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模具”本土特色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以大班“创意蜡烛”为例

2022-12-06 02:40陈嘉宁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中心幼儿园
幼儿100 2022年44期
关键词:蜡烛模具幼儿园

文/陈嘉宁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中心幼儿园

项目化学习 ( 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 是指幼儿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对一个真实、有吸引力的问题或课题进行持续探索和研究,并运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而获得核心知识和经验的所有活动总和。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幼儿将经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过程,不再如“教师主导的课程”一般匆忙获得一个显性结果,而是要在指向自身学习品质(好奇、专注、合作等)的驱动型问题情境中,借助现实的具体事物等条件,在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调查、比较的过程中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本土资源作为幼儿自小赖以生存的生长环境,幼儿对其的熟悉程度高,将其融入幼儿的教育中,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与成长。新前智能模具小镇于2017年11月列入浙江省首批7家高新技术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我们利用“模具”这一本土特色,开展“趣味模具”课题。遵循“挖掘本土资源,促进幼儿发展”的原则,尊重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引导和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与周边环境进行积极互动。

一、以关注兴趣为“出发点”,生成“创意蜡烛”主题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兴趣不是学习,它只是学习发生的条件,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思维。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幼儿自主求知、探索、体验的愿望,项目化学习的逻辑起点是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在项目化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更好的互动来发现“童趣”,看懂幼儿的关注点,并在观察和回应中聚焦探究问题,支持、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

我园大班段有50%的家长从事模具制造行业,幼儿对模具并不陌生,耳濡目染下,他们对这些工艺有着些许了解和浓厚的兴趣。在“趣味模具”课程实施前,教师发下“我知道的新前模具”课程前期调查表,其中包括“你知道什么是模具吗”“你身边有什么是模具制作的”“制作模具有什么工序”等,幼儿将知道的内容表征出来,也通过询问从事模具行业的家长、互联网查询、多媒体等方式,了解本地的模具产业。

【场景描述】

发下调查表的第二天,大家一起讨论调查的结果。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幼儿讲解自己对于模具的理解。

甜甜:“模具就是一种做东西的工具。”

玖玖:“模具可以把东西一模一样地印出来。”

嘟嘟:“勺子是模具做的,垃圾桶也是模具做的。”

天天:“原来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模具作品呀!”

随后,教师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你想用模具做什么?”有的幼儿说想做布丁,有的幼儿说和妈妈去过手工坊,在那里可以用模具做蜡烛。选择哪一个呢?幼儿进行了投票选择,“创意蜡烛”以高票胜出。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进而不断推动幼儿学习,在尊重、跟随幼儿兴趣和思维的过程中,让幼儿参与项目内容的创生。为此,基于幼儿的兴趣爱好,我们生成了“创意蜡烛”项目活动,开启了一场与模具亲密接触的旅行。

二、以自主学习为“关键点”,推进“创意蜡烛”开展

项目课程的实施以幼儿为本位,幼儿的参与就会是积极主动的。因此,自主学习成为“模具小镇”“创意蜡烛”项目活动的关键点。

(一)抛出驱动性问题,推动幼儿主动思考

设计合理的驱动性问题是启动项目化学习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能够给幼儿提供一个广阔的多向度探索空间,而问题的解决过程即是幼儿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确立“创意蜡烛”课程后,教师抛出两个驱动性问题,引发幼儿的深入思考。

1. 蜡烛制作需要什么样的模具和材料?

2. 蜡烛制作流程是什么?

通过驱动性问题的提出,幼儿进行思考,寻找合适的蜡烛模具,探究蜡烛制作的秘密。通过集体活动,他们知道了制作蜡烛需要用到加热炉、烛芯、色素、大豆蜡和蜂蜡等材料工具,需要将大豆蜡和蜂蜡融化,再加入色素,最后注入摆好烛芯的模具中。所带来的模具要大小适中,形状多种多样,这样做出来的蜡烛形状也会很好看。

(二)聚焦导向性话题,允许幼儿亲身“试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要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通过自主学习、收集材料,幼儿知道了制作蜡烛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及制作流程。这时,教师引导幼儿再次梳理总结制作蜡烛的步骤,使用从家里带来的废旧材料(模具),进行亲身体验。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将大豆蜡和蜂蜡进行配比,融化成蜡液,调配颜色,然后注入模具。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场景描述】

教师关注到了第二组的玖玖,他带来的是装糖果的一次性塑料模具,遇到高温可能会发生变形,知道其中原理的教师并没有选择马上提醒他,而是静观其变,让他自己发现问题。只见他将蜡液注入所带来的模具中,滚烫的蜡液一接触到模具,马上产生了变形。玖玖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拿起模具反复地观察,又伸手小心地碰了碰凹陷的地方,冷却后试图将它压回去,但都无济于事。

带着这个问题,玖玖和同组的幼儿进行了小组讨论,一步步地回忆制作流程,到底是哪一步骤出了问题呢?这时小雅提出:“我的模具是铁做的,它没有变形,你带来的是什么材料的模具?”大家这才想到,会不会是因为模具材料的缘故导致变形呢?于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模具,发现一共有以下几类:一次性塑料制品、普通塑料制品、铁制品和玻璃制品。小组成员发现是模具材料的原因,一次性塑料制品遇热会发生变形,而且在变形后还会散发一种难闻的气体,对人体产生伤害。铁制品和玻璃制品都能够承受热量,且不会变形。大家在实验中,决定淘汰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另外几种材料的模具。

小组讨论,寻找答案

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模具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幼儿大胆探索,尝试错误,从 “试错”中找到正确方法,这更能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决心。而面对失败,我们可以选择三步走的方式:“接受—思考—改进”,即引导幼儿坦然面对失败,知道失败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能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很明显,上述案例中的玖玖就能够直面自己的“失败”,最终在同伴的帮助下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其中体现了他良好的科学学习品质。

(三)开展科学性实验,鼓励幼儿验证猜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猜测过程中,幼儿虽然迁移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但与最佳方法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鼓励幼儿通过操作来验证其猜想十分必要,而大班幼儿也更愿意通过事实证据寻求事物的合理解释。

【场景描述】

在前期经验积累中幼儿发现,有一些造型奇特、有创意的蜡烛最后都是脱模进行展出的,那么“做好的蜡烛模具如何进行脱模”成为又一个驱动幼儿进行持续讨论的话题。欣怡说:“把蜡烛从里面倒出来就可以了吧!”鸣鸣说:“要用力拍出来。”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顺利脱模呢?幼儿自发地分成三个小组,制订了实验调查表,每组对照猜想内容逐一开展实验活动,其中也咨询了在模具厂工作的爸爸妈妈们。最后,他们将收集的信息进行了分析和综合,得到了以下几种方法和结论:

第一组:用手拍或挤压的方法,发现蜡烛会产生变形。

第二组:使用工具剥离的方法,发现蜡烛表面和边缘在剥离中会有部分破损。

第三组:用开水或吹风机的方法,由于两个工具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高温将边缘融化,从而顺利脱模,此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蜡烛原来的造型,可行。

第三组幼儿实验脱模

回顾学习过程

对幼儿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来自他们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与亲身体验。从大胆猜想到实验验证,再到几种方法的比较,每个活动环节不仅契合幼儿学习特点,而且具体、可操作。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实验活动一一验证先前的猜想,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形成高阶思维,获得在项目活动中的深度学习。

三、以本土资源为“支持点”,发挥项目活动的价值

一个地区的本土文化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我园周边有大量的模具生产企业,独具特色的模具已然成为本地一张亮眼的名片。项目预设时,我们将家长、社区资源整合到项目系统中,同步规划家长、社区工作,将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融为一体,充分发挥项目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也丰富了项目的实施内容。

(一)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助推“趣味模具”环境创设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智能模具小镇会客厅离我园不到2千米,是一个集博物馆展示、商务洽谈、文化休闲和旅游接待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场所,是本土模具产业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幼儿实地考察的最佳选择。

【场景描述】

“趣味模具”项目课程后期“生产”出了多种模具产品,幼儿提出想要在幼儿园里“建造”属于我们的“趣味模具”展览会,大家决定周末一起前往模具小镇会客厅进行实地考察。在会客厅里,幼儿在“模具历史馆”了解到古代的人们所使用的模具,祖先们用最原始的方法制作模具。在“模具展品馆”,他们惊讶地发现我们每天佩戴的口罩也是用模具制作而成的,大家发现在口罩成品的展览旁,有一块展板,上面标注着该成品的制作流程。悠悠提议,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制作流程画下来,大家表示赞同。于是大家着手开始设计,把制作流程记录下来。

参观模具小镇会客厅

了解古代的模具生产工艺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幼儿园能够利用社区的各类资源,更好地发挥幼儿园的文化辐射作用。社区通过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幼儿园提供支持与帮助,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利用专业家长资源,生成“趣味模具”评比活动

我园有50%的幼儿家长从事模具制造行业,他们比教师更了解模具这一产业,我们会在班级群中汇报项目活动的进展,家园之间就项目活动中的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交流,密切了家园合作,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课程实施情况,充分发挥有效的家长资源,让家园合作更密切,互动也更顺畅。

家庭合作小组活动能较好地满足幼儿的个人兴趣,因为家庭合作小组活动时间、形式相对宽松自由,组成人员是班级的各个家庭成员,成人能及时关注到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幼儿学习过程充满热情,有效释放他们的潜能。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项目进入了高潮。除了“创意蜡烛”以外,各种各样的“模具制品”出现在我们面前,如食物模具——布丁、饭团;生活用品模具——唇膏、香皂、蜡笔;玩具模具——多米诺骨牌、小动物玩具……在家长的帮助下,我们生成了“趣味模具”评比活动。我们鼓励家长和幼儿组成家庭合作小组,利用家长的专业眼光检验幼儿的模具制作过程,如,从事模具电脑编程的甜甜叔叔认为第二组的设计图纸可以增加样品长度这一项,会让成品更加精致;从事模具加工业的朵朵爸爸指出多米诺骨牌模具成品在后期抛光的时候做得还不够细致。这个活动不仅扩展了幼儿的认知视野,也锻炼了幼儿的交往协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罩的流程展板

蜡烛制作流程

家庭合作小组

幼儿模具作品展出

四、以项目评价为“生长点”,提升项目活动的深度

一个项目的评价阶段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继续探索的“生长点”。在项目活动结束阶段,我们开展了项目活动评价,提升项目活动对幼儿的价值,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与发展。

(一)评价主题多元

项目化学习需要很多人参与,项目化学习开发的主体是幼儿和教师,有时因为项目开展的需要还会邀请家长、项目相关工作人员(模具小镇工作人员)等参与,因而与项目有关的人员都可以参与项目化的学习评价。

【场景描述】

在调色组的实验后,天天的妈妈向教师描述这段时间幼儿的变化:以往天天不爱钻研,没有耐心,做事情不够仔细,但自从分到了调色实验组后,他开始观察身边的各种色彩,看到橘色的气球会说:“橘色是红色和黄色变出来的。”看到玫红色的玩具会说:“玫红色是红色和紫色变出来的。”他还会主动要求去文具店买来各种颜料进行配色实验,匹配出不满意的颜色也没有放弃,在表格里划去,接着调整心态重新进行实验。

通过家长的评价和反馈,教师发现项目化学习让幼儿 专注与坚持的学习品质得到提升,幼儿在项目化学习中表现出了坚持性、主动性、专注等学习品质。这也间接说明 “创意蜡烛”的项目化学习对幼儿是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项目化学习的多元评价意识,提升了教师的职业敏感度,促使教师积极地将专业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也密切了家园合作,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课程实施情况,让家园合作更密切,互动也更顺畅。

(二)评价方法多元

项目化学习评价多元且丰富,可以同时运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策略来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场景描述】

幼儿自发组织了“叽叽喳喳茶话会”。在茶话会上,大家一起回顾了“调色实验”这一项目活动的过程, 以及大家围绕“如何呈现渐变色”这一问题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科学、艺术、数学三个领域的知识技能也因这一问题而串联在一起。在回顾中,幼儿的相关经验和能力获得进一步的梳理与总结。

记录“创意蜡烛”项目实施过程的展板

项目化学习的时间、空间跨度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做好幼儿日常项目化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其中,档案记录就是项目化学习过程评价的一种重要载体。教师可以把幼儿在项目化探索中的各种问题、想法、解决策略,以及自己的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照片及家长评价等放入档案之中——这种文件档案是在项目化学习中,由幼儿、教师、家长等与项目发生联系的人共同建立的,其中,记录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实现了对幼儿项目化学习的动态评价。

五、结语

本土资源是幼儿园环境建设的有力依托,是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优化幼儿园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幼儿园要深挖当地本土资源的教育意义,进行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同时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带领幼儿将地区本土资源融入幼儿园;加强本土资源和幼儿园项目活动的结合,带领幼儿走近生活、感悟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幼儿园教学效果,提升幼儿的文化感知力。

在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创意蜡烛”项目课程开展中,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本土资源和幼儿活动的融合,时刻关注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关键点、支持点、生长点,放手让幼儿发现问题,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解决问题。只有教师支持幼儿在课程实施中探索、试错、验证,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幼儿心田播下对家乡了解、认同和归属的种子!

猜你喜欢
蜡烛模具幼儿园
欢迎订购2020年《模具制造》合订本
《模具制造》月刊征稿启事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asiamo1d2021广州国际模具展
熔断型端子压接模具研究
爱“上”幼儿园
神奇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神秘熄灭的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