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文化传承的理论探索

2022-12-06 15:14肖清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层面武术

肖清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前言

时代背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总体目标提出:到2025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意见》中还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彻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传统体育进校园,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当前,我国的传统武术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传承与发展陷入了困境,更多的人在开始学习传统武术的同时,忽略了它在当下的文化价值。在经济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民更需要传统武术文化平静、修行、完善自己的内心,传统武术文化从这个角度看在当今社会的存在价值就显得很重要。

教学背景:现行教学状况,只重视技术层面教学,轻文化内涵的探索,作为传统武术灵魂的文化内涵却受到了冷落。为此,明确传统武术文化对当今大学生成长的意义,使高校重视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对于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项目对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做全新探索,深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挖掘传统武术文化精神层面的人文价值。

1、传统武术散打文化的当代历史境遇

现今,我国传统武术散打正处于国内社会转型和全球化浪潮的动荡与机遇中,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境遇。传统武术散打的时代性问题——在新的时代历史背景下,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探讨当今时代下传统武术散打文化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的现实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在武术散打教学中,不断深挖每个技术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不仅从技术层面上学会技术,还能从精神层面上学会动作的人文内涵,通过这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动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课堂教学更加丰富,课堂学习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学习效率和效果更高,学生的满意度也更高,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枯燥、乏味、被动的氛围。

作者通过在武术散打教学中,深挖武术散打的文化内涵,重视对学生的“化育”,强调武术散打对人性的陶冶,情感的净化等。这样,武术散打教学不仅从技术层上使学生学到他们想要的技术,而且从精神层面也得到更多的满足,注重“身心合一”,不仅注重身体的练习,而且更强调精神修养,强调武术散打对我们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高度,使体育教学不再停留在强身健体这个层面,而是深华到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这个精神层面上。

2、从教学目标看武术散打课程的精神层面的人文价值

体育教学目标是教育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教学目标制定得正确与否,既关系到体育教学的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质量的评价,又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体育教学目标就是对于体育教学的每一层次、每一小过程作出具体的教学标准规定,以便于贯彻和检验。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在学生思想、精神层面上比较缺失和抽象,与体育教学内容和实践联系不甚紧密。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启示我们,现代体育教学在目标上,必须追求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理的统一。体育教学目标不能局限在物质层面上,还要追求其精神层面上的人文价值。而学校体育教学的人文价值,却又蕴藏在体育知识技能与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之中,学校体育的人文价值,如果离开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但学校体育的人文价值,却又不是自然主义的产物,它需要人们去挖掘、去探索。

3、从文化的概念和分层入手探索武术散打的文化价值

武术运动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从武术诞生起,到现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武术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技击动作,主要以套路、散打和功法三种形式表现。武术运动特别强调练习者在进行武术运动过程中的内外兼修。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历史洗礼,武术文化依然屹立在我国的大地上,并且还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传播。迄今为止,武术文化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融合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我们不能将武术散打简单的看成是一种技法或技术,散打作为脱胎于传统武术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的发展必须扎根于传统武术文化,而传统武术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我国古代的儒家、道家与道教以及多种民俗民间文化,都对它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渗透,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审美艺术和民族情感等丰富文化,我们要通过课堂学习武术散打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由此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自信。高校课堂是宣传武术的广阔平台,在武术散打教学中挖掘和拓展武术散打的文化内涵,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武术散打,热爱武术散打,这样才能加快中华武术散打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并逐步走向世界。从文化的角度来了解某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当今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但这种方式,往往使他国人民无法真正达到理解,文化虽然可以用知识来表达,但究其实质,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这样,通过体验传统武术文化,参加武术散打的学习、训练,可以使人民在这种简单而朴实的运动过程中深刻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我国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使命,所以传统武术散打教学的这种只重视技术层面教学,轻文化内涵的探索,作为传统武术灵魂的文化内涵却受到了冷落的现状,从这个角度看,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关于“文化”本身就有许多不同的提法,据说全世界关于“文化”的概念的表述数以百计,这使我们在讨论“文化”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在涉及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武术文化时,情况就更加复杂,这是因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与武术相关的内容很多,而且相互交叉,文化现象互相重叠,所涉及的关于不同的思想、精神层面的内容相互影响,这就使得在讨论相关的武术文化概念时就比较难界定。

张岱年、方克立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概念》中进行了“文化”界说。作者首先分析了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认为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产方式,所有又被称作“大文化”。广义“文化”包括了“四个层次”,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而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有称为“小文化”,主要围绕“心态文化层”而展开讨论。

《辞海》对“文化”的解释: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对照以上几种观点,对文化的解释基本是一致的。在高校教学中,作者采用文化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

比如,课堂上两两配对练习,尤其是喂靶练习,作者就特别要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两人的配合,互相多交流,距离是否适中、快慢节奏的把握、靶的位置等等,喂靶的同学尽量让打靶的同学打得很舒服,为对方服务好;通过这种练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散打运动的作用有防身自卫、培养好的优良品质、发展心智等,对人的身心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参与者的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对手。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经历失败,永不放弃;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虽然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要求,但是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增强其生存能力,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为其进一步发展自我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好的人格魅力和优良品质,这是武术散打教学所要达到的精神层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每堂课在学习基本技术的同时,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武术运动的一般原理: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是人体生命整体观;虚实分明,技法辩证观;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这是技艺美学观。

阴阳平衡观:《周易》的阴阳平衡观在文字方面蕴含着精辟的阴阳平衡理论,在教实战姿势时,特别强调实战姿势的平衡观,重心在两脚之间,不靠前,也不靠后,处于一种攻守平衡,既不表现出主动进攻,也不表现出被动防守,让对手看不出你要干什么,这样,对手也不敢贸然出动,实战姿势这种平衡观,进可攻,退可守,这种平衡一瞬间就可打破,使自己永远处于一种不败之地。人处于平衡姿势时,对方是打不倒自己的,只有自己失去平衡时,对方才能打倒自己。同时,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古代的孔子倡导的中庸之道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庸,即中正、不偏不斜,无过无不及,散打实战姿势技术就强调中正、平衡,重心的保持和攻防的平衡;在实战中更是注重实效,即有效打击对手,又很好地保护自己。做人和做事道理都是相通的。

散打中的道家哲学:“反者道之功,弱者道之用”是老子哲学中的著名命题。老子这一辩证法思想在武术散打战术和技术中广泛运用。比如,作者在教学生拳法时,学生总是很难掌握其发力的顺序和发力的原理,尤其是女生。这时就通过让学生面对墙壁,两脚分开,左右站立,一手曲臂顶住墙壁,要求学生发力顶撞墙壁,这力必须是爆发力,通过人为的给手臂一个阻力,让学生体会发力的教学方法,就是从老子的反者道之功的哲学思想领悟而来的。平时打空拳,没有阻力,学生体会不到力量是这么来的,现给它一个阻力,让学生马上体会到力是从哪里来的,是通过蹬地、转膝、转髋、转肩最后才到拳的发力顺序;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同时让学生明白做人的一个道理,尤其是现在没吃过什么苦的学生,生活中吃些苦,才能知道甜是怎么来的;遇到一些挫折,才知道成功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明白先苦后甜,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学会做人的辩证思维。武术散打战术倡导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假动作等,正是利用对手旧力已过,新力未到的空隙,迅速攻击。在武术散打运动中强调技术动作的弹性、弧形曲线进攻,在教学训练中要求学生做任何动作都要把柔和放松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在教学生拳法防守的拍档、拍压技术时,通过力学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防守时不是靠硬碰硬,而是通过改变力的方向,从而达到以柔克刚的道理,这就是我国“四两拨千斤”的最高境界。还有,在教实战姿势时要求学生的前脚不要正面直直地对着对手,而要45°左右朝向对手和头部要收下颚,首先通过用力学分析反关节原理,90°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它就是直来直往,不会改变方向,就像矛与盾的关系,两者相互碰撞,不是矛断了,就是盾穿了,由于它们不会改变方向,产生的结果就是鱼死网破。所以我们在站位时就要避免形成90°的反关节,如果我们实战姿势的前脚正面90°对着对手,就给对方一个反关节的机会,为了破解反关节,就是不要给对手形成90°的机会。通过反关节原理的分析,作者也把它上升到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不要正面冲突,要迂回,改变方向,即改变方式方法,换个角度看世界,通过这样,所有的问题就迎顺而解;同时,要学会忍让、包容,不要总锋芒毕露,得势不饶人,做人要留有余地,这样我们的世界到处才会充满着退让和包容,而不是矛盾。武术散打运动的拳法对防止近身摔,防守腿法的进攻,进攻中距离的掌握具有绝对的优势;摔法对腿的防守在于近身,随着攻防的变化,而发生优、劣的转化,变不利为有利;腿法的威力在于适当的距离感。让学生明白竞技武术散打的规律,控制与被控制,主动和被动时刻在变化。做人也一样,任何时候要学会控制,当遇到矛盾冲突的时候,要冷静、理智,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要气馁,要学会坚持,永不放弃,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也是我国传统体育延续而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儒家文化的“仁”、“和谐”对散打运动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学武尚德,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教育,这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以“抱拳礼”动作为例,“抱拳礼”是武术界约定俗成的一个礼仪规范。课堂上,上课开始、结束,师生互相问候都通过行“抱拳礼”来表达,比赛开始、结束双方也要行“抱拳礼”。在教学生行“抱拳礼”的同时,也要让学生领悟到“抱拳礼”后面的深层文化内涵,“抱拳礼”它表达的是一种尚武精神,一种武术修养的外在表现,同时,它也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作者在谈尊重的同时,也把尊重上升到人文的高度,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尊重。比如,对生命的尊重,如果对生命是尊重的,那他对生命是有敬畏感的,如果对生命有敬畏感,那他就不会轻易去伤害生命。比如,复旦大学出现的学生投毒事件、学生轻易跳楼事件等,这充分反映了我们的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在武术散打教学中,深挖传统武术散打的文化内涵,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武术散打对人性的陶冶,情感的净化等。这样,武术散打教学不仅从技术层上使学生学得他们想要的技术,而且从精神层面也得到更多的满足,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控制力在比赛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控制力好,在场上就能掌控一切,应用自如。比如,在教学生腿法时,着重强调注意控腿,腿踢出去之后,要快速收回,为下一攻防做准备;同时,让学生学会控制,不要每次踢腿、打拳都把所有力气打出去,要有轻重的变化,快慢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控制节奏。其实,做人也一样,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都要学会控制,控制自己的时间,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欲望等等,一个自我控制能力很强的人,他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教学生战术思想时,散打运动中运动员智能高低决定战术的运用。对抗性运动双方运动员斗智斗勇,始终处于控制与被控制的不断转换之中。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层面武术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