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多维建构

2022-12-07 09:03洁,周
唐山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理论课话语

吴 洁,周 宏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掌握话语权的重要内容,关乎高校铸魂育人的发挥途径,关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恰逢其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积极运用新媒体来多维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既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是对时代呼声的回应。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相关概述

(一)新媒体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

1.新媒体的基本内涵

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的,以数字设备为终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进行传播的新兴媒体形态[2]。具体来说,新媒体是以手机媒体、聊天工具、互联网平台等发展为主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也是向互联网使用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以及娱乐工具的传播性形态与媒体性形态,不仅可以实现网络虚拟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可以实现官方媒体与群众之间及时有效的信息传播。新媒体时代,信息存在质量良莠不齐、传播速度加快、发布隐蔽性高、种类繁杂多样等特点,对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新媒体平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网络话语场域,其话语环境的开放化、广泛化,话语方式的自主化、平等化,话语传播的及时化、便捷化,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主体单一性、话语权威性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大学生作为先锋群体,对新媒体环境的调整与适应能力都较强,对新媒体知识的了解程度也远高于其他人群;与此同时,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新媒体作为当前不可或缺的网络交流工具,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交互性。一方面是指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双向交流信息,另一方面是指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具有话语权。在传统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牢牢占据着传播过程的话语权威地位,决定信息的传播数量、质量以及方向;而在新媒体视域下,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双向交流,打破了传播者主导信息的桎梏,使言论自由与对话平等成为了新的趋势。第二,开放性。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时间要求和空间范围两方面都较为开放,新媒体信息资源的海量性和网络平台的多样性也使得其开放性特征日益显著。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媒介方式和手段获取想要的信息并创造信息。第三,便捷性。传统媒体以电视、广播、报纸、图书等为主要传播载体,而新媒体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以互联网为基础创造出社交媒体、手机媒体、各类网站等新的传播媒介,及时有效地为大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与娱乐工具。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赋予媒体新的媒介形式与传播途径,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网络社交平台与资源共享渠道,同时也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铸魂育人的新方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性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

话语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是言说者和言说对象进行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社会化过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为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完成一定的课程任务、充分发挥特有的教育功能而形成的一整套与之相关的话语体系[3]。其建构包含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主要为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内容、话语媒介、话语环境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主体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话语客体是指受教育者;话语内容是指用于教育意义和行为的理论式、生活式、对话式等言语符号系统;话语媒介是指以手机媒体、网络论坛等为主的交流平台;话语环境是指新媒体视域下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的对话语境。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基本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政治性、时代性、价值性、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政治性就是指高校旗帜鲜明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推动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与政治立场的树立;时代性是指高校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归纳话语发展的新特点,并将其自觉转化为新语言与新理论;价值性是指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传播、信仰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复杂多变的网络和现实社会中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践性是指高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吸引他们,促进大学生的话语认同与情感归属。总的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实践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教学载体、以新媒体语境为教学情境逐渐建构而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多维建构打破了以工具性维度为主的话语桎梏,促进了理性化、动态化的话语发展。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发展机遇

(一)新媒体的交互性转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沟通

在传统媒体语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地位不对等,教育者牢牢占据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向受教育者单向灌输教育理念和理论知识,忽略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以至于双方缺乏实际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拥有平等的对话地位。从单向性灌输、重单体叙事的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为交互性沟通、尊平等交流的虚拟空间性间接互动,打破了传统的“师生问答+直接灌输”的传播秩序,建立了以新媒体为基础的“去中心化”传播秩序。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不断淡化强势强权的主导性作用,代之以大众传播个体的自由作用,平等对话的交流机会与平台成为了新媒体环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次,社会每个个体既是信息传播者也是信息接受者。新媒体通过互联网、手机媒体等终端开发了双向交流的新模式,使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成自主选择信息。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不仅是对传统的传播方式的彻底性颠覆,也是满足社会个体的自由传播需求的积极性体现。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和表达需求,对受教育者的需求反馈做出及时回应,可以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构更富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生动有趣、乐教乐学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沟通的顺畅,也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形式的丰富,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吸引力。

(二)新媒体的开放性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资源来源于电视、报纸、杂志和图书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速度缓慢、容量较小,而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传统媒体为载体通过书本形式将理论知识传播给受教育者,缺乏感染力与吸引力。而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极为丰富多样的话语内容和教育资源。第一,话语资源充实多样。新媒体渠道的开放性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充实性,新媒体载体的多样化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丰富性,新媒体信息的共享性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平民化。可以说,新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有利于增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育人实效与话语魅力,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第二,话语内容更新及时。新媒体的瞬时性与准时性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实时反馈社会现象与社会热点的可能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借助新媒体平台及时总结与传播党中央颁布的各种方针与政策,并转化为受教育者能接受、可理解、易领会的话语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通过新媒体的输出实现了从实体载体到电子载体的完美蜕变,突破了较为严谨保守的常规话语桎梏,以适合大学生学习与阅读的形态和方式呈现。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与话语方式等层面的转变,其话语转向由现实话语逐步迈入虚拟话语,话语内容实现了即存随取的状态,新媒体也渐渐成为丰富与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教育资源。

(三)新媒体的便捷性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场域

媒介是一股解放的力量,因为它能打破距离和孤立的藩篱,把人们从传统社会传送到“伟大社会”中[4]。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场域多以现实空间为主,通过第一课堂、专题教育和官方媒体宣传等方式开展,缺乏教育连贯性、时空扩展性和方法多样性,无法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广度与深度。而新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场域。一方面拓宽了信息的获取渠道。新媒体全方位的传输功能与信息检索功能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提供国内外教育信息,使其理论来源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方针政策。同时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也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与传统交流的局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教育渠道。另一方面突破了话语的时空限制。新媒体通过线上教学和录制教学过程来传播和记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扩大了教学的受众范围,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影响力。同时新媒体的便捷性不仅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随时互动交流,也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话语内容的统一传播,客观上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教学间断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将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群众的期望、学校和家长的期待连为一体,建构了以网络信息数据为核心要义、跨地域跨时空的虚拟空间模式,既延伸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场域,又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动范围。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面临的挑战

(一)话语理念陈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权威性地位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权威性地位受到了削弱和束缚,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理念陈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凭借对信息资源的优先占有与积累,在理论知识储备、认知技能提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控制话语信息的流动方向,维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主导地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海量的信息资源、共享的获取方式和开放的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给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控制力降低。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拥有话语权与自主选择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关注热点、信息需求来进行选择与传播。这无形之中消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的控制力,引发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失语”现象,以至于话语权的权威性被削弱,不利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有效宣传。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依旧缺乏在新媒体语境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转向的意识,并没有深刻了解到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多维建构中的积极作用,因而无法提升其教育工作能力。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改变话语理念陈旧的困境,构建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新理念,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威性。

(二)话语内容匮乏,阻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客体的有效沟通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实践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习惯于直接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语言和政治政策,与大学生乐意接受自由和趣味的现实生活相脱离,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输教育知识的实效性,从而阻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理解、接受与吸收。第一,话语内容与新媒体语境不相适应。新媒体开放性、共享性特征日益显著,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却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精神需求,理想化、一元化的教育目标与现实生活的反差使得大学生与话语内容很难产生共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受到了冲击。第二,话语内容缺乏对现实需求的关注。在新媒体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具有自由表达和抒发情感的精神需求,渴望在开放共享、自由民主的教育氛围中与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双向交流,从而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现实世界的探索。然而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及时发现大学生思维和心理上的一些改变,也没有及时转变教育主客体的沟通模式。在充满创新和日异月新的新环境中,富有生活气息、充满多样化的新媒体话语与有着宏大叙事风格、枯燥理论知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教育主客体之间缺乏话语共识,话语内容也无法实现接轨与融合。

(三)话语方式简单,减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发挥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保证,感召力的减少等同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约束”能力的缺失,难以抵挡新媒体平台上的不良风气与错误观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侵蚀,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权威性也受到了削弱。第一,话语控制的难度增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也有干扰因素的存在,但问题来源有限且可查找,高校教育工作者通常可以提前发现并解决问题;新媒体时代,打破时空局限的新环境降低了话语方式的复杂性,但增加了话语控制的难度,高校教育工作者对话语信息的把控显得力不从心。第二,话语表达的方式单一。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倾向于理论化语言,选择宏大叙事风格,且高校通常用严谨的逻辑思维、严肃的教学环境和完整的学科体系来开展教学工作,但这种工具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并不符合大学生的喜好。新媒体话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固有性与单一性形成了鲜明对比,触发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抵触心理,也减少了其感召力与吸引力。高校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承担着在每个阶段都能建构与中国实践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重任。因而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采用微叙事的话语表达方式,推动课堂多样性与趣味性发展,加强话语的理论说服力、教学吸引力和情感感召力。

(四)话语环境复杂,增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的行为失范度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5]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先锋群体,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崇尚与教育者的平等交流,反对教育者的话语霸权,抵触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平等化、开放化的新媒体话语实现了大学生对话语权的渴望和对言论自由的向往,然而当前的网络话语空间中还存在着价值取向多元化、意识形态西方化、话语行为失范化等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首先,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威胁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安全。开放性、虚拟性的新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大学生在吸收与借鉴西方优秀的教育话语理念和话语价值的同时,难免会受到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其中包括历史虚无主义、西式教条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它们企图通过架设、捏造、蛊惑等方式来侵蚀大学生对价值观的正确认知,弱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其次,负能量信息的传播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客体行为失范的可能性。便捷性、及时性的新媒体加快了网络信息的传播,而由于网络管理制度的健全不是特别完善,网络信息分布杂乱且难以辨识,使得大学生产生认知异同。大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与控制能力又相对薄弱,容易出现话语权滥用和行为失范,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环境的价值引导。

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一)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理念,坚持政治性与理论性并重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政治功能,也具有价值功能,是强化大学生价值理性的一种途径,符合理性化和工具化的统一。因而要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高校必须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理念。第一,教学话语理论创新。“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6]话语理念的创新不是单纯的词语转换,而是思想上的变革。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打破传统的直接灌输、强制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根据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学生成长的自身规律主动探索新媒体话语特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政治性与理论性。第二,行动方式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承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大思政”教育思维,积极开辟教学新渠道,推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趣味性发展,进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理念。第三,对话理念创新。新媒体时代的话语大众化、信息海量化、传播交互化、速度加快化等特点为人们实时对话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大学生不再是话语的单向接受者,而是拥有平等的选择权和对话权。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平等的对话理念,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方式,推动新媒体平台上的理论话语传播,从而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话语权,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坚持时代性与价值性并重

话语是表达思想观念的中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则是经过判断和选择的意识形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国家意志的综合体现,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7]。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应该坚持时代性与价值性并重,创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话语内容。第一,坚持话语内容与价值理性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和道德教化,是党和国家方针和政策的宣传通道,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繁荣局面。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客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践行者。第二,坚持话语内容与时代步伐一致。“思政课的吸引力从根本上说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兼具思想深度和理论厚度,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很强的解释力。”[8]新媒体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的虚拟空间,也催生出了充满活力、富有时代感的网络话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挖掘网络话语的潜在价值,与时代接轨,与学生接轨,创造大学生喜闻乐见且符合意识形态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第三,坚持话语内容与生活实际一致。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探索大学生的身心特征、生活态度和情感需求,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推进具有时代气息话语体系的建构。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坚持生动性与多样性并重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理论创新‘飞入寻常百姓家’。”[9]新媒体时代,在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时,高校需要对话语方式进行重构,即对话语适度转译,使其在富有理论性的基础上通俗易懂。第一,实现新媒体话语向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转换。新媒体采用“微小”的个性化叙事风格,话语方式多样生动,话语内容简单明了,话语风格清新活泼,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借鉴新媒体话语,既要呈现多样性和趣味性语言,也要包含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第二,实现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转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话语主要是系统化、复杂化、抽象化的理论内容,大学生的理论功底大都不够深厚,很难领会其中的深刻奥义。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秉持传承、创新的原则,剔除不符合现代要求的话语内容,传承富有时代感和理论要求的话语内容,进而转化为与新背景新环境相符的现代话语。第三,坚持话语方式生动性与多样性并重。高校要利用新媒体技术生动呈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增加话语内容的活力与魅力。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点去创新多样化的网络文化话语,吸收寓意深刻的趣味漫画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妙言警句,从而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生动性与多样性。这样既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得更深更广,也可以让大学生入脑入心。

(四)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环境,坚持健康性与和谐性并重

新媒体环境下,在多元化、复杂化的话语传播过程中大学生易受到不良思潮、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而健康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环境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顺利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因而只有充分考虑新媒体的利弊因素,减少话语传播的主客体在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得到有效传播。第一,建设新媒体的信息审查制度。要采取新媒体平台的登记备案措施,坚持“上来下去”的分级管理原则,严格控制网络信息的进出口,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可靠,从而维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环境的健康性。第二,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客体的话语行为。健康和谐话语环境的塑造需要话语主客体的共同参与,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加强话语环境的健康性,建构天朗气清的教学环境,创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大学生应加强自我管理,自觉抵御不良话语的侵蚀,进而树立维护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环境的责任感。与此同时,高校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性和亲和力,主动拉近同教育对象的距离[10]。在烦冗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本质要求,实现话语的良性发展与和谐互动。这样不仅可以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多维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扩大其话语传播的影响范围。

总而言之,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多维建构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动态过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环境的不断完善,积极推动话语主客体的平等交流互动。这既可以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内涵与外延,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又可以实现话语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理论课话语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画与理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
——浅析如何成为一名党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雷人话语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