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理论内涵和精神思维指引着我国逐渐为体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校园“三大球”的发展制定明确目标、设计相关航向、建立重要支点;特别是校园排球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校园排球的发展需政策支持,“十三五”期间三大球校园普及程度是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指标。“十四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大球’要搞上去,这是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志”。是开展校园排球的重要依据,校园排球的开展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加大开展力度,在新时代背景下追求更好的发展。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方面《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丰富体育教育体系;在体育高等院校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院,探索在专科、本科层次设置独立的足球、篮球、排球学院,为高校校园排球的发展提供新思路。鉴于此,本文围绕高校校园排球发展的现状、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推动新时代高校校园排球的发展与进步,提供理论参考。
排球运动作为“三大球”运动之一,足球、篮球和排球运动的普及范围广,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是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观赏性、集群性和竞争性等特征,深受大众的喜爱,校园排球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经研究表明,最近两年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校园体育项目的开展不可怠慢,以体教融合为体系发展校园排球,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排球运动作为传统项目,技术掌握难度大,技术较为复杂,要求较高,学生活动起来比较困难。与篮球、足球相比技术掌握难,学生参与基数少。高校开设的排球课程主要涉及气排球、硬排和软式排球教学。校园排球的推进带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打造特色校园项目,撰写《校园排球特色项目实施方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设置排球课程。
大学设置排球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该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促进增强体质。校园排球的发展侧重青少年排球的兴趣普及,培养学生以实现体育教育功能为主要方向。校园排球的发展依托课程,但是目前高校的排球课程教学模式陈旧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系统的技能教学模式固然重要然而这种模式较为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创新不足,教学器材的运用陈旧。改变传统单一老化的教学模式,创新运用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领会排球的乐趣、制定特殊的评价方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更新慢。
高校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展势必会对传统项目造成冲击,学生对新兴项目的好奇追求时尚运动;对学分要求低,学习的动力也会受到影响。再者,高校的运动项目开展不平衡不充分,校园排球发展不断接受新的挑战。
新时代时期,现大多数学生处于“三无”状态,可理解为“无技术”、“无技能”、“无运动量”;对身体的强度与刺激不足,运动技能掌握堪忧。现代排球的发展,需校园、社会以及国家的共同努力,在排球课教学中要求深化排球发展理念,加强排球文化宣传与传播。校园排球是一大主体,高校需要培育与传播校园排球文化,利用学校排球课程、校内体育活动、运动会等形式传授排球知识和技能,传播排球文化,培育排球运动的关注者、参与者和爱好者。
大多数院校排球理论课少于实践课,影响学生排球意识的形成因素很多,可分为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学生本身原因,如,不想学、不想动、觉得没意思等原因。客观原因是排球技能的掌握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子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多数学生在业余时间里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等,难于走进运动场。综上所述,学校课程设置和排球文化意识的宣传不到位。
校园文化氛围、文化建设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和运动环境对人具有影响力和约束力。由于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学校停课,居家隔离锻炼,一切需要场地的运动项目都受到影响。导致省市级大学生排球赛延后或暂停,赛事开展受到阻碍。这意味着许多高校排球代表队训练出现停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下降。学校应该大力组织高水平运动队,创办排球学院、排球俱乐部以此发挥排球文化功能。
某些高校校园排球比赛组织较少,一年只有一次甚至是没有。“以赛代练”宣扬中国“女排精神”,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女排“为国争光,甘于奉献、追求卓越,顽强拼搏、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为“女排精神”。将女排精神、体教融合等融入排球思政课程,由此,发挥排球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健康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功能。我国校园排球的文化体系、竞赛体系、组织体系对应的指导性政策相对较弱。文化建设是校园排球开展的前提、精神文化是内在动力、制度文化是保障条件、行为文化则是对自身行为规范的有效手段。体教融合的提出,以校园足球为龙头,带动青少年体育发展,自然相关足球政策多于排球政策,那么支持性文件和政策对校园排球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校园排球的发展在中小学有传统排球校支持,得以有效发展,到大学校园排球的发展效果不明显。
一个学校的运动项目发展与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有很大关系。教师的专业能力、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性需求、教师职业培养等都要加强。学校的校长也会影响一个学校体育的发展,比如,清华大学的“无体育,不清华”,体育一直是清华大学的办学特色。学校相关领导对校园排球的认识和意识不足,则会影响师资队伍和学校排球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影响校园排球发展的现实困境。
经过访谈法对四川省的一些高校的排球师资队伍进行了调查,高校的排球教师有两种情况:一是,专项是排球教师主教排球,也会兼顾其他课程教学;二是,专项并不是排球,但是有排球课程教学,兼任排球教师。主要以四川省为例,调查了四川8所高校的排球师资队伍,排球教师大多是每个学校2-4名,有的学校可达7人,是有些学校的2倍多。当然高校体育公共课对教师的专业限制少,体育教师可以兼顾多项教学,但是对排球的专一性有待考虑。综上所述,排球教师的缺乏会限制学生的选课,课程调制出现问题,据了解在广东有些高校没有开展排球课程,那么排球课程的开展举步维艰。
新时代高校校园排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排球课程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如,沙滩排球、雪地排球、气排球等,改变运动形式、运动环境,创造新的排球运动环境,根据学生需求创编规则等。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排球课程教学模式老化,需要推陈出新,可以实施俱乐部课堂制,灵活运动科学技术设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创设校园运动软件,每周推出相应的学习计划,比如,观看有代表性的排球比赛视频。
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学生娱乐活动。学校定期开展排球比赛教职工与学生共同参与,活跃校园氛围,宣扬“女排精神”。校园排球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功能,发挥文化建设功能,更好的发展校园排球。
新时代对于高校教师提出了10项基本准则,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高校根据学校的发展需求,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的教师岗位,比如,教练员、专项教师、专业理论教师等。
新时代我国高校校园排球的发展是时代趋势所需,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必然途径。我们必须把握好校园排球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全面协调地处理好新时代排球运动普及与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关系,场地设施与学生需求之间等关系。准确把握好校园排球开展存在地问题以及影响因素,仔细排查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发展。同时要寻求更高地站位和更大的格局,全方位、多元化的做“一校多品”的特色校园运动,真正实现新时代体教融合与校园排球协同发展。校园排球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培养不可忽视,建设好校园排球文化,发挥其文化功能的作用,为校园排球的发展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