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莲(甘肃:渭源县北寨镇兰渭希望小学)
对1~2 年级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比较依赖形象学习,这就导致其仅能暂时掌握知识,没有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从低年级开始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夯实数学学习基础、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
新课程标准发布后,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以往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数学素养,小学阶段实现对学生数感的有效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数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数感指的是学生对数值的一种直觉,是对数学公式、数学公理、数学定理、数学性质等数学概念的一种直接反应,是对数的近似值的一种估计;从狭义上来讲,数感指的是学生对数的敏感性、对数的感觉。此外,数感也包括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数、数学运算概念的理解、体悟及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感良好的学生,对数的意义、运算有着强烈、灵敏的感受能力、感觉能力、感知能力,并可以准确、迅速地做出反应。
小学1~2 年级学生受到年龄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大多数尚未形成数感。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数感。观察是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数感的一个有效途径,其也可被看作是一个有顺序、有目的的知觉过程,符合低龄段少儿的思维发展规律。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数感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人教版教材一年级准备课《数一数》的教学案例,课本中展示的是儿童乐园情境图,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符。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提问:“同学们可以从图中看到什么?”“同学们可以把看到的物体或人指出来吗?”“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各种物体或人的个数。”最后根据物体或人数量的多少,由少到多地在图中重新数一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是随意观察,接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观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与提升。接下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点来表示图中各种物体或人的个数,如图所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物体的个数与相应的点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有利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数感。
· ·· ··· ·························
1~2 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惯用思维是准确地进行计算,但若是不重视猜测估算,则会阻碍数感的培养。例如,不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快速转化,会导致数学知识运用的欠缺。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在数学教学中有机融入猜测估算内容,激发学生的数感。例如,开展以“小小商店”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制定规则:每个小组的学生可选择顾客或者售货员的角色;为选择顾客角色的学生提供金额不等的纸币用于商店购物;顾客根据自己拿到的钱,快速估算自己可以买到哪些物品;售货员正确售货,并要为顾客找零。如一位小顾客有4 张10 元的纸币,他想买一个价格为35 元的书包和一个价格为11 元的玩偶,经过思考后,他决定不买玩偶,换成一个价格为4 元的笔记本。然后教师再让这个小顾客解释一下自己的想法,他说:“一个书包的价格为35 元,这就花掉了4 张10 元,找回一张5 元,玩偶的价格为11元,5元小于11 元,所以不可以再买玩偶;笔记本的价格为4 元,5 元大于4 元,所以可以再买一个笔记本。”其他学生也有用类似方法进行购物的,还有采用其他方法的,学生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妙招。这种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来进行猜测估算,而非单调地加减运算,可以使学生在猜测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数感。
将数学学习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到某种现象之后,可以形成数学联想,也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例如,对“厘米和米”进行教学的时候,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可以应用合适的单位对生活常见物品进行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课堂上的常见物品进行提问,例如:教室的宽度是多少?黑板的长度是多少?课桌的长度是多少?正式教学前,学生会说“教室的宽度差不多等于7 张课桌的长度,黑板的长度差不多等于4 张课桌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差不多等于4 个文具盒的长度”。然后教师再问:“那么文具盒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回答:“文具盒要比铅笔长一点。”这些回答是学生经过比较形成的。然后,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解释1 米、1 厘米之间的不同,双臂展开后约为1 米,大拇指的指甲盖宽度约为1 厘米。学生经过思考后,说道:“两张课桌大约1米长,黑板的长度大约是2米,教室的宽度大约是3.5 米。”通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并将其用数学方法表达出来,有利于让学生主动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一步培养其数感。
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设置问题作为课堂导入:“妈妈买了10 个橘子装在果盘里,每个果盘可以装4 个橘子,问妈妈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橘子?”这时,学生便可以想到可以装2 盘,还剩2 个橘子。用算式表达:10÷4=2(盘)…2(个)。然后列举类似的问题,如分发奖品、插花等。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掌握了其中的规律。然后,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一年级二班去公园春游,一共有32 位学生,公园里的旅游车每辆可以坐7 个人,需要租多少辆车?”有的学生回答:“租4 辆车就够了,还剩4 位学生。”还有的学生回答:“需要租5辆车,剩下的4位学生也要坐车。”他们的计算方法都是32÷7=4(辆)…4(人),但认为租4 辆车的学生,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因为剩下的橘子可以不装在盘子里,但剩下的学生不可以留在原地。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考虑实际情况,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实用的数感。
综上所述,1~2 年级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数感,并通过猜测估算、感知生活、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数感,从而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