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启示

2022-12-06 23:23:28惠春琳
关键词:亚洲共同体文明

惠春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一百年来,中华文明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快速转化,呈现出崭新的文明形态,并在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动着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使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交织叠加的全球性风险给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难度加大。然而,“即使科学暂时无法到达的地方,文明还会到达”(2)《2020年3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记者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 http://infogate.fmprc.gov.cn/web/fyrbt_673021/jzhsl_673025/t1758730.shtml, 访问日期:2021年11月15日。,文明为化解人类危机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希望。这就是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对话交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弥合国际社会分歧、应对全球性挑战、化解人类危机构筑深厚的人文、社会和民意基础,以采取有效和一致行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问题逻辑而提出的对治之策。

一、文明交流互鉴主张的理论基础

关于文明研究的范式存在单一文明与多元文明的区别:单一文明以欧洲中心论、历史终结论为代表,把欧洲文明等同于现代文明和普世文明,成为为欧洲殖民主义和西方霸权主义辩护的一种意识形态;多元文明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认为所有文明在哲学意义上都是等价的,都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是对单一文明论的批判和否定。中国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主张是基于多元文明论基础上的一种文明观,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渊源。根据相关论述及理论分析,可将文明交流互鉴主张的理论基础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从公元1500年开始,不同文明打破了相互隔离或者有限交往的状态,在文明的“遭遇”或者“接触”过程中,由于宗教、经济、安全、荣誉、价值观等因素,不同文明之间处于矛盾、冲突甚至战争状态,特别是随着欧洲殖民的扩展,西方文明凭借其现代技术优势对所有非西方文明实施了“野蛮”侵略和压迫,非西方文明在向西方文明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反抗,文明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冲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征服战争,包括宗教战争和蛮族对文明社会的征服战争,都深刻影响和塑造着文明的演变过程,造成一些文明的毁灭、转化、融合。不同文明之间由于异质性也产生了互补性和依存性的交往需求与过程。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经济、技术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化,推动文明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从历史和现实层面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为文明的矛盾冲突与文明的和谐共处两种属性和状态。与这两种属性相适应的是两类文明观,即文明冲突论与文明合作论,中国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主张在本质上属于文明合作论。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学说,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文明关系领域,交流互鉴就构成了文明关系转化的要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就成为推动文明从矛盾冲突关系转化为和谐共生关系。由此可见,矛盾对立统一原理构成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哲学基础,中国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主张也就成为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冲突”的现实路径。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为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和客观性提供了哲学解释和价值引领。

(二)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经济交往主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系统,资源、要素、商品和服务等跨国界、跨区域大规模快速流动,使经济全球化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世界交往在国际贸易的推动下也愈益超越时间、空间、种族、文化等界限,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全球联系也愈益紧密,人类社会构成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融合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带动下的客观现实与主动追求。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全球化条件下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需要。

(三)中华文化的“和合”思想

“和”或者“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最高价值与精髓。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流派甚多,而且各家的主张和思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观点甚至针锋相对,但“和”却被各家所认同。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8)《论语》,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5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9)《论语》,第104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成为儒家的重要处世原则和价值追求。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0)《道德经》,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84页。。道家认为,“和”为天地法则和做人准则,“阴阳和合”乃宇宙万物生存之本。墨子提出,“离散不能相和合”(11)《墨子译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50页。。墨家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此外,《周易》《中庸》《管子》《荀子》《史记》等著作也都有关于“和合”思想的论述。和合思想在后世也得到了极大的传承与发扬,并贯穿于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成为普通民众的处世之道和立世之本。

和合思想博大精深,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和衷共济、天人合一等几个方面。

和合思想以“和实生物”(12)《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15页。为哲学基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13)《国语》,第515页。揭示,不同事物“和谐”则利生万物,而“完全相同”则使事物止步不前、难以为继。这句话道出了世间万物生长之法则,构成和合思想的哲学基础和必要前提。

和合思想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理念。“和羹之美,在于合异”(14)陈寿:《三国志》,武汉:崇文书局,2009年,第137页。,美食佳肴,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味道。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道出了君子的交往之道,君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既承认差别与多样性,又达到和睦相处的境界。

和合思想以“求同存异”为智慧底蕴。“求同存异”意为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以求同存异的高度智慧和包容态度,才能达到兼收并蓄、和谐共生的状态。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兼收并蓄,进而取长补短,最终融合发展,这既是一种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开放心态,也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和合思想以“和衷共济”为道义基础。“和衷共济”强调不同群体要同心协力,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和衷共济、互帮互助构成了中华民族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道义基础。

和合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旨归。天人合一是和合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和合思想的终极目标。中国古人信奉天道、天命,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15)《庄子》,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14页。的境界。

此外,中华文明还富有创新精神,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6)《大学·中庸》,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10页。,“周虽旧邦,其命维新”(17)《诗经》,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120页。,强调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和合思想使得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调和性,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文明能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思想源泉。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8)《大学·中庸》,第133页。,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中华和合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主张的主要思想来源。

二、文明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一)文明发展动力

文明自身的价值构成文明演变发展的源动力。文明是人们长期不断探索创造、选择取舍和积累沉淀的结果,而文明自身的价值是文明之所以存在、传播、演变、发展乃至衰亡的根源。文明之为文明,是因为文明自身蕴含着宝贵的价值。文明的价值是文明拥有能够满足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某种需求的属性。人们的需求是历史的、变化的、多样的,有共性与个性之分,也有物质与精神之别,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通性。人类需求的相通性、可变性和多样性也推动着不同文明的人们相互交流、传播、借鉴各自所创造和拥有的文明,推动文明的融合、演变和发展。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值得其他文明借鉴吸收。人类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种文明,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多种文明也在不断地产生、演变、融合、替代、消亡,其中最主要的动因就在于文明自身的价值,每一种文明自身的价值又兼具主观性、客观性和时代性,一旦某种文明的价值随着时代发展而消失,那么这种文明也迟早会或被替代、或自行消亡、或融合演变成另外一种文明。所以,文明的价值构成人类文明演变发展的最初的、内在的和终极的动因。

文明的异质性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动力。如果文明都是同质性的,也就不会产生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缔造出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体系和文化形态。每一种文明样态都是植根于其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土壤中而最终开出的花,它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基于自身的历史经历和民族记忆而探寻出的一套最适合于自身的价值体系,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智慧和实践智慧的凝练,体现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意志和精神追求。(20)张轶瑶:《“和而不同”与文化自信》,《新华日报》2019年7月2日,第11版。多种异质性构成了多样性,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的独特性为基础。不同的族群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共同构成了世界文明的百花园,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就是这种文明百花园的物质载体和具体体现。“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21)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前线》2019年第6期。,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使文明具有了交流互鉴的价值和动力,文明价值内在的相通性使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具有了交流互鉴的现实可能性。所以,文明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相通性构成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文明演进规律

文明的异质性、多样性和自身价值构成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源泉。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过程中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自我封闭、与世隔绝中会因丧失生机活力而陷入消极僵化甚至倒退消亡。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文明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3)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第2版。这个规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总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还表现出一些其他规律。

文明的交流受制于经济需要与经济交往活动,一旦经济需要和经济交往活动消失,文明交流活动也将终止。人类的经济交往活动对其他交往活动具有基础的和终极的决定作用,例如古代丝绸之路就是起源于东西方的商业活动。商业活动是联系东西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桥梁,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动力,它所承担的媒介作用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24)李瑞哲:《古代丝绸之路商队的活动特点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古代丝绸之路的中断也与经济利益有很大关系,巨大的经济利益不断引发强盗抢劫商队的活动,导致丝路秩序被破坏而时有中断。只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才能最终为文化等交流活动带来有力支撑。没有经济效益和经济活动作为依托,文化上的交流需要和动力将不会持久。

文明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多样性,主动与被动相统一,和平与冲突相并存。文明是一个具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其含义也多有争议。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及其使用范畴上来看,文明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文明超越文化,文明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人类实体,在范围上往往大于民族国家,亚文明可能小于民族国家;第二层,文明就是文化,包括人文精神、发明创造、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等范畴;第三层,文明小于文化,文明是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与野蛮相对。基于文化概念的广泛性,文明交流的内容就具有多样广泛的特征,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等多个领域;文明交流的方式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主动交往如玄奘西行取经、唐朝时期各国向中国派“遣唐使”等,被动被迫如殖民地人民被迫使用宗主国的语言文字、礼仪习俗等;文明交流的方式也有和平方式和暴力方式之别,历史上基于战争的征服就是典型的暴力冲突方式。

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连续性与不同文明演进非连续性的统一,处于不断演化之中,不同文明在产生、交流、发展、衰落和消亡的过程中推动整个人类文明演进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种文明,也有很多文明消失了。每一种消失的文明几乎都会经历一个产生、发展、繁荣、衰落、消亡的演化过程,消亡即文明演进连续性的中断。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整体上处于一种连续性的演进过程,整体上处于一种进化发展状态,单个或者部分文明的消失不影响人类文明整体的演进过程,一段时期的战争毁灭也只是一种短暂的倒退,人类社会总体上是遵循从原始社会的狩猎文明、到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再到近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这一历史逻辑进行演进的。

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遵循

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只是一个方向,在现实中如何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果没有一种正确妥当的原则进行规范引导,文明交流互鉴非但不能顺利进行,而且会增加误解、矛盾、敌视和仇恨,使文明与文明之间相互隔绝、相互敌对甚至引发冲突和战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必须遵循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文明交流互鉴的首要原则是平等和尊重原则。从普遍性来看,每种文明都凝聚着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抚育和滋养着各自时空内的人民,有其历史功绩和现实价值,在价值上理应具有平等性。从独特性来说,每种文明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平等与尊重,也是人类社会交往得以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和应有态度。文明交流互鉴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交往,若没有平等和尊重,而是态度傲慢,自认为高人一等,带着偏见和有色眼镜对待其他文明,就很难进行正常的交流交往活动,也难以领悟和吸收对方文明中的价值与长处,达不到相互取长补短的交流目的。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准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25)《论语》,第94页。“与人方便,自己方便。”(26)施惠:《拜月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9页。“成人之美”“与人方便”是中国古人提倡的传统价值,也是人类社会互助和谐的重要准则。文明之间也是一样的,只有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文明之为文明,在于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善于用美的眼睛,发现不同文明的独特之美,创造条件成就不同文明之美,让不同文明的人们,共创美好生活。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交流互鉴的目的就是为了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只有开放才能打破交往壁垒,在交往过程中才能够交流、鉴赏、品味、学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因其宽容,故成就其广博和深厚。不同文明只有秉持包容精神,才能求同存异,超越冲突,实现和谐共存。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特征。每种文明都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如果一种文明停滞在过去的时代,就必然不合时宜,被新的时代所抛弃而走向灭亡。当然,人类文明也有一些相通相同的因子,彰显人性的真善美,获得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这是文明具有时代性与永恒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文明要想永续发展,就必须在保留自己永恒独特之美的基础上,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相互包容、创新发展,这四条基本原则构成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遵循。建立在这四条基本原则之上,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才能够更好地打破偏见与对立的桎梏,最终使得文明之间的交流产生更多正向促进的结果。

四、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意蕴

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主张,始终是以围绕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为目标,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指向,有力地驳斥了国际社会中流行的“单一文明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普世文明论”等文化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论调,散发着真理与道义的光芒,有利于人类社会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弥合分歧。文明交流互鉴主张,蕴含着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是平等、多元、开放、和谐、共生。

“平等”承认“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可以说“平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首要价值,因为有了平等,才会有尊重,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就有了基础。“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27)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前线》2019年第6期。不但文明本身是平等的,而且在文明交流活动中对待不同的主体也应该秉持平等相待的态度,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宗教信仰和习俗,小到个体的人,每一个主体在文明的交流之中应同样处于平等的地位中。

“多元”尊重各种文明的独特性,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基本特征。“多元”主张不同文明都有其生存的权利,“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28)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第2版。“多元”强调要共同维护世界文明的百花园,让人类不同的文明都能够和谐共生。“多元”也意味着要加深对不同文明独特性的认知,尊重不同文明的制度创造和道路选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是因为各种文明交相辉映。(29)陈宝生:《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9)》,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7页。

“开放”主张人类文明开放包容,打破隔阂,推动交流互鉴,相互取长补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文明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文明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只有打破文明交往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人类文明才能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和谐”主张不同文明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相处。和谐相对于矛盾、冲突与偏见。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上,不同文明是可以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超越矛盾冲突,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习近平多次引用“和而不同”的理念来强调尊重差异,以文明和谐共存超越文明冲突。

“共生”不搞唯我独尊、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强调各种文明能够共同发展。作为最终的理想状态,“共生”超越了文明之间简单的共存,而是文明在共存中通过交流互鉴而共同发展。文明的生命在于创新发展,停滞不前的结果只能是文明的消亡。中国主张“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30)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第2版。。

中国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主张,追求平等、多元、开放、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为目标,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旨归,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

五、中国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行动

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中国提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不是口号,而是切实的行动,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行动

自2013年习近平提出合作倡议以来,“一带一路”项目成为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推动共同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推动沿线国家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秉承“丝路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不仅是商业通道,更沉淀了宝贵的“丝路精神”。“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处交汇融合,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31)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第3版。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秉承古老的丝绸之路精神,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32)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第4版。。在新时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体现出,中国不仅追求自身发展,同时注重与他国共同发展,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33)习近平:《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6年1月17日,第2版。。

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习近平倡导各国要“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34)习近平:《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3/26/c_1124286585.html, 访问日期:2019年12月11日。。要把握人类共同命运,就必须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建造、共同享有。“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近年来,中国加大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向沿线国家提供减贫脱困、农业、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的民生援助,与沿线国家签署了46个科技合作协定和5个区域技术转移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沿线国家转移。据世界银行研究组的量化贸易模型结果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使“发展中的东亚及太平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2.6%至3.9%。“一带一路”超越了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发展阶段、文化背景,成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以“五通”铸就“命运相通”之基。“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就是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利益与共、和谐共生。“五通”就是从根本上打造沿线国家之间政策认知、交通通讯、经贸、资金和人文上的互联互通关系,从而使沿线国家的人民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和谐共存,铸就沿线各国人民“命运共同体”的依托和现实基础。从“五通”推进实施来看,近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充分沟通协调,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广泛国际合作共识,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数量逐年增加;以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加快形成;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投融资模式不断创新,融资渠道更加多样,资金支持规模与质量不断提升;公共外交和文化交流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相互理解和认同提升,人文基础更加坚实。

共建“一带一路”正推动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使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2019年5月15日至22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亚洲全部47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1352位会议代表共同出席大会。会议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大会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立足亚洲、面向世界,向世界各文明开放,向世界各地的朋友开放。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有力地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办的亚洲文明周系列展览活动,有助于发现亚洲不同文化之美,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促进学习互鉴。亚洲文明周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了亚洲多彩文明的魅力,包括展现民族绚烂风情的亚洲文明巡游,促进多元艺术交融的亚洲文化展演,表现亘古文化流传的亚洲文明联展,共建视觉交流平台的亚洲影视周,增进民心相通的亚洲文化旅游展,以及在北京、广州、杭州、成都等地同步举办的亚洲美食节活动等,有力促进了各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此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只是起点,不是终点。中国将联合亚洲国家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和亚洲旅游促进计划。大会还签署了《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资助计划信托基金协议》《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智库伙伴关系》等双边或多边合作文件,并发布了众多项目成果和研究报告。大会发布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容互鉴,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38)《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人民日报》2019年5月25日,第3版。,为亚洲乃至世界不同文明进一步的交流互鉴提供了理论共识和行动指南。

第三,文明交流互鉴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共建命运共同体,推动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塑造了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相处理念,超越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单一论”等论调。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虽然不同文明之间矛盾和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文明之间和谐共生不仅也是客观存在的,更是绝大多数人“心向往之”的,是文明之间关系的主流。建设“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和世界,是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39)《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人民日报》2019年5月25日,第3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和而不同、多元共存、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也体现了“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的文明关系本质。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但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而且用实际行动,担当起促进文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同各国一道,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

六、文明交流互鉴的未来启示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文明大国,从提出文明交流互鉴主张到采取切实行动,从“一带一路”到“亚洲文明对话”,将东方智慧更好地应用于推动亚洲和全球治理,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带来了更多的未来启示。

第一,文明交流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必须遵循文明交流与文明发展规律。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活动有多种类型,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可以说,文明交往肇始于经济交往,经济利益是其最初动因和根本动力。离开经济效益谈文明交往不可持续,所以,文化交流活动最终决定于经济交往活动、决定于效益。文明交流互鉴必须协同推进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交流活动,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规律,坚持经济活动的市场化运作原则,兼顾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从而为文明交流互鉴活动提供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第二,文明冲突是可以超越的,多样文明是可以和谐共生的。文明冲突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是可以超越的。从认识层面看,冷战后国际上流行的“文明冲突论”“单一文明论”“文明优越论”“普世文明论”“历史终结论”等文化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论调,以偏概全,只看到文明关系之间矛盾冲突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文明关系和谐共生的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来看,“文明冲突论”等论调成为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为一些国家谋求政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国际对抗提供理论支撑,误导和加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人类危机。中国倡导和推动下的文明交流互鉴主张和实践不但证明了多样文明是可以和谐共生的,而且成为以文明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的典范。

第三,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国际形势下,人类是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虽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并不意味着人类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引导和塑造人类的未来。中华传统智慧认为,“福自我求,命自我造”(41)《张三丰全集·大道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页。。人类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人类昨天的实践;同样,人类的明天,也取决于人类今天如何做。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和文明交流互鉴,化解分歧、增进友谊、扩大共识、共同发展,成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典范,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议,就是人类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共同应对挑战、共建人类美好未来的中国方案与实际行动。

第四,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迈向美好未来的可行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各国人民美好未来,最主要的是化解矛盾与分歧,达到和谐相处、共对挑战。化解分歧、矛盾和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增进交流达成共识,进而才能照顾彼此关切、一致行动。中国倡导“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生”,通过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实际行动,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与社会基础。

第五,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是客观现实,更是人类共有的未来。不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性与必要性,不进一步达成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进而共同行动,人类就没有未来。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客观上已经使人类社会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面对共同挑战,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只有达成共识、一致行动,才能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进而才能有未来。

第六,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就必须注重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倡双向的交流互鉴。历史发展与现实经验表明,一国的主张和倡议能否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与支持,除了拥有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之外,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也必不可少。从目前国际领域中文化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交流交锋来看,中国要使自己的主张能够在国际社会得到更大范围与更为持久的重视与认同,除了经济援助等物质手段之外,更应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与价值吸引力。中华文化与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丰富的内涵早已为一些西方著名学者所推崇,比如汤因比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推崇、李约瑟对老子及道家文化的推崇等。中国所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而提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重塑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且独特的思想来源。所以,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抱着开放、谦虚、包容的姿态去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输出文化的同时做好文化引进,在双向的交流互鉴中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提升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吸引力、亲和力与认同感,才能使自己的主张和倡导得到更大范围与更为持久的支撑与认同。

概而言之,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文明多样和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只有秉持包容精神,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才能超越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谐。人类命运早已休戚与共,只有化解分歧、求同存异、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才能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亚洲共同体文明
亚洲自动售货机展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亚洲足球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1:42:02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