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画像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追求

2022-12-07 02:30:44
文化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尚武画像人物形象

邓 华

汉画像以其丰富的史料内容、广泛的取材,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其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及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史料价值已成学界共识。目前,学术界对于汉代画像中人物形象的研究多见于形象介绍方面,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取向与思想追求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笔者结合考古成果和现有资料,从艺术史学角度,通过对汉画像中有关人物形象的研究分析,展现其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追求,同时探知其背后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以及民族性格的走向性影响。

一、汉画像中人物形象概述及梳理

对于人物形象的分类而言,传统意义上一般会按照具体所处的历史情境(体裁、职业)进行划分,例如宜小玲、温世燕在《论汉画石像中的男子形象》一文中[1],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下层劳动生活、执吏军人和百戏艺术等方面分析,注重对图像内容的拓展解读来揭示汉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广阔的社会画面。然而,汉代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孕育出厚重的汉代文化并与周边文化相融合与统一,使汉代文化包容性、开放性、辐射性特征日益突出,具有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特点的汉代艺术风格形成[2]。因此,笔者结合汉代艺术的主要特点对汉画像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人物形象设计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性。有明王类,诸侯王类,圣贤、名臣类,孝子类,义士类等[3],这并不是当时祠堂所有者和雕刻者选择和创造的结果,而是严格按照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选择和配置的结果[4]158-159。在此,笔者有必要强调一下价值取向的特点要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价值性都是以社会性价值作为衡量标准,汉画像中所反映的意识形态选择既是一种引导,更是当时社会性价值选择的体现,当价值取向正确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时候,人在设定目标和行动时也就找到了核心维度。因此,汉画像中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就诠释出汉代社会性价值理念的认同和追求。

二、汉画像中人物形象蕴含的价值取向探讨

翦伯赞先生曾描述说:“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地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系统地收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5]5。而汉画像中几乎涉及了各个方面,传递出崇拜英雄、勇武尚力、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和对信、义、勇的价值选择。

(一)对于力量的崇拜,集体尚武的生命长歌

汉代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异域民族的彪悍尚武之风与秦朝传递下来的勇猛精神不断融合,推动了汉代崇拜英雄、勇武尚力等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并根植于生活观念中。高祖刘邦本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颇有侠者气象”[6]。刘邦马上夺天下,平时不喜文学之事,随他南北征战而获得分封的王侯将相很多出身布衣,性格上也都有些桀骜不驯,具有浓厚的尚武倾向,亦颇带些侠风[7]。“高祖杖剑,武夫勃兴,宪令宽赊,文体简阔,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轻死重气,怨惠必仇,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任侠之方,成其俗矣”[8]。汉画像中的尚武侠风,与这种弥漫于社会上下逐步活跃的游侠风气密不可分。显然,游侠的行为固然不是个人行为,具有集团的性质[9]。这种尚武的社会导向,使统治者在处理王朝内部的纷争时依旧是凭借武力及时有效地平息。汉武帝先后发兵平定了境内南越王和东越王的叛乱,后又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十月,亲自领兵北征,击匈奴而大获全胜。至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南匈奴率部投降汉朝配西汉印绶,匈奴威胁彻底解除[4]80,从而推动汉朝逐日强盛。为国效力成为时代己任,年轻男子盼望通体魄、平天下,御外敌而立功勋。从已经出土的汉画像中男子比武、斗牛、戏车、举重和狩猎等体育运动遍及于民间,汉代徐州、兖州和豫州三刺史部接壤地区的尚武习俗,与其他地区相比,尤为强烈。此外,统治者也极力推崇尚武精神的发扬,《汉书·东方朔传》曾记载:“(汉武帝)骑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罴”,在他的带动下,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王公贵族,抑或是平民男子都参加体育性的狩猎活动[10]。如汉画像中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斗兽场景,人物面对野兽毫无惧色,形体流畅,柔韧性与力量展示完美诠释出健硕的体魄和无所畏惧的心理。这种表现出来的张力与自信,便是这个时代对“勇”的追求,也是积极开拓和拼搏进取等时代精神的诠释,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渴望实现社会价值,笔与剑之间的融合

在汉画像中,另一类是男子们正襟危坐,讲经论道或拜谒、进见参与政治的学者与官员形象;董仲舒所创立的新儒学体系得到汉武帝的肯定和推崇后,其思想体系的权威地位最终确立,并提出了统治者应放弃“无为”,积极“有为”全面“吏化”的主张,故国家对士人的选拔、选用制度也逐渐建立和完善。各种考选举荐,皆系经常举行,大批录用[5]277-278。因此,“学而优则仕”使读书与社会地位的上升建立了自然联系,全社会也逐步开始认可和推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人生信条[11]。汉代不少儒生就是贫民布衣起家,而后官拜王侯将相。从艺术表现方面看,汉画像中各种拜谒、讲经等关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题材画面不少,表达出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追求。这既是汉代社会环境影响作用的结果,又不断成为汉代新的价值体系的选择,与尚武精神一道丰富着这个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

(三)对于“忠”和“孝”的秉持,践行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

汉画像的艺术表现中出现了大量忠臣与孝子的形象,甚至出现如“金日石单拜母”等少数民族男子恪守孝道的故事情节,与尚武等其他主题相比,以静态为主,较为含蓄;画面布局方面,如著名的汉画像“荆轲刺秦王”“完璧归赵”以及“李善抚孤”等图像都选择了相关典故、故事中的高潮部分来表现忠臣孝子,一般不加其他装饰图像,也极少有不相关的人物,主题十分鲜明和突出[12]。“三纲五常”作为封建伦理道德成为社会秩序,化民成俗。在其影响下“事君之道不过于事父”“求忠臣以于孝子之门”,此乃忠孝之真正内涵,忠孝观也就成了重要的社会价值标准,即便是少数民族只要纳入儒家文化体系的管理范围之内,也要牢牢树立这种价值标准,丝毫不能例外。甚至汉代许多皇帝的谥号都有“孝”字,例如西汉孝文、孝武帝等,更加强调了以孝治天下的决心,大大助长了汉代社会的养老风尚,孝道被不断植入社会道德价值观念之中,孝子贤孙成为一种对家和国的信义理念;此外,虽然汉代在结婚、离婚以及寡妇再嫁方面有了较大自由,但这种伦理观念甚至延伸到了对两性关系的严格要求上来,社会舆论向一夫一妻制的核心家庭发展[13],如汉画像“秋胡戏妻”则通过对女子坚守节操来反衬男子不守夫道的可耻,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在强大的政治和文化感召力之下,社会对忠孝观念的践行少了一些敷衍与盲从,更多地是把尽忠行孝融入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之中,形成了一种恭敬、恪守的民族性格。

(四)事死如事生,对于生活享受的不变追逐

汉画像中在田地耕种的劳动者的勤劳形象屡见不鲜。但市井之中从事商业的艺术表现场景也不在少数,大都以勤劳、踏实的劳动者形象出现。究其原因,文帝、景帝时期,在重农抑商的基础上颁布了“惠商”政策,商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这样一来,便如汉画像中所描述的那样,无论是“本业”还是“末业”,田地之上,市井之中,人们的职业选择并不是那么单一,反映出其价值观念的多元趋向。同时,不少题材是表现宴享娱乐和求仙长生等方面,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关系,生前追求生活的享受,死后在冥冥世界也要延续曾经的奢华,厚葬就成为死后对于生活享受的不变追逐。因此,活在当世,谋求富裕的物质生活;死后升天,也要如仙人一般,自在快活,不失生前荣光。事死如事生的享乐追求和“老年游仙”的豁达人生态度也受到推崇,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平民,这也构成了汉画像中一种独特的内容。

三、结语

对于汉画像艺术中的人物形象,表达出一种汉代独具特色的审美文化,体现出汉代特有的精神面貌;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初步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文化的融合、社会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时代环境的感染,汉画像传递出对信、义、勇等价值取向的不懈追求,这种价值取向和追求,既体现在上层士林文化中,也广泛存在于下层平民的文化视野里,成为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尚武画像人物形象
王羲之:兰亭集序
当代作家(2024年3期)2024-06-29 22:18:20
威猛的画像
“00后”画像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2
画像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38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8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中华尚武魂
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