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干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22-12-07 13:51王琦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上下肢肌张力偏瘫

王琦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高致死率、致残率的疾病之一,相关研究表明超过75%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预后会出现不同的肢体残障情况,从而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以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1-2]。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通过有效、科学、系统、专业的康复训练可以对肢体功能有一定的恢复成效,使得患者能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部分患者能够回归社会[3]。

肌张力增高是目前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以及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目前针对肌张力增高的主要治疗方案是通过药物联合理疗进行干预,比如:巴氯芬、加巴喷丁、替扎尼定等等,康复治疗上包括:运动疗法、关节松动、作业疗法以及其他的物理治疗,而神经肌肉电刺激是物理治疗方法的一种,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神经电刺激来诱发肌肉的电活动,弥补在被动运动过程中的不足[4]。相关研究表明,神经肌肉点刺激对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5]。本文主要分析运动干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8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收治的90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20 例,年龄40~75 岁,平均(57.49±5.37)岁,病程1~5 个月,平均(2.94±0.54)月,脑梗死部位:左25 例,右20 例;观察组男24 例,女21例,年龄41~74 岁,平均(57.52±5.42)岁,病程1~6 个月,平均(2.89±0.61)月,脑梗死部位:左侧24 例,右侧21 例;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对比上无差异性,P>0.05。纳入标准:①临床符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具体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②经过临床影像学检查支持;③本次发病为首次发病,临床表现为单侧偏瘫;④选取患者年龄45~75 岁;⑤经过临床Brunnstrom 分期处于Ⅱ~Ⅴ期;⑥患者临床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①合并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全身感染;②合并其他骨关节疾病引起的肌张力增高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肌张力增高;③近3 m 服用肌松药或其他改善缓解肌张力增高药物;④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⑤神志异常或神志不清临床康复无法配合。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原发病,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改善脑代谢,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主要内容如下:良肢位的摆放,通过主被动运动来提高关节的活动度、加强站、坐平衡训练来提高平衡能力、辅助机器运动来矫正运动姿势和体位转移、作业疗法,运动疗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着重对患者的肩关节及其附属肌肉、腕关节及其附属肌肉、手指关节以及下肢的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及其附属肌肉等进行训练,从而改善肢体的灵活和协调能力。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北京金豪生产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进行治疗,选择频率为60 Hz,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治疗强度为20~100 mv,同时根据患者偏瘫肢体Brunnstrom 分期不同进行部位的选择,Ⅱ~Ⅲ期患者将电极板主要放置于上肢肱三头肌、前臂腕背伸肌、下肢股二头肌等部位,以抑制联合反应,控制共同运动;Ⅳ~Ⅴ期患者,将电极板主要放置于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踝背伸肌的起始部位,以刺激较弱肌肉的肌力;放置于肌四头肌、腓肠肌的肌腹上,以控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上述治疗时间每天1 次,每次15 min,治疗周期为1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改良Ashworth 评分

采用改良Ashworth 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其中5 级评分指标分别按照0-5 分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肌张力越高。

1.3.2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总分为100 分,其中上肢 66 分,下肢34 分,得分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

1.3.3 肌电信号

测肱二头肌、腓肠肌肌电信号(sEMG)情况。

1.3.4 并发症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Excel 软件收集后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 版本进行统计,其中计数资料采用例(%),计量资料平均数±标准差(±SD)进行表示,两两之间的对比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用P<0.05 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上下肢的改良Ashworth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上下肢的改良Ashworth 评分对比无差异性,治疗后,观察组在上下肢的改良Ashworth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上下肢的改良Ashworth 评分比较(±SD,n=45)

?

2.2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上下肢的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上下肢的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对比无差异性,治疗后,观察组在上下肢的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上下肢的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D,n=45)

?

2.3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关键肌的肌电信号比较

治疗前,两组在肱二头肌、腓肠肌的sEMG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在肱二头肌、腓肠肌的sEMG 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关键肌的肌电信号情况(±SD,n=45)

?

2.4 两组并发症比较

经过临床6 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组未发现有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这主要是肌张力是维持整个人体运动的基础,同时肌张力是受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之后,神经传导收到一定的损伤之后引起的肌张力异常增高,从而导致痉挛性偏瘫的表现,临床上常见的废用手、肩手综合征等[7]。因此临床研究中除外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案是缓解肌张力增高的关键。神经肌肉电刺激主要是采用电刺激来激活偏瘫侧的肌群,提高肌群的自主活动能力[8]。有相关的研究报道也指出[9],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侧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提高肌群的肌电传导,增加感觉输入,提高感觉运动皮质区的代谢,从而促进运动中枢的恢复。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在采用运动干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过程中,治疗后,观察组在上下肢的改良Ashworth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在上下肢的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肱二头肌、腓肠肌的sEMG 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过临床6 m 的随访观察,两组未发现差异,说明联合干预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的肌张力水平,同时在对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关键肌的肌电信号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基础实验研究也表明了,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促进脑梗死大鼠脑部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同时对提高大鼠的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突触部位,能够促进蛋白95 以及海马中的微管蛋白的表达,提高神经突触的可塑性[9]。因此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对不同肌腱传导的位点来刺激突触部位的神经元,从而达到微管蛋白表达的增加,对提高患者的肌力和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运动干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上下肢肌张力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Trendelenburg体位不同通气模式对直肠癌患者上下肢动脉血PaO2及乳酸的影响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基本力量 上、下肢的教学与练习方法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跳绳运动提高小学生上下肢协调能力的研究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