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探索

2022-12-06 13:08朱阿丽王森垚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艺术

朱阿丽, 王森垚

我国历来重视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从当前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教学主要以教师说教为主,学生被动参与为辅的方式,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作为思政教育最活跃、最外显的重要因素,思政教育方法不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更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思政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创新尤为重要。将艺术元素融入思政教学是指将音乐、绘画、表演、微电影、情景剧等学生参与制作的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内容精准融合的教学方式。 艺术元素融入课堂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而且能提高思政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推进思政课教育改革和创新。

一、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的意义

艺术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有效方式,它们相互补充、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和动力。 艺术与逻辑的交融,在思维层面上,会让人类认知的世界更清晰,更美好。 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堂的意义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从思维层面看,逻辑思维善于把复杂的世界概念化、单纯化、明确化;艺术思维则善于把现实世界形象化、丰富化。 把比较抽象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内容与丰富、美妙、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整合,让抽象枯燥的教育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通过艺术元素的融入解构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重要方法,即将多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的过程,也就是把外来的东西变成学习者内在的东西。 学生通过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艺术呈现,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验。 艺术与专业特点以及现代科技相结合,也相应减轻由于单纯课堂说教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逆反和抵触。

第三,思想升华艺术,艺术元素融入的思想更接地气。 如果说逻辑思维是从纷繁多变的客观现象中去发现本质,寻找规律、归纳概念。 艺术则是用更直观的方式描绘生活的点点滴滴、精彩多样,捕捉现实的个性差异和生动瞬间,追求个体的自我感受和精神世界。 借助艺术表达,思想直抵澄澈之境,学生的情感得到抒发,摆脱了知性与功利主义的约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真理蕴、情切意远的审美特点。

第四,艺术元素融入教学就是把马克思理论课教学要点与艺术形式完美融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同时艺术呈现的美学教育,也是大学生教育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在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协调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大难题,而艺术本身就是创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内容的艺术再创作,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第五,艺术元素融入课堂呈现精准思政理念。精准思政是指教师通过对课堂各要素的分析研究,使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有效整合,从而达成科学高效的现代教学目标的模式。 在2019 年2 月«教育部2019 年工作要点»的第34 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提出“着力推进精准思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①参见«教育部2019 年工作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http:/ /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2/t20190222_370722.html.,艺术元素参与可以更精准更细致地呈现了马克思理论实践的本质。

二、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的内涵及实施原则

(一)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的内涵

艺术元素融入教学,一般遵循心理学原则和审美原理,具有创造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是目前思政教育可以适时推行的教学方式。 它借鉴了内化理论的逻辑,通过艺术解构呈现思政课教学内容。 作为特定的概念,内化是由现代西方哲学和心理学中“人对自我观点进行特别强调”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 主体性教育理论则认为内化是主体将感知到的思维和观点转化为自我的认知、情感、意志、信仰等, 将客体一切符合主体的思维系统转化为主体的一部分, 使客体与主体成为同一整体的存在。 也就是说,内化是将看、听、想等理性思维观点经过实践内证,所领悟出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 内化的关键是,刺激的实践者自觉揭示主体认知结构与内在观念之间的联系与矛盾,并发展成为强化观念。

艺术元素融入教学遵循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把思政理论知识通过教学内容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层面艺术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的认识和感悟,它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特点和学习水准,是因材施教模式的具体化[1],体现了思政课的根本教育属性。

艺术元素融入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将抽象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的过程[2],艺术元素融入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丰富美妙的艺术解构整合在一起,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或者社会与学生的交流之中,使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具体且生动有趣[3]。 艺术元素融入教学法是对内化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并始终根植于思政教学这一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高校思政教育内化是指高校学生基于自身需要,在教师引导和探求真理等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将教师所传达的思政教育信息通过认识、择取、理解、整合、接受、践行等环节,主动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个体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增强思政课教育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的基本手段和集中表现,由“接纳”到“内化”再到“外化”不再是简单地将思政课教育内容进行说教,而是通过思政教师合理恰当导入艺术元素,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和“我要讲(真理)”,自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正确的思维方法落实到心理层面,最终外化到实践层面。

(二)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的实施原则

艺术元素融入教学是把人类文化转变为民族意识与价值情怀的创造过程,利用艺术因素穿插在教学过程进而促进意识形态的正确树立,对于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将艺术元素融入思政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思政课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激励学生自主实践、愉快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

实施艺术元素融入教学必须遵循三项原则。一是立意精准原则。 在运用艺术化教学方法进行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价值引领,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传承以及创新充分融入艺术化教学活动中。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警惕泛艺术化现象,不仅要警惕不良价值观倾向,而且还要发现艺术创作中的三俗倾向,真正做到“立于礼而弘于德”[4]。 二是形式精准原则。 有效选择教学形式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利器”[5]。 要精心选择符合思政课内在逻辑的艺术形式,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学习特点及知识文化结构采用不同的艺术教学形式。 三是评价精准原则。 要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学生思维特点设定不同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完成艺术化课程作业的情况来对其进行精准评价[6]。 既要对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既要注重知识的习得,又要注重学生马克思主义修养的形成;既要注重学生的艺术探索精神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三、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7]思政课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任务。 当前,思政教育在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宜采用艺术元素融入的教育方法,将各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植入思政教学中,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效果。

(一)增强思政教学亲和力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空间的差距,而是人心的间隔。 在年龄上处于高位的教师,如果不能把自己的人格需求降到和受教育者平等的心理层次和情感诉求,换言之,就是换位思考,则很难让受众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因此情感上的亲和效应就变得极为重要。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元素融入课堂可以快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增强思政教学的亲和力。 比如,当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并讲之其由来时,会使师生同时产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认同和共鸣;教师将书写的槛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展示给学生,并加以适当的举例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奋斗价值观会得到强化。 情感的交融无声无息,艺术对人的感染也是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元素融入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专业创作能力。

(二)增强思政教学吸引力

思政课作为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引导和增强政治责任感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教师作为传授者、学生作为接受者的被动学习,这种单向教学模式,缺少教师与学生间的有效互动,学习吸引力大打折扣。 满堂灌式的思政教育不利于培养受众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校思政教育强调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平等主体性,万物相辅而相成,在思政教育中运用艺术元素融入的教育方式,把各种生动的正反面教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可以化解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方式枯燥的问题,而且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向心力。 当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艺术的吸引下凝成一股绳的时候,课堂教学的凝聚力就形成了,这时的思政课学习就变成了精神享受的原乡,而思政课堂也变成了学生群体的灵魂家园[6]。

(三)增强思政教学感染力

感染是一个医学概念,最初的涵义是指细菌交叉繁殖导致菌群丛生必须依靠抗生素加以控制的情况。 «辞海»最早在1968 年将感染一词扩展为社会意义上的感化和交叉散播之意。 感染一词的跨学科和跨专业迁移表明强大的感染力必然酿生深度的契合力和笃信力,具体到思政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那些有着多学科专业修养的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相反,那些只具备单一学科专业修养或者少数学科专业修养的教师往往不受学生的欢迎。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艺术形式,用诗歌创作与朗诵、绘画、自拍自演情景剧或编排演绎微电影方式等穿插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感染力都起到了积极效果。 如中文系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美术系学生用绘画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艺术系的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来反映思政课教学内容,不仅丰富了讲课内容,而且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应用策略

艺术是一种把人文生态变成直觉审美的创造。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以及精神产物,以其独特的生产和欣赏方式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的审美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将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环节可以从情感表达贯穿课堂、艺术展示融入课堂、趣味教学活跃课堂等方面着手。

(一)情感表达贯穿课堂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真正的教师应该是巫师而不应该是牧师。 就是说真正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唤醒者而不是学生精神的鞭策者。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掌握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唤起学生求知欲和认知需求的情感艺术[8]。 可以说情感是人类最为辉煌的品质,失缺了情感的浸渍,再完美的教学形式都会变得枯燥而单调。 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全社会崇尚高雅艺术、抵制低俗艺术的大环境下,可以将具备情感诉求的诗歌创作与朗诵艺术、微电影创作艺术、书法绘画艺术等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 尽管艺术元素融入教学对教师的情感驾驭水平和综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来说,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更适合从情感艺术方面着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思政课中采用艺术化教学法极有助于情感价值观的实现。 在艺术化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把情感作为重要的教学线索,通过艺术来感染学生,大大促使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9]。 不仅如此,情感艺术也是思政课生活化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取向既符合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也符合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10]。 思政课生活化有利于将思政课的艺术化建立在生活观照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的艺术形态、现实的生活场景、普通的生活实录和生活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思政课艺术化的理解。 当然,将情感表达艺术融入课堂也要时刻警惕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滋生,因为守正是思政课的根基,守朴归一是立德树人的正道、育人铸魂的根本[11]。 艺术元素融入教学将相对枯燥的思政课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艺术表达形式巧妙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和体验,又延伸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本真,但是凡物莫不有度,超过了一定的界限,艺术元素融入教学模式就可能演化为异化教学模式。

(二)艺术展示融入课堂

孔子谈修身立世时说,道德“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2]。 他认为“诗”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性情。 «尚书·舜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 诗歌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13]。 中国古代先贤赋予诗歌艺术非常高的地位,他们认为诗歌艺术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具有传播价值观,震撼心灵,调和人伦的作用。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艺术”因素(即教学艺术与方法)的关注,将绘画诗歌等艺术融入教学体系,是“灌输性与启发性统一起来”“八个统一”的有效教学改革尝试。 艺术使思政课堂充满诗意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热情,引导学生自我探寻与自我教育,是破解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效性难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改革模式探索,更是构筑诗意的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有效途径。 真正实现了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的教育本质,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①参见刘淼,何小英.高校思政课教学艺术分析.https:/ /www.gwyoo.com/lunwen/jylw/jiaoxueyishulunwen/201901/690645.html.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章节讲授时,让学生参与而采取的诗歌创作与朗诵形式,就提高了思政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生反映,通过创作和朗诵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掌握了爱国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深化了自己的爱国情感,深刻感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有的教师在思政课成绩评价中尝试采取的“口才记分制”,则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和辩论能力,并将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语言个性化、感情表达程度、富有逻辑性等作为成绩考核的几项标准,起到了笔试考试所无法达到的考核效果。

(三)趣味教学活跃课堂

新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物质财富的丰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出现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滞后于物质需求的情况。 单调的课堂讲授的教育效果与促进教育客体思想素质提高的预期目标存在有距离。 据零点公司的调查,中国200 所统计高校中有89.2%的大学生厌烦思政课,其中有70.3%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其实就是“影子课”的代名词[14]。 解决思政课互动少、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可以通过艺术元素融入教学的应用得以实现。艺术元素融入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创作融入到思政课堂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提升了自我的审美感受,取得寓教于乐的效果。 如有教师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过程中穿插诗歌朗诵的教学形式就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将不同时代的历史编成了诗歌,将诗歌和历史事实结合起来,用史诗的形式展示出来,将枯燥的历史故事变成现实题材。 课后教师将学生创作的诗歌选择优秀作品刊登在校报上,既鼓励了学生的艺术创作又锻炼了学生的文化创意能力。 有的教师将一部分绘画考核加入思政课的考核总成绩,该方法要求学生画一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绘画(绘画成绩占期末成绩的40%),教师根据学生绘画的契合度评定成绩,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象学本质、学生用绘画来表达和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内涵,拓宽了学生用所学知识的自主想象力,使思政课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四)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

在思政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教育理念的人本化、教学内容的生动化和教学方法的艺术化,而且可以深刻引导学生各类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8]。 “微思政”艺术形式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形成的,探索“微思政”模式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如河北大学的“微课”教学模式就是把微电影艺术引入思政课教学的积极尝试。在“微课”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剪辑、录制、推送和创作的反映思政课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道德教育和社会关怀的“微电影”进行评选打分,成绩纳入期末总评成绩中。 学生反映在思政课艺术化教学法的指导下他们共制作了70多部小视频,涉及内容有两类:一类是大学生自身遇到的问题如交际问题、成长问题、心理困扰问题、爱情问题等;另一类是社会问题如就业困惑问题、“扶不扶”问题、cosplay 问题和公益慈善等问题[15]。 微电影艺术化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拓展了大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是当下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创新。 鲁迅美术学院推出的“慕课”教学模式是多媒体进入大学思政课的有益尝试。 东北大学推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山东理工大学推出的“区块链教学模式”是把大数据技术和多媒体艺术紧密结合的经典范例。 2017 年12 月,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以“我心中的思政课”为主题,用微电影的方式,展现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思政课,呈现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精彩故事。

在实践层面上推行艺术元素融入教学,首先要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教师艺术素养。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就是要解放和发展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16]。 只有保证人才队伍不落后,才能保证艺术元素融入教学的顺利推进。 其次,要做足教育资源配置工作。 教育资源丰富可助力艺术元素融入教学的实际效能,可以寻求其他高校或者政府等社会组织的相关资源,做好交流互通。 最后,要加大艺术元素融入教学的投入,包括物质投入、人才投入以及教育资源投入。

五、结语

艺术元素融入教学作为一种可借鉴的教学方法,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与此同时,将艺术元素融入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更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满足了思政课重视实践性和精准化的要求,既能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效能,又能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落实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17]。 艺术元素融入教学作为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桥梁纽带,是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深入探讨艺术元素融入教学问题是实现思政课教学形式新颖、技术精湛、效果优良的重要前提,是实现思政课从“点名课”到“网红课”转变的创新法宝。 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教师更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教师要立足社会现实,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现实教学环境,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配置与组合,在教学上充分融入情感表达、艺术展示、趣味教学以及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改进思政课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 目前艺术化融入教学法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仍处于探索试验的阶段。 在这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选择利用艺术化教学方法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守立德树人的正道,确保因材施教落实到位,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艺术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