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征洋基于“肝常有余”理论辨治儿科疾病经验*

2022-12-07 08:53李吉意连俊兰邵征洋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脉弦石菖蒲钩藤

李吉意 连俊兰 邵征洋#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3

“肝常有余”理论源于北宋儿科医家钱仲阳,其书《小儿药证直诀》描述“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为后世“肝常有余”论奠定基础;元代朱震亨提出“小儿易怒,肝病最多,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但“肝只是有余”仅体现了病理特点;直至明代万密斋才将“肝常有余”从病理、生理两方面结合阐述,在治疗上也提出了“肝有泄而无补”,其在理论和临床两方面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1]。

邵征洋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至今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诊治儿科疾病经验。笔者有幸侍诊,现介绍邵师基于“肝常有余”理论辨治儿科疾病经验。

1 从肝议病,明辨生理病理

邵师认为,对于“肝常有余”需鉴别其生理、病理。生理状态下,“肝常有余”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肝秉少阳生发之气,如草木初蒙,具有生机蓬勃、欣欣向荣、发育迅速的良好前景。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全赖肝气升发的旺盛,显示出了肝脏在小儿生长发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肝之疏泄、升发正常,则五脏调和;若肝失疏泄、升发,则五脏失荣,疾病由生。

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加之小儿脾常不足,其难以受水谷精微充分荣养,易致肝血不足,阴难制阳,肝阳相对偏亢。小儿“纯阳之体”,但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肝气未盛,易受饮食、情志及外邪因素影响,感邪之后易从阳化火,生理上“有余”转为病理上“亢盛”。因此,临床上常见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肝火旺盛等证,正符合小儿“肝常有余”这一病理特性。

2 治肝当以疏肝为要,养肝阴贯穿全程

邵师认为,治肝之法,应当从疏肝、养肝、清肝、平肝出发,其中以疏肝为重。现代社会,学习压力大、家庭问题、过度溺爱等因素困扰儿童,易导致心理疾患,久则孩子产生抑郁、忧怒情绪[2]。由此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日久化火化热,诸疾随之产生。邵师常伍柴胡、佛手、香附、郁金、薄荷等品,舒畅肝气,复肝调达之性。清肝法出自“热者寒之”论,试用于肝火亢盛、肝火上炎等证,常用川楝子、菊花、栀子、牡丹皮、蒲公英、夏枯草等药。平乃平抑之意,针对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常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蝉衣等药。然疏肝之品多辛散,清肝之味多苦寒,平肝之药多质重,易伤肝阴肝气,故邵师非常注意疗程及剂量,在此基础上多加用白芍、乌梅、生地、五味子、枸杞子等涵养肝阴之药,补泻兼施,散收有度。

3 结合外治,内外兼施

邵师非常重视外治疗法。对于夜惊患儿,用吴茱萸与黄连成比调敷贴于涌泉穴,此具有清心肝火、调阴阳、安神志之效[3];对于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则常配合耳穴疗法,基本选穴为:肝、心、脾、神门、皮质下,其余穴位随症加减。

4 防治疾病,尤重日常养护

邵师在诊疗过程中,常常叮嘱家长注重孩子的日常调护,特别是在饮食及情志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儿童面临着家庭和外界环境的双重刺激,邵师常常叮嘱家长不要过度批评孩子,给孩子创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并且要正确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在饮食方面,邵师反复强调要适量进食,平衡饮食结构,荤素搭配,减少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多食粗纤维食品,避免盲目进补;避免过量的煎、炸、烤等烹饪方式,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

5 临床应用

5.1 儿童抽动障碍:抽动障碍是以不自主、反复、无节律性的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邵师认为本病病位在肝,与肺、脾、肾相关,病理因素包括风、痰、食积,多为虚实夹杂,实证当疏肝解郁,息风止痉,消积化痰;虚证应健脾养肝滋肾。

例:陈某,男,12岁。2020年12月30日初诊。主诉:张嘴、清嗓子、眨眼睛2年余。其母诉患儿2年前无诱因下交替出现扭脖子、清嗓子、张嘴巴、眨眼睛等动作,现该孩以张嘴、清嗓子、眨眼症状为主,紧张时明显。进一步询问,患儿性格内向,言语不多,因同学嘲笑其症状,故休学在家。平素胃纳一般,挑食,有口气,夜寐一般,入睡偏晚,面色欠华,大便日解,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细滑。外院检查均无殊。西医诊断:抽动障碍;中医诊断:慢惊风,证属肝郁化风、风痰上扰。治以疏肝解郁,熄风化痰。处方:柴胡、炒白芍、郁金、连翘各6g,天麻、石决明各12g,钩藤9g,荆芥、石菖蒲、谷精草各10g,全蝎2g。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同时予外治耳穴压豆。特别叮嘱家长不要过于苛责孩子。2021年1月9日二诊:患儿清嗓动作消失,眨眼、张嘴同前,近感胸闷,夜寐易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滑。一诊方去荆芥、谷精草、连翘,加瓜蒌皮、大枣各10g,龙齿12g,制远志6g,焦栀子9g。14剂。外治予耳穴压豆。2021年1月25日三诊:患儿眨眼、张嘴基本消失,新出现咬嘴动作,胃纳同前,夜寐一般,但性格较前开朗,就诊时可以自主回答问题,舌质红、苔黄腻,此乃风痰留恋、日久化热之象,二诊方去瓜蒌皮、龙齿、制远志、焦栀子,加姜半夏、姜竹茹、川牛膝各6g,茯苓12g,黄连3g。14剂。外治予耳穴压豆。2021年2月8日四诊:患儿咬嘴频率减少,胃纳渐增,夜寐安,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脉弦细。守方续用,去全蝎、姜半夏、石决明,加浮小麦30g,炒白术10g,茯苓12g,生地9g。14剂。外治疗法同前;药后病情平稳,咬嘴、眨眼、喉间异声偶发,随症加减续服药3月余,后电话回访,患儿抽动症状完全缓解,性格明显开朗,现已回归校园。

按语:本案患儿抽动发作长达2年余,眨眼、异声、扭脖子症状此起彼伏,加之其母平素严厉,病久气机不畅。邵师用四逆散合天麻钩藤饮化裁,以柴胡、白芍、甘草疏肝理气,天麻、钩藤、石决明、荆芥、全蝎平肝熄风,连翘、谷精草清肝明目。怪病责之于痰,邵师以石菖蒲、郁金一开一清,一温一寒,行气豁痰开窍。因调治得当,患儿有所好转,故逐步减去性猛之药,加入浮小麦、枸杞子、大枣、生地等养肝之品,顺应小儿肝体阴而用阳之性。

5.2 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可对应中医学的“夜惊”“不寐”等范畴,以学龄期儿童多见,与此期课业压力大、家长要求过高、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等因素相关。小儿易心火亢盛,则阴不制阳,扰动神明,可见寐时不安;肝主疏泄而畅情志,学龄期儿童学业重、家长期望高,遇事不畅,极易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引发本病。由此,邵师认为本病病机在于心肝火旺。

例:饶某,男,13岁。2021年4月10日初诊。主诉:夜寐欠佳1月余。患儿近1月来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寐时梦多,磨牙重,患儿当前正处初二阶段,近期学习压力大。平素胃纳一般,口气臭秽,性情急躁,大便日解、质干,小便无殊,舌质红、苔白厚,脉弦细滑。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病,证属心肝火旺。处方:生地黄、白茅根、莱菔子各9g,淡竹叶、钩藤、连翘、焦栀子、柴胡各6g,生甘草3g,生牡蛎、生龙骨各15g,龙齿12g,石菖蒲、蒲公英各10g。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外治予涌泉穴贴敷治疗。2021年4月17日二诊:患儿服药后睡时易醒减轻,夜寐梦多明显好转,近期有少许清涕,口气减轻,大便质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一诊方去莱菔子,加桔梗6g。14剂。继续配合涌泉穴贴敷治疗。2021年5月3日三诊:患儿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明显好转,偶有磨牙,胃纳渐增,无口气,脾气急躁较前好转,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脉弦细。二诊方去桔梗、焦栀子、龙齿、石菖蒲、蒲公英,加玄参、陈皮、合欢皮各6g,炒白芍、桂枝各9g。14剂。予涌泉穴隔日贴敷治疗。停药1月后随访,患儿病情平稳。

按语:本案患者因学习压力大,是为心肝火旺,兼食积化热,治当清心安神,平肝泻热,化痰消积。用方以导赤散加减,以生地黄、白茅根、淡竹叶、钩藤、生甘草为主药,辅以生牡蛎、生龙骨、生龙齿平肝镇静安神,石菖蒲、蒲公英、莱菔子消积化痰,连翘、栀子清心泄热,柴胡疏肝解郁。对于本病治疗,邵师以清心平肝为本,兼顾痰食积滞之标,联合外治穴位贴敷法,乃心肝同治,标本、内外兼顾也。

猜你喜欢
脉弦石菖蒲钩藤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胃痛医案两则
石菖蒲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析
手脚冰凉,两张古方暖起来
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
石菖蒲生甘草护听力
萆薢、石菖蒲药 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最佳配伍比例的药效学研究
HPLC测定钩藤药材中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含量
钩藤总碱的热稳定性研究
钩藤总碱缓释滴丸的热稳定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