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勇,张文徽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分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徽文化形成于古徽州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徽州地区先属于吴国,越灭吴后成为越国疆域。楚国随着实力增强又将吴国吞并,徽州成为楚国行政区域。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后,将“新都郡”改为“新安郡”,因而徽州地区也被称为新安。公元589年,隋朝撤新安郡行政设置,公元607年又复设新安郡。公元770年,唐朝设置歙州,将歙、祁门、绩溪、休宁、黟、婺源六县归其管辖。[1]这一行政管辖区域范围划分一直到民国没有太大变化。公元1121年,北宋徽宗宣和三年将歙州改为徽州,仍然管理六县。[1]今天所说的历史地理 “徽州”名称即指这一府六县区域划分。1912年,中华民国废府留县,将六县归安徽省管辖。但在1934年,国民政府为了“剿共”之需,将婺源划为江西省管辖。[1]1947年复归安徽省,但在1949年解放后,婺源又划入江西上饶地区。[2]所以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徽州应指现今的安徽黄山市包括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安徽省宣城市的绩溪县,以及江西省上饶市的婺源县。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徽州地区居民为南方山越人,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落后,但在西晋“永嘉之乱”之后五胡乱华,北方中原地区士家大族纷纷南迁,衣冠南渡,徽州地区也成为中原豪门大族落脚点之一,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由此形成,来徽州定居的有程、鲍、胡、郑等九族。后在唐朝中期“安史之乱”末期的农民起义中形成了第二次迁徙高潮。迁到徽州的家族有朱、陆、罗、江、许等24族。两宋时期“靖康之变”之后形成了第三次南徙高潮。这时期来徽州定居的大族有张、周、吕、杨等15族。[2]这三次人口南迁给徽州地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中原正统的儒家文化,与当地的山越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从本质上来讲属于儒家文化,来源于中原文化。徽文化起源于两晋时期,衣冠南渡带来中原儒家文化,全面兴起于南宋之后。“靖康之难”之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彻底移到江南。江南成为经济、文化最活跃的地区,徽文化也随之全面兴起,将儒家文化推向新的高度,形成儒家文化新的发展阶段——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创始者程颢、程颐为徽州歙县人,集大成者朱熹徽州为婺源人。此时徽州有“东南邹鲁、礼义之邦”之称。史称:“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3]明清时期,徽商崛起,迅速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徽商雄厚的财力,又为徽文化发展到鼎盛阶段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徽商的崛起有深刻的背景。徽州山多,可供耕种的田地非常少,素有“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之说。自东汉末年至南宋,为避战乱,徽州迁移来大量外来人口,导致人多地少,人们很难通过耕种养家糊口。徽州人冲破了中国传统重农抑商的偏见,大量走出深山,去外地拼博,闯荡商海。故古人有云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由于徽州产木材、茶叶等,加之水运方便,徽商多经营茶叶、木材、墨、油漆、造纸等商品。而徽商在外埠则多经营盐、棉布、粮食等大宗产品。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正处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加之徽商在商业活动中多讲究“以义取利,讲究诚信”,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多种综合因素使徽商在商界称霸数百年,成为中国商帮中的佼佼者,也成为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徽商有“贾而好儒”本质,由于徽州人口大多为北方中原士家大族迁移过来,拥有浓厚的中原文化积淀,重儒是千百年来的传统。徽商在致富之后普遍重视文化建设。捐资助学,刻书藏书,兴建学堂,培养宗族子弟读书入仕,所以徽州地区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同时,徽商发迹之后有在徽州故里大兴土木的传统,建起一栋栋豪华宅院;徽州人宗族观念很强,聚族而居,大修祠堂。从而形成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由于徽州地区很少受战乱影响,徽文化在形成、兴起、鼎盛后得以完整保存, 成为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也称徽派文化,指古徽州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总和。[4]徽文化涵盖范围广泛,包含徽派建筑、徽州雕刻、徽州版画、徽菜、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剧、徽州服饰、徽州文书、徽州文献、徽州教育、徽商、徽州宗族、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徽州方言等,涉及徽州经济、文学、学术、教育、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多学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广博的有机整体,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之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封建后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徽文化这座璀璨的宫殿里,新安理学、徽商和徽州宗族是其三大基柱。对应的程朱理学思想、徽商精神、徽州宗族观念则是徽文化的精神灵魂,是徽文化核心精神内涵所在。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学者开始对徽文化进行研究,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该研究逐渐兴起,近些年来更是方兴未艾,并形成一门徽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为中国地域文化三大显学。
程朱理学强调个人人格培养的重要性,要“内圣”然后才能“外王”,这里“内圣”就是强调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朱熹将知觉活动分成两种:“道心”和“人心”。符合道德规范的意识称为“道心”,个人情欲的意识称为“人心”。“道心惟微”指道德意识存在于心灵深处,幽微难明。“人心惟危”则指的是人的情欲如不加节制将会流于不善。[5]朱熹强调用个人的德性修养与道德理性来抑制人的情欲和本性,使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虽然程朱理学存在历史的局限性,但仍存在其合理因素,如“合理”“克己”“去欲”对今天个人道德修养仍具启迪意义,有助人们培养自律、诚信的道德品格。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除了具有本性的生理欲望,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即根植于社会规律和社会群体的“理”。如果没有对“理”的精神追求,任由人性欲望的膨胀,那么社会将会失序,必将恶欲横流,腐化堕落,令人绝望。只有合理节制人的欲望,做到“克己”,使个人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规范,做到“合理”,社会才能有序、有效运行。个人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克制自己不合理的过度的物质欲望,规范自己的言行,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性。这样才能符合社会的期望,从而在社会群体中顺利实现自我人生的社会价值,甚至成为社会的学习楷模,实现人生更高的精神追求。
徽商的经营理念之一就是重诚信,主张诚信为本,坚守以义取利。将诚信作为经商的道德规范,反映了徽商对程朱理学的尊崇。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朱熹认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5]即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大学》在阐述格物致知与意诚心正关系时提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5],即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基础,而意诚是修身的关键。朱熹提出“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5],可见诚信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与地位。要做到不自欺,不欺人,高度自律和慎独,达到“诚于中,形于外”,就要做到内化于心的对善的高度认同与自觉遵守和对恶的主动自觉抵制恶,从而达到个人人格的完善和道德水准的升华。因此,诚信是个人修养的基础和要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个人人格完善和道德提升的关键要素。[6]
徽文化中蕴含着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价值。闻名中外的“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作为装饰构件,与徽派建筑完美融合。三雕造型精美,构图布局灵巧,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雕刻手法多样,使今天的游客和学者都叹为观止。这也映射了徽州雕刻匠人高超的技艺才能达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境界。不仅“徽州三雕”享誉中外,徽墨、歙砚、徽派版画、徽州篆刻等同样也中外闻名。这些徽州历史文化作品能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并达到如此艺术成就高度,与徽州匠人对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对技能至臻完美理念的推崇,对品质精益求精的要求是分不开的。这些日常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早已内化成徽州匠人的职业精神追求。[7,8]而徽州匠人所坚守的价值信念正暗合着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常态,之前拼规模、拼速度、拼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升级已在发生。这就需要各行各业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使其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9]。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还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要想向产业链高端进发,提高产品附加值,保证经济转型成功,制造业就必须从中国制造、速度和产品数量向中国创造、品牌、质量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产业工人必须具备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从经济转型发展内在需求来看,徽文化中徽州匠人所信守的职业精神价值对当代是有价值的。
徽商贾而好儒,以儒家思想为源,用诚、信、勤、俭的道德理论来规范经商行为。徽商诚实守信、货真价实、公平交易,在商界有良好信誉。同时徽商有勤俭、敬业、吃苦耐劳、开拓拼搏的品质,被胡适先生赞之为“徽骆驼精神”。正是徽商身上的优良品质使徽商屹立于中国商海潮头三百余年而不倒。徽商所信守的商业理念和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活动也有借鉴作用。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以生产者进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经济。生产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以获得利润为目的,因而就要确保商品在交换过程中自身的合理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如果交换双方缺乏诚信,彼此不信任,就会大大增加交易成本,整个社会将会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因而,诚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诚信建设,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才会大大降低,交易程序将会更加快捷便利,市场经济运行效率将会提高。[10,11]
从微观经济层面来看,徽商身上的诚信原则对于企业经营者非常重要。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员工和员工之间要坦诚相待,互相信任,在企业内部形成诚信的企业文化氛围,让诚实守信成为企业信念,让员工在以诚待人中感受彼此尊重,从而使内部员工人际关系保持和谐,增加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员工个体忠诚于企业,能感受到企业的兴衰荣辱与自己密切相关,增加归属感。诚实守信有助于打造出团结高效的企业实体,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不仅要有团结和谐的内部环境,还要有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就要求企业能做到讲诚信,诚信是企业永葆生命活力的关键所,可以为企业营造与外部良好的互动关系,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些企业被眼前短期的蝇头小利蒙蔽,在经营活动中不讲诚信,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利益,同时也损害企业自身形象,这样的不法企业必将被市场和消费者抛弃,并受到应有的惩罚。徽州红顶商人胡雪岩在杭州创立的药铺——胡庆馀堂,历经100多年风雨仍然活力十足,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与信任,与其秉承的诚实守信的理念是分不开的。胡庆馀堂至今还悬挂着“真不二价”“戒欺”牌匾,这也是“江南药王”饮誉百多年的立业之本。
徽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对当前社会精神文化的建设有诸多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时强调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徽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有徽文化的基因。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可从徽州文化中找到根源。[12]徽商深深理解,只有国家安全稳定,才有个人的兴旺发达,因而他们都有一腔爱国情怀,在国家遇到危难时刻总能挺身而出,捐钱捐物,舍家卫国。翻开徽州文献史料,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明朝中后期,徽商积极参与抵抗倭寇的斗争;近代为抵御外辱,纷纶捐资捐物。徽州建筑中那美轮美奂的徽州雕刻,那散发出的淡淡墨香的徽墨,那栩栩如生的徽州版画人物形象,无不透出徽州文化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徽商一直遵循诚信经营、和气生财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以诚待人。徽商在经商的同时也乐善好施,成功之后能够饮水思源,回馈乡里,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现存的徽州文书和徽州宗法制度显示着过去徽州人通过“家法族规”来维护个人权益、协调群体利益、维持社会秩序,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公正、法治”意识最初的萌芽。古徽州人大多是在历次战争中为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徙、定居、繁衍而来的,因而古徽州人体会过战乱之苦,深知国泰才能民安,都有家国情怀,盼望国富民强。这也体现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徽派建筑风格体现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顺天应人”,追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徽州村落都会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民居依地势而建,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绿水蓝天,层层跃进的马头墙翘入长空,将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境界。[13]徽派建筑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与当前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有许多暗合之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定位要坚持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尊重自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在徽州有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是徽州一般人家的孩子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当学徒做生意,自谋生路。学徒生活非常辛苦,徽商大多是从小本生意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有的家族几代人前仆后继,凭借坚韧执着的拼搏精神拼出了徽商的商业版图,被称作“徽骆驼精神”。这种不懈奋斗的精神,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更显弥足珍贵。当前,中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快速崛起。面对一个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上不同于西方国家,同时又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全面发展的崛起大国,西方某些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对中国采取了扼制政策,近几年对中国进行全方位打压,不断升级对华贸易战,利用核心技术优势对华进行封锁。在这样的大变局中,我们更应该发扬“徽骆驼”精神,脚踏实地,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迎难而上,不懈奋斗,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展现智慧,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徽文化作为极具安徽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安徽人独有的精神财富。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好徽文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安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徽文化诞生于封建时期,必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程朱理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徽文化里面必然会含有封建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在传承和弘扬徽文化时一定要做好区分,对于符合时代需要与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徽文化精华,一定要传承和弘扬,对于徽文化中的封建糟粕要坚决摒弃。
徽文化是安徽人独有的精神财富。在当前的时代下,一定要传承弘扬好徽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发掘徽文化。例如,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徽文化研究力量和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各种徽文化研究资源优势,建立有效的机制来充分调动各徽文化研究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各种徽文化研究力量资源,建立徽文化研究资料信息数据库和相关研究专家数据库,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编纂徽文化相关文献。
徽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徽文化,还要做好徽文化的宣传。我们可以通过拍摄一些有影响的反映徽文化的戏剧影视作品,定期举办相关文化艺术节,通过国家、省、市级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来宣传徽文化;同时在当代背景下,要充分运用新型媒介来宣传弘扬徽文化,例如短视频、网络短剧、徽信自媒体等。让徽文化服务于安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
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宝贵的价值。在当代,它对个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精神文化建设都有许多借鉴意义。我们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发掘,传承好、弘扬好徽文化,为安徽的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出独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