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发展现状及办刊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022-12-06 13:08王京宝
关键词:办刊新建学报

王京宝,关 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对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自20 世纪末,我国高校招生数量不断扩大。 为了适应高校扩招的需要,诸多地方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成人本科院校转制为普通本科高校,也有专科学校和中专学校合并组建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的,当然还有民办高职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的,这些院校一般都称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 本文所指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主要是前三种情况,不包括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专科学校的升格和成人本科高校的改制增加了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数量,扩大了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数的规模,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层次,为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通常都有一种综合性学报作为学校的学术交流传播平台,高校学报为发展繁荣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高校学报在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发展,高校专门人才培养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繁荣等做出了积极贡献[1]。 另外,学报在培养学校科研队伍,形成科研规范,交流教师科研成果,展示学校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科研层次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报是学校内涵发展、学术水平提升的助推器,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提高成为合格本科高校的重要媒介。 学报是基于各个学校发展层次的学术平台,在某种意义上,学校的层次、学科建设水平和师资队伍水平决定了学报的层次和水平,虽有特例,但一般规律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在看到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在学校发展中贡献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学术水平有限、办刊质量不高、影响力偏弱。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在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不仅都有体现,而且程度更加严重。 如“全、散、弱、小”“同质化倾向严重,千刊一面”“相当一部分学报定位不清、选题雷同、内容重复”[2]等。

南京大学期刊评价中心主任王文军教授曾对高校学报进行过分类,他认为,按照目前的生存状态,高校学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发展较好的高校学报,如进入名刊工程的学报,显示出较高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二是有特色的高校学报,具有学科的优势或栏目的特色,具有较高的学科影响;三是数量最多的高校学报,则仍然处于困境之中,影响因子的平均水平不仅远低于专业期刊,而且也低于省市社科院和社科联举办的社科类综合期刊的平均水平[3]。 绝大多数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即属于第三层次。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如何摆脱面临的现实困境,提高稿源质量,不断提升办刊水平,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研究现状

对于高校学报的研究是学界多年来关注的热点,在知网文献库中以“高校学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止到 2021 年9 月底,共搜到8348 篇文献。 其中最早的一篇文献是1981 年4 月«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会议消息«提高学报质量,促进学术交流——全国高校学报工作者协会即将成立,东北华东高校学报工作者相继聚会»;关于高校学报研究最早的文献是1983 年10月辽宁省高校学报研究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略论当前高校学报工作中的几个理论性问题»;期刊发表的关于高校学报研究最早的论文是«教学与研究»1984 年9 月刊登的«浅议高校学报工作»。 以“地方高校学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到543 篇文献。 最早的一篇是1989 年10 月在«昭通师专学报»发表的«地方高校学报的勃兴、特色与困境»。 以“新建地方高校学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只搜到1 篇文献,是2006 年10 月发表在«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新建地方高校学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探析»。 由此可以看出,关于高校学报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相关研究的文章中不乏大师级的力作。 关于高校学报的发展历史,钟秋波、凌兴珍认为,改革开放后,高校学报发展经历了复兴发展与繁荣和变革与转型两个阶段[4]。 朱剑深入分析了1950 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报体制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学报产生的影响[5];另外,朱剑还从编辑身份的角度探讨了40 年来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的发展状况[6]。 对于高校学报的改革,孙俊青认为,变革的永远是技术,思想才是最终的引领者。 无论怎样的技术革新,主旨还是编辑要有发现学术价值的眼光,高校学报必须以学术立命[7]。 关于地方高校学报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地方高校数量众多,对地方高校学报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其中也不乏有真知灼见的力作。 关于地方高校学报的定位,高伟云认为,科学合理的定位是地方高校谋求发展,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前提,学报的定位一定程度是学校的定位。 所以,他认为,地方高校学报一是必须适应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二是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必须适应学术期刊发展的新形势[8]。 梁凤英则认为,对地方高校学报的角色定位应重点落在“地方性”上,以“地方性”为出发点,调查研究本学报所处的地理位置及人文环境,挖掘人无我有的特殊文化现象,由此设立专栏[9]。 从上述文献可知,研究者大多是从高校学报的整体状况进行研究,因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办刊历史较短,还没能作为独立的方阵形成体系,而且整个高校学报的共性问题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也是存在的,所以独立研究的较少。 但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存在的一些特点和问题与建校历史悠久的本科院校还是有区别的,因此,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现状和提升策略进行研究是极具意义的。

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

与办学历史悠久的名校学报相比,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有着较多的现实问题与困惑,面临着更大的办刊困境,其生存现状堪忧。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稿源学术水平偏低

从学校层面看,因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都是刚升格或转制而来,也就是说,学校刚刚达到本科高校的办学标准,尚处于起步阶段,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科研能力不足,学术水平和学术层次偏低。 学报是依托于学校的学术平台,学校的办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报的办刊水平。 特别是很多学校升格成为普通本科高校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办学规模上,它们错过了高校规模扩张时期,虽然从2010 年之后,高校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但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仍面临着繁重的外延扩张任务。 学校努力申报新专业,力求扩大办学规模,向综合性高校方向发展。 学校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大量引进师资,由于本身的学术平台较低,没有硕士点、博士点,所以新进教师以硕士为主,博士很少。 对于科研能力来说,硕士还缺乏更严格的科研训练,知识积淀还不够深厚,专业研究欠深入,学术素养还有待提高,加之他们入职后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有充裕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短期内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所以导致学校内部没有充足的高质量的稿源。 由于学报学术平台低,在期刊分级中很难进入核心位置,所以也无法吸引高质量的外稿,只能在有限的自然来稿中“矬子里拔将军”,在“等米下锅”的窘境中勉强为之,学报的刊文学术水平低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综合类期刊刊文“全”而“散”

从学报本身看,综合类高校一般至少有两种学报,即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有的甚至更多,还有工学版、农学版、医学版等,有的名校还有很多专业性甚至是专题性学术期刊,它们的学报虽然涉及的学科也比较多,内容也比较庞杂,但毕竟有大的学科分类;而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报一般只有一种,是真正的综合性期刊,理工农医经管文等学科专业俱全,是标准的大杂烩[10]。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报散而全、没特色、不专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报既要发人文社科类的稿件,也要发自然科学甚至工程科学方面的稿件,形成了学报刊载的文章“全”而“散”的情形。

(三)传播及学术影响力弱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由于刊载的文章学术水平低,学校的知名度不高,学报几乎没有订阅量,主要以交流和赠阅为主,纸本期刊印刷数量少,读者占有率低,在期刊市场上几乎没有流通。虽然说学术期刊与大众普及期刊对比相对圈子小,是学术共同体之内的人阅读,但低层次、低水平及全而散更是导致发行量小、阅读的人少的重要原因。 发行量小、读者少,传播范围自然有限,虽说现在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获取阅读,但是下载、阅读的数量和大刊、专刊相比还是差距较大,所以影响力自然就弱。

(四)办刊的封闭性强

办刊平台很重要,学校的发展状况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学报的发展。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师资队伍整体科研水平、学术水平不高,教师在校外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受限。 在此情况下,本校学报就成了大家趋之若鹜的发稿基地,学报的用稿既要照顾本校所有的专业和老师,还要顾及管理人员评职称的需求。 考虑到他们的困境,本校教师的来稿,一般很难推辞,关系稿、人情稿在所难免,造成学报封闭性较强,内稿偏多,从而形成了稿件的全而散。 这种全面兼顾的“学术拼盘式”的办刊模式,给人的印象是学科(专业)的罗列,很难顾及学报的优势和特色,久而久之,综合性的学报势必变得“小而弱”。 长此以往,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特征中,“全”和“散”是因,“小”和“弱”是其果[11]的现象,在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较之其他高校学报“全散弱小”的特征更加明显,问题更加突出。

三、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问题存在的原因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其发展困境具有普遍性,厘清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找到发展策略,问题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身和定位决定其“全”而“散”和封闭性

高校学报是由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面向全校教职工,反映全校学科、专业的科研情况。 为全校教学、科研甚至是管理人员服务,为他们提供科研成果发布的平台应该是很多高校学报创办的初衷,综合性是其办刊定位。 这种办刊定位就决定了学报要照顾方方面面,照顾到所有学科、专业,甚至是每一位教职工,因为教职工在本校学报发稿都认为理所应当,这就造成学报所收的稿件专业宽泛且分散,从而形成内稿多则封闭性强的状况。

(二)依托的平台偏低导致高质量稿源有限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所依托的平台就是学校,这些学校要么地处偏远,要么知名度较低,在高校排名中都比较靠后,知名度低,依托这些学校的学报当然更是不为人知。 新建本科高校科研水平不高,本身很难生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文章,期刊影响力小、知名度低更不会引来高水平的外稿。学报水平外在因素,亦称客观因素,按其影响程度依次为学校的办学类型和科研水平、学科优势与地方文化特色、稿源问题以及综合版的影响[12]。学校的办学类型和科研水平被列为第一位的影响因素。 在学校层次不高的情况下,学报的办刊也只能在低水平上循环、重复。

(三)在学校的“鸡肋”位置使其发展举步维艰

由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在升格改制及校区建设扩张过程中一般都积累了沉重的债务,“缺钱”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对学报的发展无暇顾及,经费划拨少、人员编制少。 学报经费短缺,既不能拿出经费邀约专家稿件,编辑人员也很少有机会参加同行学术交流会议和专家面授培训,从而鲜有与外部同行交流的机会,只能是勉强维持现状。 由于学报编辑工作任务重、岗位要求高、提升发展空间有限,很多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从事编辑工作,所以人员的更新缓慢,现从事的编辑人员都存在职业倦怠,编辑部缺乏活力。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这种“鸡肋”位置和存在生态使其只能长期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徘徊。

(四)对期刊评价和分级的现状对学报发展不利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的期刊分级,以“被引率”为主要指标,把全国数千家期刊分成三六九等,这种期刊评价和分级方式使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生存堪忧、举步维艰,而对期刊评价和分级的滥用使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发展更是雪上加霜。

1.国内期刊主要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期刊评价体系主要有: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建设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人文社会科学要目总览»,即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评价研究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 综合评价报告»;另外还有中国知网每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等。 期刊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转载率和引用率,根据转载率、引用率划分的期刊等级成为很多单位对论文评价的标准。 “以刊代文”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这种不科学的期刊评价导致的“‘核心期刊’概念异化和泛化,甚至将其不加分析地应用于评价各篇具体的学术论文的科研价值就欠妥了”[13]。

2.期刊分级对学报的影响

期刊评价是一种正常的学术行为,其出发点是促进期刊发展;期刊分级是在期刊评价的基础上对期刊所处层次的划分,都是正常的行为。 当然对于期刊评价的方法是否科学,采用的数据是否合适,笔者不做评判。 我们讨论的是期刊评价和分级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影响。 由前面的分析得知,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受制于平台、出身、经费等多方面因素,很难有名家、大家的文章,所发稿件很难引起大的反响,所以在期刊评价中不会有太高的评价,在期刊分级中一般都会在中下游。 这种评价结果带来的影响是靠自然来稿维持生存的学报稿源会更加紧张。 由于核心期刊概念已被一再异化和泛化,地方高校有限的质量较高的学术成果自然而然地就流向核心期刊,这样核心期刊将可以一直在稿源方面占据优势的地位,排名发生较大变化的可能性很小,与此同时,非核心期刊对研究人员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很难吸引到高质量的稿件[14]。 所以说核心期刊的评定也给非核心期刊的发展带来伤害。 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好一点的稿件,甚至是本单位作者稿件甚至是职务作品流向核心期刊,高质量的外稿又难以流向非核心期刊,由此形成不正当竞争。 损害学术风气,妨碍学术自由,不利于期刊业整体水平的提高[15]。 总之,期刊评价和分级导致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高质量的稿件会更加稀缺,在当前的期刊评价方式和分级体制下很难咸鱼翻身。

(五)学校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与学报地位的尴尬

2020 年,我国有普通高等学校有2600 余所,其中本科院校1200 多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在高校规模扩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国家大力强化内涵发展,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对高校的考核标准,相应的各高校也制定了对教师的考核标准和奖励措施“来鼓励本校科研人员在国内外的权威核心期刊和引文频次多,影响因子高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使本应该有一定论文产出的专业,其稿件大多流向同行业的专业化学术期刊。 从而导致了地方高校学报出现了优质稿源的不足,稿件水平低,稿源单一的局面,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瓶颈问题”[16]。对教师的科研考核中,不同层级的学校都强调了高层次论文的标准,理工科要求在国际顶尖期刊和SCI 期刊发表论文,文科要求在CSSCI 来源期刊发表论文。 在这种考核标准之下,凸显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尴尬,在这种“以刊代文”的科研评价方式下,导致“校内高水平论文纷纷流向专业性权威核心期刊”[12],老师们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把自己的论文在高级别的期刊上发表。 时下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却使地方高校学报的稿源质量“雪上加霜”,因为同一篇论文发表在不同学术期刊上的“身价”按时下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来衡量却相差悬殊[13]。 由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在期刊分级中层次较低,所以本校为数不多的高水平论文全部外流,能投到本校学报的一般都是在高层次期刊难以发表的论文,目前的这种科研考核方式和论文评价方式使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办刊苦不堪言,只能是勉为其难,苦苦挣扎。

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办刊质量提升策略

综上所述,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办刊确实步履维艰,在现行机制下很难有大的突破。 但生存艰难不等于没有存在价值,也不意味着一定要退出,虽然现状层次不高,但是相信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学报的不断积累,只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一定会不断提升,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质的突破。

(一)充分认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价值

截至2020 年,全国有各类期刊10000 余种,包括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在内有学术期刊6400 多种。 在这众多的学术期刊中,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虽然层次不高,影响力不强,但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我们首先要明确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价值才能树立办刊自信,不断提升办刊质量。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价值是由其功能决定的,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学报是高校科研成果展示的窗口、交流的平台。 办学报应当立足本校,应当以反映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 这是学报的基本定位,也是我国学报工作者的基本共识[17]。 高校学报除了具有一般学术期刊共有的发表科研成果的园地功能外,还在某种程度上担当培育学术新人,服务学科建设的特殊功能[18]。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高校学报传统从形成的那一刻开始,其核心价值就是以开放的心态追求真理、传播学术、引领时代,综合性、分散性、孤立性、内向性是最早创刊的高校学报的主要外在形式或外部特征,学报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起符合学术发展规律和需要的合理的、开放的高校学报体系[19]。

从1906 年我国第一份学报«东吴月报»诞生到现在的上万种期刊,数千份学报,期刊几乎是遍地开花,学报几乎是每所高校必有,有的甚至有多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报的生态发展与诞生之初已经大不相同。 学报诞生之初,甚至数年之后,也只是几家名校创办了学报,继«东吴月报»之后,«清华学报»«复旦»«北京大学月刊»陆续创刊。 在当时信息闭塞、学术平台极少、发行范围有限、交流范围很小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创办学报的初衷应该就是服务于本校师生,为他们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平台。 由于期刊很少,能在学报发表成果的几乎都是思想活跃、学养深厚、学贯中西、声名显赫的学术大家、名家,当时国内的学术大师基本都在几所著名高校,他们的文章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引领时代、启迪思想、传播真理、交流学术的作用,学报也实现了相应的功能。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众多的学报中,肯定是良莠不齐,分为三六九等。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由于平台层次低,一般是处在排名的后边。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能否发挥自己的功能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学报要立足本校放眼社会,反映主办学校的学术成果,促进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推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承担起传播知识、研究学问、启迪思想、繁荣学术、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20]。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价值在于交流学术、启迪思想。 不可否认,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高质量研究、高水平文章不多,更缺少大家、名家的文章,但这并不能说没有思想,其中有些不为大刊、名刊所看重的学术新锐,其文章中闪耀着学术的光芒,迸溅着思想的火花。 今天的学术新锐可能就是明天的学术大家,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是在做打基础、铺路石的工作。 如果没有像地方高校学报这样一批普通的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新人发表学术成果的演练场,中国学术期刊界要想孕育出大批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是不可能的[13]。 没有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工作,可能也成就不了大刊、名刊,大家、名家,这就是其价值所在,我们要有办刊自信。 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功能讲,主要是科研成果展示的平台,发掘、培养学术新秀,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建设。 期刊是分层的,中国作为十四亿人口的大国,作为有2000 多所高校,几千万在校大学生,有上千万的科技研究人员和人文社科理论工作者的庞大群体,上万种期刊,几千种学报不可能都处于同一水平。 不同层级的期刊其功能是有区别的,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只要找准定位、选准视角、发挥好自身的功能就是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就有理由、有必要、有自信屹立于期刊之林。

(二)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确定学报的办刊主方向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一般是由专科学校升格或成人高校改制而来,它们都曾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曾有过自己的辉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作为学报应准确把握学校的特点,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确定学报的办刊主方向。 方向确定之后,在选题上就要有所侧重,虽然要照顾学科,但要加强主方向的选题,增加主方向的版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大约稿投入,或者创新办刊形式,聘请本学科知名专家担任栏目主持人,把主方向做大做强,形成优势,通过长期积累,期刊质量会不断提升,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局部突破。

(三)强化服务意识,注重培养稳定的高水平作者队伍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要放低姿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特别是服务于作者的意识。 在目前的期刊分级与排名竞争中,每家期刊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CSSCI 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一般都有丰富的优质稿源,它们用稿的选择余地比较大,很多C 刊为了保住其地位,对作者设定了很多门槛,如有的期刊非985、211 高校的教授、博士的稿件不收,有的期刊没有国家级资助项目的稿件不收;另有一些实力雄厚的期刊为了能晋级C 刊,不惜投入大量经费约稿,只认可大家、名家的文章。 在这种情况下,排名靠后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应强化服务意识,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对大刊、名刊不屑一顾的地方高校教师的稿件和在读博士生及优秀硕士生的稿子要积极吸收。 编辑们要对作者表现出应有的尊重,要和作者认真沟通,特别是对那些有思想火花、独立见解和创新观点,但又不是很完美的稿件能慧眼识珠,和作者一起修改。对那些有研究才能和学术潜质的作者要真心地交朋友,要培养比较稳定的作者队伍,和作者建立起长期的联系,使作者和期刊一起成长。 对一些不适合本刊或者水平还没达到本刊要求的稿件退稿也不要程式化的、僵硬地一退了之,最好能有意见和建议、有鼓励,退稿有温度,要体现对作者的尊重,从细微处培养作者和期刊的感情,为期刊积累作者资源。 只要是编辑真正为作者着想,为提高稿件质量花费心血,作者一定会积极配合编辑,而且也会以高水平的稿件回馈期刊的付出。

(四)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学术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专题性相结合的选题原则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稿件和大刊、名刊不同,大刊、名刊的文章题目高大上,每篇文章都是上万字或数万字,作者的宏大叙事风格、宽广的学术视野、高远的立意、经典文献的引用、缜密的论证,让人仰视,心生敬畏。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很难有大家、名家的文章,除非花大价钱去约稿。但是,通过采用这种方法来提高学报的水平是不可能持久的,它不是可持续发展[21],地方新建本科学校学报大多是学术新人的文章,作者还缺乏学术积淀和科研历练,其文章可能就是一点思想的火花,或者对某一个问题换了一个审视的角度,或者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了一点心得,或者是对某一种教学理论的实践体会。 按照杨焕章先生关于创新成果的观点“所谓创新成果,一类是提出了新问题的成果……一类是提出新观点的成果……一类是提出新论据的成果……还有一类是提出新方法的成果”[21]。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文章大都是后边两类,如果说创新成果还有一类是用新视角看问题的话,大部分是属于这一类。 一般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但是可能会对读者的工作有所启发,有所帮助,可能会使某个问题的解决另辟蹊径,或者对教学改革有所推动和引领。 文章可能理论性不强,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没有很强的学理性,但具有一定的应用性,能够指导具体工作。没有宏大的综合性选题,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密切结合地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破解地方发展瓶颈,或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积淀,推动地方文化发展。 这样的选题同样也是有意义的。

(五)争取办刊学校政策的支持

学报的主办单位是学校,学报是学校的学术平台,学报编辑部应加强和领导的沟通,阐明学报提升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使领导从思想和理念上重视学报,在政策上支持学报。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支持:一是提供充足的经费,除保证正常出刊之用外,还要对编辑人员的学术交流业务培训进行经费投入;二是配备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学报编辑是一项学术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编辑人员既是专家,还应该是“杂家”;三是提高编辑人员待遇,学报编辑部在学校是“边缘化”的部门,编辑们是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学校可以适时出台政策,适当放宽编辑人员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从而提高他们的从业积极性,吸引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编辑岗位;四是对学报发表的文章中被转载和产生较大影响的应予以适当奖励用于鼓励。总之,要办好学报,学校应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六)提高编辑业务水平,树立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办刊思想

学术水平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作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同样如此,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质量及学术影响力的提高绝不是短期内能做到的,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的培育更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要办出高质量的期刊,首先要有高水平的编辑队伍。 由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在学校属于辅助系列,编辑队伍的组成也不专业,不像专业期刊和名牌大学学报的编辑那样大都是博士、教授。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不能安于现状,学报编辑们要有追求、有担当、有进取心、有事业心,不能仅仅把编辑作为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要努力编出精品,要把自己供职的学报办成高水平期刊。 为此编辑要努力学习,不仅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要学习各学科知识、理论,使自己成为“杂家”,成为“学者型编辑”,要了解自己所负责编辑学科的科研动态,真正练就识别稿件的一双“慧眼”。 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之外,还要有认真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不管别人的文章影响有多大,编辑都是默默无闻、籍籍无名的,所以,如果编辑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很难做好工作的。 另外,编辑部还要健全相关制度,坚持质量第一、学术为本的原则,坚持双向匿名审稿和三审三校,坚持编辑的业务学习和专业知识研讨的常态化、制度化,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持之以恒抓质量建设,抓水平提高。 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求高大上,但求朴实无华、脚踏实地,争取每期都有出彩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思想的火花,能激荡起学术的涟漪。

总之,只要长期不懈坚持下去,付出总会有回报,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一定会在持续地努力中不断得到提升,在不远的将来占据学术期刊排名的重要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办刊新建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