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

2022-12-07 16:52钱佳敏王爱祥冉育彭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信息

钱佳敏 王爱祥 冉育彭

(常州工学院 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着互联网文化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作为网络主力军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面对网络上包含的各类文化思潮的言论和观点,其价值观非常容易被误导。特别是当前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舆论交锋越来越频繁,这样的新形势要求高校必须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加以高度重视,清醒认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风险,全面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1 高校建设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必要性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1]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极为重要。在当前互联网中各种观点、言论冲击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形势下,青年学生聚集的高校成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

1.1 高校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要求

当前,国内正处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冲突矛盾加剧,大众的思想观念正经历复杂变化,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作为知识分子聚集的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前沿阵地。各类文化、各种思潮在校园里传播,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广大青年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日益紧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一些居心险恶的西方反华势力纷纷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在互联网上传播不实消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渗透,致使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甚至对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以及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2]。同时,国内一些网络名人等也利用自身的网络影响力和大学生网民的心理特点,别有用心地提出一些背离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企图误导大学生。因此,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广大青年学生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特殊性,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坚决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营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环境。

1.2 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应然要求

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力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高校培养的青年学生是否怀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关系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实践证明,赢得未来必须赢得青年。因此,广大青年学生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的政治信仰决定了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速度。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广大青年正处在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比较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误导。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复杂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风险[3]。因此,高校必须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时刻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高度警惕,不断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空间中的主导地位。

1.3 高校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对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各种负面的思想观点、社会热点话题常常通过互联网及各类网络媒体平台传播到校园,并快速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中,企图削弱高校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引领力,妄想占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大学生作为网络主力军,经常活跃于网络空间,这极大地增加了他们接收反动信息的风险。大学生除了可借助抖音、微博等媒介接收各类信息,还可以借助“翻墙”技术进入境外网站接收到国内无法监控到的信息。面对网络上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部分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陷入迷茫、矛盾的困境。鉴于此,高校必须抓紧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旗帜鲜明地同各种有违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言论作坚决斗争,将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动权牢牢把握在高校手中。

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互联网在大学生成长历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互联网在便利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同时,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开始不断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

2.1 网络的隐蔽性冲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以虚拟身份进入网络空间。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致使各种文化思潮鱼贯而入。网络作为青年学生的聚集地,始终被西方敌对势力当作文化入侵的主要平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妄图领导世界,借助互联网和学术交流机会不怀好意地向我国高校传播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虚无主义等颇有攻击性的西方文化思潮,妄想颠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4]。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大学生容易对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价值准则产生怀疑和迷茫,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受到极大冲击。

2.2 网络传播的迅速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微博等新兴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信息发布的主体由传统的主流权威媒体转向普通网民,这就使得大学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之一。对于突发的社会事件,高校必须在了解实情、掌握真相的基础上及时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然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极为迅速,能够在极短时间内使突发事件很快发酵并传播开来。这不仅使得高校很难做到及时监管,而且造成部分大学生在尚未搞清真相的情况下,反而被某些居心叵测的组织或个人利用。当有关部门核实了事件真相后再进行澄清时,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度已经降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5]。

2.3 网络信息的海量化弱化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

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依靠广播、电视、图书和报纸等载体,发布信息必须经过精良制作与严密筛查,且发布者可以主动屏蔽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负面信息。互联网信息时代,几乎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借助微博、抖音等媒介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他们既是信息发布者也是信息传播者。但网络信息的海量化带来性质各异、种类繁多的内容,其中充斥着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严重危害高校的互联网生态,给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诸多复杂因素[6]。随着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和网站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海量的网络信息带来了多重文化的碰撞,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弱化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

2.4 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冲击了高校落后的信息监控技术

当前,不少高校的网络安全监管技术远远落后于当下的互联网信息传输技术,网络舆情风险防御严重滞后。一是部分高校的网络监管部门仅仅负责日常的网络维护,对于网络安全监管空有其名,这就造成当校园网络平台出现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良信息时,高校只能在负面信息广泛传播,甚至已经造成负面影响之后,才被动地管理此类信息[7]。二是不少高校的网络风险防御技术十分落后。国产的杀毒软件往往走常规化的防御路线,对于一些新的特异性病毒的防御还很不理想,而国外一些防御性能好、科技含量高的杀毒软件则因与核心技术相关的授权问题不能为我国所用,这都造成高校的网络信息监控技术更加落后。

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路径

高校要抓好新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网络安全管理、全员全程参与、工作队伍建设和网络管理技术方面狠下功夫,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3.1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进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快速占领网络传播的制高点,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对于发挥高校主流思想文化堡垒作用至关重要。第一,高校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积极应对各种错误思潮和反动言论,要把建立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作为意识形态的重点工作来抓。同时,高校必须下大力气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对于低俗信息和极端舆论要做到旗帜鲜明地公开批判,迅速化解舆情危机。上到高校领导下到高校教职工,必须时刻绷紧网络舆情应对这根弦,增强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压紧压实各方的网络舆情监督应对责任,牢牢抓住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8]。第二,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各院系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责任范围,构建责任层层压实机制。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站位,高校还必须号召各级党组织牢牢坚守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明确党组织成员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应负的主要责任,提升政治敏锐度,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大胆发声、勇敢亮剑,切实把牢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

3.2 强化全员全程参与,扎实提高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为了扎实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高校必须进一步强化全员全程参与。第一,高校要大力调动全校各部门参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树立意识形态工作一盘棋的理念,形成大格局,全校各部门都要做到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同时,高校还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与公安、网信等政府部门及主流媒介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常态化监测预警和联合应对机制,广泛利用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及时收集并随时分析和研判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提升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加强应对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科学性。另外,高校要大力依托校园网、学校官方微博等媒介平台,构建协同联动的舆情工作模式,凝聚工作合力,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网络空间中的有效延伸。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坚持科学疏导,强化舆论疏导和思想引导,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手中[9]。第二,高校所有教职工都要齐心协力,积极构建全员全程参与的育人格局,最大限度地提高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主渠道中更全面、更深刻地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勇于同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展开斗争。各专业课教师要自觉担负起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并肩同行,杜绝意识形态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辅导员要经常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生活,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要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

3.3 重视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高校要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就必须更加重视工作队伍建设。第一,高校要专门组建一支重点负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专业化队伍,由政治素养高、立场坚定、工作责任心强,且熟悉网络媒介传播规律的教职工来负责。同时,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这支队伍的工作制度建设,对具体工作的安排和执行做到责任到人;坚持以学生为本,制订体现大学生意愿、维护大学生利益的网络意识形态管理监督政策,为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制度保障[10]。第二,高校要大力强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培训,重点提升工作队伍引导、应对和处置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高校可以让负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员专门负责本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内容的编写、运营和留言回复等工作,尤其要在留言中认真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感情。队伍成员要善于从大学生网民的只言片语中发现网络舆情的新动向和热点,还要善于从新时代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化语言中捕捉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除此之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还可广泛吸收一些影响力大的师生,引导他们在网络上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积极发声,以此不断巩固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3.4 创新网络管理技术,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高校要想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离不开创新网络管理技术。第一,高校互联网管理中心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着力建设维护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平台,更科学、更便捷地监控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动态,并在及时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科学预测,及时化解网络上隐藏的舆情风险。在具体应用时,高校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及时定位网络舆情事件的高发域、准高发域,有效、及时地控制过激言论,防止其蔓延。对已经开始蔓延的舆情,高校要及时借助大数据平台积极发声还原真相,增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透明度。在此基础上,高校互联网管理中心可以预审以及过滤网络不良信息,净化高校网络环境。同时,各高校也可建立有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联盟,一同构建高校网络共同体,一致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第二,高校可通过网络新媒体技术更加快速、高效地传播有关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创新网络教育传播方式,拓展网络教育渠道,为大学生构筑网上精神家园。例如,高校校园网除了注册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还可依托相关技术创新,入驻快手、抖音等大学生普遍活跃的网络平台,扩大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信息
数字舆情
订阅信息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