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爽,郭凯旋
据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 亿,较 2020 年 12 月增长 2175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 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 截至2021 年6 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较2020 年12 月增长1707 万,占网民整体的93.4%;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 亿,较2020年12 月增长 1440 万,占网民整体的 87.8%[1]。由此可见,时下短视频几乎已成为民众关注新闻报道、体验视觉消费、达成娱乐社交、了解广阔社会最重要最便捷的新标配。 短视频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网民获取信息进行交际的重要选择。 2021年基于微信生态之下的微信视频号用户开通数量激增,达同一时期微信账号开通数量的十几倍甚至更多。 个人微信视频号的开通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微信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也在促使整个微信平台的高速视频化发展。 这既可以理解为微信对短视频功能的一种认可和追随,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又一次开疆拓土式的胜利。 与此同时,快手、抖音、梨花等视频平台上网友观看浏览的次数与时长也在倍速增加。 应该清楚地看到:此番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社交、消费、工作甚至生活方式,其实也在深入改变着所有网民的行为交往方式、情感模式与思维认知模式。
近年来,伴随着匠心精制的制作理念逐渐得到了网络视频行业的认可与落实,短视频整体质量在大幅度提升,短视频制作技术也在不断优化升级。 在优质内容的支撑下,部分视频网站开始尝试并优化商业模式,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产出优质短视频内容,同时通过大数据追踪精算等方式挖掘网民关注热点,通过观看提现、关注领红包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生产制造热门短视频,不断增加用户黏性,进而不断加强短视频对广大网民受众的思想引领作用。 但目前,面对每分每秒都在不断涌现的海量短视频,受内容辨别机制影响,“机器+人工”的短视频平台审核方式在单位时间内需处理审核的短视频数量极其庞大;同时,针对短视频的法律法规监督制约机制尚待完善,短视频营销、短视频制作者与短视频平台获利机制监管等环节还有待制度化规范化。 且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短视频这一新兴媒介,在创造大众健康娱乐方式的同时,引领社会公约良俗,推动整个社会风尚愈加文明进步高尚等深层次、细致入微等方面的研究仍相对匮乏,亟待深化。
随着短视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其也日渐步入人们的研究视野。 在中国知网上以“短视频”为关键词,时间截至2021 年6月30 日,检索条件为“精确”,同时选择学术资源库为“社科”,共得到结果10149 条,可见目前对短视频的研究不可谓不丰富。 纵观这些研究短视频的文章,很大一部分着重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短视频这一新兴媒介为各行各业所用。 而短视频这一新兴媒介也确实在新闻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公共设施建设、现代教育发展等领域大有作为[2]。 此外如张杰等人的文章着重从技术层面对短视频发展现状及优化方向进行阐释[3]。这类文章作者多为新闻电视节目一线长期从业人员,提出的建议也较为中肯且具有可行性。 陈亚威等人的文章着重探讨了短视频对当下广大网民尤其对青年的影响作用[4]。 而目前短视频的知识产权厘定和保护问题因为涉及短视频的商业模式、盈利机制、平台监管等诸多领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张伯娜和李琛等人撰文探讨了此类问题[5-6]。
纵观目前多数研究文章,往往对短视频这一概念未加阐释即拿来为我所用,虽然“美是难的”,对一个事物加以界定同样是难的,但在研究之始,我们仍希望对研究对象的内涵加以阐释。那么何为短视频? 一般而言短视频不同于微电影或者影视长片,后两者更多是基于艺术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一种自由创作,更多地需要创作主体真诚地表达自己对艺术、对现实人生的独到见解与思考,表现现实或者再现创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其中蒙太奇手法作为揭示现实生活的独特形象思维方式,通过镜头的拼插组合链接来营造氛围、创造意向,其艺术价值往往远高于市场价值。而纵观短视频领域,尽管有相当一部分短视频拥有良好的情节设计,其拍摄水准及技术手段高超,在提高艺术水平方面也倾注了大量精力,堪比专业团队;但就绝大多数短视频而言,其制作的最大目的仍在于流通和传播,而不在于其自身的艺术价值或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感悟和思考。 因此,我们将本文的研究对象“短视频”界定为时长较短的(一般控制在20 分钟之内),依赖互联网技术、由数字摄影器材拍摄且以传播为主要目的,用户一般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上传观看、互动分享的视频短片。
目前整个社会正在向往视频化表达方向阔步迈进。 新媒体时代万物皆可拍、万物皆可播、万物皆可视频[7],短视频对当下社会的影响可谓方方面面,无孔不入。 我们或许讨厌短视频,也可以选择暂时逃避它,却无法完全屏蔽它、摆脱它。 人类终究无法离群索居,终究无法切断、阻隔与外界的联系,那么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何以独步天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
在网络时代,人们经常被各种信息包围,精力被撕成了碎片,浏览新闻时不时会被广告困扰,随即朋友圈或微博又有了更新通知……太多太多的诱惑扰乱着人们的注意力,思路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断,大脑被要求必须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切换,这无疑加重了大脑的认知负荷与工作学习负担,也迫使大脑的耐性、专注力和持久力大大下降,久而久之大脑已经不再习惯于深度的长时间文字阅读,也愈加难以集中精力去完成深度思考、仔细思量权衡及反复斟酌推敲等缜密的思维工作,转而在综合处理信息过程中愈加倾向于更直观更肤浅,更不需要付出,却可以获取包含更多信息(虽然支离破碎)、更多体验、更多愉悦感,甚至更多新奇刺激的短视频。 或许没有快感的信息很难获得网民的关注,而短视频提供的信息恰恰自带娱乐功能与快感,又让人们如何拒绝它? 总之,短视频充分迎合并利用了当下网络用户快节奏、碎片化、娱乐至上且拒绝深入深度思考的习惯,无疑会抓住更多用户的眼球和心。
目前,短视频为代表的视觉文化消费已成为人们建构并明确自己身份认同的主要途径。 破碎化导致了总体性的消解,也给信息的自由流动和民众的自由表达提供了新的无限空间。 由微博、微信、qq 等新媒体工具不断瓦解的,以往严格管理的信息流动模式已经逐渐被破碎化、点对点可以互动的实时信息传播方式所颠覆、所取代。 可以说短视频在为普通民众自由表达意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开启了众声喧哗的多中心多主体多声部信息表达的话语狂欢时代。 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多有固定的程序和规范化的流程,信息的采集、审核、编辑、发排、传送等复杂环节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权威主导的层层掌控和把关,是一对多的单向度的传播与灌输。而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颠覆性地将传统媒体的规范化流程简化为实时性、点对点、双向互动乃至多元互动的信息即时性线性传播,去中心化,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便捷的即时性表达与交流。 而我们每一个人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总有表达和倾诉的欲望,现实中越来越繁忙的工作学业生活的压力,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手捧手机电脑通过短视频去了解社会、了解生命,更愿意为遥远的陌生人加油点赞,而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冲破阻碍与身边鲜活的生命说一句:你好。 带来这一切的究竟是新媒体之幸还是之殇?也需要我们对此深入思考。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借助“美图”“美颜”等技术手段优化强化了自身的“美”,更多人有了在公共平台表达和展示自我的信心与勇气,人们也因此变得更乐于分享和表达,客观上也制造了更多的快乐与美。 同时,短视频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极易获得的、更接地气的、有关注欣赏和称赞的、可以自由发布多种多样感兴趣内容的广阔平台,而这些在以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天方夜谭。短视频发布者往往不需要高昂的成本或高超的专业技术就能在平台上发表释放自己的灵感、创意和奇思妙想,凭借播放量、打赏、订阅等还可以获得经济回报。 这种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发布模式将娱乐精神发挥到极致,不仅仅使观看者和生产者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愉悦和满足,同时还可能带来经济上的补贴,何乐而不为呢? 从需求满足的心理上来讲,短视频的出现不仅填补了用户单调无聊的空余时间,满足了他们的视听需求,也呈现了更美好、更舒心的生活图景,使他们得以舒缓心情、释放压力,为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平添无限乐趣,更可以在这里看到有千千万万个平凡如我辈的普通人一起奋斗、一起忙碌、一起娱乐,也一起生活的画面,生命的多种样态也在这里悄然呈现。
短视频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交往表达方式和文化传播样态,它更直观形象,也更生动具体,其读取获得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人获取外界信息的习惯。 但科学技术往往是柄双刃剑,必须从多方面对其加以规约和引导。
众所周知,网络虽然相对于现实环境来说自由度较大,但它从来就不是法外之地。 进入短视频领域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纯粹超然具体时空之外的抽象个体存在。 在网络世界中活动的个体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其自身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等社会现实中人的属性而发表言论、展现自我、交流互动,但在网络上发出任何言论及行动的绝对不可能是一串数字代码或符号,也绝对不可能是超脱社会现实存在的网络看客与过客。 网络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也都应该时刻清醒而理性地认识到自己是拥有家庭身份、社会责任和国家义务的社会公民,无论线上线下每个个体也都应当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全部责任,也都应该保有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都应该保有对社会良知和世俗公约的基本遵循。
目前短视频领域的常态是一旦某一优秀原创作品或热播影视剧问世,平台上立刻出现大批模仿、戏仿跟风之作。 普通人似乎只要掌握基本的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就可以轻易地复制、剪切、编辑出既带有自身印记又与原作高度相似的短视频作品,侵权成本低廉且具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 而对于大量未经授权就使用作品的行为,短视频版权人在虚拟网络世界又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管与维权。 新媒体时代传统版权保护立法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今后应当更好地界定短视频作品的独创性、规范短视频作品的合理使用制度、完善防范短视频侵权的相关法律法规。
平台应当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永远都不应放弃社会责任,对恶意炒作、违纪违规的用户实行扣分、后台禁言、注销账户,甚至永久封号等惩戒措施。 目前短视频内容的生产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 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即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另一类为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即专业生成内容模式[8]。 无论采取哪种生产模式,在短视频作品的传播过程中,网络平台无疑是最重要、无可替代的信息载体和流通渠道,是集创作和传播两大功能于一体的流通枢纽。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条例规定了平台应该有效履行自身的注意义务:加强监管意识,积极采取长时间、广范围的审查措施;扩展审查手段,探索人工检验与技术监管、预先审查与事后处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提高流程效率,完善过滤审核和投诉处理的机制,同时在收到创作者或其他用户的投诉后及时审核,及时处理。 在实践中,短视频平台应该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担当起自身的审核职责。 此外,平台应该稳固自身的从业人员队伍,在保持人员稳定性的同时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通过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全国网络视听节目审核员培训班、专题学习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但是目前受技术条件、流量导向以及行业规范、从业人员数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面对海量的短视片内容,大多数网络平台的监督监管行为往往相对较被动且滞后,未能发挥最大效能。 因此为积极回应现实问题,也需要同时发动广大网民行使其舆论监督权。 舆论监督权所维护的是所有公民的共同权利,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 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广大网民监督发现短视频中是否有违法违纪、道德沦丧等内容,充分发挥广大网民的舆论监督作用。 在广大网民的监督辅助下,一旦发现违规账号,平台应该立即采取惩戒措施,还社会以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此外,移动短视频平台也应采取用户注册实名制与身份审核追责相结合的办法,严格平台用户的审核注册及注销制度。 在注册账号的同时,需告知并与每一位实名注册用户签订协议,要求其承诺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等基本原则。 同时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方式,保证平台发布的每一条短视频都是全程可追溯且实名可追责的。
网络创作来源于生活,在顺应生活反映现实的同时也应该超越平庸,努力创造经典与传奇。短视频平台可以发挥自己的主题主导引领作用,以节日或者重大事件纪念日等为契机,策划设计诸如“建党100 周年”“重走红色之旅”“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祖国”等主题专栏,引导广大短视频观看者和爱好者利用自身现有资源拍摄制作短视频,并且可以在平台开展同一主题的短视频网评擂台赛,针对同一主题拍摄的短视频根据关注度、点击量、点评内容等因素给予评价,对于其中涌现的优秀短视频内容可以采取置顶播放、定时推荐等推送方式。 如此一方面可以吸引优秀短视频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广大网民。
从内容生产的层面来看,未来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内容将向精品化、专业化、垂直化方向全面迈进。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内容生产和分发渠道的机构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在短视频领域,内容精品化将是一个长期趋势,直播及短视频的加速融合,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地进行内容精品化”[9]。 打造短视频精品,必须坚持艺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内容,并加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站在群众立场,看准问题所在,从而推出更多接地气的,能够激发广大受众内心强烈情感共鸣的优秀作品[10]。
短视频属于智力成果,具有独创性,且能以有形形式进行复制并传播;同时,短视频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传播迅速、引领文化消费等特点,对其善加引导可以促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氛围。 从2014 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即设立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对上年度和本年度优秀的网络视听节目和创新案例进行补助和奖励①具体内容参见«总局:投资超500 万网剧或100 万的网络电影实行备案»,网络信息公布时间为2017-04-25,网址链接为 https:/ /www.sohu.com/a/13628154»4_566428。,该举措的实施无疑肯定并强化了短视频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短视频的精品化之路提供了现实参考。 总之,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精品化之路,方可为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