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日磊 晋 永 陈筱雷 吴中平 李 倩 肖 博
1.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上海 201203;3.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管处,上海 201203;4.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医务科,上海 201204;5.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上海 201203
教师是“三全育人”体系的主力军,是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1]。医学专业教师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医德医风教育环节中承担重要角色[2-3],其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直接影响立德树人效果,关系到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的数量和质量。
上海中医药大学自2010 年起设立了校级德育创新课题,探索医学专业立德树人的创新之路;2013 年在全员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扩展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以辅导员为核心、扩大到全校教职员工;2014 年推进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改革探索,推出张黎声教授“人体解剖第一课”,以“情”育人,探索解剖学之“道”[4],在上海乃至全国获得巨大反响;2016 年鼓励各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校共60 多门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2020 年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5]。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进程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始终关注医学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培养,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可供兄弟院校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6]。德育处于高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尤其在培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的医学类院校,如果医学生没有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即使以后医术精湛,也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健康卫士。因此,医学类专业课程须把医者精神、医者仁心、人文修养等德育教育元素融入其中,构建内涵丰富的课程思政[7]。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专业课老师应传“真善美”之道。在高校中,基于对专业课老师的敬仰和崇拜,约80%的学生将专业课老师排在影响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员的第一位。医学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一言一行将会对医学生产生深远影响[8]。育人者必先育己,只有教师的头脑率先产生立德树人的意识,才能保证课程思政顺利进入学生的大脑;只有教师具备“课程思政”意识,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实现立德树人;只有教师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才可将这种医者精神传承到医学专业学生。
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践课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尤其是中医经典课程博大精深[9-10],充满了中医文化、唯物辩证、守正创新等诸多思政育人元素。这些思政资源由专业老师经过挖掘、提炼和加工,然后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医学专业授课中,以德化人、以文化人,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中医文化自信、道德修养和医者仁心等精神内核[11],培养学生辨证看待客观事物的能力,提升其医者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
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足的情况,尤其是部分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薄弱[12],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他们本能地仅仅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缺乏对价值塑造的重视,更不会将教书育人工作提升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高度[13]。由于思政意识不足,有些教师即使被动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但其工作浮于表面,在教学过程中生拉硬套,存在“为了思政而思政”的做法,不能真正促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故而这部分专业教师的育人效果并不理想。
对新建课程和新入职的专业教师,由于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不够,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的情况[14]。例如在讲授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病证等知识和技能的时候,过度拘泥于书本描述的条文,不能适时地渗透讲述名医大家的感人故事: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的医者精神、传承医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导致课堂氛围沉闷,缺乏情感撞击与共鸣。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解构-融合思政元素-重构”的创新建设[15],并避免思政元素单一、枯燥、不接地气等情况。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还会存在实施方法不妥当的一些情况:“专业”与“思政”两层皮的现象,不能将两者融合为一体;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群体特征、思维方式、思想动态、关注热点等实际情况的研究,难以引起情感共鸣[16];思政内容强制地、生硬地“填鸭式”灌输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17-18];授课方式的单一化,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加强理论学习,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服务,为行动蓄力。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以“三全育人”为指引,开展“岐黄中国”系列思政课堂学术论坛,提升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课堂由校内极深研几的党政研究者所讲授,以“学传统文化,强道德修养”“雄壮势,隆今昔,服务中医药海外发展”“创新药、中国心”“方名中的文化”等为主题,寻找中医课程思政结合点,从而拓宽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视野,加深教师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等中医特色思政元素的理解,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在中医药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
除了组织校内专家名师举办学术论坛,学校还特邀校外专家学者举办了系列教学论坛,诸如“一线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内容选择和实施路径”“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19]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等主题论坛,为教师课程思政具体实施路径指点迷津。与此同时,各二级学院依托自身特色,打造结合思政的专题讲座,如基础医学院的“沛然讲坛”和科技人文研究院的“兰台讲堂”等,为教师课程思政理论拔高贡献力量。
早在2010 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就开展了“德育创新课题”“德育实践专业课程”的申报,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实际实施上开辟先河。随后,持续推进医学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课题研究与实践。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后[20],学校为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地培养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建设思政课程领航学校,设立了“课程思政综合研究项目”基金。结合教育部和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目前已形成“校-市-部”三级课程思政类项目申报路径,体现了项目设置的深度。项目内容聚焦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教学策略、评价策略、工作机制等实用性强的具体问题,真正做到为课程思政的全校普及提供依据。为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奠定坚实基础。项目申报对象优先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其他学院专业课教师联合申报,增强项目实施的操作性。项目设立主要目的是为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前瞻性问题提供解决办法,指导教师攻克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师建设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为保证课程思政推行的普及性,学校还高度注重项目的广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授课对象的广度。学校不仅对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进行立项,而且将课程思政贯穿到继续教育学生课程,贯彻终身学习精神,开展继续教育课程思政优秀项目评选。这极大鼓舞了教师们对成人教育的兴趣,激励教师们服务社会的热情。第二,申报者的广度。学校以做成做好课程思政建设为导向,对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和研究示范中心分别设置项目申报路径,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让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
为了促使医学专业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形成优良的“传帮带”方式,进一步聚焦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上海中医药大学自2015 年起,立项10 门专业课程为“德育实践专业课程”,组建课程思政示范团队,打造课程思政模范课程,为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工作树立典型[21]。其中,尤以解剖学团队搭建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最为突出。解剖学团队在重视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升华医学在人的社会属性上的认识,强调医学不应只剩冰冷冷的知识,更应关注“仁术仁心”之道,从而丰富医学生的精神养料[22]。
课程思政的示范团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推广建设经验的重任。学校努力打破交流壁垒,积极开设交流讲座,多次组织思政明星教师采访,加强媒体宣传报道,营造浓厚的课程思政氛围。在多方努力下,学校涌现出“古医文”“方剂学”“急救医学”等一大批专业课优秀课程思政团队[23-24]。基于示范团队的建设,专业课程团队内部和团队之间均能全面、快速、高效地传授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综合能力。
为适应当下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节奏,保障教师快速高效地学习课程思政的最新前沿资料,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学校主页构建了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网,在帮助专业课教师节省检索思政资料时间的同时,也保证了学习材料的新鲜度。
网站主要分为思政动态、要闻要论、全员育人、典型案例和媒体报道等5 个专栏。思政动态专栏主要报道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时动态和最新进展,增强教师对学校活动的参与感和认可度;要闻要论专栏着重介绍党和国家在教育课程思政工作上的最新方针政策,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前进方向;全员育人专栏在介绍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导师团工作的同时,报道明星教师在思政工作上的访谈录,以育人为主线讲述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专栏则从课程群和学生实践案例的角度,以数字故事的形式介绍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效果[25];媒体报道专栏将各大媒体对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报道一一列举,在增强学校影响力的同时,也从社会角度检验了学校课程思政措施的成效。
因此,学校设立的专题学习网站是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措施,这极大地调动了真正希望建设好课程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们提供了便利。
后备人才永远是一个单位,一个行业的希望。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浪潮中,建立培训工坊,系统性储备后备人才,做好人才梯队建设,才能有条不紊地建设课程思政。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这一点上无疑走在了前列。学校在课程思政文件的引领下,将建设任务具体到各二级单位、教研室和个人,建立系统学习的培训工坊。以教研室为单位,各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带头,青年教师积极分子为中坚力量,开展课堂式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全方位、全过程分析课程思政的教学意义和教学方法。
在培训工坊的组建方式上开拓创新,不拘于学校内部,与校外单位,如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等联合探讨,取长补短。培养教师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打破专业课程思维定式,挖掘内在课程思政元素,真正培养好教师思考课程思政的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学生作为教育的受众,是教育是否成功评价中最有话语权的群体。课程思政作为融入教育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反馈意见尤为重要[26]。
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学生的课程思政教学反馈格外重视。首先,教学设计的前期,任课教师对于听课学生进行交流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将时事与专业课结合,对思政元素的个人想法,以及对老师课程思政的诉求[27]。讲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体悟课程思政的优越性,激发医学生以人为本的医德医操,救死扶伤的仁术仁心及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课后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以师德情怀感化学生,以问卷形式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总结升华课程内容。
学校及二级学院层面同样在课程进行的前中后期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监督评估[28]。课程前要求教师提交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课程中组织校院二级督导,指导授课教师课程思政融入;结课后随机抽取学生开展座谈会,反馈课程思政学习的效果,总结改进之处。师生联动,将课程思政融入授课全过程,提高建设效率,优化建设方法,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的教学理念改变[29-31]。
基于近10 年的“探索-实践-研究-再实践”,上海中医药大学着力提升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打造了一大批优秀课程思政团队、建设了一大批金课、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医学毕业生,立德树人诸多成果获得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学习强国、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近10 家主流媒体报道,发挥出了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