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辨治郁证特色浅析

2022-12-07 13:52潘美杰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郁证医家情志

潘美杰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张仲景是古代著名医家,被尊称为医圣。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智慧,再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整理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本巨著。昔贤喻昌赞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天苞地苻,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这部著作为后世的中医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创立了若干可用于治疗郁证的方子,比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栀子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桃核承气汤、大承气汤等,从多角度分析治疗郁证的思路。

郁证为现代临床常见病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不畅所引起的一类病证。现代对于郁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黄帝内经》五郁之治的研究和金元以后各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对张仲景郁证辨治研究却相对较少。《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虽未记载郁证之明确的病名,但从其书中字句间能读出来,比如郁郁微烦、谵语、如狂、发狂等,郁证的病因散见于其条文中,蕴含着中医治疗郁证的辨治体系,对后世理论的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临床对于郁证的研究治疗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1 郁证含义分析

郁证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郁证之病证名称首见于明代《医学正传》,其专设郁证章节,概括了《黄帝内经》五郁论和朱丹溪六郁之说的主要证治思想及用方。郁证的含义十分广泛,即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倘有壅滞、痞塞、蓄积、瘀结、失舒和失畅等皆可以郁称之,“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而狭义的郁证是指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胸脘痞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感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即现代《中医内科学》所述之郁证,即情志致郁。张仲景所论之郁证从郁之本义出发,当为广义的郁证,其包含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等多方面的壅滞、蓄积、瘀结、失舒、失畅,为中医病机的概念,而不是单指情志致郁。人之脏腑、经络、四肢、官窍皆依赖于气血津液等的正常储藏、运行、输布等以维持其生理活动,无论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均可导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运化失常,结而不散,升降出入失常,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郁证从多个方面解释,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非肝独郁,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注重整体观才能对此病有更深入的了解,不单从一个脏腑入手,而是把握病人的精、气、神,通过整体观加辨证进行论治。

2 治病求本,审因论治

郁证的病因多种多样,通常所说是肝郁气滞、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等原因,所以柴胡类方用的概率比较大。仲景方中用大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治疗郁证比较多见,柴胡疏肝解郁,调畅肝气,是一味治郁的好药。但他治疗某些郁证,独到之处在于不用柴胡类方,而用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等方,思想独特,疗效甚好。百合病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这是百合病的临床表现,类似现在的精神病人,神志异常,答非所问。仲景不用疏肝解郁的方法,独创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一类方治疗此病,此类方中药仅两味或者三味,药少力专。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兼有祛痰止咳的作用;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郁证病人往往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表情淡漠,易怒喜哭,符合百合病的证型。甘麦大枣汤这张方是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里的一张方,妇人表现为心神不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如神灵附身,是一种精神失常的表现,甘麦大枣汤能甘润缓急,养心安神,三味平淡之药有如此功效,可见古人的智慧之大。

3 大黄化郁,新颖独到

张仲景方中的柴胡类方治疗郁证,是有别于后世医家所创制的逍遥散、丹栀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柴胡类方,因其方中含有大黄。大黄一药,非只为泻实而设,其功可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除湿退黄、化瘀通经、止血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中条辨:“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大柴胡汤条辨:“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桃核承气汤条辨:“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主治下焦蓄血证,三方中均用大黄一药。而后世医家所创治郁证方中无大黄。仲景之所以用大黄,因为郁证的病人病程时间长了往往都有伏热,会出现烦躁、便秘、口干等表现,舌苔黄燥,舌质黯有瘀斑,人会出现抑郁、急躁、发狂等表现,久病必有瘀。所以,瘀、浊会蒙蔽清窍。这类郁证的治疗可从清热泻火。活血化瘀这个方面治疗,用大黄配合潜阳安神、活血化瘀类药效果甚好。化瘀、泻火、通便、推陈致新,大黄较宜。逍遥散中薄荷疏散风热、疏肝行气,柴胡疏肝散中香附疏通肝气,川芎活血化瘀,均无大黄这味药,治疗效果自然稍逊。仲景的辨证依据,“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4 谨守病机,化郁点睛

郁证的病机是气机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郁证患者大多数存在心、肝阴不足的表现。心、肝阴不足是郁证患者发病的体质基础。患者受情志刺激、产后耗气出血或者感受外邪,出现气机不畅而导致郁证的出现。“万物负阴而抱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是基础,阳是功能。阴阳协调,情志才不致轻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阴充足,阳才不致妄动。心主血,主神明。心阴充沛,心阳才可以发挥推动温煦作用;不足则虚火妄动,扰及心神,出现烦躁、多梦、失眠等症状。肝藏血,血者,阴液也,叶天士提出“肝体阴而用阳”,肝受肝中之血滋养濡润,肝气条达舒畅,疏泄功能才能正常。肝阴不足,则虚火妄动,魂不守舍,出现烦躁、易怒等症状。有许多医家提出“体阴用阳非独肝也”,张景岳认为,心亦“体阴而用阳”。心为君主之官,肝胆相系,联系密切。心肝阴阳调和,功能正常,是少阳枢机和畅的基础。各个医家看法虽略有不同,可能处于不同时代,环境气候不同,人的体质因素不同,但大体分析思路还是相同的,体阴而用阳。

5 顺势而为,引邪外出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所以为治,依而行之,所谓良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此为因势利导予邪出路思想之来源。因势利导,即根据疾病发展趋势与病邪所在的部位,顺其势而引导,予邪出路,以达引邪外出及正气不伤或正气少伤的目的。桃核承气汤治疗下焦蓄血证,表现为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或妇人闭经痛经,脉象沉实或涩;大柴胡汤治疗中焦的实证,按之心下满痛,此为实者,当下之,中焦胀满疼痛不适,治之以大柴胡汤泻之;病邪在上焦,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治之以麻黄汤发汗解表,引邪外出。

6 验案举隅

李某,女,50岁。2020年5月10日初诊。主诉:抑郁伴失眠1年余。患者1年前因工作调动开始出现入睡困难,伴梦多寐浅,精神抑郁,时有焦虑、恐慌,自服养血安神、补益气血等药物均未获效,病情逐渐加重,遂来就诊。刻诊:体格中等,神情抑郁,心烦不寐,夜不能眠,口干舌燥,头晕伴心悸,倦怠神衰,胸闷胀满,常须深深吸气,纳差,大便干。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诊断:郁证(气郁化火),治以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处方:柴胡、姜半夏各15g,黄芩、生大黄(后下)、生姜各10g,党参、茯苓、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g,桂枝10g,大枣25g。7剂。水煎,早晚餐后温服。2020年5月18日二诊。药后心情愉悦,呼吸顺畅,入睡困难好转,心悸减轻,口干舌燥好转,大便正常,有轻微腹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前方加栀子、厚朴、枳壳各15g。7剂。2020年5月25日三诊。病情进一步缓解,精神状况明显改善,睡眠恢复正常,心情大好,胃纳可,未诉头晕心悸。守方继服15剂,半年后电话随访,病情稳定。

患者初诊临床症状甚多,主要由于心情抑郁伴失眠所致,胸胁胀满,久郁致多病,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中大黄一药不可少,作用仅次于方中君药柴胡,柴胡、大黄均有推陈致新的作用,能促进人体的气、血、水的整体代谢循环,郁证的病人多有思维迟钝、神情淡漠、郁郁寡欢的表现,而且日久化热、化瘀、化痰,浊气会上扰清窍,使神志出现异常,大黄泻热、化瘀、通便,引火下行,浊气下移,人的精、气、神才会恢复正常。所以,病人吃了大黄没有出现腹泻的情况;二诊患者病情好转,仅有轻微的腹胀,很多郁证的病人都有这种症状,合上栀子厚朴汤主治“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三诊患者诸症改善明显,情绪佳,睡眠可,继以二诊方巩固治疗。

猜你喜欢
郁证医家情志
胡国恒从肾论治青少年郁证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郁证辨治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