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豫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文化产业日益发展,专业人才需求也日益凸显。高等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文化产业管理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既要培养相当数量的专业人才,又要保证其具备较高综合素养,能满足社会需求[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根本目的在于使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于中医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必须在准确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同时,理论结合实际,重视创新,体现新时代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中医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举措。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打造全球性健康产业,形成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健康产业全球竞争优势,国家将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产业、健康产业相融合,不仅为中医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校通过实行4W1H 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中医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中医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医药院校应该如何培养文化产业所需人才。首先,要明晰4W,即Where、Why、Who、What。
1.1.1 Where——在哪儿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 高校按学科范围可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林类院校、政法类院校、医药类院校、财经类院校、民族类院校、语言类院校、艺术类院校、体育类院校、军事类院校、旅游类院校。不同类别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有差异的[2],主要表现在高校类别不同、依托基础不同、根植特色不同。本课题研究重点在于中医药院校如何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1.2 Why——为什么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 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有目共睹,国家颁布了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文化产业在健全的市场环境中蓬勃发展。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变革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十三五”时期,信息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与众多产业相互交融,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势必需要更多具有创造、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这一核心竞争优势,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3]。
1.1.3 Who——为谁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 通过对文化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了解河南省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技能分析,明确文化产业具体岗位职责与能力诉求,科学合理地调整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匹配,从而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4]。
1.1.4 What——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是什么? 目前,全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办学及人才培养中表现出明显特征,即层次不同,学科细分和人才培养亦不同。“985”及“211”院校更倾向于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本校优势相结合,如培养艺术导向型[5]、管理导向型[6]、民族导向型[7]、历史文化导向型人才等。中医药院校在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中医药文化特色,科学合理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除此之外,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地域分布呈两极化特征,即东部多西部少,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华中,从各省分布情况来看,山东、河南两省位居前列。中医药文化之根在河南,我校是目前唯一一所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模式及特色定位至关重要。
基于上述4 个问题,本课题将研究重点放在中医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上,即How(1H)。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除设置管理类基础课程、文化产业专业课程外,还要突出中医药文化旅游这一特色,调整中医药特色课程所占比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学期制实践实训双驱动培养模式,形成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适用性兼顾的良好发展态势。
为促进中医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落实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深化教学改革,我校立足“根植于中医药院校特色、聚焦中医药文化旅游”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中医药+旅游等特色课程。同时,加强实践实训教学,多维度建设实习基地,制定“1+1”联席导师制等,促进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中医药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应当遵循的最原始、最根本的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具备科学性、合理性,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定位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充分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及明确特色定位,我们邀请高校专家及行业领先企业高级管理者对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充分论证,专家组对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最终突出了中医药文化旅游方向。
对于中医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题组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充分讨论及初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邀请兄弟院校同行专家进行了科学合理的修订。最终,将课程结构分为3 类: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将课程模块分为4 种: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特色方向课。其中,特色方向课设计了中医药+旅游等课程。
为突出中医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办学优势,我校以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为导向,提高实践实训教学的比例,根据就业方向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以社会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针对性较好、专业性较强的中医药文化旅游规划、创意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实践实训教学方面,大力开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校级实验实训竞赛,基于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创意设计实验等课程组织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定期举办以学生为策划主体的校园(龙子湖高校园区)中医药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三学生策划执行,并将本活动作为专业传承性活动,每年开展一次),举行学校“仲景文化节”中医药文化旅游星推官大赛等。
国务院于2016 年12 月发表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明确提出将中医药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医药文化传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医药产业备受各级政府的关注。
基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与发展保护,大型医药企业将发展战略拓展至医药文旅项目的开发规划与投资上,文化旅游相关企业将目光汇聚在中医药文旅项目的运营管理上,这就为中医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为实现“根植于中医药院校特色、聚焦中医药文化旅游”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围绕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特色小镇、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等进行实习基地建设、甄选、签约。
本科生导师制[8]对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施个性化培养,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构建合作与互动的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建设与应用型大学相符的优良学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行“1+1”联席导师制,每名学生都有学业导师和班级导师两名导师。导师选拔实现跨院部、跨专业联合选拔,不同专业类型的导师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育人的联席导师制。
在对中医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的同时,我们还立足实践,将改革创新成果积极应用到河南省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规划设计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发展。
与鹤壁市鹤山区合作,参与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五岩山药王庙的规划设计,受邀策划和讲解《大医精诚》解说词,为五岩山药王庙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进行中医药文化挖掘、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等。
作为我国中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仲景文化”的继承弘扬者、健康旅游产业的先行军,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大健康旅游基地创建工作。以“仲景”品牌为中心,围绕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医药科普教育、中医药养生健康三大主题,立足南阳,打造了集工业、农业、商业、食品、医疗、养生于一体的大健康旅游基地。同时,与我校签约实习基地,为大健康旅游发展基地培养专业人才。
与南阳市方城县合作,参与凤凰岭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的设计,为其打造全国中医药特色小镇,提出集康养基地、文化旅游商业配套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院、丹参科研中心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概念。
中医药文化之根在河南,我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势必会成为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人才输出的战略高地。目前,项目成果已经应用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显现出明显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