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供电段 李洪磊 青藏集团有限公司供电处 韩 栋
设备材料管控不严、外部环境隐患整治不力、日常监督不当及管理维护不科学等都是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管理部门往往更注重对问题发生后的分析、整改,而疏于预防管理、风险防控,缺乏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因此在基于重载铁路需求量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重载铁路接触网设备管理单位要从传统的被动安全管理模式向主动安全管理模式去转变,科学有效的制作相应的风险管理控制机制和体系,提高其风险的防控成效,减少事故故障对行车的影响。近年重载铁路接触网发生电缆击穿、绝缘子断裂、设备跳闸等事故日渐频繁,做好风险防控可提升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助推中国铁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接触网是一种供电设备,即沿着铁路钢轨架供电的设备,呈“之”字形,能给电力动车提供相应电能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重载铁路而言,接触网的性能直接影响列出的运行速度和行车安全。接触网具有一定的弹性,是一个复杂的震动系统,车体震动、风力因素等外部环境变化均能造成接触网系统机械振动。接触网最主要是由悬挂式接触、电连接器等多个成分组成,其中悬挂接触主要包含补偿器、吊弦等,主要功能是从牵引变电中获取电能传输到电力机车。
电连接器的功能是衔接接触悬挂中的各分段供电之间的电路,保障电路通畅,还可进行并联供电、降低电能损耗,提升供电质量。另外,由于接触网长期暴露于室外环境下,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日常维护不当极易导致接触网发生安全事故,因此,保证接触网的安全稳定性尤为重要[2]。
现阶段,在现有安全风险管理中,主要由于风险管理实施时间较短、人员重视不足,导致很多安全风险管理只是停留在表面,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两张皮”现象严重。另外,长期存在的设备老化、陈旧、日常维护不当、外部环境干扰及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都直接导致了铁路供电安全管理问题越发严峻,因此,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办法,是目前铁路供电安全管理方面面临的首要问题。
接触网是重载铁路的“命脉”,铁路供电安全管理的标准便是保障供电的安全性。风险管理就是对影响供电安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风险评价、融合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使用科学有效的策略对风险进行掌控,以此不断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对于重载铁路接触网的安全管理要利用系统的规章制度,使用科学的管理策略,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同时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来保障铁路供电安全。
安全风险管理是转变了以往的侧重问题分析、事故和隐患的教训吸取的模式,更加注重对过程的管控,更具有科学化、系统化和精细化,发展时间更长、更健全,可以说安全风险管理是传统安全管理的继承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强化重载铁路接触网的安全风险管控,提升其风险管理的水平,保证管理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有利于降低重载铁路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重载铁路供电接触网安全管理涉及面大、影响因素多、风险源广,在安全风险辨识上首先要确定风险点,其中人员因素、设备因素、外部因素和管理因素是主要的风险点:首先,人员是保证接触网安全平稳运行的核心部分;其次,设备的可靠性也是铁路供电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保障,再者外部因素(气候、温度)也会对重载铁路接触网的工作状态产生一定影响。管理不当是一切事故发生的根本,其中对实际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类型和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
综上所述,根据IDC转移程度不同,miR-200c mRNA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其表达水平可能受到EZH2的调控,下调EZH2表达可引起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增加。因本研究样本原因,虽然miR-200c、EZH2的表达改变对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EZH2外源性调控的临床应用还需要更多的基础和临床证据。
表1 风险因素类型和主要表现[3]
依据岗位种类以及分项目制定的策略来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减小风险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从而降低事故引发的经济损失。
3.1.1 分岗位制定控制策略
重点要加强对接触网工行车防护人员和高空作业人员的管理,主要策略有[4]:要求防护人员熟练掌握业务知识。按要求进行日常业务培训,能准确识别运用各类行车信号,熟悉使用防护、通讯工具,熟练掌握使用防护旗、防护灯、防护手信号、停车、慢行、降弓、升弓等行车信号显示方法;防护用品检查确认。作业前,检查确认行车防护用防护用品,行车防护用品主要有无线对讲机、G网手机、防护服、防护坎肩等,并确认一些电子通讯设备状态良好;防护人员作业要求。
驻站联络员及时掌握作业区段内列车运行信息并及时反馈来车信息,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在值班期间要集中精力,保持信息畅通准确发出来车信息,正确显示各种信号,提醒施工人员避让列车、确保人身安全。
3.1.2 项目制定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类型的差异性,依据历史故障、事故发生的原因来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具体风险项目及管控措施为:
应急处置不当。一些事故主要是由于应急预案不完善、处置流程不科学、信息反馈滞后、指挥不当以及抢修方案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的。具体管控措施为:结合现场设备、生产模式变化情况,动态修订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信息反馈流程;推广使用新工具、新技术,不断提升段、车间的应急处置能力;应急指挥中心要信息畅通,确保应急处置高效,导向安全。
轨旁设备、料具侵入限界。主要致因是设备状态不良,施工(天窗)作业未做到工完料净。管控措施有:建立健全供电设备运行维修基本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施工、维修作业检查;加强工具器、材料上线管理,检查落实工具清点制度。
设备状态不良影响列车运行。主要致因是接触网设备几何参数超标引发故障,电力设备故障或发电机状态不良导致信号两路电源同时停电;变配电、接触网设备接地状态不良或接地电阻严重超标,导致大电流烧伤设备;新线介入、建设工艺标准落实和源头质量管控不到位等。
主要管控措施有:组织制定完善设备巡视、监测、检测制度,审核年度维修计划;针对超大修设备在改造前制定安全措施,日常加强检查监控;严格落实设备巡视、监测、检测制度;信号电源故障进行分析预测,剖析原因;组织修订完善的特变、UPS装置管理办法;做好新线介入工作,重点做好建设工艺标准落实。
极端恶劣天气影响供电设备。主要致因是不按周期对接触网绝缘子进行清扫,发生闪络或击穿;雨雪天气使得接触网覆冰严重,未及时申请启动热滑融冰工作;重污染区段、沿海覆盐密度大的特殊区段绝缘子清扫维护工作不及时,发生绝缘子大面积闪络。主要控制措施有:定期组织研判季节性风险,落实具体专项整治工作;督促现场落实绝缘清扫、除冰等工作;落实除冰制度,杜绝因冰跳闸断线;掌握接触线覆冰情况,当机车受电弓取流不畅时,可视具体情况申请启动热滑融冰。
不符合岗位任职要求。主要致因是对职工健康状况以及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不清楚,对于新线开通或者基本规章发生变化时不及时开展培训工作,也没有组织培训考试对员工掌握情况进行摸底。控制措施有: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完善人员培训管理制度,制定培训计划;督导车间落实培训学习及考试。
3.2.1 抓好人防
将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落实到位,依据生产的具体条件、安全的风险性对相关调研情况进行评判,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责任制纳入各层级、各岗位年度培训计划,将安全生产责任机制精准落实到位;严格作业标准落实。大力整治作业违章行为,不断夯实现场落标基础;强化队伍素质建设。逐步建设、完善车间级培训场所的功能,结合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开展分层次、分级别、分岗位的差异化培训工作,全方位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培养骨干专业人员。结合日常培训和生产的任务,举行技能竞赛,激起员工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并选择一些优秀员工外出深造学习,学习先进的理念,培育出一批专业的技术骨干人才,整体提升员工的专业化水平;发挥考核机制的有效作用。
制定科学而完备的设施故障考核制度、追究事故责任、质量安全考核等方式,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职工的奖励基金,激励员工开展创新性活动,激发员工的创新技能。
3.2.2 筑牢物防
加强接触网设备质量管控。对工作人员开展相应的设备管理、检修工艺等系统性的学习;强化接触网维修程序与维修制度的革新发展。优化内部要素配置,提升作业效率;加强缺陷处理。充分利用检测装置和站场的测线步行等巡逻方式,不断强化对数据的检测和分析,及时对有缺陷的问题进行梳理,以此减少重载设备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全方位开展标准化的供电设施建设。
按照层次开展标准化的接触网设备建设,全方位提升其管理水平;深入车间组织生产的具体形式。系统制定巡逻、检查、检测标准和计划,以计划为指导形式进行准确的维修,优化生产单元的形式,强化安全控制。
3.2.3 加强技防
开展高效准确的检测监测。完善供电生产系统功能,提升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对现场的安全进行严格管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技术方式不断强化施工作业的管控环节,加强作业人员的责任理念,科学有效的使用卫星监控技术强化过程管控;开展技术攻关。
对重载铁路供电设备的具体状态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管理,对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对重载铁路钢轨磁化治理等开展技术攻关,全方位提高其整体的专业化管理品质。
在重载铁路接触网系统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过程中,随着施工工艺不断改进,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引入,给重载铁路接触安全网安全风险管理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