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那尔汗·吉斯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酮症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疾病,尤其是产犊后的几天,而且常常未被确诊。高酮血症,血液酮体浓度(BHB)为1.2 mmol/L 或更高,与健康和性能受损有关,是一种常见且代价高昂的疾病。已认识到用口服丙二醇(PG)治疗高酮血症可降低真胃移位、临床酮症和30 d前从牛群中移除的风险,增加首次授精时的受孕风险并提高产奶量。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PG治疗提高了高酮血症的治愈率;然而,即使进行5 d的治疗,仍有大约40%的奶牛保持高酮血症。
有研究表明,肌肉注射治疗临床酮症与安慰剂治疗相比,地塞米松或氟米松降低临床症状的速度快40%,并提高了产奶量。在一项研究中,治疗高酮血症状态未知的产后奶牛在产犊后8 d内用异氟泼尼酮治疗。与安慰剂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接受治疗动物的BHB血液浓度升高,葡萄糖浓度降低,治疗后7 d高酮血症的患病率更高。另一项研究发现,与未接受治疗的奶牛相比,经口服PG、静脉注射葡萄糖、维生素B12和地塞米松治疗的产后早期尿酮升高的奶牛从牛群中移除的可能性高40%。最近的两项研究报告了更积极的结果,其比较了单独使用PG或单次注射长效地塞米松治疗临床酮症奶牛的短期效果。该组平均血清BHB在接受地塞米松的组中较低。有人用地塞米松治疗产后动物,无论能量状态如何,加或不加胰岛素,与未接受治疗的组相比,所有组治疗后2 d的组平均BHB均较低。
高酮血症或酮症主要见于泌乳早期,由严重的能量负平衡引起。在亚临床酮症中,看不到临床症状,但血液、尿液和牛奶中的酮体浓度(如BHB)增加。血液中BHB的浓度已被用于诊断高酮血症。研究表明,血液和牛奶BHB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并且牛奶BHB是诊断高酮血症的有用工具。有人发现BHB浓度较高的奶牛的受孕率低于健康奶牛。一项研究表明,临床酮症发病率较低。然而,亚临床酮症更常见,没有记录,而且对奶牛的整体性能有负面影响,因此对奶牛养殖户来说可能代价高昂,需要更加注意。
奶牛发生高酮血症的风险取决于其居住的牛群,奶牛早期泌乳高酮血症发生率高的牛群本身发生高酮血症的风险更大。研究显示,预测奶牛泌乳早期高酮血症发生的最佳因素包括胎次、产前血液非酯化脂肪酸(NEFA)、产前体况评分(BCS)。因此,可增强对奶牛的监测,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需引起注意:①胎次≥3头;②进入泌乳期且血液 NEFA浓度≥0.3 mEq/L;③BCS大于牛群中位数;④分娩困难。然而,这些结果并不表明第1胎奶牛或瘦奶牛在泌乳早期不会发生高酮血症,只是它们发生疾病的风险降低了。考虑到畜群水平的高酮血症发生率后,高产是泌乳早期高酮血症发生的主要预测因素。此外,增加产前BCS、增加产前血液NEFA 浓度以及与更困难的产犊过程相关的变量可能有助于在高酮血症发生之前,识别有风险的牛,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期为养殖户减少损失。
1.1 饲养管理因素
奶牛酮病发生主要是饲养管理中日粮的营养物质缺乏矿物质,尤其是分娩后奶牛摄入的糖和生糖物质过少[1],血液中的磷和钙水平均有所下降,从而引起奶牛卧床不起。
1.2 热应激因素
夏季气温过高,由于奶牛受热应激的影响,采食量明显下降,导致糖类摄入量不足,机体通过动用体内脂肪酸提供能量,使得酮体在体内聚集过多,从而出现酮病。
1.3 继发性因素
继发性酮病是由于奶牛机体的抵抗力低、身体状况不佳、肝脏功能不好、体内缺乏矿物质、机体内分泌紊乱、奶牛缺乏运动等因素造成的。奶牛在感染其他疾病时如子宫炎、真胃移位、前胃迟缓,生产瘫痪等易引起奶牛酮病发生。
1.4 内在因素
从妊娠晚期到泌乳早期的过渡与生产疾病的高发病率有关,通常与奶牛无法克服负能量平衡有关。奶牛通过动员脂肪储存,来补偿妊娠最后几周和泌乳开始时胎儿的快速生长。所有处于这个泌乳阶段的奶牛在某种程度上都必须依靠身体储备来满足泌乳需求,但长期的负能量平衡往往与酮症有关。对能量负平衡和快速脂肪分解的适应性较差导致高酮血症,定义为NEFA的过度产生和肝脏代谢不足,导致显著的酮体积累:BHBA、乙酰乙酸盐和丙酮。
产犊前后,血浆酮浓度高的奶牛患病风险增加,更有可能从牛群中移除,在第一次配种时,受孕的可能性较小,并且产奶量较低。亚临床酮症的发生率为26%~60%,而临床酮症的发生率为2%~15%。
2.1 临床症状
发病奶牛常表现为食欲下降,泌乳量迅速减少,奶牛精神萎靡,其乳汁、尿液有类似于烂苹果气味的酮体气味。发病初期血糖不会明显下降,后期血糖明显下降。
2.2 诊断方法
奶牛酮病可根据临床症状来诊断,特别注意乳汁、尿液是否散发酮味。在临床中,通常使用定性法检测血液(血清、血浆)、尿液和乳汁中是否存在无酮体,该法简单易行速度快,方法如下:将亚硝基铁氰化钠、硫酸铵和无水碳酸钠按照1:20:20的比例混合并研成粉末,然后称取0.2 g粉末置于载玻片上,加待检样品2~3滴,若立即出现紫红色,则为阳性。也可使用血酮测定仪来监测血液中酮体含量来判断奶牛是否患病,在血酮测定仪试纸端滴加2~3滴病牛血液,在3 min内可根据仪器显示来判定。还可用人医检测尿酮的酮体试纸进行测定。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测定结果必须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诊断。另外,喂养和群体行为的变化,也可用于早期识别有酮症风险的奶牛。采用上述几种方法,以增加实用性并提高酮症检测率,为养殖场降低损失。
3.1 饲养管理
奶牛要在妊娠7~8个月时进行血糖测定,如果血糖水平较低,要在饲料中添加生糖物质(如丙酸钠、丙二醇)等。另外,奶牛产前1周对血酮体进行测定,每次间隔1 d;做好奶牛产后护理和监控。奶牛分娩后要注意给奶牛投喂生糖物质,如糖蜜、丙二醇等。奶牛产后护理14 d定期测量奶牛血酮,及时发现问题。夏季气温过高,应保持舍内温度适宜,产犊后尽量多提供给母牛优质的青干草,添加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玉米为主,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钴及磷等矿物质,合理搭配日粮。
3.2 预防继发性疾病
当奶牛患有乳房炎、子宫炎、真胃移位、网胃炎等疾病时,更要注意病牛护理,注意饲料的适口性,提高病牛采食量。同时患有这些疾病更容易引起酮病的发生,所以饲养人员要对这些病牛细心照料,定期检测血酮含量来预防继发性酮病。
4.1 奶牛酮病多以生糖降酮为主。病牛可静脉滴注 50%的葡萄糖溶液500 mL,能够使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迅速升高,此方法具有明显疗效,但需要多次注射。50%的d-葡萄糖溶液500 mL,每天静脉注射一次,持续3 d。丙二醇300 mL,每天口服一次,持续3 d。
4.2 抗酮治疗。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00~600 IU肌肉注射,该操作方便易行。
4.3 单次地塞米松溶液20 mg,肌肉注射。尽管地塞米松在降低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高酮血症 的患病率方面有效果,但没有检测到治疗对生产、产后疾病的概率或首次妊娠的影响。两个治疗组(地塞米松10%,安慰剂9.3%)中30 DIM内的疾病发生率都很低。子宫炎的发生率低于预期(两组均为6.3%)。
奶牛酮病为奶牛养殖场常见的重要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奶牛产犊后产奶量过高,饲料中缺乏生糖物质和某些微量元素,同时某些其他疾病如乳房炎、真胃移位等也会继发性引起奶牛酮病。奶牛养殖场要想降低奶牛酮病的发生率,就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注意合理搭配妊娠前和分娩后的日粮,多补充一些维生素及矿物质。特别是分娩后应该多添加一些优质的青草和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奶牛分娩后及时关注奶牛产奶量的变化情况,及时关注奶牛的精神状况和血液中血酮含量,一旦发现疾病应及时治疗,如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就会加重,甚至导致淘汰或死亡。通过以上方法可降低奶牛养殖场的酮病发生率,这不仅可以提高奶牛产奶量,为奶牛养殖场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对奶牛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