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与实现路径

2022-12-06 16:28:39孙若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博物馆物质

孙若晨

(山东博物馆,山东济南 250014)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是较为重要的力量,充分发挥博物馆的重要作用,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显著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保护工作的全面创新。因此新时代背景下,要对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进行准确的定位,积极探索有效发挥博物馆价值和作用的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搭建良好的平台,切实提升保护工作成效,为保护工作的良性发展和持续性推进奠定基础。

1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博物馆的作用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提高保护工作的整体发展成效。

1.1 博物馆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工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博物馆相较于其他文化部门具备较强的人才优势,能为保护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一般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人员学历水平都相对较高,主要是各学校已毕业的文博专业、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专业人才,也有部分从事考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博物馆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能发挥人才优势,促进保护工作中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创新,有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的贯彻落实,并且在优秀人才的支撑下,还能不断探索保护工作的新领域和新模式,提高保护工作的综合发展成效,使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能体现出时代特色,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1.2 博物馆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收藏工作

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较为重要的职能就是保护和收藏职能,特别是对于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博物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模式,能根据不同要求制定多元化的保护方案。而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可以借鉴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制定规范化、有序化和制度化的保护收藏模式,确保在博物馆的支持下工作人员能全方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的文献资料、实体工具等进行搜集和整理,并设定相应的保护方案,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收藏的专业性、系统性,避免出现资源流失或者保护偏差的情况,凸显保护工作的综合发展成效,为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高效化利用奠定基础。

1.3 博物馆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作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博物馆在建设方面已经具备了固定的展览场所和场馆,并且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展出经验较为丰富。在此基础上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多元化的保护和展示模式,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工作需求。同时依托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能在展出活动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详细的讲解和介绍,使群众在参与展览活动的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发展、传承,以及涉及的文化特色、艺术价值等产生深入的理解,帮助群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真正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的专业性,增强工作发展成效。

1.4 博物馆能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群众基础

各地区博物馆与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联系较为紧密,而博物馆在地方特色文化宣传方面群众基础较为广泛,权威性也较强。基于博物馆的支持,促进博物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能吸引群众广泛进入到博物馆中浏览和学习,还能在群众范围内形成宣传优势,激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保护工作的热情,也能充分发挥本地区群众的力量,促进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的宣传,提升保护宣传的影响力,让游览者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为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 发挥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用的措施

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保护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价值和作用,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因此需要结合具体问题,从多角度制定博物馆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措施,促进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开展。

2.1 强化博物馆功能定位,拓宽保护思路

对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博物馆已经初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重要性,也在优化、创新保护管理工作中做出了多元化的探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博物馆功能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在探索发挥博物馆作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博物馆的功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对保护思路进行进一步拓展。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博物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机构,本身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资料征集、文献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教育和展示方面的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还将按照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断对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功能进行完善,使博物馆探索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博物馆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研究和传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1]。例如:齐齐哈尔地区博物馆资源较为丰富,有泰莱县博物馆、富裕县博物馆、昂昂溪博物馆、二厂马恒昌纪念馆、哈拉幸存民俗馆等,这些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能为齐齐哈尔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载体和基础。因此,齐齐哈尔地区博物馆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从强化服务功能和保护功能的角度入手,结合社会大众生活需求的变化,对功能定位进行适当的调整,拓宽展览的主题思想,利用网络资源,将博物馆打造成为齐齐哈尔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基地,将其建设成为宣传和推介中心、艺术交流中心。发挥博物馆的作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层次和规模,拓展保护工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放置到社会生活和传承领域,形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生态化保护模式,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长久性、整体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向群众更加全面地展示嫩江流域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

2.2 发挥珍藏展示作用,扩大宣传推介范围

宣传推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确认、研究、保护、宣传和传承,采用多种手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重新振兴。因此,博物馆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馆藏、保护和研究,还要客观认识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宣传推广作为重点,从多角度制定合理化的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文化宣传工作实现协调推进,最大限度地展现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介的价值,从而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总体进程。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博物馆工作的基本情况,可以通过举办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开发多元化宣传推介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形成特色保护体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推介的范围得到不断延伸[2]。例如:在2021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宁省博物馆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介工作的过程中,就积极配合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探索了多元化的创新宣传模式。在宣传活动中,辽宁省博物馆将“融合”“共享”“创新”“发展”作为核心主题思想,从全面展示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入手,依托自媒体平台,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法律法规的线上宣传活动;还开启了“珍瓷剪影——传统手艺的时空对话”创意展,重点落实了辽宁世界文化遗产推介活动,组织群众参与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非遗保护探索活动; 又从经济层面入手开启了辽宁非遗购物节活动。真正将博物馆珍藏展示功能与线上直播、同步录播等相结合,将文物展示与非遗保护紧密融合在一起,在整体宣传推介活动中展现出了学术语普及的紧密融合特点,促进了“惠民”与“传承”思想的落实,使非遗传承和保护宣传工作融入群众的生活中,引发群众的广泛关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果[3]。

2.3 整合科研教育功能,营造保护学术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不仅涉及区域差异,并且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存在不同的特性,需要制定多元化的保护方案。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能对文物资源进行馆藏保护,还可以与社会其他组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平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与科研功能,在实际保护工作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突出保护的专业性和长效性,从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影响力,加快保护工作的发展进程。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做好馆藏文物展览讲解方面的工作,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强化,还要注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促进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向学校教育领域延伸,也可以与高校合作,加强保护性研究工作,制定更加专业的保护方案[4]。例如: 四川博物院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针对青少年缺位的情况,组织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博物馆与学校的有机联系,在成都高新芳草小学等学校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组织小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动手绘制素坯陶瓷彩绘、画像砖图案等方面的活动,还将绵竹木版年画也融入学校教育中,使博物馆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彰显。此外,四川博物馆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了实地考察活动,邀请专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地考察,并在考察后组织开展座谈会、成果展示等活动,深化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使他们能从多角度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学术研究,为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学术指导。这些活动对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教育科研功能进行了充分激发,在保护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理想的发展成效[5]。

2.4 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搭建网络化保护平台

技术的创新是提高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基础性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积极探索网络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才能带动保护工作的全面创新,提高保护工作的综合效果。因此,要从多角度促进先进科学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引入,促进网络化宣传保护平台的构建,构建新的宣传保护工作整体工作模式[6]。

第一,要做好基础性的博物馆技术控制工作,在对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利用的过程中严格使用技术手段,做好保护和管理工作,确保在文物展示环节温度适宜、光照条件合适、通风状态良好,降低展示环节对文物造成的损坏,在技术的支持下有效控制馆藏文物利用对文物资源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针对在文物利用过程中因意外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引发的风险问题,需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应对,降低风险因素的消极影响,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在保护和管理馆藏文物资源的过程中使他们的社会文化功用、历史研究功用和教育辅助功用得到充分彰显[7]。

第二,要探索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构建网络化平台,促进博物馆保护功能的彰显。在实际开展保护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探索3D 扫描技术、三维模型技术等的应用,开发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化营销、新媒体推广和数字化宣传工作,构建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新平台,还要结合技术的引入,积极探索数字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在三维图形图像技术、特种视效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互动娱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综合作用下,将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创建新的平台,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效果。如现阶段我国已经搭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有效发挥了博物馆的作用,全面提升了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综合发展成效,为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传承和保护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改革和创新,能增强保护工作的综合影响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也能促使他们的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科研功能等得到进一步彰显。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在实际推进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及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对保护措施进行完善,促进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保护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进程,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博物馆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露天博物馆
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