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跟帖评论中冲突话语的应对策略*

2022-12-07 03:23张伟芳
中文信息 2022年5期
关键词:冲突性网民冲突

张伟芳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自媒体时代,网民可以在网络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已成为网民的第二域所。在网络评论中不乏有一些无聊的谩骂、羞辱的冲突话语。这些冲突话语严重降低了网络语言的层次和格调,给网络社会也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有些冲突话语甚至还对社会现实的矛盾起到了激化作用,因此,网络冲突话语不仅对网络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了现实社会。本文主要通过剖析网络跟帖中冲突话语现象的产生,阐述冲突话语给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净化网络环境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网络跟帖评论中冲突话语产生的三维解读

对当前网络平台的冲突话语进行调研与分析后,发现产生冲突话语产生的缘由有很多因素,下面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解读一下。

1.新媒体传播格局的影响

在流量经济裹挟下,越来越多的平台运用算法推荐系统,协同过滤算法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偏好,把邻居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推荐给目标用户。这种推荐实质上是基于用户所处同一兴趣群体、同一圈层的推荐,呈现出“圈层化效果”推荐。因为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群对某一话题或议题更感兴趣,用户群中最普遍的兴趣关注点将成为算法推荐中最大比例的推送内容,这些信息会被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1]。

算法推荐系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种传播机制为了吸引用户群体,不断推送相类似的信息,这些信息将网民围困在“信息茧房”效应中。更为严重的是这一现象与隔离异质信息的“过滤气泡”效应相叠加,形成同质集聚的圈层化,在圈层内部同质化的信息和观点不断叠加和共振,强化网民原有的情感、态度和偏见,极易造成冲突性话语的频发问题[2]。

2.评论折射客观现实

话语权缺失是绝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因此人们会在自由的网络世界发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这些冲突话语有一套与社会现实截然不同的话语表达体系,主要表现为网民在情绪发泄时,往往使用网络粗鄙低俗语言,采用讽刺、挖苦等话语表达方式,对社会的各种现象采用针砭时弊、诋毁式的评判。这些评价弱化了理性思考,传递出冷漠的人性,甚至导致社会信任感的沦丧。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扩展和延伸,是人们的社会心理、世界观、价值观等观点在网络上的直接反映。网民们的不满情绪一般是由现实社会中诸多客观因素引起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在网上情绪化的表达,折射出人们对事件的态度和真实的内心,反映当时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况。

3.趋同心理激起群体极化

趋同心理会使冲突话语的评论不断激化。大多数人存在趋同心理,当自己观点与周围人相背离时,极易产生恐惧感和孤独感。网络上,在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评论时,前十位网友的评论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续更多网友的态度和观点,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前十效应”[3]。

由于受前十位网友评论的影响,网民会不辨事物的真假、虚实而盲目跟风,参与到网络的讨论中来。当非理性心态被情绪激发后,理性和真相就会陷于情感旋涡中,越来越多的网民的态度和言语行为开始极端化,看法也逐渐趋于一致,少数派的意见会被多数派的观点所掩盖,从而导致群体极化,会引发对讨论事件的发酵和膨胀,催生网络语言暴力,激发信任危机,损害政府公信力等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跟帖评论中冲突话语的负面影响

网络使网民的评论能够进入到以往传统媒体几乎从未涉足的各种平台,并为这些话题提供了交流、共享、碰撞的空间。网络跟帖评论中的冲突话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1.评论粗俗,存在偏颇

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开放、隐蔽和虚拟等特性,加上评论人员身份繁杂以及层次差异,使得评论可以肆无忌惮和不负责任,有的评论话语非常粗鄙,甚至毫无理性的攻击与谩骂。这些话语行为是负面评价,容易冒犯对方,并引发人际冲突或导致冲突升级。

另外,评论中,网友互动评论很容易走向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一元判断,在价值解读上存在偏颇。甚至网上的图片和视频都不是真相,因此,评论要摆脱主观情绪,就必须以新闻真相为基础,才有可能让评论不失公允[4]。

2.评论情绪化,缺乏理性思考

跟帖评论中的冲突话语在不同事件中,面对不同的攻击目标,大多采取了相同的策略:情绪化的表达或谩骂,与突发事件结合在一起,在众声喧哗中,评论变成了简单的情绪发泄。网民的冲突性评论主要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宣泄愤怒、阻止对方的行为等意图[5]。

网络评论的自由,弱化了网民自我约束力,造成部分网民非理性的评论。情绪化与评论的极化呈正相关的反应,情绪化带来偏激和非理性评论。非理性评论有时也由于实证的缺乏,或无法获得事实的印证,难免会出现非理性表达。

3.冲突话语冲击,侵蚀公共精神

网络媒体的兴起对于公共领域发展无疑是一次新突破。网络极大程度地调动了网民关注和谈论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网络评论是网民对公共议题进行讨论的重要形式,也为培养网民的公共精神提供了一个最为有力的平台。网民的行业、文化程度、年龄的不同带来了评论的多元性,评论者不同观点的碰撞,使得评论呈现出灵活多样的评论形式。由于网络媒体虚拟、隐蔽、自由的特点,网络评论难免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也不乏有一些失实、偏激和非理性的言论。

网络冲突性话语评论的出现折射出网民自我约束和公德意识的缺失和现代社会的包容、妥协、宽容精神的不足,导致出现了无理谩骂、口水战、网络舆论暴力、网民跟风等非理性的现象,这不仅会降低网民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网民之间互动与沟通,也不利于网络公共精神的和谐,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现实社会的舆论环境。

三、跟帖评论中冲突性话语的应对策略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为了消解跟帖评论中冲突性话语,我们要进一步提升网络监督机制和技术,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提高网民的道德自律意识。

1.加强信息管控,提升网络监督机制和技术

网络交流平台不断出现,但网络语言监督机制、技术发展没有跟上平台的发展速度,因而完善网络语言的监督成为治理网络冲突话语的又一个突破口。

1.1优化算法,推送优质信息

在算法时代,平台推送网民感兴趣的类似或相关的信息,极易形成“信息茧房”。为突破这种现象,除不断优化算法技术外,平台要用主流价值观驾驭算法,将算法推荐机制向正能量内容倾斜。平台要尽可能多地综合各种指标,如对用户的态度、情绪等内容进行动态分析,融入内容价值判断,让评估体系变得更加科学完备[6]。同时,还要增加公共信息传播,打通不同圈层的信息传播,发挥主流算法在引导舆论中的重要作用,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2更新现代信息技术,健全语言安全管控机制

网络冲突话语现象无法从根本上迅速解决,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冲突话语进行过滤和净化,从语言关系紧张度、语言影响力等多角度进行合理评估,设立科学的指标和参数,建立网络冲突话语的检测系统[7]。网络冲突话语有其特有的词汇特征和句法形式,通过对冲突话语的收集、分析处理,对出现次数较多、形态相似的冲突话语的语言收入到语料库中,定期不断更新、完善语料库。检测时,将跟帖评论中的冲突语言与语料库进行比对检测,按照相似度大小的筛选方法来实现网络冲突话语严重程度的检测。

目前,网民为了避开检测系统的自动检测,会采用谐音、汉语拼音或英文等方式不断改写网络冲突话语,所以自动检测可能无法准确定位新形势下冲突性话语的词汇或短语。这就需要人工标注的方式来弥补机器的不足。技术监测和人工监测二者形成互补,从而对各种网站进行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对网络极端情绪宣泄进行必要的控制,使网络情绪宣泄的监测工作更加科学严谨[8]。

2.提高网民的道德自律,倡导网络空间道德自觉

现实道德规范是网络道德的基础,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在网络社会的虚拟呈现,也是现实道德的延伸与拓展。而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导致了网民的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之间的分裂,人性恶的一面可能会被放大,个人道德感弱化[9]。我们固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对网络运行进行监控,但高效的措施是提升网民的内在自觉性,通过道德自律调整网民的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促进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

要强化网民的道德自律,首先要提高网民的道德素养,让网民的道德人格在自我审度、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等活动中得到提升。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个人的道德素养后才能养成较强的主体自觉性,也只有道德的他律走向道德自律,才能真正指引、约束和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当网民整体的道德自律达到一定的水平时,网络道德自律与他律的紧密结合,网民的网络表达才能趋于理性、文明,才会减少冲突性的话语表达,这样网络道德生态环境才能得以净化,使得社会发展进程达到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价值引领

当多元化、个性化、碎片化的各种非主流价值取向占据网络空间,主流价值观就面临着被消解的价值风险。网民采用冲突性话语的形式对网络信息进行评论,是由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解读造成的。大多数情况下网民们的价值观却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功利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消解和背离。

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中,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学识、有责任、有担当,道德高尚、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我们必须要用价值观引领,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变化的特点,跨越时空距离、超越国界限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表达的优势,把握民族文化中具有现实价值、富有永恒魅力的精神内涵,增强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的生动性、立体性。同时,考虑到网民阅读网络信息的浅表化,要多采用生动活泼的用语和图文并茂的方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话语范畴和表述形式,实现对青年思想观念、价值观点的影响[10]。

4.执行网络规范,实现网络自由

现实规范对人们在互联网中的行为影响也很大,特别是社会规范都能够结合互联网和网络行为的特征在互联网中发挥作用。无论人们的行为空间和行为方式发生何种变化,或非主流价值如何盛行,作为主流价值的核心价值或核心价值的表达都是人们必须坚持的。

只有合理的网络规范才能保障网络行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使遵守合理网络规范的网络行为顺利实施且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的中介就是网络义务和网络权利,网络主体只有通过自觉自愿履行网络义务和网络权利才能实现网络自由[11]。网民在网络行为中,要保持理性思考,增强个体责任意识。须知,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虚拟世界,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言语恰当,行为适度,表达合理诉求,要做好自我管理,提高文明素养,倡导网络文明。

结语

网络语言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秉承多元并包、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建构不同话语间的共生共存机制。网络治理主体要强化网络思维,以更强大的技术本领和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保障网络安全。网民更要主动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理性表达话语,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法律与道德相互补,建立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冲突性网民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例说高中历史课堂的冲突性链式情境设计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冲突性新闻叙事时序性选择的心理效应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小说冲突性话语研究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与权势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