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峪河流域河流湖泊的历史变迁探微

2022-12-06 21:32郭雅鑫田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汾阳支流汾河

郭雅鑫,田毅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晋中 030619)

1 学术前沿

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干预,很多湖泊逐渐失去了它调节气候的作用,甚至走向了湮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就对环境史很看重,谭其骧先生即是黄河、海河河道变迁研究的重要学者[1]。到20 世纪90年代以后,学界对河流湖泊的研究更盛,例如:景爱对历史时期的河流湖泊变迁进行了总体研究[2];著名气候学家满志敏也对温暖期时东太湖地区的水环境演变进行了研究[3];耿延博等对辽河的主河道变迁、 演变及未来可能变迁演变进行了可能性分析[4]。

时人多认为山西为干旱地区,但是在历史上,山西其实是湖泊密布的,许多历史地理学者也对山西的湖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例如:王尚义先生查找史料并且利用遥感对昭余古湖的变迁进行了复原,并对昭余古湖湮塞的原因进行了分析[5];张慧芝对明代“泄文湖为田”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6];孟万忠从不同角度对太原盆地古湖泊[7]以及汾河中游的河湖变迁[8]进行了研究。诸多学者都对历史时期山西的各个湖泊的演变及原因、影响等进行了探究。

该文对山西的第一大河的第一大支流——文峪河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通过对历史时期文峪河流域的河湖变迁研究,了解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兹对今天其他河流湖泊的变迁有借鉴作用。

2 文峪河概况

文峪河,古称文水,又名文谷水。是汾河流域内河道最长、流域面积最大、径流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交城县西境,关帝山东麓的庞泉沟,源头为中西川,流至岔口与葫芦河交汇后,始称文峪河。其主流全长155 公里,总流域面积4 161.2 平方公里,北峪口村的文峪河水库以上为上游,长90.4 公里,流域面积1 876 平方公里; 出山后向东折而向南至文水与汾阳交界处,为中游段; 文峪河水库以下为下游,为文水、汾阳、孝义三县边山及平川区,长64.4公里,流域面积2 285.2 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头道川、峪道河、禹门河、虢义河、孝河等,主河道流经交城、文水、汾阳、孝义4 县(市)[9]。受汾河迁徙的影响,文峪河河道时常变化,近现代以来,由于人工的干预,在1970年,主河道定型,到今天依然如此。

尽管如今在文峪河流域的湖泊已经消失,但是在古代,星罗棋布的湖泊为汾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鉴于湖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大价值,有必要对这一区域湖泊的水文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该文主要研究中下游河段主要支流和湖泊的变化情况。

3 古代文峪河的流向

据《水经注》记载,文水流域包含有泌水、隐泉水、胜水、阳泉水、阳溪。湖泊有文水流域的文湖(西湖)。

《水经注》称文峪河为“文水”:

文水出文谷,东迁大陵县故城西,而西南流。

又南,迁平陶县之故城东,西迁其城内,南流出郭。

又南,迂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

文水又东南流,与胜水合。

文水又东南,入于汾水也。[10]

从文中可以看出,北魏时期,文峪河出了文谷之后,先向东流,过了大陵县后就开始往南流,中间经过平陶县,又经过兹氏县,注入文湖。又向东南流,与胜水汇合,继而再向东南,最终注入汾水。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文峪河的下游河道形成。汾河向东迁徙后,文峪河出山后,不是直接在文水境内注入汾河,而是沿着汾河故道,经文水、汾阳、孝义,在孝义境内汇入汾河。第二,文峪河与汾河是并列南流,文峪河在西,汾河在东,两河分流。原来直接注入汾河的西山之水,如孝河等汇入文峪河,成为其支流。

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则描述为:“文水县:文水,西北自交城县界流入,经县西,又南入隰城县界。交城县:文谷水,出县西南文谷。……东南流入文水县界,行八十里。”[11]

从以上的记载中,可以获得以下信息:唐代,文峪河出交城县境,向东南流入文水县,经县境西侧,进入汾阳市境内。孝义县境内没有文峪河的记载,也没有汾河的记载,二者均有进入汾阳市的描述,因此文峪河可能在此汇入汾河。

在《新唐书·地理志》 中也有相关记载:“文水,……西北二十里有栅城渠,贞观三年,民相率引文谷水,溉田数百顷;西十里有常渠,武德二年,汾州刺史萧凯引文水南流入汾州;东北五十里有甘泉渠,二十五里有荡沙渠,二十里有灵长渠、有千亩渠,俱引文谷水,传溉田数千顷,皆开元二年令戴谦所凿。”

4 湖泊变迁

4.1 文湖

文湖起于春秋,西汉名“文湖”,因文水(文峪河)汇入而名。“文湖因水得名,盖始于晋,及北魏之世前后,文水往往不及,至是已入汾川,而文湖所汇汾阳西山之水,自泄于汾。”[12]北魏又名“西河泊”,唐代名“西河泊”,宋代名“西河泺”,金代名“文湖泺”,明代名“潴城泺”,清代名“潴城洼”。《水经注》:“文水经太原兹氏县故城之东,潴为文湖;文湖水又东经中阳县故城东。”

文湖在汾阳市城“东一十里,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猪城(今潴城村)”。北魏时,“文湖,东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水经注·文水》),是方圆近百里的泱泱大湖。到宋熙宁元年(1068),“围四十里”[13],金大定元年(1161) 以前,文湖“深一丈,长十五里,阔八里,水泽千顷”。由记载可见,在六七百年间,湖面缩小了一大半。主要原因是文峪河在文水境内入汾,而不入文湖,水源骤减;加之汾阳边山“十八涧”洪水夹带泥石流淤填所致。以后八九百年,治理不当,加速了文湖湮废。

隋唐时期,文湖兴盛,“文湖,一名西河泊,多蒲鱼之利”,为汾阳古代十景之一。“文湖渔唱”广为后世人颂扬流传,有不少著名诗文。唐令狐楚曾撰《文湖神庙碑》。总之,隋唐时期的文湖是西河名胜,“湖盛比之江陂,故隋炀帝命建行宫,唐令狐楚有碑纪之”[14]。

由于唐末长期处于战乱,导致移民甚多,垦荒为田。宋代转运使王沿大规模地“废湖为田”。熙宁元年(1068) 正月,御史刘述请恢复还湖。金大定年间(1161—1189),滨湖居民“浚渠入汾”,“锄(湖身)以为田”,官方严禁也不起作用。割湖为田,带来旱时无水灌田,水潦时“则弥原淹野,败坏民田”,被灾甚重。

明代文湖被称为潴城泺,以破侧近城名之也。据《汾阳市志》记载:“潴城村一带,旧系文湖,深一丈,长十五里,阔八里。”

此时,和郦道元时代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相比较,明代文湖面积已大大萎缩。由于湖盆淤积,文湖的容量也锐减。

明万历四年(1576),分守冀南道张士佩泄湖为田。至此,太原盆地仅存的湖泊文湖也被开垦为农田,所有的湖泊都消失了。

4.2 猷水

“猷水(犹水),在文水县东北二十里古大陵城东南,周围十余里。”又记“猷水,在县东北二十里武皮村西,平地涌出”。古代猷水,是个潜水湖,根据地形地理位置,应通昭余祁,或为昭余祁的部分。昭余祁湮灭后,猷水更显得重要,故明代及以后诸志均有记载。唐长安元年(701),“猷水竭”,“武氏井溢”。[15]一处干竭了,一处又涌出水来,到清代就干涸了[16]。

5 主要支流变迁

5.1 孝河

孝河,古名胜水,又名孝水,是文峪河最大的支流。《水经注》载,“文水又东南流,与胜水合。水出西狐岐之山,东迳六壁城南,魏朝旧置六壁于其下,防离石诸胡,因为大镇,太和中罢镇,仍置西河郡焉。胜水又东,合阳泉水。水出西山阳溪,东迳六壁城北,又东南流,注于胜水。胜水又东,迳中阳县故城南,又东文水,文水又东南,入于汾水也”。孝河从北魏时汇入文峪河,隋唐依旧如此,宋代初年,汾河夺文峪河中下游河道,汾、文两河河道迁徙无常,文峪河在文水境或汾阳境入汇汾河,孝河沿旧道直入汾河,达八百年之久,直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汾河东徙,文峪河复其旧道再入孝义境,孝河再次汇入文峪河至今。

5.2 虢义河

虢义河,古称金沙水,又名行春川、鹊颉岭南涧水。当地人称其上游为绘沟,下游为义河、六村河。位于孝义、汾阳的交界处,发源于鹊顢岭南麓。共有两条支流,北边支流发源于谷雨场,古有灵浮泉,流长3.4 公里,名三泉河,又名阳泉河,流经汾阳市三泉镇南;南边的支流发源于绘沟,向东南流入汾阳市的石庄乡境内,在三泉镇东、西贾壁、板峪村中穿过,至三泉镇聂生村东南与北边支流汇合。南北两支交汇后一起向东南方向流,于汾阳市董家庄村东汇入文峪河。全长70.1 公里,流域面积281.7 平方公里。沿途经过村庄,河左有团城、靳屯、田屯、小虢城、虞城、普会;河右有张多、庄上(新贤) (以上属汾阳)、大虢城、北辛安(以上属孝义)。虢义河古时有清水,清代以后干涸,成为季节性洪水河,只能引洪灌溉,1989年下段河道被加堰固河,得以治理。

5.3 峪道河

峪道河,发源于汾阳市白彪山南麓的原公源,名为马跑泉,又名原公水,是为纪念赵襄子臣原过的功勋而立祠为此名。据传,在北魏时,有个贺虏将军在此地驻军,马跑得快,因而又称此泉为“跑马神泉”。《水经》载“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山。过其县北,又东入于汾”。北魏时,《水经注》载“水注文湖,不至汾也”。可以看出,北魏时期,文峪河则先注入文湖,不到汾河。据史料记载,到宋朝时,文峪河直接在文水县或者向南到汾阳市流入汾河,而峪道河则仍然经文湖,向下流入汾河。随着宋朝后期及明代文湖的逐渐湮灭,峪道河则不注入文湖,直接流入汾河。据《文峪河志》记载,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万历十三年(1585)、二十一年(1593)当地百姓曾引清水灌溉农田。汾河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 东徙后,文峪河复入旧道,经汾、孝入汾河,此后峪道河等山河沟洪水汇入文峪河至今。到民国初年,峪道河分为十二池,在贾家庄以下村庄引清水灌溉,余水入文峪河。

5.4 向阳河

向阳河,源于汾阳西黄芦岭东麓的向阳峡,古代在此地曾有泉水,名为金锁关水,又名悬泉水。在民国年间,当地的太军公路建成以前,一直是太原和离石之间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向阳河从源头岭底村出发,向东流,到峡口折而向南,到圪垛村出谷,在古代,向阳河水出谷后会直接汇入文湖,到明清时期,人们会将向阳河河水截流,在向阳村以下引水灌溉,今天的向阳河会在汾阳境内的307 国道与禹门河汇合。

6 河流变迁的原因

结合上文中对文峪河流域的主要支流和湖泊的变迁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导致该流域河流湖泊变迁直至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即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气候的变化,中间经历了几次温暖期和寒冷期,都会导致该流域湖泊产生相应的反应;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该流域人类的活动,例如文湖的湮灭,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当地百姓要围湖造田,强行将文湖填埋,变成农田,而其他湖泊由于文湖的消失也逐渐改变流向,导致本来有的湖泊消失,只剩下了小河,河流的径流量也随之减少;加之新中国成立后,建造各种水库对这些径流量大的河流进行截流以灌溉农田,导致这些河流的出水量和流向也逐渐固定下来,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文峪河流域。

7 结语

湖泊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地理事物,它具有生命周期,经历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自然的演替,也有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湖泊功能的退化、丧失,直至消亡。在我国,围湖造田曾长期被看作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功之举,于是大量湖泊沼泽被圈垦,导致其丧失调蓄洪水等生态功能,加剧了流域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发生,因此该文通过对文峪河的主要支流和湖泊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利用大量史料和前人的总结,分析文峪河河流湖泊变迁直至消失的原因,以期能够促使人们加强对湖泊沼泽的保护与恢复,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汾阳支流汾河
山西汾阳王酒业中国食安大会上获嘉奖
山西省汾河二库入选国家典型案例名单
陪汾河走一走
民国时期的《汾阳行政周刊》
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现状及防控对策
汾河水韵
广西主要支流柳江治理工程(鹿寨县导江乡段)护岸建筑物型式设计
南京市某城市内河支流水环境问题浅析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关于汾阳工业经济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