乡村治理有效和乡村生活富裕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更加开放共享、创新协调的社会秩序环境,极大激发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生发展动力。

(1)乡村治理有效有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能。不断优化的乡村组织治理结构能够增强乡村治理效能,促进治理主体良性互动,以善治促进乡村民主政治建设、优化乡村资源配置,推动平等协商、和谐共治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机制的建立健全,进而促进利益一致的集体行动和意志表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的适配性[26]。具体而言,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和推行相关目标性、激励性政策,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基层政府、村“两委”、村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同合作和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参与各主体间的优势互补,进一步在实践中保障农村居民的文化权益,从内生层面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2)乡村生活富裕是支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活宽裕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生活富裕,表述的变化反映着党和国家对农民过上幸福生活标准的提档升级[27]。乡村生活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全体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而人民物质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基石。富裕的乡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充足财政支持的重要基础,更是支撑农民不断追求高质量精神生活的基本条件。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和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体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适应全体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品质的新期待与高要求,是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落脚点[28]。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传统、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社会分工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及其实现相应地产生了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较差,要最终实现农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富裕”还任重而道远[29]。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硬件设施建设虽已基本覆盖但建设标准落后、农村人口流出严重加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困境等是当前制约农村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高质量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大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力度,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1.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

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一是加大针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财政投入。一方面,针对硬件设施的质量改善,提升各省(市、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另一方面,针对软件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加强基层农村地区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硬件和软件两手抓,保障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高质量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在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还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数字化网络管理,建立全方位监督机制,及时掌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态势,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全覆盖。二是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充分考虑各省(市、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人口差异,结合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点、居民消费习惯等,按照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异质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合理配置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支出,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以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将财政投入和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落到实处。

2.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一是发挥城市基础优势,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在统筹城市、城郊、县区、乡镇公共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流转,以城带乡,加强城市帮扶乡村文化建设,并进一步拓展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拓展文化志愿服务总分队体制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例如,作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陕西省铜川市通过“文化连心桥”“文化融合结对子”等方式,加强城乡文化资源交流,形成互动品牌,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联动发展。二是整合城乡资源,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各省(市、自治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统筹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制定合理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战略;在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保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例如,浙江省在共同富裕试点项目的指导下,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坚持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以及开展“文化走亲”“乡村春晚”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生活,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颇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3.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和内容

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和内容,一是结合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水平。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成果,整合农村各类文化资源,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度,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逐步探索开展5G网络建设[30]。要不断适应新时代人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数字化需求,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各级联动的云端资源库,拓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让村民可借助线上终端设备足不出户地享受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便捷化、智慧化。例如,针对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建设,需要将各类文化资讯以线上形式呈现,文化作品从传统纸质版转向电子版。二是拓宽文化供给主体,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其中,政府需发挥作为重要供给主体的战略导向作用,为农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政策支持与基本财政保障,做好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社会组织和企业等主体具有灵活性、自主性等优势,对于推动文化资源流动与整合、提升公共文化活力、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作用[31],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趋势转变。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估,反馈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意见,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与量、经费投入的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有助于形成制定、实施、反馈和完善的良性循环。

4.打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乡村特色阵地

打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乡村特色阵地,一是各省(市、自治区)要充分发掘各地区乡村文化特色,在公共特征与地方特色深度结合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通过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如乡俗文化、红色文化、传统工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打造个性鲜明、丰富多样、因地制宜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与服务。例如,陕西省延安市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的“延安过大年”项目已经连续举办十几年,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该项目一方面发挥了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的文化优势,另一方面又结合了陕北大秧歌、安塞腰鼓、陕北民间社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地域特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品牌特点和文化内涵。二是加强品牌建设意识,打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品牌。塑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应当紧贴农村各地具有较大差异化的现实情况,结合各地农村具有地方风貌的地理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推陈出新[32],加强“一村一品”建设,突出不同村落资源禀赋的差异性,避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趋于同质化。例如,主题文化场馆应突出地方特色、群众大舞台要充分展现各地群众精神面貌和独特风采,以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提升当地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外的吸引力,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长效化机制提供支持。

5.鼓励农村文化产业统筹持续发展

鼓励农村文化产业统筹持续发展,一是推动农村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服务业、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创新发展,打造“文化+”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发展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有效路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可以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乡村振兴。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只有将创新摆在重要地位,才能不断开辟新空间,持续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33]。发挥农村文化产业优势,整合其他文化旅游资源,是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例如,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的袁家村民俗文化景区将乡村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涵盖特色小吃、民宿、民间艺术等多方面的乡村旅游产业,现已发展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乡村文化品牌,吸引了众多游客,不仅缓解了当地农村的“空心化”问题,还提升了该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切实发挥了以文化振兴乡村的重要作用。二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手段,不断创新和发展乡村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线上平台延伸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尤其是要注重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扩大乡村文化的宣传范围和传播受众,为乡村文化产业赋能增力。三是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要通过良性竞争、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方式,不断增强社会资金投入力度、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以及专业化人才引入力度,持续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影响面和号召力。同时,还要在保证“乡村性”的前提下,引导更多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着力发挥基层文化志愿者、农村乡贤等的示范作用,激发群众自身的文化热情,从内生层面推动乡村文化和经济的全面进步,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34]。

猜你喜欢
高质量农村服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