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融入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逻辑内涵与实践路径
——基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认证思维视角

2022-12-06 06:25张宝昌贺增莉廖俊杰刘刚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证书技能教材

张宝昌,贺增莉,廖俊杰,刘刚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在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获取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职业素养,成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而深入推进“三教”改革,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强调的重要措施。“1+X”证书制度背景下的“三教”改革是职业院校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变革,学校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1+X”证书与“三教”改革的逻辑内涵

“1+X”证书制度是新形式、新业态下国家大力提倡的一项创新性证书制度,这一证书制度对于职业院校的教育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改革,对推动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思考“1+X”证书制度视域下如何推进“三教”改革,二者之间如何进行融通,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剖析二者的逻辑意蕴。

(一)“1+X”证书制度与“三教”改革的关联性辨析

1.教师改革是保证“1+X”证书制度的主体要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主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具有多重性:一是教材编写者——“1+X”证书制度背景下将技能要点融入教材内容、开发适应技能等级考试的新形态教材编写主体;二是教学实施者——“1+X”证书的推动最终需要靠教学落实,教师通过选择教材内容、采用新型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等来组织教学以达到目的;三是教学评价者——“1+X”证书制度与学校教学结合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何评价学生的发展也亟待考量。教师的多重角色贯穿于“1+X”证书制度实施的各个环节,因此进行教师改革是推动“1+X”证书制度落地的关键性主体要素。

2.教材改革是保证“1+X”证书制度的内容要素。教材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工具性要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通过教材这一中间桥梁发挥作用。“1+X”证书制度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实操能力,与以往的主要教学目标略有变动,因此其教材的设计、编排与选用更需审慎斟酌。“1+X”证书制度中,每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本身就是基于不同的核心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而设计的,与手册式、活页式教材的模块化教学本质要求是一致的[1]。这为教材改革指明了方向:一是教材编写主体的改革——要求企业、行业专家、技术人员与技能等级鉴定专业人员的加入;二是教材的内容选择——证书考核培训内容如何凝练成教材内容,新工业、新技术等元素如何及时融入教材内容;三是教材的编排方式——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需要在教材的编排、装订方式等方面入手,给予工作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教材等教材类型足够的重视。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文本,教材变革是适应“1+X”证书制度新要求下的关键性内容要素。

3.教法改革是保证“1+X”证书制度的方法要素。我国课堂教学方法长期受制于传统的师生授受方式,各级各类学校存在着高度一致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也未挣脱出这一桎梏,无法达到“1+X”证书制度中要求“做”的目的。因此,转换课堂教学中心、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刻不容缓:以“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契机,基于问题出发的导向意识,教学方法的类型应发生转变,采用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倡导方法的多元化,多种技能等级考核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倡导信息化方式的配套使用,实践性操作突出的视觉性、具象化要求教学方法中渗透信息资源建设。

(二)“1+X”证书与“三教”改革耦合的实现逻辑

1.内生逻辑:回应类型教育指向,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当前,受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等主客观因素的掣肘,社会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效度等存在一定疑虑,“1+X”证书的制定正是对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各种诘问的回应。(1)关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质化的回应。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相较于普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低下,职业教育的“就业”特质完全没有凸显出来。“1+X”证书制度则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属性,立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生逻辑,强化“技术技能”导向,适配岗位需求,直接展示学生对问题的表征能力,深度契合类型教育特征。(2)关于职业教育效度低的回应,并释放出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信号。要实现社会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从根本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就需要配套实践层面的改革措施,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形态的改革。由此可见,“1+X”证书制度与“三教”改革融合的内部逻辑起点应是坚持类型教育特征,强化“技术层级”导向,落实“复合型”目标。

2.外在逻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融通职教人才供需两端。产教融合是“1+X”证书与“三教”改革的外部逻辑起点,二者之间最大的契合点是人才培养供需层面的契合。当前,随着传统产业的分化与提质升级,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基于认证思维,“1+X”证书制度恰如其分地实现了用人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融合。(1)“1+X”证书制度强调的拥有岗位工作技能、行业技术动态追踪学习能力、产品创新研发能力、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等复合型能力的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企业的需求高度一致。(2)在企业需求与证书制度目标契合之下,证书制度要求与职业教育“三教”的要求也高度契合。因此,“1+X”证书制度与“三教”改革的耦合必须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需把握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坚持“技术技能”导向,强化“高质量”要求。

二、“1+X”证书内容融入“三教”改革的现实困境

(一)教师:面向“1+X”证书的多维能力不足

“1+X”证书制度的内容融入“三教”改革的具体实施人是教师,面对新制度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具体表现在:当前职业教育教师表现出多维能力不足的问题,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实践实操的机会,更缺乏企业工作经历,难以应对“1+X”证书对教师提出的隐性实践技能要求,以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发展;教师对于“1+X”证书技能考核要点与教学知识点的融合把握、课程的模块化处理能力欠缺。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弱,从行业企业实践启发中研究问题时,对接“1+X”证书需求的“新技术、新工业、新规范、新要求”能力较弱。

(二)教材:面向“1+X”证书的类型特色不够鲜明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仍未摆脱普通教材模式的特点,并未体现出“类型特色”这一要求。从编制逻辑上来看,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行动导向;从类型上来看,以纸质教材为主,缺乏信息化、一体化教材建设;从形式上来看,以文字描述为主,缺少具象化;从内容上来看,内容落后于实践,更新速度慢,与岗位实践逻辑体系并未建立起实质性联系。

(三)教法:面向“1+X”证书的教法单一滞后

“1+X”证书制度要求提升学生的岗位适配能力,以往的教学方法仍拘泥于单向“授受式”,忽略师生互动,信息化技术尚未与教法进行深度融合,距离学生真正实现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亟待开展“课堂革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三、“1+X”证书内容融入“三教”改革的实践路径

职业教育的职业与实践特征使其“三教”改革具有独特性。OBE理念的视角下,教师改革表现为“双师型”教师的多维能力建构;教材改革主要体现为教学与考试标准的衔接、内容的新颖性与形式的适用性;教法改革强调教学的真实情境性,重视真实任务下的项目化教学、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能动性的发挥。

(一)构建“双师型”多能力教师队伍

“1+X”证书制度作为一项创新性的制度,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和培训,赋予“双师型”教师既是“双师”,又是培训师和鉴定师的新“双师型”内涵[2]。因此在“双师型”教师建设过程中,需重点审视“1+X”证书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后对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的新要求( 见图1)。

1.加强教师企业一线实践,提升专业实践能力。“1+X”证书的技能要求是由行业技能要求转换而来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上高度依赖于校企深度合作。换言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的主体是企业而非学校本身。职业院校通过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使教师深入参与产品制造全过程、企业运营,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3]。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率先实施“3+2”教师下企业制度,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全员轮训计划,选拔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参与专业实践。学校优化专业实践过程控制和任务考核,要求专业实践教师摸清企业技术岗位标准、学生就业岗位需求、技术研发需求,保证教师能“领着任务去,带着成果回”,落实专业实践成效。教师专业实践结束后,总结并形成本专业面向企业岗位的标准、企业的技术服务需求、企业培训清单,以此作为调整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授课模式的依据,更加有效地培养“1+X”证书要求的能力,避免“为考证而考证”的现象。

图1 “双师型”多能力教师队伍建设示意图

2.加强技能改革教学实践探索,提升专业教学能力。“1+X”证书背景下,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提升的基本逻辑脉络是教师需要会什么、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问题,包括“学力”、“课程设计与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首先,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就必须掌握“学力”,即关于学生、学科、职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和[4]。具体来说,教师应从整体的角度看待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并合理参加“1+X”证书的考试,满足学生的技能多样化需求。教师应掌握专业技术知识,“1+X”证书制度强调面向就业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教师需要熟知本领域的职业动向,持续优化自身专业技能,确保教授的内容与“1+X”证书技能要点、企业用工标准一致。教师在培养学生直接面向未来就业的过程中,注重思政教育的融入,保证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养成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岗位的工作态度。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课程设计与管理”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契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要求,需要符合当前学生的就业需要,需要具备统筹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的技能点与教学知识点的能力。从需求角度出发,“1+X”证书制度下,一是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案,按照“1+X”证书的要求、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教学方案与二者之间的匹配度,确保所教授理念、知识、技术的前沿性。二是“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堂的重心向实践偏移,课程的构成形态发生重要变化,以模块化教学为主导的课程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过程的指导,转变教学方法,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于任务的探究、基于工作实践的具身体验、基于工作团队的协作过程等[5]。三是教师必须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科研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1+X”证书引入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证书的获得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师要强化科研创新意识,利用下企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展开科研探索,解决教学与产业实际问题。

3.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升专业协作能力。“1+X”证书强调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需要结合企业的岗位任务、技能要求,将教学知识场景化、教学理论实操化。同时“复合型”的学生终极培养目标对教师而言,不仅仅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能力,还需要一体化地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融为一体[6]。教师的能力有限,不能完全达成三方面的高要求,因此进行团队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中指出,“为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三教’改革,2019—2021年,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需要建成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7]。

“1+X”证书制度背景下,基于认证思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一批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能承担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任务的高素质、专兼结合、通力合作的优质教学创新团队(见表1)。

表1 2019—2021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团队情况 (单位:个)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国家级精细化工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科研实力强劲的专业教学科研团队,教师团队专兼结合,企业兼职教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研发、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积极服务于“1”与“X”的有机衔接,引入和应用专业领域内宝洁、联合利华等行业权威、国际认可、多国互通的职业技能证书,将拟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衔接,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二)开发“整合型”新形态教材体系

教材作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中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和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深度推进“1+X”证书制度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职业教材面临着形态转变、内涵建设的严峻挑战,职业院校应顺势将教材开发建设作为“1+X”证书制度融入“三教”改革的切入点,推动“课证融通”,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开发主体:以三维主体开发类别化教材为导向。教材的开发建设首先要解决开发主体的问题,职业院校教材的编写需要组建多元主体以更好地适配岗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结合“1+X”证书制度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多样化技能要求,包括技能鉴定人员在内的学校、企业、技能鉴定中心三维主体教材团队的组建将有助于进一步融合多方力量,打造“整合型”教材。院校专家和教研人员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理论水平及方向定位;一线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特点及实际情况把控教材的细节;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为教材编写提供实际案例,提升教材的情景度、工作流程氛围感,并将新工艺、新规范引入教材,提高教材的前瞻性;技能鉴定专家负责将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要点、考核方式方法融入教材体系中。

2.内容结构:以工作型特色教材开发为导向。根据“1+X”证书制度对实操技能的偏重倾向,院校在教材开发中也要转向基于行动逻辑设计的教材结构。教学内容结构上强调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编写,需要抓住其本质,避免形式主义。工作手册式教材是改变以学科知识为逻辑主线的教材编写方式,是对接“1+X”证书制度对学生实践性、职业性要求而创新的新形态教材。一方面,工作手册式教材在内容上要体现工作任务型导向,致力于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某单一技能的现象,呼应“1+X”证书制度中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逻辑出发点是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实效化和精细化,将岗位流程、操作方法等分解为具体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教材的结构体系需要高度契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形成文字图片相互补充的呈现方式,让学生能根据说明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的操作。另一方面,教材内容中还需融入 “课程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精神、专业精神教育。

3.内容组织:以活页式模块化教材开发为导向。“活页式”教材实质上是教材的内容组织模式的变革[8]。不是在形式上采用活页装订就可称为活页式教材,活页式教材需要体现知识的逻辑完整性与动态生成性特征。“X”证书对新工艺、新技术的要求正符合“活页式”教材应对技术、工艺与规范更新升级的组织模式变革,其在保证教材整体内容系统性、逻辑性的前提下,方便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密切联系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与区域内经济发展保持步调一致。将模块化的知识结构融入到“活页式”教材中去,教材在最小构成单元的设计上保证独立性,确保了各个单元的撤换是可以独立进行的,而单元的撤换和更新不会影响整体教材较为成熟的结构。

4.内容呈现:以信息化、立体化教材补充开发为导向。网络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催生出立体化教材,基于“1+X”证书职业教育的立体化教材,不应是将授课过程简单录像的过程,而是对教材进行有效的补充。其建设重点应落脚于将课堂中抽象知识点可视化、具象化,将操作技能程序化展示,反映真实的工作场域情境体验等。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企业、行业协会,将最新技术转换成教学资源。学校利用轻工在线教育平台汇集资源,建设国家级、省级资源库,通过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在线课程,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见表2)。

信息化教材彰显了即时性与趣味性特征,并兼具实用功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材结构趋于多样化。教材内容以动画等方式呈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打破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职业教育教材以及“1+X”证书制度对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偏重,使得教师在课堂呈现教材内容时受到一定限制,而信息化教材则可实现抽象理论具体化、工作流程形象化、零部件展示清晰化,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中。

表2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轻工教育在线资源(单位:个)

(三)“岗课赛证”融通,推进自主多样教学方式的实施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岗课赛证”将岗位所需能力作为培养重点,对接“1+X”证书,结合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和行业技能竞赛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9]。“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遵循了市场逻辑、育人逻辑、竞赛逻辑和标准逻辑,融合了产业界、教育界、竞赛届、证书届4大系统的育人要求,有效地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复合化、标准化、透明化[10],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供需匹配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OBE理念为导向,积极推进“岗课赛证”融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打造了“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见图2)。

1.采用“三学两训”教学方式,促进课堂变革。学校各专业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专业伦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4个方面出发,明确学生培养的四大要求:市场人才培养要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就业岗位素质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以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多样化教学方式变革。采用“三学两训”教学方式,即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校内期中实训结合校外期末实训。在课前导学阶段,强调“线上资源+数字化立体教材”相融合的形式,课前教师在线上发布课程内容,布置线上课程问卷、游戏闯关、课前问卷等趣味小作业,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校建立校级、省级、国家级课程资源库供学生使用。例如:“传统服饰设计”课程采用的是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子课程,是涵盖课程标准规定内容、覆盖该课程所有知识点和岗位技能点的优质课程资源;同时编写了资源课程配套的数字化立体化教材,符合学生的阅读喜好。课中教学推行“校内教室+校外开放场域”相融合模式改革,打破传统封闭式、固定场地的课堂模式,形成开放式教学场域。在丰富的学习场域中学生可以自由探究,自主构建新知。在课堂教学中将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建立“教学主导、企业协助、市场运作”的机制,课堂全过程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念,通过情景创设、仿真模拟、案例分析等改善教学方式。

图2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图示

2.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课堂效能。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独特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提高教学质量。利用“互联网+”,实施微课、幕课、VR、AR、3D等灵活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突破时空界限,扩展学习场域,延伸教学空间、拓展课堂广度,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实践课程,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教师通过“云物移大智”,如学习通APP、今日校园APP 等的运用,动态分析学习数据,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学习方式泛在化,打造智能、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3.创新评价模式,强化素质培养。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实施“学生+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三方评价标准多维融合的评价体系,有效调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与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课堂复盘。考核评价包括“教学做”训练考核、理论考试和综合实训考核3部分,包含学生的职业道德、问题解决、实训表现、产品质量和团队精神5大指标体系,由此建立起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原有基础的发展变化、融入产业科学管理元素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

猜你喜欢
证书技能教材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收录证书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