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冬梅
(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四川阆中 637400)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近几年,“文旅融合”无疑是一个热词,在一篇《诗和远方》的短评中,“诗”比喻文化,“远方” 比喻旅游。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 “远方”,旅游就更有“诗”意。阆中古城是全国AAAAA级风景旅游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完全符合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阆中这座“活着的”古城,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亮花鞋”作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的一枝独秀,是老观镇的一道独特民俗,更是川北婚俗歌舞的代表作。2018年央视狗年春晚上,“亮花鞋”大放异彩,真正做到了把民俗用全新的方式呈现给全国人民。2019年5月,“亮花鞋”突破重围,成为四川省唯一入围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的作品,并获得银奖。“亮花鞋”作为川北地区历史悠久且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已成为川北民俗服饰文化、民间音乐及民俗舞蹈的经典样本,更能反映川北民众的价值取向。然而,目前关于“亮花鞋”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有研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仅限于传播方式[1]、文化源流与艺术特征[2]等方面。基于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探索地域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对“亮花鞋” 的进一步研究极具重要的补充价值,该文通过系统梳理“亮花鞋”的文化渊源、表现形式及艺术特征,从弘扬民俗文化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合理的教学机制、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期助益阆中民俗歌舞“亮花鞋”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同时也在此号召广大民众能够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鼓励更多人积极投身于川北民俗文化的创建,为川北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亮花鞋” 是阆中市老观镇独有的民俗歌舞,始于何时,至今尚未可考。相传,老关镇著名的“三谯”,即谯弄、谯玄、谯瑛皆为汉武帝时期的臣僚,他们从京城带回了许多汉宫礼仪,“亮花鞋”深受其影响,在那时萌发并延续了下来。
早在春秋时期,以履为礼就有着文化上的渊源。古人规定,妇执用履首先要考虑其实用价值,更要考虑其深厚的文化意味。“履”即鞋,音同“谐”,意指和谐,寓意婚姻美满幸福,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履为礼逐渐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和喜爱,并衍生了富有情趣的婚俗。“巴蜀同囿荆楚同风”在传统婚姻中相当重视鞋的运用,在巴蜀、巴楚之地,人们较为崇尚人的本性,受婚姻礼制的制约也较晚。在老观古镇,成婚大典上着婚鞋,寿诞送福字履,满月为婴儿送鞋等,都是重要日子的必备项目。在旧时,鞋更是定婚、走人户、游子外出、亲朋馈赠之物。婚前女方要准备做工精美的喜鞋、嫁鞋、绣花鞋垫等,以便馈赠相送。这样的嫁鞋多用红色、粉红色或桔黄色绸缎做鞋面,布和缎做质料。出嫁时女方除了准备自己的婚鞋,还要用青缎素面准备男鞋,一男一女两双布鞋作为自己的压箱之宝带到婆家。当日拜堂之后,摆开筵席举行敬茶、 敬酒仪式,新娘都必须穿上已准备好的婚鞋,象征吉祥,以示福禄,寿延绵长[3]。这样约定俗成的惯例,反映了鞋和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当时礼仪的规范。后来,老观古镇有了“女人场”,那正是每年的正月初一、二月初二。男人在家收拾家务,女人们精心挑选,把最得意的绣鞋穿上上街赶场,通过抬脚、举部、伸腿等动作,比赛谁的花鞋绣得更美,做得更巧,然后大家一起献上生动有趣的民俗歌舞,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年轻姑娘们还会以自己美丽的花鞋为媒,吸引情郎们的目光。由此,“亮花鞋”渐渐成了世代沿袭的贺新民俗。
2010年,中国民协授予阆中“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称号,落下闳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春节老人”。因此,阆中每年的春节文化活动中有亮花鞋、春节老人赐福、春倌说春、张飞巡城、提灯会等独特罕见的民俗。
“亮花鞋”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老观镇独特的传统民俗,这一流传千年的民俗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属于民间歌舞形式,是在传统节日里表达广大人民群众欢喜之情的娱乐活动。老观镇的传统民俗“亮花鞋”有固定舞蹈程式、动作术语,是一种以民俗性、自娱性、稳定性为主的民间歌舞。像这样的民间习俗的歌舞,是从最古老原始的歌舞形式,经过历代相传的发展至今才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近年来,艺术家们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将民俗文化和时代元素完美结合,对其进行了各种创新演绎。其中,最为全国大众所熟知的是2018年春晚舞蹈节目“亮花鞋”。
2018年春晚的“亮花鞋”是北京著名舞蹈编导莫莉老师所导演的节目,体现了阆中本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莫莉老师在阆中采风时,被阆中老观古镇至今还保留的“亮花鞋”习俗深深吸引,为确保艺术真实性,她虚心向当地民俗艺术家学习,通过对采风回来的原始简单元素进行重新创作、配音乐,编排成一个大舞蹈,用丰富的舞蹈语言,更艺术化的方式来展现“亮花鞋”这个流行于四川阆中的民俗文化。这个作品的关键之处在于一双双美丽的花鞋,灵动的脚,花鞋上的牡丹、凤凰随着音乐的旋律与观众进行空间对话,让观众体会到姑娘们亮的是花鞋,晒的是幸福。舞蹈作品通过绣花鞋、亮花鞋、赛花鞋、追花鞋等情节,注入原生态的舞蹈元素、川北灯戏的元素,包括念白和唱词,烘托出了川妹子泼辣、俏皮的“辣妹子”形象。不仅体现了年轻女子的心灵手巧,还把她们娇羞、自豪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具感染力。除了舞蹈“亮花鞋”,演唱“亮花鞋”更是让人惊艳。
“正月里,梅花开,娘叫女儿听心怀,一学剪、二学裁、三学绣花、四做鞋……”“亮花鞋”曲调清新婉转,旋律优美流畅,首尾用方言前后呼应,中间加入四川清音哈哈腔和弹舌音,丰富了作品结构,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作品结合阆中本地民歌小调和童谣,分声部,有领唱和念白,结构丰满,形式多样。它融入四川清音等艺术形式,以唱为主,并配以肢体和手上动作进行表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歌词内容也反映了古城美景和阆中姑娘的甜美。
四川川北地区地大物博、自然婚俗歌舞的种类也相对较多。“亮花鞋”作为川北婚俗文化、民俗文化的代表作走进大众的视野,受到大众喜爱,这不仅是对“亮花鞋”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弘扬民俗文化? 如何让民俗歌舞得到有效传承?
“亮花鞋”作为川北婚俗歌舞的代表作荣获全国群众文化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它将民俗文化和时代元素完美结合,旋律优美流畅,曲调委婉清新,这不仅体现的是传承民俗文化,更多的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与突破,同时体现了阆中的文化底蕴。“亮花鞋”已然成了一张名片,对阆中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前,“亮花鞋”的歌舞已在阆中南津关古镇常态化演出,吸引了不少游客,游客可以参与体验和互动,但这毕竟是少数人参与的活动,对婚俗等民俗文化的保护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正在渐渐消亡,仅仅依靠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这不能解决其传承的根源性问题。
学者田青认为,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所有的传统艺术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而地域化、个性化是传统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4]。高等院校是传播先进知识文化的地方,其职责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服务社会。作为文化传播重要平台,要把挖掘、研究、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当成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近年来,“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越来越多地受到了高校的推崇,这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顺利推广、课程资源有效整合的最佳途径,更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作为阆中唯一一所高校,也是全国第一所以“文旅”命名的高校,应该把挖掘、研究、传承与保护地方民俗文化艺术当成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学院植根于有着厚重阆中民俗文化资源的沃土上,可以以文化服务学科为依托,梳理出正确的教育意识,寻求到科学的自身定位,构建起合理的教学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搭建阆中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大平台。
对阆中民俗音乐文化进行传承是高校开展教育的需要。高校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对本地的音乐形式进行拓展,还可以让本地民俗音乐在与本地特殊文化融合中得到一定创新。
2.3.1 编写创新性音乐教材、设置科学性课程目标
目前,我国有关传统音乐文化的教材种类众多,但适用于该院的阆中民俗音乐教材还没有。高校传统音乐课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该校教师编写或者推荐的教材,还没有形成融入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因此,编写适用于该院的优秀民俗音乐教学教材已经成为阆中民俗音乐传承和保护的重要环节。阆中民俗音乐种类繁多,以“亮花鞋”为首的婚俗音乐只是其中一角,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既要对阆中原本的民俗音乐文化传承和保护,不能丢失其韵味和特色,更要有所舍弃和创新,注重实用性和推广性,能够推动阆中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在课程目标的设置方面,学校可以设置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目标:第一,通过理论的教学,让学生对阆中民俗音乐的发展历史、经典曲目进行了解。第二,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对阆中民俗音乐的表演手段、表演形式、经典曲目进行熟练运用。如“亮花鞋”,学生首先应了解“亮花鞋”的背景知识,了解其独特的文化渊源和艺术特征,再运用于歌舞表演活动,体会其魅力。通过对这一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要想完成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内容,就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民俗音乐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化,之后再运用于实践。
2.3.2 运用系统性的民俗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理论、音乐唱法等方面的教学,同时也包含着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多种教育内容。为做好阆中民俗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首先学院应建立起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为基础的音乐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理论知识,逐渐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健康的音乐文化观念。其次把传统民俗优秀作品学习纳入教学环节,是对阆中民俗音乐进行有效传承的重要措施。高校在平时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阆中民俗音乐文化与其他音乐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唱“亮花鞋”,可以在科学发声方法的教学基础上合理加上地方特色方言的运用,让学生自己感受原汁原味的民俗音乐体验。这种方式可以对阆中民俗音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除了参与课堂学习的方式以外,学校在开展阆中民俗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和一些专业的表演团体联系,通过让学生到阆中民俗音乐表现现场实地观看表演的方式来让学生增强对阆中民俗音乐的了解。当地南津关古镇常年有“亮花鞋”等优秀阆中民俗歌舞的表演,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采取让学生在表演现场观看阆中民俗音乐表演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实地观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阆中民俗音乐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明白传承民俗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最后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符合时代要求,尽量顺应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学习特点,如将西方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念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特色相结合、 现代音乐教育技能技巧与当地民俗音乐实践相结合等,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参与到当地的民俗音乐文化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观摩、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置身于民俗文化环境之中,更好地感知音乐内涵与意义。
2.3.3 加强阆中民俗音乐的传承任务
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作为阆中本地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承载着传播文化、输送人才的历史使命。为做好阆中民俗音乐在高校中的传承,学院应该加强对阆中民俗音乐的认识和重视。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适用性人才,也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接班人。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重视民俗音乐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出发点,将教师作为传承的主力,培养教师对传统音乐的感受与认知,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水平[5]。如“亮花鞋”是阆中老观镇的民俗代表,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必须要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念,积极调研,主动采风,全面掌握“亮花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才能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中奥妙。为了做好阆中民俗音乐的传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加强教师的综合培训刻不容缓,教师要以自身的思想与行动感染学生的心灵,带动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民俗音乐的魅力,从而加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推广与传承。同时将高校音乐教育与阆中民俗音乐文化相结合,将阆中民俗音乐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作是保护地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推动阆中民俗音乐的有效传承。
2.3.4 重视当地民俗音乐文化的传承价值
民俗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6]。在具有2 300年历史的古城阆中,阆中音乐在众多灵荡神飘让人陶醉的文化积淀中,深深扎根于民间的歌舞,曾璀璨地闪亮在巴蜀历史的天空。《左传》载3 000年前“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晋人郭璞注“巴渝”一词说:“巴西阆中有渝水,寶人(巴人的一支)居其上,皆刚勇好舞,汉高祖之以平三,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也。”由此可见,阆中的民间歌舞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华夏文明史上,还书写过亮丽辉煌的篇章。可见阆中的音乐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完整的人文价值文化形态,以“亮花鞋”为例,其已被列为阆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会逐级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作为重要的传承平台,应增加当地的音乐文化教育课,倡导广大师生主动作为,成为阆中民俗音乐文化的合格传承者,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对民俗音乐的认知,让学生能够理解民俗音乐的内涵与价值,并培养学生成为传承民俗音乐的骨干,使其成为民俗音乐传承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