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萍
(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师范类专业是培养教师队伍的主要阵地,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构建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师范生培养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培育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深刻认识到国家对中学教育发展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需要一批学科素养高、教学能力强、育人本领高的教师队伍,面向21世纪人才素养需求集知识、能力和素养层面,主要包括应具备扎实的运动技能、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有效组织教学能力、应急处理能力、道德素养、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运动技能和体育教学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与健康素养、创新精神与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的体育师资,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需求,保证师范教育的质量。根据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旨在通过认证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本文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大力推进下,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结合时代需求,着眼未来,深入挖掘和提炼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以围绕师德的教师核心素养课程建设,对师范生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调整适应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构架体系,明确师范类专业的培养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体育教师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教师资格证实行“国考”的改革在全国推广后,师范类学生在获取教师资格证就不存在优势,面临的改革,需通过统一考试,考试内容涵盖其学科综合、专业知识与能力,突出师范生想获得教师资格证不但要具备扎实教育类和专业类的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来通过教师资格证的面试,同时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学生发展的就业质量要求,围绕着教师培养与教师资格制度的互认开展,对师范生缺乏教学经验,在面试中出现瓶颈的问题无法解决,针对这一情况,对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探索改革,提高师范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加强教师资格认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增设相关课程内容,适当增加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内容,专业课程的设置在确保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提高专业学生在教师资格笔试中的综合素质的知识;其次,结合历年综合试题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增加到课程内容中,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教师职业素养,对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法律修养进行培养;同时,增设《体育微格与片段教学》课程,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学生教学技能,在课中增加有关教师资格面试的内容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考试的通过率。
在培养学生教师资格理论知识外,还提高学生的各项教学技能,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各项技能的训练,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课堂内容与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结合起来,提供学生讲授平台,对学生的讲课技能及时点评和指导,便于学生快速提高和完善。目前,技能考核存在一定的弊端,以完成动作技术的的评定方式进行考核,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忽略学生的讲解技能。因此,对技能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突出教学技能的培养,在各项技术考核中增加学生讲课的方式进行考核,要求学生在各项技术考核时现场抽取教师设置的题目内容,准备10min进行试讲,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通过这种方式对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进行情景模拟,系统掌握各项体育课堂教学技能,真正地锻炼学生各项运动技术要领讲解能力,有利于学生探索的精神与潜能的发挥,从而不断体验逼真的考核过程。
加强体育师范生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在思想上重视面对国考的制度,及时做出相关的调整,充分利用日常空闲时间进行自我教学技能训练,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功”的练习,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微格教室进行展示、录播、教学观摩、互相进行点评,学生互动,合作学习,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印象,及时反思,学以致用,通过训练,系统掌握各项体育课堂教学技能,扎实基本功,提高学生教学组织能力,使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提升自己国考制度的适应能力,加强师范生教育素养和培育教育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教学,实施“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结合在大一、大二期间主修技能科目情况,首先每年在体操课程结束后举行大一的体操基本功大赛,竞赛的内容包括队列队形,口令的下达来提高学生的操练实践能力,体现学生专业素质和精神面貌;其次,基于体育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学完了大部分课程,且皆有自身的主修项目,因此在第6学期举行综合基本功大赛,作为获取专业实践课程1学分,目的是要探索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检查方式和途径。大赛对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全面检阅,一方面揭示学生自身薄弱的运动项目,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也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教育深化改革,同时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基本功大赛上承“全国基本功大赛”下接教师招考技能面试,符合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需要,增加就业竞争力。活动的开展已经逐渐形成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活动的传统,以比赛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素质能力、综合能力测试平台,重新整合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综合改革与发展,学生参加第九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省级一等奖,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
根据目前评价教师教学、教师教学技能、教师人才招聘都实行模拟教学,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着力实施“技能强”战略,打造“院级技能大赛+校级技能大赛+省级技能大赛”实践技能体系。在实习期间,实习生除了完成正常工作外,专业增加模拟教学比赛,每个实习队由实习生的指导教师辅导模拟教学技能,组织开展模拟教学的训练和教学观摩,并在实习所在单位开展模拟教学比赛,每队推荐2位优秀实习生,参加校级由学院举行模拟教学竞赛,遴选一名参加省级师范生体育教学技能大赛,通过竞赛活动展示,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找到灵感,对课堂中突发事件能应对自如,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也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为今后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方面积累经验。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技能训练与比赛,提高毕业生的教学能力,2019年代表福建省参加由国家教育部举办的第九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课比赛获得第五名,在第六届、第七届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在同行业面试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师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成立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制、优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选等相关制度,规范教育实践工作,保证教育实践的质量,统一组织本专业学生的教育见习、研习、实习,实习过程中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确保教育实践质量。
制定双导师制管理办法,对校内校外指导老师的聘任条件、工作职责、聘任程序、指导培训等方面都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根据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导师配置要求,专业根据师资和校外指导教师情况,每年选配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和具备一定基础教育经验的专任教师为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成立基础教育合作研究基地和名师工作室合作平台,名师工作室的教学名师为学生开展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讲座。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对有差距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带队教师和中学指导教师对不善于表达的同学也都会予以特别辅导,利用小组研讨、备课、上课等集体活动,鼓励个别表达不畅的同学多发言,并通过反复的试讲、口令练习等多样化和针对性的训练措施,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通过各种考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走上讲台,并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确保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质量。
对实习带队教师的业务培训。依托讲座教授,以及所聘任中小学客座、特聘教授、名师工作室等资源,不定时开展相关学术讲座和相关教研活动,以提升本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实习工作安排后,专业向每位带队教师发放《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工作方案》,由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相关人员对带队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同时建立带队指导老师微信群,实现实习期间的即时指导和管理;实习结束后,通过“实习工作总结会”,总结得失,互相借鉴。
对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培训。不定期开展“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座谈会”,邀请教育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开展座谈和讲座;在实习队进校之前,先与各个实习基地校有关领导以及实习负责人联络,选聘责任心、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队进校后,教育实践基地召开实习工作大会,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进行布置和培训交流;带队教师在实习学校与指导教师开展相关教研活动,针对教学实践问题进行交流指导。
(1)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培养体系完善。
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情怀,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运动技能和体育教学能力,能胜任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训练与竞赛、教学研究及体育管理的体育师资。符合毕业5年后,从事中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毕业生职业发展良好,成为本校或本区域的骨干体育教师。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特色人才培养,从而更适合社会人才需求。
(2)完善课程的实践体系。
专业构建了融通识、专业教育于一体,理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多维度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清晰、指向明确、占比合理,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实践环节贯穿到每学期,理论结合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的操作能力,全方位支撑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需专业知识与素养,高度支撑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