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

2022-12-06 14:25冯建强曾玉华陈元香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体育

冯建强曾玉华陈元香

(1.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48;2.西安培华学院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1、研究目的

近年来,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转型期。然而经济转型几乎是所有关注的焦点,而社会文化转型的关注度显然不足,由此形成对冲性的结构化矛盾是社会发展失衡的关键所在。从药家鑫杀人案到复旦投毒案再到最近的辱母杀人案等一系列由个体而引发的社会恶性案例和影响,似乎由经济或法律的角度无法根本解释,而更多的是引起我们对当前社会经济与文化失衡的反思。这种失衡的背后,经济因素是无法完全解释的,而更多细节的解释需要诉求文化。因此从文化的视角以及个人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才能发现这种失衡背后的原因并加以解决。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促进人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核心思想。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统领思想,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社会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学校体育教育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然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指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教育问题解决的根本指导思想,并给高校体育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使命。

2、研究方法

通过咨询专家调查、图书馆文献、个案比较法、电脑仿真法、归纳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对当下所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高校体育相关的论述进行分析,可知主要分为3种研究途径:第一种是对体育在高校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本体性研究。主要是从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并积极和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休闲化、运动游戏化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通过体育活动本身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生理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同时将红色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第二种是高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在体育教育中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把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和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产生积极的效果;第三种就是通过国家、政府的文件对高校体育改革及体育教育给出顶层设计,各级专家对当下的高校体育教育进行质疑和批判,但总体目标是对高校体育健康全面发展的呼唤与追求。

3、高校体育文化使命

3.1、以人文本的基础与源泉

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体育活动的发展,体育在促进人自身身体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作为个体人的肌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构建了精神的健康成长。因此,体育及其相关活动是人类健全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素质提高、生理肌体健康一体化的一类特殊实践活动。而当下以人为本正是这种特殊实践活动的源泉和基础。

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从事体力劳动的强度大幅度降低。因此,因运动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的生理问题也逐渐显现。近几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大学生入校心理测试中,学生群体所展现的肥胖、近视、“三高”、心理问题等日益凸显。

而猝死、流行病、各种癌症的年轻化也屡见不鲜。作为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的高校,生理健康问题在学生群体中和社会大众群体同时存在,因而做为社会群体生理健康前提的最后一站的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生理健康的塑造至关重要。高校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因文化课和升学压力而缺乏体育锻炼进而导致体质较弱,由此大学阶段是高校学生进入繁忙的社会工作前体质塑造的前哨,所以身体健康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大学生体测、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等全方面综合性的角度切入为学生的生理健康做好功课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高校体育教育任务之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生理肌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成熟是动态平衡的,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就是高校教育,生理健康与心理成熟的是保证高校体育教育成功的关键。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生理健康的发展与塑造必然离不开心理健康的相互协调与促进,高校学生心理认知的成熟是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进行社交以及规律生活的基础,体育对心理健康的塑造是保证学生融入学习、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的重要过程,也可以从根本上缓解校园霸凌事件。因此高校体育教学通过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与训练、团队协作以及户外活动等以求在体育活动参与中锻炼塑造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格,并与文化学习的教学活动相互促进,培养生理健康、心理成熟和人格高尚兼具的合格大学生。

3.2、回归理性的课程改革与体系

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课程和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媒介和载体,是传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因而不管是高校体育的教学理念还是新时代的社会文化,在高校体育课程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功能。而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基础的规范和回归理性的原则。

传承文化是体育课程存在的逻辑前提,回归理性则是传承文化的应有之义。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主要有传统的“三大球”、“三小球”、太极拳、太极剑、拳击、健美操等原有体育项目,也有近几年风靡校园的定向越野、爬树、攀岩、轮滑、飞盘等等新兴体育教学项目,更有冰雪相关的冬季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是历史传承的文化生活和娱乐项目,更是当今社会大众风靡的现代体育项目,可玩可竞,同时兼有娱乐性和竞技性的特征。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是体育专业化文化的延续与继承,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精髓的延续与传播。

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创新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内在品质和必要路径。体育文化项目的传承通过高校体育课程得以实现,更是高校体育创新的实践与检验的载体,体育项目的发展、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从具体的项目中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课堂课程化、常规体育项目游戏化、竞技体育项目校园化、多个体育项目元素通过整合,促进创新路径的健康发展,不仅丰富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也促进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多元化。

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改革需要以生态学为辅助性原则,在课程的设置、项目的选择、内容的创新回归自然、规则化。但是因为现阶段技术化和市场化的深度融入,使得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置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是人文性的内容淡化、项目过程中倾向技术化、目标过度功利化以及评价指标的数量化等等。因此在以高校的理性精神核心基础上需引入生态学原则加以规范。其中整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差异化原则是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改革以及定向化培养中应该嵌入的原则与范式。

3.3、精神构建的文化使命和目标

我国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的中心议题就是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通过高校课程教学的理性和国家倡导的绿色生态学原则相互影响,并通过深度融合构建起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塑造健康的人格、心理和生理的体育教育。但是高校体育教育肩负多重身份和文化使命,使得源于体育的高校体育教育又高于大众对体育本身的诉求。而构建精神世界就需要高校体育教育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出与高校体育身份相匹配的文化使命和发展目标。进而使高校体育教育能够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学生健康身体形态的塑造和对生命价值重塑的需求。更应有对我国社会文化的传播和社会文化的构建的使命追求。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的功能仅限于学生运动训练和身体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基于体育项目规则的社会规范意识的塑造和基于项目内容为基础的体育文化价值的传播。因此导致了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文化的缺失,身体素质锻炼不足的尴尬状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体育教育对精神价值的提升和体育文化塑造的路径作用。比如,文化价值的塑造部分成果源于民族精神和共同理想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文化价值传播对人的文化精神世界的构建;同时中华体育精神也在文化价值和体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价值观链接作用,使得文化价值和体育活动不至于完全脱节。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中身体素质的培养与精神文化的构建是相互融通的,目前的现状是不仅二者的关系存在失衡同时二者的链接没有直接理论指导。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实践的精神财富,是体育人顽强拼搏意志的体现,是价值标准的升华与规则规范的抽象化。但是这与指导高校体育精神构建的文化使命有本质的区别。从体育精神的内涵来讲,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领域的行业价值观凝练,而作为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主义体系内各行各业以及各个阶层行事的依据,同时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与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指导。可见人的培养与文化精神构建是高校体育的使命与责任,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纲领到具体的领域文化构建中缺少过渡性的中观理论以供落地性指导。

4、中国特色高校体育文化使命

4.1、中国体育文化使命构建的内在逻辑

中国体育文化是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做为载体呈现的,而中国体育文化的确立是以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颁布后随着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确定,进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文化得以充分地发展与创新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持一定的可协调性。但是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社会对体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新的挑战,并使得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脱节,由此造成当前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因此,基于现状我们有必要对比分析中西方体育文化使命的构建基础。

而中国体育思想的发展是在借鉴和批判的基础上探索自我发展的路径。从蔡元培的“完全人格”和民族主义相互融合的发展为起点,并借鉴苏联阶级性、工具性和政治性,集体主义思想品质的培养为目的。改革开放后探索自我发展的体育路径,其中“四有新人”、终生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逐步纳入体育思想发展的目标范畴。而2008年后随着建设体育强国和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出现,中国体育发展再次面临新的突破与创新。

4.2、中国特色高校体育文化使命的构建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体育教育指导的中间过渡理论。既凝聚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又融入了目前体育发展的问题意识,并契合高校在社会的功能性定位,同时对高校体育教育中人的培养和文化构建双重任务做出行为性指导。从具体来看,中国特色高校体育文化使命的构建是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3大路径结合,从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角度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构建做出详细的行为性指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依次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深入构建密切贴合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体育文化,并透过社会中观层面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与分析,最后聚焦于个人层面,不仅回归体育教育的基本诉求而且也是符合西方体育教育自然主义的理念,这种综合性的融合与再现,全局式的视野将价值观和高校体育教育的具体行为相互嵌入文化使命构建的逻辑最终成为中观的过渡性指导理论。

5、中国特色高校体育文化使命的内涵与本质

中国特色高校体育文化使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投射与转化。其基本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是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文化的构建。

内涵是基本要素组合中的核心要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高校体育文化使命——学校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与源泉。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通过体育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规范又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思想,根源在于理念,核心在于文化。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之一,就是要引导高校学生通过体育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思维定式,达成理性共识,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行为取向的双向构建,能否相互转化,转化的程度,转化的效果如何,不仅需要宏观理论的指导与规范更需要中观理论的具体规范与落地性指导与操作性规划,而微观的技术层面的指导与规范则是体育领域自我革新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思想的引领、理念的引导、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宏观中观微观的复合型理论指导而且需要体育自身的实践性创新与发展,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不断地沉淀和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而学校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恰恰是基于此所做的创新。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体育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我们的“体育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