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口腔技师(也称为牙科技工、牙科技师)是专门从事义齿修复体、正畸矫治器制作的技术人员,是由间接法口腔修复工艺的形成分化出来的职业群体,属于口腔医学相关专业人员。口腔技师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具备口腔医学相关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辅助口腔医师完成口腔修复及正畸治疗[1]。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形成了包括中专、高职、本科(理工类)、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完备的口腔技师教育体系。
近年来中国义齿行业已经进入“从手工加工到数字化设计和自动化制造”的转型升级阶段,但培养义齿制作人才的口腔技师教育历史沿革却不清晰,相关文献较少。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梳理中国口腔技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进行历史性思考,以认清我国口腔技师教育的过去与现在,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数字化时代的口腔技师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口腔技师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受到义齿修复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应用、材料学和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政策的颁布实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发生、发展角度看,我国口腔技师教育发展和社会同步经历了各种曲折,这个历史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在古代牙科领域,口腔技师和牙医师是一个人,姑且称之“镶牙匠”。而镶牙在中国古代长期被认为是一种手工艺,未被纳入传统医学体系。尽管古代医书中未见到有关口腔修复工艺的详细记载,但王小平等对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约1500—1600 年)下葬的文物中带金属全冠的两颗人类上前牙进行研究发现,经粘接剂粘固的全冠主要成分是黄金及少量的铜,系锤造后焊接而成,表明我国明朝已有较成熟的口腔修复技术[2]。早于此前一个世纪的文学家陆容(1436—1497 年)在《菽园杂记》中有“吏部门前粘壁有修补门牙法”的广告记载[3],也说明义齿修复技术在当时的中国已很流行。清乾隆时期梁玉绳(1745—1819 年)著《清白士集》也记载“今市肆有补齿铺,悬牌云镶牙,如生。盖宋以来有之”[4]。可见,我国义齿修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中国古代手工业在技术传承上具有父子相传、职业世袭的特点。“家其专业,以求利者。”由于注重职业技艺的保密工作,加之年代久远,目前很难考证这一时期镶牙从业者技术教育的确切情况。
尽管人类很早就试图用兽骨、象牙、木、竹等天然材料雕刻成义齿来弥补牙齿缺失带来的不便,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来制作令人满意的假牙。1839 年美国发明家查尔斯·古德伊尔发明了硫化橡胶,这一技术使得硫化橡胶义齿(先做好镶牙者的口型印模,再塑制出硫化橡胶的假牙托板)得到广泛应用并沿用了近90 年,逐步形成了现代义齿的雏形。这个时期的口腔技师更像是假牙师,只做活动义齿,还可以独立开诊镶牙。
鸦片战争后,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医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早期传教士医师为了医务需要,招收中国学徒以培养助手,间或传授一部分包括牙科在内的医学知识。19 世纪中期以后,来华的牙科医师日渐增多,主要分布在香港、上海及其他大城市。这些来华牙医通过师带徒方式也促进了中国近代牙医学教育的发展。同一时期中国也有少数学者出国学习西方口腔医学,部分学成回国者也以家族企业形式开展牙科技能传授,如徐善亭一族[5]。这种学徒式或家族式教育规模很小,仅能传授一些诸如“西法镶牙”之类浅简的近代口腔医学技能,并没有系统地讲授西医学基础理论,所以谈不上正规的近代西医教育,只能算是中国近代牙医师和口腔技师教育的萌芽。
1907 年,加拿大牙科医师林则(A W Lindsay)博士在成都四圣祠街开设牙科诊所,成为华西口腔医院的前身。1912 年,林则招收当地人邓真明、刘仲儒在牙症医院当助手,同时也传授牙科修复工艺学。邓真明毕业后留在华西口腔修复制作室工作,成为华西口腔修复工艺学的创始人[6]。1913 年,林则又招收了6 名学生,成立了中国第一期正式的口腔修复工艺学技师班。这标志着义齿制作开始从医生向技师过渡、传统师授徒方式向学校教育过渡,可视为中国口腔技师教育的起源。1928 年,哈尔滨俄侨私立第二齿科专门学校成立。1935 年起该校设有技工班,学制为一年,学生10 名,主要招收中国籍学生,并设置了牙科技工学和牙体材料学等课程[7]。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得到正规学校教育的口腔技师人数极少,口腔技师教育依然是跟随开业的牙科医师学习,或以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培养。自1914 年第一本口腔医学专业期刊《齿科学报》创办以后,各类口腔医学专业期刊陆续出版。这些期刊通过传播国内外专业领域知识及讯息,对通过学徒方式成长起来的口腔技师起到一定提升专业技能的作用。
这一时期“牙科医师为病人诊疗牙病,附带镶牙”[8],说明义齿制作只是牙医的附属工作。在正式牙科医师不足、人们对镶牙的需求日益增多的现实情况下,制作义齿的机构主要是城镇中分散的个体经营的“镶牙馆”。“中华民国”政府制定《管理镶牙生暂行规则》《镶牙士甄别办法》等法规,明确镶牙从业人员的条件与资格、执业要求与管理等,对我国散在于社会的口腔医(技)师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完善行业管理、规范人员培养教育中起到一定作用。
这一时期材料改进和技术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口腔技师的工作内容。随着固定修复体的种类、制法等近代固定修复技术和理论的形成,冠、桥(架工齿)的制作也流行起来。虽然1937年出现了性能更佳的丙烯酸树脂基托材料,但当时在县以下的医疗机构和个体镶牙馆大部分仍应用硫化橡胶制作义齿。
解放初期,我国只有牙医学科,牙科医师数量很少。经过院系调整及学习苏联,我国的牙科医学教育体系被改造成划分为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矫形科三大专业学科的口腔医学教育体系[9]。在国民经济刚开始恢复,财力、物力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这一时期的口腔技师室很简陋,完全是作坊式、工匠性、师带徒传授技术。除少数大的口腔医学系和口腔医院为自身需要举办过短期口腔技术员训练班外,没有培养口腔技师的专门学校。1953 年上海宏文书局出版了第一本口腔修复工艺学专著——徐稚民编著的《牙科技工学》,1954 年和1955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朱希涛编著的《冠桥学》和欧阳官编著的《全口义齿学》,开始用正规的方法指导口腔技师及口腔修复医师的实践和教学工作。
尽管当时器械设备陈旧、材料性能差、口腔技师业务范围十分局限,我国还是完成了义齿基托材料由硫化橡胶向丙烯酸树脂的过渡,并开始应用丙烯酸树脂制作可摘矫正器和赝附体,冠修复也从锤造冠、焊接冠为主逐步发展成中熔合金、高熔非贵金属铸造冠桥修复。
1974 年,华西医科大学招收口腔技士班,学制三年,这是中国第一批中等专业教育培养的口腔技师,改变了旧式师带徒的培养方式,同时由临床医师与技师一起编写了《口腔矫形技工学》《齿科铸造学讲义》等专用讲义[10]。此举标志着中国口腔技师学校教育再次回归公众的视野。随后,全国开始推行口腔技师中等专业教育。1979 年卫生部颁布《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根据业务性质将口腔技师(属于其他技术人员)与口腔医师(属于医疗防疫人员)明确分开,结束了口腔(修复)医师和技师之间分工不明确、口腔技师地位边缘化的历史。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借助改革开放的契机,口腔修复体制作的新理论、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被引入我国,精密铸造技术、烤瓷技术快速发展,提高了各类修复体的制作质量,也带动了口腔技师教育的快速发展。北京医学院、上海铁道医学院先后开设了三年制口腔技师大专班。1983 年我国第一部口腔科技工学教材——吴景轮、王忠义编著的《口腔矫形技工教材》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行业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90 年代初,随着口腔修复临床对技术加工要求的日益提高,同时义齿加工由国外传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促使义齿加工从口腔科以及口腔修复科分化出来,医技分离走向企业化道路。我国义齿行业同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一样实现了牙科技术工艺的“3 个转变”,即由作坊式向现代化企业转变,由“皮老虎”“脚踏牙钻”落后的工具和设备向现代化设备转变,由纯工匠性向技术加工艺性转变,成为一个独立的现代化产业[11]。
专业的出现是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为适应行业的迅速发展,1990 年5 月20 日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医药专科专业基本规范》,对“口腔技工工艺专业”的专业名称、业务培养目标、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修业年限及主要分配去向均做了详细指导,这是我国第一个涉及口腔技师教育的政策性文件。至此,口腔技师专业教育作为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正式形成。同年,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开设三年制口腔技工工艺专业。1992 年初至1993 年底,卫生部对全国中等卫生学校专业设置做了调整,新设立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并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2]。
1998 年10 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工艺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口腔技师在国内有了专门的学术组织,对促进我国口腔技师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自1999 年5 月1 日起施行,国家正式实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2001 年《卫生部关于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暂行规定》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做出严格规定[13],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而真正结束了口腔医技不分的历史,也进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阵痛期。
2000 年9 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取消了口腔医士类专业,开设口腔工艺技术专业[14]。2000 年前后我国各高职院校陆续创办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开展口腔工艺技术专业高职教育。2004 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高职高专教育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名称调整为口腔医学技术。2005 年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开始招收四年制口腔修复工艺学专业本科生[15]。2007 年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创办四年制口腔修复工艺学本科专业。2009 年,四川大学口腔修复工艺学硕士研究生开始全国首招,2010 年口腔修复工艺学博士研究生开始全国首招[9]。口腔技师教育逐渐向高层次发展,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口腔技师教育体系。
2003 年7 月,为适应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需要,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了第一套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口腔医学、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规划教材。这套教材基本涵盖了口腔解剖生理学、固定义齿工艺技术、可摘义齿工艺技术、全口义齿工艺技术等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但由于面向口腔医学和口腔工艺技术两个高职专业学生,教材涉及的口腔疾病及临床知识比重较大,与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完全贴合。
这一时期由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被定位为医学学科范畴,课程设置没有脱离口腔医学专业模式,课程结构与比例不合理,主要是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及口腔疾病课程安排偏多[16]。同时受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学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因此,各院校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08 年,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牙体雕刻技术”课程、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固定义齿工艺技术”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 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全国口腔医学工艺技术类大型赛事也开始组织起来。2000年“贺利氏杯”首届全国义齿制作技术展评举行,参赛选手来自各口腔院校、各级口腔医院、基层医院口腔科、技工中心以及个体诊所等不同单位[17]。2003 年“日进杯”全国口腔工艺技术展评开始举办,比赛面向全国中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在校学生,包括牙体雕刻和全口义齿排列两大项目。这些比赛展现了我国口腔技师及在校学生的高超技术,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口腔技师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006 年,《口腔修复工国家职业标准(试行)》颁布,对提高我国义齿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善行业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18]。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开始引入牙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CAD/CAM)技术,被称为是口腔修复领域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19]。经过30 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经成功实现了现代数字化制作工艺和传统口腔修复治疗技术的衔接。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及互联网技术在口腔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义齿加工制作逐步改变传统依靠技师的手工技艺和人力密集型加工的生产方式,正式进入了数字化义齿制作的新时代。
2011 年10 月上海举办的“第七次亚洲口腔修复学双年会、第三届中日韩口腔修复学学术大会暨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对数字化修复治疗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讨论,数字化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20]。2015 年起中华口腔医学会连续3 年以“数字化口腔医学”为主题,推进数字化口腔医学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应用和创新,我国进入了“数字化口腔年”。
2015 年7 月,首届“黄炎培杯”职业技能(口腔技能)大赛暨第十三届“日进杯”全国口腔技能大赛在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比赛新增了“CAD 修复体设计”项目。同年9 月,爱尔创携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计算机专业委员会,联手打造的首届“中国数字化口腔设计大赛”活动在上海圆满落幕,为中国口腔技师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专业的才华展示和经验交流与分享的平台,共同促进了数字口腔事业的发展。
伴随着口腔医学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口腔临床各学科的广泛应用,口腔医学数字化技术教学需求也迫切增长。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到来,口腔技师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数字化技术为口腔修复工艺专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绝佳机会,国内口腔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数字化口腔医学相关课程。2018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王勇主编的高职高专创新教材《口腔数字化技术》(供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用),同年出版了《数字化口腔修复工艺图解》(郭吕华主编)、《数字化椅旁CAD/CAM 快速修复技术图解》(杨雪超、江千舟主编)等6 本数字化口腔临床技术图解丛书。这些均极大地丰富了口腔技师教育的内涵,推动了我国数字化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客观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口腔修复体制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0 版)。以最新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编写的职业技能培训教程——刘洪臣、于海洋主编的《口腔修复体制作基础知识》和《口腔修复体制作技能操作》随之出版发行。口腔修复体制作工确定为国家职业是中国口腔技师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继口腔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医士)之后,国家认可的口腔专业领域的第3 个职业,并有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我国口腔技师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行业和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反映出一些问题和弊端,使我国口腔技师教育面临发展的瓶颈和困境。
目前,口腔技师教育缺乏统一的专业目录。中职教育层面,教育部2000 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专业名称为“口腔工艺技术”,2010 年修订为“口腔修复工艺”;高职高专教育层面,教育部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及《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均为“口腔医学技术”;本科层面,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为“口腔修复工艺学”,而2012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改为“口腔医学技术”并在2020 年版中沿用该名称。
2021 年3 月,教育部正式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可喜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新增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但也可以看到中职教育层面的专业名称仍为口腔修复工艺。专业名称应当反映专业的学科分类和职业方向,虽然口腔技师职业是伴随口腔修复工艺学的形成分化出来的,但其职业方向早已不限于传统修复体(义齿)制作,已经扩大到正畸矫治器、种植导板、颌面外科手术导板设计制作等方面。因此,口腔技师教育应摈弃“修复”类专业名称,统一为“口腔医学技术”,结束当前专业名称混乱、不规范的局面。此举有利于各类院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在报考时会更加明朗和清晰,提高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
据调查,中国义齿加工企业90%的员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牙科技师队伍的主力军仍是招来的学徒工。但口腔技师的收入情况并未因学历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导致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中愿意到加工厂就业的人数少且不稳定。资薪较低及发展空间受限、传统手工作坊式义齿加工工作条件艰苦,会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造成较大影响,部分毕业生会择优选择改行,造成高潜力技能人才的流失。
在义齿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阶段,要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与工厂工人区分开来,减少人员流失,就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与考量。(1)口腔技师教育应该充分把握数字化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酌情减少传统义齿制作的授课学时,适度增加数字化设计、种植导板设计、正畸矫治器设计、椅旁CAD/CAM等数字化技术内容,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改变口腔技师的从属地位,增强其自信心[21]。(2)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举办大赛等途径孵化毕业生数字化义齿工作室,既能解决学生职业认同度不高、对口就业率低的问题,也是提高学生运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极好途径。(3)借助《口腔修复体制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0版)实行的东风,逐渐完善职业认证制度。参考美国全国牙科技工室协会(NADL)设立的全国执照牙技师委员会(NBC)认证考试模式,在现阶段不具备全员实行职业准入制度的国情下,采用自愿原则进行执照口腔技师(Certified Dental Technician,CDT)认证,认证的CDT 和没有经过认证的CDT 工资、待遇是完全不同的[22],从而保障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优势。
中国生产的假牙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正在急剧上升,全世界的义齿加工业务60%~70%在中国,“中国制造”义齿已经在国际市场上牢牢站稳了脚跟,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义齿生产基地。随着义齿加工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数字化设备在行业的渗透,在朝着高端制造进化的转型升级过程中,由于成本升高,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义齿加工企业逐步转移到人工相对便宜的越南、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这些国家地理位置均在我国“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这为我国口腔技师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空间。
2016 年7 月,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致力于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人才支撑[23]。因此,我国口腔技师教育应利用义齿行业的独特优势,打造一个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教育品牌,“面向全国,走向世界”。(1)重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优秀教师出国研修交流,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思维水平。(2)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英语教学,培养跨国从事生产、营销、服务、技术、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人才。(3)做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口腔技师教育的考察和调研工作,做好生源开发工作,积极招收当地留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化。(4)勇于担当,与产业界共同建设新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标准和国际化师资队伍及课程体系,形成与中国义齿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口腔技师教育模式。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口腔技师教育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站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时代潮头,我国口腔技师教育应该统一专业名称,避免专业人才流失,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国际化发展,实现从“并跑”向“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创造更多竞争优势,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一带一路”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