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心怡
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Bildungroman),这个单词Bildungroman由两部分组成,Bildung是德语,其本意是在教育学中一个人在成长历程中越来越像其成长导师,后来慢慢强调人自身的内在塑造,以及注重心灵和精神的内化作用,Roman是法语,译为小说的意思。早期的英国成长小说可以追溯为约翰·班杨的《天路历程》。20世纪初期的英国,成长小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大景象,一些作者仍然坚持传统成长小说的写作方式,一些作者则试图在写作方式上面进行突破。《人性的枷锁》不仅属于传统小说之作,同时也属于传统成长小说至现代成长小说的过渡之作。成长小说叙述的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其成长历程大概可以划分为:天真—诱惑—出走—迷惑—考验—失去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1]。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引路人通常也对主人公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成长小说中的引路人一般分为两种:正面引路人和负面引路人。正面引路人一般都是对主人公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负面引路人一般都是对主人公的成长有着消极的作用。正面引路人通常有以下特征:第一,他们可以和比他们年轻的同僚相处得非常融洽以及平等。第二,这类人一般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他们非常热情以及乐于助人。第三,他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远离主流社会,他们同主人公一样都是社会边缘化人群,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在成长小说中,反面引路人通常有以下特征:第一,他们把主人公带到错误的人生轨迹。第二,这类人通常会给主人公带来消极的影响。第三,就是反面引路人的原型“撒旦”。
《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的开篇,就已经交代了主人公菲利普的悲惨身世,其父其母双双去世,他不得不被送往他的叔父家被其叔父抚养长大。叔父凯里则认为菲利普是自己的累赘,他对菲利普十分冷漠。由于叔父和婶婶一直没有孩子,所以婶婶并不知道如何与孩童接触。由于其叔父是牧师,这使得菲利普从小就在一个宗教的环境下长大,有一次菲利普在休息日玩耍,被叔父狠狠地训斥一番。这使得菲利普处在一个十分孤僻的成长环境。在上学后,由于菲利普的跛脚,他也被其他同学当作笑柄,其他同学争先恐后地要去看一看菲利普的跛脚,并对菲利普的跛脚感到厌恶。菲利普的学校刮起了一股信仰宗教的风潮,孩子们都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宗教上,菲利普亦是如此,他认真读《圣经》,清清楚楚记得《圣经》上的每一件事,他每天晚上都做祈祷,祈求自己在第二天醒来之际跛脚能恢复到和其他人一样。但是他每日醒来满心期待地去看自己的脚时,却大失所望。同学的嘲笑以及大伯作为教父其虚伪的言行让菲利普对宗教产生了动摇的态度。菲利普最崇拜的校长对其限制使得菲利普对宗教产生厌恶以及怀疑的态度。小说描写到这里主人公进入到了其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即天真与迷惑,菲利普天真地以为自己的坡脚可以靠着祈祷治愈,但并非所愿,宗教并没有治愈他的坡脚,反而一次又一次更深地伤害了菲利普。菲利普开始对自己儿时天真所坚信的事物产生疑惑的态度,甚至怀疑自己坚信之事。这是小说中主人公第一阶段的成长经历,主人公从天真懵懂开始对自己的身边之事产生怀疑,这种态度的转变同时也是主人公第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体现了成长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即主人公的困惑。正是因为菲利普的困惑与迷惑,他变得胆子大了起来,不再是从前唯唯诺诺,接受安排的小孩子,他开始为自己的生活与叔父以及校长做抗争,他明确表明自己不想从事与教会有关的任何工作,自己想留学。最终抗争成功,小说进而进入了成长的第二个阶段即出走与认识。
出走与认识是成长小说中主人公成长的第二个阶段,主人公通过接触社会以及认识到社会中的点点滴滴从而完成其自身的成长,达到成长的最后一个阶段即顿悟。在海德堡求学的一年之余中,菲利普所遇到的厄林教授以及迪克罗教授都对菲利普产生了影响,人性的在第二段成长历程中,影响最深的就是海沃德与美国好友威克斯。威克斯与海沃德的关于宗教的激辩在菲利普的脑海中翻腾不息,最终菲利普在二人的影响之下抛弃了曾经神圣的上帝。凯里太太的来信,让菲利普离开了海德堡转而去英国的会计事务所学习。事务所人和人关系的冷漠以及工作的单调乏味,让菲利普觉得未来毫无希望,于是菲利普辞职又去了巴黎追求自己的梦想,在巴黎菲利普经历了种种的磨难与挫折,如投资的失败、米兰德的背叛等等。在成长的第二个阶段——出走与认识中,主人公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与种种的不如意,但是这种经历都为成长小说的最后一个阶段即顿悟做了充足的铺垫以及准备,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只有经历了苦难和挫折才能完成其自身的顿悟。
顿悟(epiphany)这一单词在早期的时候是宗教性词汇,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用这个单词来描述日常生活中世俗的、非宗教性的事物对人的一些启发。著名学者Abrams在其2004年出版的著作中,曾对epiphany这一词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Epiphany has become the standrad term for the description,frequent in modern poetry and prose fiction,of the sudden flare into revelation of an ordinary object or scene.人类自我的理解力和世界都处于一个打乱的状态,所有的事情并不都会朝着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发展,世界以动态发展,这种发展会改变人类对于世界以及其身边事物的认知能力。顿悟是成长小说里必不可少的因素以及阶段,顿悟也是主人公对之前所经历的种种的苦难与挫折的认识,主人公一般在完成其顿悟时对他所处于的世界有了一种全新的看法与认识。他选择了自己的生活不再被社会中的琐事烦心,更不再为琐事感到束缚和痛苦。一般主人公在小说的高潮部分以及结尾处完成其顿悟,这种顿悟不仅会让文章的结构更加饱满,同时也会对文章的主题再一次地进行升华。在成长小说里,主人公的顿悟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主人公自己本身的顿悟,主人公通过其经历的日常琐事中完成其自身顿悟的这一过程。第二种就是主人公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让主人公感到世界崩塌之事(这种事通常是悲剧),通过这些事件,主人公完成其顿悟。在短篇故事中因其有限的篇幅顿悟这一过程只可能发生一次,作者会大篇幅地描写主人公最为典型的一次顿悟。在小说中,顿悟这一成长过程可能会和主人公一系列的发现以及其对于社会的洞察结合起来。在《人性的枷锁》中,主人公在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顿悟,成长经历的点点累积最终完成了主人公最终的顿悟[2]。少年时,主人公对于宗教的顿悟,让其不再相信靠虔诚的祈祷,自己的跛脚就会和其他孩子的脚一样。由于菲利普的这种顿悟,让他第一次敢于与叔父和校长做抗争,最终他选择了自己的求学道路。菲利普的一生中遇到了几位女士,其中米兰德对其影响最大、伤害最深。米兰德的一次次抛弃以及米兰德和好友的私奔对菲利普的伤害极深,但正如之前介绍的顿悟过程一样,菲利普在这些悲伤事之中完成了其对爱情的顿悟。菲利普最终与善良的萨拉结婚了,二人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生活。菲利普股票投资失败,因负担不起昂贵的医学院的学费和交不起房租,被迫去百货公司打工,他在当服务生期间,经历了公司克扣员工工资和劳累的工作让其明白了生活艰辛的意义。在其伯父死后,菲利普获得了一笔数额不菲的遗产,他也没有像之前一样随意挥霍。菲利普经历了种种的苦难和生活的挫折后完成了成长的最后一个阶段——顿悟,菲利普也从自卑的少年变成了一位无所畏惧敢于直面人生的男人。
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不仅要依靠自身的经历,同时成长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引路人也至关重要。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引路人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3]。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成长肯定会被周围的环境以及周围的人所影响,他们会从正反两面丰富主人公的生活和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周围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人公通常能建立起他们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对生活的指南。主人公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困惑。引路人的出现通常情况下是可以帮助主人公消除他们的困惑。正面引路人就像人生导师一样,引领主人公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反面的引路人则会给主人公一次教训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在引路人的帮助下以及主人公自己不断地摸索中,主人公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各个人生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引路人。在儿时,帕金斯校长可以看作是菲利普的正面引路人。当菲利普被其他同学嘲笑之际,帕金斯校长与菲利普的谈话让菲利普感到慰藉。反面人物则是叔父,叔父用宗教的条条框框限制了菲利普。成年后,对于菲利普影响意义最大的就是诗人克朗肖。克朗肖生前赠送给菲利普的一块波斯地毯。多年后,菲利普才理解其含义以及意义。菲利普从克朗肖的礼物中领略到了人生的意义。他打破了之前束缚他的种种枷锁,不再虚度浪费青春年华,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侍女米兰德作为反面人物让菲利普陷入爱情的泥潭中,给菲利普带来了情感上的挫折。
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塞曾给予《人性的枷锁》高度评价,称之为天才之作,称毛姆为“艺术大师”。主人公菲利普的成长历程和经历的种种挫折与磨难都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思,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也向读者展现了当时的英国社会。本文从成长小说切入,可以更好地为读者解读人生的意义以及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