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财会人才教育与培养模式转型研究

2022-12-06 16:28:39尹飘扬陈驰颖王可欣郑燕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财会机器人人工智能

尹飘扬,陈驰颖,王可欣,郑燕芳

(淮阴工学院商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迅速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财会行业的工作模式也受其深刻影响。随着德勤公司的财务机器人于2017年开始应用并推广于审计工作,低端会计从业人员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引起了社会和高校广泛的关注。因此,该文以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为出发点,剖析现行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并提出财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建议,从而提升财会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

1 现行财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后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中之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放在首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熟练有效的专业动手技能。因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首选工作仍是在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的单位进行核算和电算化等专业工作。

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财务机器人已经可以高效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因此,企业对财会专业的学生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会计核算,而对财会专业学生的财务管理、 财务分析等管理会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据普华永道的消息,税务机器人已不仅是替会计工作人员录入凭证,而且可让系统自动生成各类会计资料、执行各种财会工作。因而现在企业对财会人员的考查更加聚焦于风险管控、财务报表分析、财务决策等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传统的财会人才培养目标已不再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此时如果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是定位于培养具备财会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将导致高校培养出的财会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学生毕业的同时就会在就业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1.2 课程专业知识的陈旧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中财会专业的教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教材内容偏多,更多地偏重于知识的系统性,却较多地忽略了对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二是教材要求较为单一,要求学生提高技术能力和实操能力的教材稍有欠缺。三是具有重复内容的教材较为普遍,同时也出现了教学内容空白的现象,课程安排的合理性有所欠缺。四是高校对教材的选择与教育部对教学的改革步调不一致,教材的内容与专业认证体系衔接性有所欠缺[2]。

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也时有存在,使得财会专业学生在高校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并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要,给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深入进行带来障碍,学生将无法使用官方先进的财会管理软件,无法较好地掌握现代企业的财会管理技术知识。有些教材中的知识点,对新的国际会计准则的核算要点领悟不够,这将导致财会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混乱。

1.3 教学模式的固化

虽然现在各高等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囿于各高校在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与实训基地方面的限制,所以他们的教学方法并未进一步创新,课堂讲授等传统的方法仍是主流。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所以被动学习仍旧是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一贯方式。而现阶段的学生存在着基础薄弱,自我意识高,行动能力强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将无法提高注意力,从而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目前,高校存在学生不愿意进入课堂,或者仅是因为害怕老师上课考勤而进入课堂,甚至会出现花钱找人代上课的现象。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

财务机器人是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财会领域的突出成果。但是,有些年长的教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却不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课堂中缺少最新的案例,教学方法老套。有些年轻的教师,具备前沿的信息和案例,但是缺乏经验,不知如何在课堂中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所以导致教学过程松散,效果不理想。同时,许多老师会太过注重于提升课堂效果,却影响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完整性。

大部分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并没有真正进入到企业去熟悉市场,了解具体的会计工作,无法将实际工作与课程的内容相结合,所以课堂教学较为抽象,教学效果受限。教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做基础,教学方式就很难创新,教学与研究都将只留于应试,不能让学生被市场真正接受[3]。

与此同时,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实践环节都是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与实习点。通过尝试一些用时长、较为重复的手工工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核算技能。但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财会机器人可以迅速且又精准地运用具有固定模式的智能软件,来完成传统记账模式下需要人工进行的大量重复性工作,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因此,如果高校的实践教学仍然是一些重复性强的手工作业,那么培养的财会专业人才很快将会被社会淘汰。

1.4 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缺乏

对于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数高等院校目前的目标依旧是: 培养出有基础知识及初级技能的人才。在其就业方面,也仅限于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等传统初级工作岗位。当人工智能全面渗透于经济社会的新时代,市场对于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不再局限于基本的会计核算技能,目前市场要求财会人才必须集财务方面的管理、分析、预算、决策等能力于一身。如今,国内大多数高校在对学生的考核仍聚焦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远远不够。而对教师的考查只看重教师的理论教学及科研方面,而不重视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会计人员实践能力在培养中非常重要,但实践教学在很多高校都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一些学校,学生数量增多,教师不得不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而导致教师的知识更新远远滞后于实践。由于一部分学校缺乏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许多教师便拒绝采用较新的教学方法来增强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人才的培养机制限制了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综合能力不强,没有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 人工智能时代财会人才教育与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为了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与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矛盾,在现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需进行优化改革,以帮助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理论和技能,还要培训学生的全方面能力。例如,学习、思考、分析、管理、协作,这将使学生进入社会时不会被任何智能机器所取代。

2.1 培养目标的再定位

所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应在财务机器人的背景下制定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学校从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各个岗位的能力出发,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素质,一般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能力。会计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心理健康、语言交流、团队合作、创新与创造等;一般工作能力包括基本会计、 计算机会计处理、 财务报表编制、办公自动化应用程序等;特定工作能力主要涉及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 财务报表分析,以及财务决策、税务处理,甚至于资本运作等方面。根据工作能力建立人才培养目标,按等级规范整个培养过程、级别和方向,以使目标更加具体和明确[4]。

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学习,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美国会计历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经说过:“对会计师而言,其公正性和个人诚实比簿记技术更为重要。”无论会计发展到哪个阶段,财会人财应遵循的职业道德都是会计工作的底线与灵魂。尽管国家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但仍应将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课程作为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研究国家会计法规和讨论会计实践案例,学生可以牢固地建立财务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这也是人工智能时代高端管理会计人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2 核心课程的配套改革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会计专业课程时,应弱化基础会计和计算机会计处理等课程,同时应加强财务机器人无法替代的管理和分析课程。具体来说,它可以分为4 种类型的课程: 一是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可以增加诸如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人际沟通技巧、言语和口才等素质改进课程;二是专业基础课可以减少相应的课时,加强专业与以往课程的融合;三是增加相应的专业拓展课程课时,加强风险管控、资本运作、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税务信息化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四是专业实践课程,学校的课堂实训和综合实训,有必要根据职位增加实训内容。学生需要深入公司去熟悉各个职位的实际工作状况及具体工作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思考和重新学习,真正实现从“财务会计”转变为“管理会计”,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成为财务机器人无法替代的高端会计人才。高校在开设课程时,必须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学生参与度高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应该侧重于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例如,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风险管理等。有必要适当开设机器人理论知识的课程,如机器人学习、人工智能基础、大数据处理等,为未来机器人先进的操作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2.3 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的适应性改革

2.3.1 丰富教学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有勇气和决心接受和学习新事物,并继续探索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和精彩。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的财务热点设置主题,让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在上课前收集与案例有关的信息,并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对案例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内容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样才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做到因材施教。这种结合案例式和逆向课堂的教学方法是具体生动的,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题,分组指导,让学生饰演各种角色,处理不同的工作,并以不同的角色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这种将情景嵌入课堂的情境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3.2 创新教学手段

基于先进的通信智能技术,教师可以引入情景化教学、微课堂教学和二维码教学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案例信息获取便捷性的提高,教师对案例教学形式和内容可以更加具体化和多样化。如在讲授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参与公司股东会议等筹资决策的活动,并允许学生以不同的观点分为两组股东,要求他们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并阐述其利弊。根据资本结构优化和决策原则,及时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决策。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打破局限于固定课堂的空间范围,教师可以提高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以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允许学生采用课后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来参与回答问题[5]。为解决理论知识讲解的单调性,院校可以开展微视频教学,将枯燥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生动的短片教学,以获取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3.3 增强实践活动

高校可以适当引进财务机器人,并使用云平台让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帮助企业打印发票,对发票进行分类,填写凭证,开具发票,缴纳税款等,使学生可以接触最先进的技术,了解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加快速地融入社会的发展。

2.3.4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可以采取多样化方式进行,对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可以采用客观题为主的网络测试形式;而对于需要综合知识及逻辑判断分析知识的考核,可以采用开放的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核,主要检查学生的非会计能力,如分析、预测、计划、决策,以及专业判断能力等。对一些拓展性课程的考核,可以选择网络测试、自测等方法,增加在线评估系统和在线操作平台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网络化、信息化操作的熟练程度,便于将来的无纸化工作[6]。此外,对于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高校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估和企业用人单位评估多个维度进行考核。

2.4 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机器人具有强大的计算和程序化功能优势,但在公司财务预测、 分析和总体规划方面存在天然劣势,其也无法取代管理者对企业最终管理目标的解读。因此,高校应着力培养具有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财会人才。目前,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仍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管理的迫切需求。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认真抓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实施,采取政策宣讲、经验交流、成果推广、人员培训、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和措施,深入推动管理会计广泛应用。同时,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教学教材改革,支持管理会计创新中心建设。因此,高校应该基于人工智能时代对新的财会人才需求,将核算型会计转型为管理型会计的培养。高校还可以通过增加学科竞赛和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协调能力。为便于以后对财务机器人的操控,学校应鼓励学生对机器维护、维修,计算机编程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财会机器人人工智能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5:10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10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