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庭兼
(湖州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元宇宙是融合区块链、5G、VR、AR、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数字科技的集合体[1]。随着科技和产业革命的突飞猛进,2021年被认为是元宇宙元年,数字科技将被运用到社会的各个场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非遗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目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存在思想观念老旧、 技术手段落后、趣味性和普及性不足等种种问题,非遗的保护推广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现断层。新时代的数字化浪潮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2]。毋庸置疑,对于非遗文化保护在元宇宙内部的探索与提前布局,也是未来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湖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是具有2 000 多年历史的古城,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22年3月,湖州市成功申报国家非遗项目10 项,分别为:湖笔、湖剧、辑里湖丝、化龙灯、双林绫绢、扫蚕花地、紫笋茶、长兴百叶龙、防风传说、湖州三跳;省级非遗项目5 项:白雀抬阁、湖州山歌、织里刺绣、丁莲芳千张包子制作技艺、震远同茶食三珍制作技艺。2012年,湖州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2021年,湖州非遗保护中心完成了湖剧、 琴书、 三跳的数字化存档工作。同时,上线了运营数字文化馆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数字资源平台,整合各类非遗资源,实现了全国公共文化云、 数字文化云等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在数字文化服务方面,湖州非遗保护中心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线上文化活动累计参与人次为30.5 万。
近年来,在国家数字化改革工作的要求下,文体单位围绕数字化赋能,向社会提供数字化服务。但是就现状而言,其数字化程度远未达到传承和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水平。以湖州市非遗文化保护中心提供的数字服务为例,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线上功能有限。数字化服务局限于预约文化活动,以及开展文化直播类活动,缺乏文化体验类数字服务。第二,内容建设思路雷同。网页端和公众号主要用于非遗文化保护的信息图文介绍,较为简单,甚至有不少项目尚未完成网页建设。第三,缺乏对当地非遗文化的营销意识,关注度较低。
元宇宙的英文名为Metaverse,meta 意为超越,verse 由universe 演化而来,指的是宇宙。元宇宙最早出现在尼尔·斯蒂芬森于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中,意为“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的平行数字世界”,人类以虚拟身份在其中生活。2020年,现实世界中疫情肆虐,各种活动陷入停滞,然而,多家媒体公司联合在数字空间中举办了一场聚集一千多万观众的演唱会,使观众获得了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观赏体验。2021年,互联网公司Facebook 进行新的战略布局,计划将自身改造为元宇宙公司,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元宇宙”概念的热潮。
元宇宙既是新一代的互联网,也是未来娱乐、社交乃至生活和工作的数字空间。在互联网更迭的浪潮之中,传承中国传统的非遗文化应该积极调适心态,“无问古今”,摒弃陈旧观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使之嵌入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空间,实现“数字”与“文化”融合。
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世界可以与现实世界实现深度的交互和融合。非遗文化作为现实社会中珍贵的文化遗存,可以在元宇宙中通过数字分身,实现数字孪生。非遗文化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以湖州市的国遗项目为例,“湖笔制作工艺”是传统手工艺技能,“百叶龙”“扫蚕花地” 是传统表演艺术。目前的非遗保护面临的一大困境是民间传承的不断凋敝,掌握非遗文化的表演者、 工匠日渐减少。以湖州国遗项目“湖剧”为例,20世纪80年代后,专业湖剧团相继撤销,只有民间团体在农村尚有少量演出,其传承人仅有许丽娟一人。基于这种文化断层的现象,将非遗文化在数字空间中进行存档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元宇宙的数字空间具备“永续性”的特征,这意味着随着技术的发展成熟,可以通过扫描、建模等方式,将非遗文化完整地复制进元宇宙。借助新的科技,即便出现短暂的文化断层,非遗文化依然可以在数字空间中实现从“无形活态”向“有形固定”保存模式的转变,使之具备传承的稳定性。
非遗文化的代表性名录中,包含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10 个分类。在年轻人看来,传统的音乐、戏剧等表演艺术多使用方言,地方特色浓郁,以至于无法欣赏;而传统技艺因为其市场的局限性,无法适应现代生活,面临传承中断的窘境。
以传统戏曲“湖剧”为例,在浙北地区已经出现断层,本地年轻人对它的了解极为有限,在日常生活中也少有接触和观赏的渠道。但在元宇宙的世界中,在完成湖剧的数字化建模录入后,“湖剧” 的爱好者可以在数字生活中反复观赏数字化的传统戏曲,近距离欣赏、学习传承人的表演。基于元宇宙创造性的特征,用户甚至能基于自身的想法,编排新的湖剧“剧本”。对于传统技艺非遗项目,例如“湖笔”或是“织里刺绣”而言,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元宇宙中自行选择材料,体验个性化制作数字湖笔和织里刺绣。
非遗爱好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实现在真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创意。在元宇宙中体验非遗文化,其成本相对于现实世界趋近于零。用户可以实现虚拟换装,使用虚拟材料体验制作过程,突破物理世界的局限性,不受时空限制。当然,在数字空间中的文化体验不能仅仅依赖用户与屏幕的交互。基于混合现实的设备还在不断的开发与更新中,用沉浸式交互体验的工具来模拟人体各种感受,是实现文化创意的前提。在未来元宇宙的世界中,创意作为数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了非遗文化的线上资源,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人民是文化的创造主体,地方非遗文化项目的开发与保护,能够提升当地人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度和荣誉感,同时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依据和基础。保护和推广地方非遗文化,能够让当地人更加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自身,珍惜历史遗存的宝贵文化资源。在元宇宙中,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可以在这个新世界中塑造中国文化形象,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形象也是民族乃至国家在数字世界中的自我认知,是国人认识自己的数字化途径。
元宇宙的世界是数字世界,资源和信息以数字的形式保存和交流。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中,会面对全世界各种文明的冲击乃至竞争。今天的中国面临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足以引起警惕。非遗文化生根于中国,其文化特征体现了典型的中华民族精神,其价值有着历史性和传统性,但是文化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有着自身运动变化的过程。在元宇宙的世界中,提前为优秀的传统非遗文化布局生根,也正是为中国文化在数字世界中打下基石。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对于数字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同时,在精神文化方面,“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3]。
目前,国家非遗文化保护的数字化工作犹在发展阶段,但是随着数字化理念的普及,前沿科技不断融入社会生活,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大门正在面向大众打开[4]。鉴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元宇宙的融合有其内在的契合性,该文对其在数字空间中的应用场景,做了如下探讨。
NFT 是Non-Fungible Token 的缩写,意为“非同质化代币”,在元宇宙中,NFT 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加密的货币,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是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2021年,NFT 市场的总成交额已经达到3.6 亿美元,其热度在不断升高。NFT 所代表的数字货币,尤其适合为数字化的文化资源进行“资产化”赋值,可以进入区块链成为NFT,从而具备独一无二的价值。
优质的文创产品应当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兼具创意性、娱乐性和欣赏价值,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商业化发展,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赢。现今市场上的文创产品大多被设计成为钥匙扣、杯垫、文具等纪念品形式,以湖州市非遗馆的纪念品商店为例,商品种类有限,包装颇为老旧,价格昂贵,少有人驻足挑选购买,商品存在设计雷同、 制作廉价、没有吸引力等一系列问题。
元宇宙世界中的文创产品和普通文创产品不同,突破了物理世界的限制,可以以NFT 的形式存在。以湖州省遗产项目织里刺绣为例,织绣的传承人(创造者)可以在元宇宙展示作品,参观者在购买后可以拥有其数字物品的所有权。在元宇宙中,NFT 具备唯一、不可篡改性,每一件数字刺绣中都包含有制作者的数字签名,杜绝了复制品和赝品的出现,也就保证了参观者的文创产品是“独一无二”的。
在一个有序的文创市场中,具备了稀缺性的NFT 文创产品有多重优势,在形式上多种多样,突破了“衍生品”的性质,甚至可以是非遗文化项目自身。这类数字化的文创因为其稀缺性,甚至能够增值,这对于参观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进而能更好地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推广。
IP 是Intellectual Property 的缩写,即为知识产权。在现代社会中,IP 是具备内在活力和商业价值的内容。IP 的形式非常多元化,例如作品、发明、商标等都属于法律意义上的IP。在现实生活中,IP 的商业化形式是通过实体销售实现的。
非遗文化本身具备了悠久历史和长期生命力,可以视为优质的文化IP。在未来的元宇宙世界中,非遗文化管理部门应该以新的思路,以打造数字IP的形式,将其进行推广[5]。数字技术能够让这些古老而优美的非遗文化真正的活起来。管理部门应努力让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向元宇宙中进行转移。例如,“湖笔”作为国遗项目,也可以在数字世界中进行设计和贩卖,进行数字化的尝试。购买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元宇宙中体验“限量湖笔”的书写。再者,湖州市的非遗项目可以打造成整体的IP 宇宙,平台的搭建者要发挥想象力,打造古代湖州文化的“国潮风”体验。游客进入元宇宙时,可以先行挑选由辑里湖丝搭配织里刺绣的汉服,近距离全方位欣赏热闹的蚕花娘娘庙会(扫蚕花地),也可以在茶山中品茗紫笋茶,还可以移步书阁,使用湖笔挥毫泼墨,撰写属于自己的NFT 书法作品,最后在丁莲芳品尝一碗千张包,结束在元宇宙中的湖州非遗文化体验。
向公众展示非遗文化是非遗保护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地方管理部门往往采用兴建展示场所的方式,实现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在文化场馆的展示手段上,目前的展览较为常规,以实物、图片、影音设备为主。部分文化场馆已经尝试使用人机交互技术,表现形式大多是以儿童为对象的小游戏,总体普及性不高。以湖州市非遗馆为例,在常规展览之外,该馆还开设了木板拓印等体验活动。然而,这类活动需要在场馆内预约才能开展,且参与者的数量受到场地、耗材的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此外,现实世界中的非遗项目对于普通人而言,技术门槛过高,初次体验很容易失败,进而容易导致体验者对其整体丧失兴趣。但在元宇宙中,这样的壁垒可以被打破。未来元宇宙中的非遗文化体验主要运用的是VR 技术[6]。VR 是Virtual Reality 的缩写,意为虚拟现实技术,VR 技术可以令用户进入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中,与真实世界相隔离,享受沉浸式体验。元宇宙与VR技术的结合为用户打开了虚拟空间的大门,具备了内容多样性、沉浸式以及随时随地体验的特征,恰好能与文化体验相结合,带给用户与真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体验。
非遗爱好者不需要赶往非遗场馆这样特定的地点,也不需要进行预约,只需要有一台电脑以及VR设备,就能进入到元宇宙中的数字非遗馆。以湖州国遗项目“防风传说”为例,在元宇宙中,可以设计一款主题游戏,以上古时代巨人防风流传至今的三十余则传说为蓝本,包括治水、斩杀妖兽、禺山隐居等一系列情节。用户在体验VR 游戏的过程中,会对湖州地区的上古传说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这样的场景设计,突破了物理现实世界的限制,可以同时容纳所有到访用户进行体验,形式新颖。同时,也不再受到开馆时间和场地的限制,用户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
元宇宙为数字化社会的各行各业提供了全新的应用场景[7]。对于地方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而言,尽管目前处在开端阶段,但以前瞻性的思维在元宇宙进行提前布局,对于未来非遗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元宇宙与非遗文化内在有着深刻的契合性,湖州非遗文化项目在数字空间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元宇宙中的数字非遗文化突破了物理维度的种种限制,可以实现如下价值:第一,在文化保存上,可以对濒临断层的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抢救;第二,在公众服务上,用户突破了时空的物理限制,以多种形式体验非遗项目,能极大地丰富精神生活;第三,在数字经济上,非遗文创NFT 资产化后,具备稀缺性,能够有力助推数字经济和文化的双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