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解析

2022-12-07 02:30王秋思
文化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学茶道日语

王秋思

当前社会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关注加大,但基于跨文化视角系统研究日语语言文学艺术特征的文献较少。基于跨文化视角探讨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具有积极意义,在把握日语语言文学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成因才能指导跨文化学习与表达。我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相近,但又具有显著的文化差异,如果不能主动基于跨文化视角把握日语语言文学的特征,很容易引起文化误解。

一、日语语言文学中语言艺术解析价值

(一)有助于深入把握日本语言文学

对日本语言文学作品的解读,不仅仅在于了解字面意思,且在于把握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基于阅读者对日语语言文学语言艺术特征的把握,以跨文化思维研究解读,避免出现文化差异、理解歧义等情况。阅读本身也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理解原作者思想情感是二次创作的基本要求。在研究中应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关注文学作品所对应的社会风貌、时代特征。破解我国文学与日语语言文学间的隔阂,以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分析能进行跨文化的思考,实现文化理解基础上的流畅表达[1]。在日语语言文学的深度学习中,应关注语言文学的艺术特征,真正捕捉日本语言本身的准确性、简洁性等特征,感悟日本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以及独特的写作手法,有更多的理解与认同。

(二)实现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

跨文化交流使者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下,必须能够通过跨文化视角分析他国文化本质特点,并以此作为跨文化表达的关注点,进行流畅的交际表达,避免引起认知上的冲突、文化观上的冲突,通过积极的对外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三)弥补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的不足

当前对日本文化以及日语语言文学的研究较多,但基于跨文化视角进行日语语言艺术解析的文献并不多,开展跨文化视角日语语言艺术的解读,能基于日本的现代思辨、美学思想,利用西方的美学和西方文学进行日语语言文学的分析,把握日语语言文学的特征,不断升华情感,分析日本人的精神走向,弥补原有日语语言文学语言艺术研究的不足。在日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基于跨文化视角使得研究更客观、更全面[2]。

二、跨文化视角下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

(一)物哀之美

在日语语言文学中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突出物哀之美,同时也是日本语言文学中常见的艺术表征和思想元素,可上升到美学品鉴的角度。日本语言文学中的物哀之美有着深厚的情感内涵。物哀心态书写更是日本人内心情感表达的常用手法。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基于物哀情绪表达的描述较多,且十分细腻,可以看出日本文人对世界的感受更敏感、更柔软。在与外界接触中,他们的思想以及情感随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而变化,是自然情感的随意倾泻,或悲伤、或喜悦、或痛苦、或压抑,这些都借助文字加以展示。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之美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其代表着文人主体的感情流露,往往以客观事物为载体进行情感的抒发,其可以展现于真实事物中,引申出对其他人或物的情感,并以物哀的形式实现升华。其对应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联感受,是写作者内心深处情感的迸发,通过内心情感的抒发建构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从而借助现实世界表达复杂的情感。日本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物哀之美与日本独特的历史环境有关。日本属于地震高发国家,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导致日本民族多认为美好事物具有不稳定的特征,使得日本民族文学中带有浓郁的悲剧意识。跨文化视角下的日本文学解读应关注语言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二)幽玄艺术

幽玄艺术是日本语言文学的另一大特征,与物哀之美不同,后者强调对人生无常的惆怅感叹,而前者更侧重于余情的典雅之美,这两种美学特征在日本语言文学中被频繁使用,并成为日本语言文学的审美表达[3]。在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日本社会相对稳定,享有文化话语权的贵族更关心情感的流露,形容词、动词等实用词语较多,应用频繁,抽象词语比较缺乏,而幽玄艺术表达则弥补了抽象词汇匮乏的缺陷,通过眼、手进行事物美的感知与捕捉,将自然的事物与情感的表达相融合,实现文字中美好感情的理想化,最后以直觉描写的方式进行表达。在具有幽玄特征的文学作品中,以直觉以及感情为主导,这种幽玄文化又体现在日本的茶道、武士道等文化中。幽玄语言艺术发展中也经历了雅俗分离到雅俗共赏的发展阶段,实现文学游戏性与艺术性的关联,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新大陆”。文学作品既具有优雅含蓄的一面,又具有冷峻空灵的一面,引人遐想。

(三)自然之趣

跨文化视角下的日语语言文学特征的分析发现,在日语语言文学中语言艺术也呈现出自然之趣。在文学创作中,写作者喜欢触景生情,发出感慨,因此,借景抒怀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式。纵观日本文学作品,通常以亲和的情感进行自然之趣的捕捉,以细腻多彩的描写展示四季的变化以及人对自然的感受。日本文学中以太阳神和树神为主体的写作较多,无不体现了日本人对原始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日本文人将四季轮回、草木荣枯等自然现象作为情感寄托的载体,让情感表达更具体、更真实,既实现情感的宣泄,又展示自然的趣味。在对自然之趣的解读中,日本作家也更深刻地理解到自然与生命的本质,从而抽象地呈现物哀、幽玄等艺术美学特征[4]。对日本文学来说,自然美不仅仅是形态美的原型,更是奠定日本美学的发展基础。日本文学中也出现了将自然之物作为灵性的活物加以亲近交流的特点,例如人们习惯用松树、樱花进行人物性格的刻画,让文学作品蒙上了幽玄与哀伤的面纱,同时又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尽善尽美的追求。

(四)家园意识

在日本语言文学中具有浓厚的家园意识,这使得文学作品中有很大一比例是思乡主题。文学作品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家园被毁后的情感表达,日本人透过文字表达内心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日本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很大程度上与日本国家政策有关。在日本政治改革中,日本传统农耕生活模式和农耕文明受到严重冲击,日本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改变,农耕文化渐渐淡去,人们对农耕文化的消亡痛心疾首,极度渴望安宁与平和的生活,这些都体现在了日本文学创作中,特别是二战后的日本文学作品,家园意识的文学性表达十分强烈[5]。家园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也在于日本人对庭院描写的青睐,以强烈的家园意识,展示亲人之间浓厚的亲情,表达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跨文化视角下中日茶文化对比——不同的文化语言认知

《寻访千利休》是系统讲解日本茶道文化的作品,也一度被拍成了电影。全书通过千利休与他夫人对过去的回忆,展示日本茶道发展历程。从茶叶、茶树品种的引入到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日本茶道起源于我国,但在发展中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渐行渐远,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考。在唐朝,团饼茶传入日本,并在日本流行,成为日本茶道的雏形。镰仓时代,日本禅僧将抹茶引入日本,随着禅宗的发展不断发展,茶道也与禅思想结缘。到了日本室町时代,品茶成为特有的社交活动,社交活动也有相应的社交礼仪要求,而复杂的社交礼仪和茶道文化对应的是人们财力、势力、能力的象征,也逐渐形成茶道的仪式感。日本茶道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融合了宗教、哲学、伦理、美学等思想文化,成为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也包括审美教育、情操陶冶。

中日两国虽同属于汉文化圈,且传统的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建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日本文化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文学艺术上别具一格[6]。作为享誉中外的饮品,茶起源于中国,深受各族人民喜爱。我国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和丰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早在陆羽的《茶经》中就有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总的说来,我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茶文化历史。在饮茶、品茶、种茶的过程中,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也逐渐与礼仪习俗融合到一起,并引发人们关于茶哲学、宗教、审美等思考。茶文化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受很多国际友人喜爱。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也成为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茶文化的核心在于茶道,茶道随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受儒、释、道三家哲学精神的影响十分明显,茶文化在儒、释、道三家哲学精神的影响下也有了更丰厚的文化底蕴,茶文化也更丰富,成为独具一格的中国茶道。在品茶的过程中感悟儒家的中庸、佛家的悟道、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放空心灵,放松身心,以行云流水之势将烹茶一气呵成,最后于清香中品香茗,已经成为文人雅趣,茶文化也逐渐带有文人精神属性。而这与日本所推崇的茶道文化有着显著差别,虽起源相同,但走向不同的发展路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及语言特色。

(一)中日茶文化显性物质层面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物质层面的差异是文化差异最客观、最真实的反馈,这也体现在中日茶文化的差异上,物质层面的差异主要对应茶叶的偏好、茶具设计以及用茶习惯等。从茶叶偏好来看,我国茶叶类型多种多样,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但从市面上看人们对红茶、绿茶、白茶等都表现出较大的喜爱,而这些茶叶在品鉴中都追求天然纯粹的味道;茶具的制作与使用中也更倾向于选择陶瓷器皿,在茶托、茶杯、茶壶的造型设计上与茶叶品鉴特性一致,追求古朴自然。而从日本茶文化物质层面的呈现来看,茶叶多为从中国引进,对应的茶种类偏少,而在众多的茶叶中,口感醇厚的红茶更为流行。在茶具的使用上也有日本文化特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饮茶对应的是贵族文化的象征,在器具的选择上更追求茶壶、茶托的精致,造型比较繁复。在茶饮方面,我国推崇茶道自然的理念,饮茶带有文人情怀,渗透着朴实的人文观、处世观,而日本茶文化则强调茶的口感,强调茶道礼仪,对煮茶、用茶有着严格的礼仪标准。

(二)中日茶文化隐性文化层面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者看来,中日茶文化的差异也对应隐性文化层面,主要体现在语言、哲学研究等方面[7]。以哲学视角看传统的茶文化,崇尚儒、释、道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追求淳朴的民风民俗和朴素的价值观,与中国人的内敛、含蓄表达有密切关系。而日本的茶文化则突出实用性,茶事活动的开展往往对应贵族优越性的展示和财富地位的展示,也与日本人沉稳、内敛的性格有关。语言层面,茶文化作为语言发展的一大见证,对应的中日茶叶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十分突出,这背后是不同价值观下的不同的文化底蕴折射。我国传统茶文化词汇使用范围较广,延伸到各个阶层,对应的文化视域广,日本茶词汇难以在量上与我国抗衡。语义层面,茶文化作为文学艺术的一大体现,对应一种茶的清淡气息般的人文品质,这在我国受到极力推崇,强调饮茶中的人文情怀,一些词汇语义上表达追求朴素简单。而日语茶文化更强调喻义、转义,茶叶词汇对应为日本文化发展的一种特殊符号,与我国的文化范畴明显不同。中日茶文化的差异表现比较多,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者所处的人文环境、物理环境的差异,特别是人文环境。这也要求我们在中日文化的解读中应自觉树立跨文化思维。

四、结束语

当前国际交流更为频繁与深入,跨文化交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跨文化交流中应关注异质文化,同时做好本土文化的传承以及创新发展。日本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作为中日语言文学艺术差异反映的缩影,展示了中日文化的各自魅力,理应作为跨文化日语语言文学品鉴的一大素材支持和突破口,真正明确日语语言文学的艺术特色,明确日语语言文学中语言艺术的特征及其具体表达,自觉树立跨文化思维,感悟日语语言文学特色,增强对异域文化语言的理解。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学茶道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寻迹万里茶道
赢在耐心
Classroom Interaction:How far is it,Where should we go?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Great Adaptation to A Great Work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Quality Direction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