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静
文化部和旅游部在2018年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自此开启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被誉为“诗和远方在一起了”。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已经处在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人文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可以促进文化更加彰显活力,旅游也会更加富有魅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可以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促使文化产业的创新驱动。推出更多文化和旅游精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文旅融合理念的导引同时带来旅游消费理念的升级,旅游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浅层次的观光式旅游,更加青睐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体验模式和高质量文化旅游产品的消费。新时期的旅游业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旅游业形态,旅游消费群体也逐步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从单一游山玩水到更加关注地域人文;二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式出游人群越来越多,注重旅游体验过程;三是少数民族地区更为吸引人的是民族风情和传统历史文化;四是对旅游文创产品的文化特征和设计有更高的品质要求。
贵州数量丰富、形态多样的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经典标本[1],贵州是一个较为特别的省份,多民族聚居,经济相对滞后,由于山地阻隔与交通不便使贵州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多样性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珍贵宝库,是多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净土。贵州省相对于发达地区,具有全国少有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拥有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是现代人和艺术家寻梦的后现代生态家园。黔东南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之一;2019年10月入榜全球旅游资讯平台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官方发布2020年世界十大最佳旅行地之一,是中国唯一上榜地;进入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被人类学家誉为“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馆”。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一个大宝藏,其自然山水和独具特色的多民族人文景象结合具有文旅融合发展的不可取代的文化“因子”,因此,文旅融合正是一条特色发展的路子。传统工艺和民族村落一体,是实施乡村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实施文旅融合发展,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扩大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促进文化与经济共荣,同时带动文化产业,促进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
文旅深度融合可以为贵州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得益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政策指导,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表明复兴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治国方略,为了落实这一指示要求,原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的总体目标提到“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和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们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做精乡土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工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倡导文化消费。国家一系列政策都渗入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理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强有力的保障。贵州省也在着力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当代社会发生联系,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功能,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助力乡村扶贫,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2017年贵州省出台《贵州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9年贵州省出台《贵州省强化文旅融合系统提升旅游产品供给三年行动方案》,这标志着贵州文旅融合新征程的全面开启,十大提升行动中首要的就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提升行动,提出要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含量,特色文化与现代科技和时尚元素结合,让蜡染、刺绣、银饰、织锦、土布、箫笛、染织等系列品牌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一直以来省政府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因此,贵州省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融合于这样的政策背景之下,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合乎国家大力实施旅游+和+旅游的战略,也无疑是对贵州省独特人文资源挖掘、保护、传承、发展的绝好机遇,将大有可为。
其次,贵州省具有的丰富的传统工艺非遗资源,贵州省良好的自然生态与独特的人文生态,造就了极其丰富神奇的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由于历史原因,民族文化积淀深厚,作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种类之多,在全省的覆盖面之大在全国都极为少见。传统工艺几乎遍及村村寨寨,是形成贵州浓郁民族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家已颁布的贵州省的国家级非遗名录有85项(140处),传统工艺类占27项,省级非遗名录628项(1026处),传统工艺类达到130多项[2],包含刺绣、蜡染、木作、银饰、民族服饰等等。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贵州省共有213个民族特色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省级特色民族村寨命名已达767个。一系列政策实实在在地为贵州省的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持续发展空间,是传统工艺得到保护性开发的有力保障。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开发潜力巨大的宝贵财富,从内涵、技艺和审美上都已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同,多样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旅游文创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创意元素,具有很高的传承、利用开发价值。
第三,贵州具有的传统工艺的非遗资源与传统村落天然合体自然和谐,是体现浓郁民族风情的重要载体,是文旅融合的环境空间优势资源。以纺织服饰非遗为例,贵州省的服饰非遗遍布每一个民族村寨,传统的自给自用方式使服饰技艺保留了从织到染到绣的完整的制作技艺,几乎家家有织机,户户有染缸,村村有绣女。实施乡村振兴,这些都是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项目得天独厚的资源。
第四,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自然形成的民族文化氛围已获得国内外旅游者的高度认同,被誉为多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净土,人类神奇的东方家园。人们可以在此获得慰藉心灵的满足。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从2008年的78万人次和一亿元,猛增到2017年的606万人次和49.91亿元。近十年来,贵州省旅游产业呈井喷式发展,政府持续有力的政策推动使贵州的旅游优势逐渐在海内外扩大影响,成为世界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贵州传统工艺的开发利用价值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承,还在于技艺所承载的历史传统文化。较长时期的山地阻隔赋予了这片土地神奇的色彩,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使得积淀厚重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呈现出神秘、庄重、朴实的原生态文化特征,与诸多城市文化形态完全不同,是世界文化的稀有珍宝。例如苗族的盛装礼仪,由于对祖先的崇拜敬畏,赋予了盛装隆重仪式感,正是辈辈相传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苗族许多精美的服饰技艺完好地保留下来,蜡染与刺绣纹样都饱含原始信仰和审美情趣,经年累月的传统观念的秉持造就了贵州民族工艺灿烂的文化和精湛技艺。手工艺纺线、织布、印染、刺绣、银饰等技艺的开发,和功能转换,可创作出具有贵州民族文化独特品格和形式的文创产品。
由于工艺的承载特性,“使用”是活态传承的最好方式,自古以来传统的纺织、蜡染、刺绣、银饰等工艺均为家族传承满足日用,因此,极易从传统的“用”转换为现代的“用”,特别是纺织工艺则相对更易进行转换,易于普及。目前,贵州省17个世居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工艺文化和精湛技艺,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争相前来研习。以贵州的纺织服饰非遗为例,包含织、绣、染所有技艺和不计其数的服装服饰种类,仅刺绣就有几十种手法,蜡染技艺由于地区的不同会呈现各自不同的样貌特征,头部的装束及银饰样式也不下几十种。这种传统工艺的丰富性和透露出的浓郁神秘异质文化特质是全国少有的,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层面具有极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价值。
从近几年贵州旅游市场呈现的情况看,涉及各种传统工艺的旅游产品较受欢迎,其中蜡染与刺绣工艺的比例相对较高。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2018年第一季度的调查数据,游客消费行为与偏好分析购物消费中,工艺品的消费在几类中均占首位,季度总的占比达25.08%,工艺品中蜡染工艺制品较多,反映了游客对民族工艺品持续高涨的消费需求。
另外,结合贵州省地域情况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可思考路径:一是充分利用好节庆资源,贵州各民族都有浓郁民族节庆习俗,并且一年有多次。贵州目前被列入国家级民俗非遗有17项,省级的有98项。地方政府将民族部分节庆调整为与国家法定节日同步,加大加速了旅游人文交流,增强了旅游市场的活力。二是体验式旅游模式的有机契合,各种传统工艺可以将过程作为体验项目通过研习体验工坊为游客提供非遗技艺的了解学习途径。据了解,传统手工艺体验坊作为旅游项目非常受家庭式游客欢迎。三是推进传统工艺开发利用与产业融合,结合民宿、酒店扩大产品研发路径,与学校、企业合作提升研发设计水平和产品制造质量,跨界合作和各种社会团体机构协作。
从目前的旅游市场的设计创新领域看,还存在文创创新设计水平急需提升的问题。应该看到贵州本土设计力量较为薄弱。好的研发资源与设计创新人才的匹配严重不平衡,需引人深思。特别是设计研发队伍中的特殊人群即传承人和散落于民间的手工艺持有者,近几年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市场的活跃,许多传统工艺的持有者、民间艺人已经意识到发展机遇的到来,但是民间艺人们建立的开发水平离优质产品的产出还有相当距离。乡村旅游的模式可以给村寨里民间工艺持有者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由于他们缺乏设计能力,他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其原因之一是由于许多少数民族技艺主要是家族性传承,以满足自用为主,难以从“自用”“族用”中摆脱出来,找到寻求“他用”的最佳方式。因此,产品还难以广为社会其他人群接受,若要借助旅游市场把美好的技艺传播出去首先要适当改变非遗的老面孔,这需要本土掌握非遗技艺的人群和设计师及生产企业共同努力。传承人群也不能仅靠政府支持帮助,还得通过市场历练自身的造血功能。
贵州省丰富的民间传统工艺文化是文化多样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具有原生态特征的自然和人文社会可以形成非常有价值的文旅融合资源。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是贵州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多民族文化生态借此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获得优秀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