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转转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 杭州 311200
复发性口腔溃疡好发于口腔黏膜角质较差的部位,如唇、舌、两颊、软腭等,通常以溃疡性损害,局部受刺激时出现剧烈灼痛为主症[1]。西医认为,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其治疗方法也多为对症支持治疗[2]。中医认为,该病属“口疮”“口糜”范畴,治疗常以清热泻火为总则,但见效慢,易反复发作。对此,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易医脐针快速治愈多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现总结临床体会如下。
人有人象,物有物象,候有候象,任何属于“器”的范畴都有自己的象。脐针疗法通过针刺神阙穴来平衡阴阳,驱除疾病,是易经理论指导医学的方法。在脐针的使用上往往采用先天八卦数和后天八卦图。八卦分八方、八类,并以抽象的卦象来具体地比拟事物,所有事物均有所属所指,就是易医学所说的分方归类。后天八卦中卦名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对应的八方分别是西北、西、南、东、东南、北、东北、西南。临床上我们可将“张开的口”“肚脐”比类成一个后天八卦图,那么哪个方位有溃疡损伤便可在脐部朝向哪个方位行刺。如左颊、左唇、左舌边、左侧软腭溃疡,脐针扎坤位并向溃疡部行刺,右侧上述相应部位有溃疡,则扎巽位并向溃疡部行刺。又因溃疡的象为“中央凹陷,表面覆盖灰白或黄色假膜”之象,根据卦象取类法,脐针可取“山泽损”“山地剥”来激发先天经气,达到祛腐止痛目的。
2.1 八钢辨证:《重楼玉钥续编·各证分辨》曰:“舌疮诸症,必须分辨寒热虚实。”实热型溃疡色多赤如焮红色、暗红色,而色为淡红色属虚,淡白色属虚、寒等[3]。溃疡面肿势高突,扎根稳定,多属实、属热;溃疡面肿势散漫,不高出基底面,多属虚;溃疡面仅微肿胀,没有成脓或溃破,根基不深,多属虚、属寒[4]。扶阳大家范中林有言“口中少实火”,虚火有阴虚火旺与虚阳上浮之分。阴虚火旺者,必有潮热盗汗、耳鸣健忘、手足心热、咽干口苦、二便不利等表现。虚阳上浮者,表面看起来有热象,但追其根本必有畏寒肢冷,喜热饮、下利清谷、四末不温等阳虚表现。在运用脐针治疗中,实证、热证常用泻法,如采用黄针扎离位或扎坤位以泻心火。虚证可用震(巽)、离、坤健脾三针来补脾虚证候或用坤、兑(乾)、坎补肾三针来补肾虚证候。寒证、阳虚上浮证可用坎、震(巽)、离升阳三针来温通补阳。阴虚火旺者可用离、坤、兑(乾)滋阴三针或取离、坤、兑(乾)、坎右降四针来滋阴降火。
2.2 脏腑辨证:《医学入门·口舌唇》载:“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系于舌两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可见口舌的病变可以反映五脏功能的变化。例如心脾积热型口疮易生在舌尖或者舌边,溃疡数目较多,溃疡周围红肿,高凸基底,局部灼痛剧烈常伴口干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脐针治疗可用离位(黑)加坤位(黄)加兑(白),此方用黑水(克我之法)和黄土(生我之法)来泻离火。加兑(白)一方面用来泻坤火,一方面落针在肺脏取口腔黏膜溃疡属于皮肤黏膜病变之意;肝火炽盛型常因情绪急躁后发作,表现为溃疡红、肿、痛明显,常伴目赤口苦,胸胁胀满等。笔者常用“雷风相搏”大法,且震与巽位用白色针疗效较著,方中利用“克我之法”来降肝火止痛;阴虚胃热型溃疡数目较少,渗出少,基底平,周围色淡稍红,易反复发作,常伴有五心烦热、耳鸣健忘、大便干结等。脐针治疗可用右降四针法,即取离、坤、兑(乾)、坎收到很好的疗效;脾肾阳虚型表现为溃疡色淡,红肿不著,渗出少而淡,边缘略高起,常伴面色白,形寒肢冷,下利清谷等。笔者常用坎、震(巽)、离升阳三针来温通补阳,再配合朝溃疡方位打枪。
2.3 经络辨证:经络辨证的特点就是可确定病位。与口、唇、舌相关的经脉有手足少阴经、手足阳明经、足少阳、足太阴、足厥阴经及任、督、冲脉共10条经脉。手少阴心经“挟舌本”而行,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太阴脾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邪犯此三经的口疮常生于舌体、舌下。手阳明大肠经挟口而行“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挟口而行“入上齿中”,故邪犯二经的口疮常见牙龈及口唇。足厥阴肝之脉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足少阳胆经一支从外眼角分出,下经颊车和颈部进入锁骨上窝。故邪犯二经的口疮好发于两颊、唇内。《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冲脉任脉者……别而络口唇”。督脉亦可环唇而行,故邪犯任、督及冲脉的口疮好发于唇周及唇内。脐针治疗口疮可根据口疮的位置,从口疮发作所属经脉入手治疗。临床操作根据十二地支的位置(脐地支全息法)来确定各经脉的位置。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经脉为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经。临床中脐针便可根据所属经脉病变位置进行治疗。
脐针疗法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遵循“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之法则。
3.1 补法:分述如下。
3.1.1 比合法:方位补法比合即本位之病扎本病之位或者本位之病扎本病之表里关系位。五色补法比合即八卦方位与颜色的比合或者利用十二经脉的五行所属对应颜色的比合。比如脾虚型口疮的八卦本位是坤土,治疗中可扎坤位或者针刺其表里经胃经所在位置艮位;而针具可选用黄色。
3.1.2 生我之法:方位生我补法即本位之病扎本位之母位。五色生我补法即用生我的五行颜色来补本位的弱势。再举上述脾虚型口疮,可以扎坤土母位即离位来补脾虚,或者扎坤土的针具可选红色。
3.2 泻法:刘艳兵等[5]对51篇文献中72条处方的补泻手法进行统计,发现口腔溃疡的证型实证较多,故在治疗本病较多应用泻法。分述如下。
3.2.1 我生之法:方位我生泻法即本位之病扎本位之子位,采用我生来减弱病势。五色生我泻法即用我生的五行颜色来泻本位的病势。比如肝火炽盛型口疮的八卦本位是震,治疗中可扎震木子位即离位来泻肝火,或者扎震位的针具可选红色。
3.2.2 克我之法:方位克我泻法即扎本位的克我位。五色泻法即用克我的颜色来扎本位。再举肝火炽盛型口疮,可直接扎兑位,或者扎震位的针具可选白色。
黄某,女,37岁。2020年10月23日因“口腔上颚灼痛1天”就诊。患者自述因前2日食油煎炸烤、碳酸饮料之类夜宵,次日自觉咽痛,上颚灼痛剧烈,无法进食。诊见:患者口腔上颚偏右侧2cm×1cm大小溃疡,溃疡面基底高,根基牢固,表面覆盖灰白色假膜,中央凹陷,边界清楚,周围黏膜红肿明显,局部灼痛甚,因疼痛无法进食,心中烦热,夜寐不安,纳差咽痛,溲黄便干,舌红尖赤,苔黄薄腻,脉细稍弦。西医诊断:复发性阿弗他性口炎。中医诊断:口疮(心脾积热型)。治疗:患者仰卧位,暴露肚脐,脐诊:脐位、脐色正常,脐大、圆,脐味有酸腐味。脐部常规消毒后,选用规格为0.25mm×25.00mm的脐针专用五色针,依次选取坎位(黑色)、离位(黑色)、坤位(黄色)、兑位(白色),巽位(白色)朝溃疡局部方向行刺,留针27min,针后自觉局部疼痛减少。10月25日二诊:自诉初诊当晚便可食粥类食物,夜间可正常入眠。诊见:患者溃疡面缩小至约1cm×1cm,溃疡面灰白色假膜呈弥散性,溃疡周围红肿范围缩小,局部灼痛感明显减轻。继续初诊针方,留针26min。10月28日三诊:溃疡面缩小至0.3cm×0.3cm,溃疡表面呈现很多坏死黏膜,周围黏膜淡红,局部灼痛不甚明显。继续初诊针方,留针27min。10月31日四诊:患者上颚溃疡近于痊愈,溃疡收口处呈淡红色,食欲增进,夜寐佳,胸中烦热无,二便调,于原针方守方再进,留针26min。半年后随访,口疮再未发作。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即离位,本病例属心火上炎,脾积实热证。先取坎位(黑色)、离位(黑色),离位用黑色针运用五行“水克火”原理降离火,让离火降到坎水里。坤位(黄色)运用“实则泻其子”原理降离火。白色针落于兑位,一来降脾热,二来“肺主皮毛”,所以落针在肺脏。取白针扎巽位并向溃疡面方向行刺,是根据比类取象原理,患者张大口时,脐部八卦巽位的方位与右侧软腭溃疡对应。用白色取五行“金克木”之意来泻火实证。留针27min,根据3倍先天八卦数再加“离”位的先天八卦数计算得出,留针26min,根据3倍先天八卦数再加“兑”位的先天八卦数计算得出。治疗采用留针27min与26min交替进行,取口腔黏膜溃疡病落脏心与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