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菁
(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
网络语言指的不仅是以文字呈现的符号,还有音频、图片、影像等多种形态。从网络诞生开始,网络语言就被网友们广泛应用并逐渐发展成独特且较为固定的体系。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了一系列与网络有关的语言符号,例如各个网页的编辑和编程所用到的计算机语言,与网络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技术手段有关的专业术语等。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聊天室内或者社交软件上常用的词语、 独创性的只用于网络聊天的语言[1]。这类网络语言具有明显的网络聊天背景,有其自身的特殊表达方式,且这类语言生成速度非常快,在日常聊天的过程中使用频率很高,更新换代较为频繁。随着网络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许多只在网络当中流行的语言已经逐步被用于报纸杂志,及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当中,也成为许多年轻人标榜流行时尚的语言交流方式之一。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但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而且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网络的诞生使人们逐渐脱离了传统纸张交流的方式,信息传播主要依靠手机、电脑、平板等智能工具,现阶段人们在网络当中进行信息传递、办公和娱乐也非常普遍。在互联网上,购物、娱乐、交流不再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全国各地的商品都能通过物流送到家门口,不同种族、 语言的人们都可以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将一些常用的信息进行简化,以一种双方都能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网络语言也由此诞生。
网络语言是人们交流过程中思想的一种外化形式,是人们思想的载体,它会随着交流双方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不同的语体环境下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因此,网络语言也是各种文化的变异展示。我国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与应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中,网名的组成方式更加多元化,这种多元的特点也使得信息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形成了由数字、符号、汉语拼音、英文单词等相互混杂的一种全新的信息载体方式。有时网络语言也会通过改编原著作的方式来呈现,例如许多传统文化当中的名词名句被应用和改编成带有其他含义的网络用语在网络上传播。
(1)传播快捷性:网络语言特定的使用情景就是网络上语言的交流与信息的传播,因此其本身具有传播快捷性。这种快捷性是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当一种流行的网络语言出现之后,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在短时间内就能被世界各地的网民知晓。
(2)内容丰富性:在互联网上,信息内容千变万化,因此,能够用来创造网络语言的信息非常多元,网络语言的内容较为丰富。
(3)形式新奇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新颖的、创新性的词汇更能引人注意,因此,网络语言的形式花样繁多,词汇大多呈现出新奇独有的特征。
(4)交流过程中的自由性: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每个网民都可以选择一个与真实世界不同的身份进行自由自在的交流。且每个人都是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表达爱好,对信息进行整合,衍生出新的网络用语。
(5)语言的交互性: 网络语言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递者与接受者,信息的传递也没有太过严格的限制,因此,网络语言在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是非常实用的。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在传统文化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仪式,是个体在社会当中立身处事的准则。从表现方式上来看,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时代,礼仪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在古代社会表现为等级分明的礼法制度,在现代社会表现为社交当中的相互尊重。而现阶段网络语言在其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很少反映传统的礼仪观念。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网络世界的交流当中,许多网民认为在虚拟的世界当中没有必要过分讲究现实世界的礼仪秩序;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世界能够让人们冲破现实生活的束缚,无拘无束地用网络语言进行沟通。
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是在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过程当中,通过社会实践总结和积累起来的民族精神,这些伦理道德体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被新的文化不断影响。网络语言诞生之后,在其体系当中既反映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精神内涵,又有着更加新颖简约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互联网当中,网友们的身份不受束缚,彼此之间完全平等,老幼尊卑也很难从网名中被识别出,传统伦理体系当中的身份意识被淡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进行交流,也能在评论区自由地畅谈自己的主张、直白地驳斥他人的观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当中的“含蓄”在网络语言当中呈现得较为淡薄。但网络语言的使用也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产生着不良的影响,由于网络具有极大的虚拟性与隐蔽性,道德约束感被降低,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出现许多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用语,这并不利于伦理道德文化体系的更新与发展。
网络语言作为伴随网络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方式,其发展态势之迅猛已经引起了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网络语言简洁、轻松活泼、幽默风趣,这些语言借助互联网的及时性和广泛性,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传播上“落地开花”,这种惊人的传播速度与影响对传统的语言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阶段的网络语言不再像发展初期那样毫无章法,而是在网民们一次次的传播当中不断变得成熟,具有自己独特的体系。网民们在创造、使用与传递网络语言的过程中,也使其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用语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可以说,网络语言创新了人们日常交往的语言方式,也为传统语言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2]。
首先,网络语言会造成传统文化传播障碍。在网络语言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其是自发产生的,因此,用词不恰当的现象非常严重,虽然这些网络用语表达的意思是被大多数网民接受和认可的,但对于新接触网络用语或者不了解网络用语的其他公众来说,有些词语与其所掌握到的传统文化的意思是完全背离的,这种不规范用词的现象会造成信息传递或者语言交流的障碍。例如“喜大普奔”这一词语,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些传统成语的意思浓缩成一个新的4 字成语,在日常交流当中没有接触过这个词的人完全无法明白其中表达的含义。这些网络词语只有资深网民才能非常熟悉其中表达的含义,不经常接触网络的人和一些老年人无法理解这些网络新词的意义,并不适用于整个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交流。其次,网络语言在扩大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在网络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随意性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影响,使现阶段的传统语言体系越来越不规范,内容单薄,没有深刻的内涵,这对于我国博大精深的语言体系来说是致命性的打击。并且现阶段的网络语言追求更加简洁、通俗的表达方式,内敛地表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网络语言非常少。这种随意性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当中所展示出来的缜密、谨慎、含蓄截然相反,形成了文化体系上的对立,这种情况对于青少年来说也会对他们学习和应用传统的语言表达产生一定阻碍,拉低一代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网络语言会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活力。网络语言的发展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且由于其被广大网民所使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当下的社会环境以及当下人们的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代表的是主流文化。但在社会环境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语言的表达需求是持续变化的。为了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更加鲜活,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汉语言文化需要紧跟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而网络语言的出现与发展为汉语言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突破口,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3]。其次,网络语言能够助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现阶段网络语言的泛滥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许多在网络语言中体会不到文化归属感的人开始自主能动地学习传统文化体系。最后,网络语言是传统文化体系中时代精神的反映。每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都与社会实际、时代热点密切相关,网络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更是如此。许多广泛传播的网络语言都是从新闻热点话题当中衍生出来的,例如“房奴”“蜗居”“社畜”等词汇可以看到人们对房价高、买房困难、工作压力大等问题的关注,而这些热点话题所衍生出来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容最终都会融入传统文化体系当中。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对立统一的。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语言,因此要正确认识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营造更加健康的网络交流环境,使网络语言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也要通过网络语言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使我国传统文化在兼收并蓄的同时创新发展[4]。
首先,政府应该深入完善网络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型文化的监测与评估。同时传统文化研究者也应该对现阶段的网络交际与网络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网络语言产生的规律和应用的特点,寻找出网络语言传播过程当中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其次,相关部门应该对网络开发者提出一定的要求,网络技术开发人员在进行社交或者信息传播类软件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网友交流过程当中的语言词汇运用,在软件中给予网民正向引导,提示网民文明理性交流。最后,宣传媒体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网民从自身做起,促进网络语言健康发展。政府可以联合学校提升学生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中小学教师也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网络语言与现实交流之间的差异,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升。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信息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传承几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传承下来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观念、传统礼仪制度、道德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 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等既要在当前网络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创新发展,紧随时代的脚步,又要保有自己的独立性。
社会当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网络语言的创造者们也可以基于传统文化当中的内容创造一些更有趣、更具内涵的网络用语,让这些网络用语通过网络这一媒介传播到世界各地。各位网民在进行网络交流的过程中,应该自发地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主体,在纷乱复杂的网络文化交流过程中保持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海纳百川”的特性,这一特性更是检验网络文化这种新兴文化、独特语言的“过滤器”,因此网络语言更应该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在梳理检验网络语言生成原因的过程当中,不断挖掘网络语言产生的内在原因和蕴含的文化原理,一方面使网络文化更具特色,获得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为传统文化开辟新的语言体系[5]。
网络语言与现实中的交际语言一样,都是一种沟通与传播信息的工具,而工具都具有两面性。因此网络语言对于传统文化就如同一把利器,找到正确的使用方法就会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工具。因此,要想使网络语言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积极影响,首先要熟悉网络语言的应用情景,从根源上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传统文化元素,才能保证传统文化融到网络语言体系中[6]。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大V 引导网民们在创造网络用语时追求平衡、富于创新,使其代表时代精神的同时保有传统文化的精华。还可以在网络上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络语言征集大赛,让各位网友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遵从网络语言简洁精炼、方便快捷、形象而直观、 生机盎然的语言特色的同时继承传统语言,使网络语言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创造与再生。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正在不断发展,网络信息传播与交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极受人们欢迎的交流方式,网络语言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流行语体。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新兴事物,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创新与变革,也对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际产生了一定影响。容易使人们在频繁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逐渐遗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与社交礼仪。基于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引导两者相互促进,在对抗中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使网络语言和谐有序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