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赜

2022-12-07 16:52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城乡城镇化融合

李 刚

(郑州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

随着我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发展也迈入了新时期。我国经历了史上最快速的城镇化推进时期,开展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城镇常住人口比例创新高,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也明显减少,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城乡改革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也出现了很多因不平衡发展产生的现实问题。党在十八大和十九大分别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立足现实,重新审视城乡发展问题,加快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以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1]。

1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阐述

新型城镇化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战略。2008年次贷经济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格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进入了漫长的转型发展期。以城镇化为例,伴随着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中国城市人口占比急剧增加,2014年城市人口占比已达到50%以上。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但是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因素,如户籍制度阻碍农村人口入城,影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资源向大城市和超大城市集中,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许多农民工为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无法享受城市发展红利等。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崭新发展阶段,如城市群、城市带、中心城市等发展势头迅猛,人口更多流向大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中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人口增速放缓,甚至呈现负增长态势,这些都给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许多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即在不影响生态环境、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工业化、智能化、农业现代化等联动发展。新型城镇化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城镇化阶段“新”,在新常态下城镇化呈现新态势、新特征,同时,经济环境、社会治理、基础设施等成为影响城镇化的重要因素;二是城镇化方式“新”,要摒弃传统的“造城运动”,将城镇化重心放到进城人口市民化上,为新市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福利;三是城镇化内容“新”,新型城镇化并非简单的人口城市化,还包括产业、土地、人口等城市化,需要统筹兼顾、综合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其中,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乡村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为重要内容,以精准扶贫、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治理现代化等为抓手的重要发展战略。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在对“三农”、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进行长期探索和实践中所形成的战略思想,也是今后30年农村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从党中央的发展战略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人才、资本、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的重要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能够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为农村发展提供政策、资金、人才、信息等各种资源。从总体上看,乡村振兴战略大致可分为“三步走”,即2020年年底完成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制度体系、政策框架等,当前这一战略目标已经完成;到2035年在乡村产业、治理、社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多数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消除城乡差距,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的总体目标。

2 新型城镇化融合与乡村振兴发展的辩证关系

从辩证法视角看,新型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振兴,提高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从整体上提升农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将更多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城市化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能推动城市和农村融合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本、管理、技术和人才,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显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2.1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持

与传统城镇化建设相比,新型城镇化始终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高质量、高标准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思路。新型城镇化是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战略,也是助力我国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所在。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城市群、城市带的发展趋势,资源不断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和中心城市集聚,三四线城市、中西部城市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在这种时代环境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能够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还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此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农民享受更优质、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促使广大农民共享城市发展红利。例如,新型城镇化能够加速农民向市民转化,并推动农村居民的集中转移,以保证农村青壮年的稳定性。同样,乡村振兴也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产业振兴等,化解城乡差距过大、农民收入过低、农村发展内卷化等问题。新型城镇化有助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例如,培养农民的技术能力、市场意识、职业素养、就业能力等,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新型城镇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在教育、医疗、就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盘活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促使更多高素质农民工、优秀大学生、创业人员等返乡发展。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都提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战略,也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2 乡村振兴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内核驱动

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人才培养、精准扶贫、乡村治理、传统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内容的系统性乡村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为农村发展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支持,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力、竞争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能解决以下问题:有利于实现将城市人才、技能、资金等资源向农村输入,从而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因缺少技术和人才等而出现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吸引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从而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和发展融合产业;能为乡村建设提供政策、技术、制度等支持,吸引大量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加速资金流转和技术传播,从而把农村培育成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据地。显然,乡村振兴建设能够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乡村振兴建设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从而实现地方经济全面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新型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建设层面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推动产业的孵化与融合,以此来加速城镇化的发展进程[2]。从总体上看,新型城镇化的关注点在于城市化,同时兼顾农村发展,将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在于农村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生态和谐等。推动乡村振兴建设,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

3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市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是新经济社会环境中提出的新思路和新战略,两者的融合发展涉及制度设计、政策安排、人口流动、产业转型、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内容,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发展工程。当前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在融合发展中面临农村人口加速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农村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历史传统、社会制度设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密切相关。

3.1 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农村人口流出态势明显

就当代中国而言,随着市场化、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经济利益、市场机制等成为驱动人口迁徙的内在动力。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优质资源多集中于大城市,城市就业机会较多,农村地区的社会精英、青壮年劳动力等纷纷涌入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导致农村人口呈现持续流出的态势。此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提速,大城市能给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对农村劳动力更具吸引力,人口大量涌入一二线城市。虽然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对一二城市的繁荣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给劳动力输出地区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从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流出导致农村地区的留守人员非老即幼、非妇即弱,致使农业生产能力和产业发展下滑严重。例如,许多农村都是老弱病残留守家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整个农村缺乏活力,农村社会呈现出内卷化发展态势。再如,农村青壮年的输出导致耕地不能高效利用,甚至耕地变荒地,同时,第一代农民定居城市,子女也跟随其在城市定居,再回到农村的可能性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三农”问题变得愈加严重,应当引起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从当前人口迁徙情况看,解决农村人口结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给乡村振兴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给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

3.2 农村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落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明显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农村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但是城乡差距大、农村教育落后、农村道路交通不畅、农村社保缺失等问题仍然显而易见。此外,城乡资源分配不均问题仍比较明显,尤其是教育资源、医疗队伍、公共设施、基本保障等资源分布差异较大。优质的学校、医院、文化机构等多分布于省会城市,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资源比较匮乏[3]。农村的医疗体系建设落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能力不足、医疗设备落后,只能处理简单的医疗问题,而且农村人均医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医疗服务条件与城市相差甚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基础医疗服务需要。农村医保、社保等仍比较落后,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虽然国家在农村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老百姓也能从中得到切实的好处,但是农村地区的医疗报销比例、养老保险标准明显低于城镇。农村与城市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不仅给乡村振兴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也给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例如,农村教育、医疗、交通、生态、发展程度等问题,直接增加了城乡一体化的难度,使城市和农村之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直接弱化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效果。

3.3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动力缺失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一直致力于经济发展,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导向,在这种发展战略推动下,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大城市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从整体上提升了国家制造能力、产业实力、发展能力,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理念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失衡、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等问题凸显。新型城镇化与乡村的融合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农村产业结构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几乎没有什么支柱性产业,内在发展动力缺失。城市多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产业附加值较高,内在发展动力充足。第二,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落后、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创收的延展性不高,只能依靠传统产业的供给来维持现实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导致城乡产业发展、经济质量差距等进一步拉大。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业处于弱势地位,面临风险大、效率低、收益不稳定等问题,小农生产的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导致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不得不进城打工或从事其他职业,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再如,农村新型产业的起点低、基础弱、规模小,且与农业的协调度不够,无法为生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业、规模化农业等提供更多支撑。农村产业发展、经济效率等问题直接制约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第三,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缺乏合理规划,只有指导没有精准实施细则,所以发展较为笼统,并且农民的参与度不够,制约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许多地方没有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进行统筹规划,没有清除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制度障碍,导致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生态旅游等发展滞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4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看,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撑,农村的养殖业、种植业等都是城市消费、食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人口是城市繁荣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农村消费市场是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市场。同样,城市发展也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带动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只有消除城乡融合过程中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障碍,才能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4.1 建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应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基本思路来推动新农村建设,将更多农村地区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范围。依据区域条件、自然禀赋、产业基础、社会发展等,制订切实可行的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方案。一是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应当坚持生态建设优先的基本原则,将“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根据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传统文化产业等,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二是要合理优化农民居住条件,推动农村居住城镇化、规范化建设,为新农村、新城镇提供匹配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人口与资源的同源同驻。三是要着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农村。四是政府部门要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规划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五是城镇和农村要各司其职,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例如,城乡发展规划建设要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农民宜居环境、推动新型城镇化等为目的,对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新城镇建设等进行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不仅要明确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指导方向,还要明确两者相互融合的实施细则、政策机制等,确保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能够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六是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中,要擅于整合技术、管理、人才、资本等资源,发挥政府、城镇、农村、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多元参与、相互协同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机制,推动两者的有效融合、无缝衔接。

4.2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融合发展,缩小城乡二元差距

从实施层面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更多表现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层面,只有不断缩小城乡在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的差距,才能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城乡资源分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医疗、教育、保障、交通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围绕农民切身利益做长远考虑,切实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完善公共服务内容,健全基础设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合理调配城乡教育资源,从整体上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环境。当前,许多农村学校规模较小且条件简陋,部分农村教师不甘于长期留在农村任教;且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高素质教师严重短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需要对农村校舍、办公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人—地—钱—业”的合理管控,提高农村办学环境和基础教育条件,解决农村教师老龄化、农村学校条件差、农村教育边缘化等问题[4]。其次,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提升基层诊疗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为老百姓健康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合理调整医疗报销类目、养老金发放标准等,让农民在基础保障方面没有后顾之忧。最后,加强农村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道路质量差、交通设置落后、饮水安全等问题较多,生态污染严重、安全设施不足、水电气暖配置不足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这直接导致农民的生活质量偏低、生活满意度不高。因此,在当地政府主导下,要完善交通布局,加快推进水电气暖资源供给,增加财政支持、拉拢企业投资,齐心协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缩小城乡在基础设施、硬件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差距[5]。

4.3 推动城市和农村产业一体化,夯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

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经济融合是城乡融合的根本前提,如果城乡产业融合缺失,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城乡发展“两张皮”问题。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主要在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农村产业发展滞后等方面。因此,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中,要始终将产业融合置于首要地位,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建设,夯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基础。首先,要加强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合理布局城乡发展,科学合理地制订城乡规划方案,推动城乡经济发展[6]。其次,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要以大力发展农业为根本,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农业辐射力为方法,加强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实时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农业发展方向,有效把握生态旅游、智慧乡村等带来的发展机遇,打造生态旅游、住宿餐饮业、休闲娱乐业、观光消费、文化养生等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同时,促进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发展三者之间协调发展,加强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最后,要打造特色品牌乡村文化,通过经济品牌效应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最大化,培养产业集聚区,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消费者的感观体验。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资金调配、专业技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为城乡一体经济融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7]。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化解农村发展边缘化、农村社会内卷化、农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当从城乡融合发展的高度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在制度设计、发展规划、政策安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为两者融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猜你喜欢
城乡城镇化融合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融合》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