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探究营养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建设

2022-12-06 10:39车会莲周忻
食品工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营养学专业课程膳食

车会莲,周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为深根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必须坚持“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以形成“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效应[2]。

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融入合适的思政元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辅助学生形成完善、正确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对于专业课程思维的启发和视野的开拓有重要意义。因此,挖掘合适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有助于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实现高等专业教育的“授以渔”目标,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领域人才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不断优化,在全国高等学校中“营养与健康”相关专业及课程的丰富,使得“营养”成为食品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主题。基于文化自信探究食品相关专业中营养学课程资政建设的路径,对于拔高营养学课程建设及推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上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食品相关专业中营养学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为目标,探究在营养学课程中如何将“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程中,以实现启发性教育。

1 营养学中的中国思维和实践是营养学课程中所蕴涵的“文化自信”

“食物”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因为这是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在“食物”这个源远流长的话题中,中国人的思维和实践对于人类不断升级的生存和生活需求的满足具有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营养学相关的瑰宝奠定了现代营养学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营养学研究的开拓提供广阔和丰富的思维和视角。因此,在营养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营养学中的中国思维和中国实践”为主线的思政元素融合,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并以此为契机加深学生的知识深度。对“营养学中的中国思维和中国实践”中具体的思政元素进行阐释说明,为启发式教育提供素材。

1.1 中国传统农业和贸易成为人类营养结构发展历史的推动力

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是随着我国传统农业和贸易发展而调整和改变的。膳食结构是现代营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我国自古至今的膳食结构变化和调整来看,农业和贸易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营养学是一个综合学科,其发展不仅要靠生物学、化学、医学等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更需要融入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以实现综合视野角度下的营养学科的发展。

我国作为人类起源的重要中心之一,传统第一产业为种植业,因此便形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这一膳食结构在后续的历史中虽有所调整和补充,但是植物性食物为主成为公认的东方膳食结构的特点[3]。我国膳食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与我国传统种植业和贸易的发展同步。膳食结构的变化记录和映射我国人民为平衡膳食所贡献的中国智慧。

我国传统的五谷“稻黍稷麦菽”奠定东方膳食结构中的主食基础,尽管一些农作物不再被当作经常食用的主食,如黍和稷,然而中国人总是在寻求更高产更稳定的谷物的智慧和实践为古代世界人民的膳食结构中的能量供应做出重要贡献,同时谷物种植历史给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提供营养政策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的重要启示。

我国传统贸易极大丰富和补充东方膳食结构中的食物种类,两汉至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带来一批西亚、北非、欧洲特有的水果、蔬菜、香料等作物,如葡萄、石榴、西瓜、胡萝卜、菠菜、黄瓜、大蒜等,极大丰富了国人的饮食,改善了国人的膳食结构,丰富了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摄入,考证传统贸易历史对于挖掘一些优秀的传统饮食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2 传统东方医学中朴素营养理论的脉络成为现代营养学“治未病”理论的先驱

在华夏民族最早追求长生的故事中,就能看到传统东方医学的萌芽,发现朴素营养理论的形成脉络。传统东方医学中的朴素营养理论的脉络与现代营养学中“治未病”的大健康观念相契合,传统东方朴素营养理论是现代营养学理论开端的先驱,同时现代营养学理论应该继承和发展好这一瑰宝,推动现代营养学的发展。

在周朝,食医就是医生的一个单独分类,专门负责食疗,对疾病进行预防和调理。早在2 400年前的《黄帝内经》最早明确提出平衡饮食的观点: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是大米、小麦、谷子、黄黏米、各种豆类,泛指可以被人类食用的各种谷物;“五果”是李子、杏、枣、桃、板栗,泛指水果和干果;“五畜”指牛、犬、羊、猪、鸡,泛指各种畜禽;“五菜”是葵、韭、藿、薤、葱,泛指各类蔬菜。以谷物为主要能量来源,以肉蛋奶等食品补充蛋白质和脂类摄入,以蔬菜水果为辅助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这与现代营养学的膳食金字塔的指导思想是不谋而合的。书中还提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是说饮食要不仅要有节制有规律,暴饮暴食会伤身。同时还应尽量按照不同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与人的不同体质对应的调和相宜之道进行食用,方能补精益气,健康长寿。可以说,“药食同源”理念一直贯穿在中医理论基础中。至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中更是提出许多具体的“药食同源”的名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可温中补虚,祛寒止痛;甘麦大枣汤,可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百合鸡子黄汤,可清滋心肺,益阴养血等等。在没有现代分析技术,不知道食物营养元素组成及含量的情况下,先人根据“神农尝百草”式的精神和智慧的经验积累,总结出这样一套“古代营养健康指南”,实属不易。

中国古典营养学理论体系浩瀚繁杂,甚至超越当代知识理解范畴,对现代营养学的发展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确是民族文化之瑰宝,在历史长河中国人对于世界人类营养与健康的发展提供“食疗”或“食养”的中国思维和真正实践。

1.3 传统食品加工技术中工艺历史成为现代营养性食品工业发展的珍贵宝库

伴随着食物供给的不断富足,人们开始将对营养的追求诉诸对食材烹饪和初加工的实践过程中,中国智慧应用于食品加工中成为推动营养发展的重要实践。

豆腐的发明解决了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如植酸阻碍蛋白质和钙消化吸收的问题,大豆的蛋白吸收率从60%提高到90%以上,这对于缺少动物来源食物的先人而言,其重要性不亚于一场营养革命。由豆腐制作衍生出来的豆干成为当代植物肉的鼻祖。除了豆腐,古人在实践中深知大豆蛋白与其他植物性蛋白的不同,充分利用大豆这种食材,利用传统发酵工艺生产富含氨基酸的豆酱和酱油等食品,将大豆蛋白的生物利用率再次拔高,同时为世界发酵食品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4]。

中国历史长卷记录着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在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中所囊括的传统食品加工技术才成为现代营养性食品工业发展的珍贵宝库。现代营养性食品是当代营养研究的重要方面,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食品加工理念和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是中国智慧和中国实践推动营养食品发展的重要贡献。

2 营养学中的中国思维与实践的“文化自信”的启发性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需要教师的主导,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让学生真心体会营养学中的中国思维与实践,才能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才真正地实现“文化自信”培养的最终目的。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所挖掘得到地思政元素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地方式,一方面要将思政元素提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较为“显眼”的重要位置上,另一方面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时尽量“隐形”,以使学生在不断启发中得出水到渠成的结论,从而切实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显性”和“隐性”平衡的问题上,需要在课程教学环节设计中进行把握。营养学课程中思政启发性教学设计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重要环节如下。

2.1 整体提高教学团队对于营养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

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是一门课程进行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因此教学团队对于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思政元素能否融入专业课程中。因此,为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优势,专业课程的教学团队应自上而下提高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一方面教师团队中的个人应对营养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具有思考和见解,为能够巧妙地融入到讲课过程中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团队在教学环节设计地过程中应适当对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中,作为某些章节中应当囊括的重要教学内容进行开展,甚至是在教学效果考核环节适当增加思政教育效果的考核内容,以整体提高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

2.2 着重把握营养学关键章节的教学中的思政元素的融入和启发

在营养学专业课程中,绪论课作为辅助学生整体把握课程内容和营养学知识架构体系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绪论课程中将营养学的中国思维和中国实践作为专题进行讲授,对于帮助学生扣好营养学学习的“第一粒扣子”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从营养学历史发展和中国思维实践的贡献的2个角度重视绪论部分的设计,培养学生历史唯物观和哲学启迪的思维习惯。在教学方法上,尽管绪论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课,但为提高绪论课程的启发性,应适当摒弃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建议采用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前围绕主题引导学生主动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考的思政元素融合专业课程的目的。

2.3 汲取学习思政课教学中对于学生德育培养的手段和环节

为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中地思政元素对于专业人才的德育教育,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时,可适当借鉴思政课程中的一些教育手段,其中以读书报告为例。学生在传统学习的过程中,仅关注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对于专业相关的人文内容大都忽视,这一定程度上会让教师后续的思政元素的讲授变成无法深入人心的强硬融入,有时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从体系化书籍的阅读出发,可以启发学生在读书中的思考和体会,为后续课堂讲授奠定基础。如在传统东方医学中朴素营养理论的中国思维使如何与现代营养学理论相契合,以及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实践使如何助力于人类营养的发展,教师针对这2个专题可以推荐相关书籍,引导学生进行长期阅读,在课程考核时将学生对于专题的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归纳整理和报告形成进行考核评估,以让营养学文化历史的学习贯穿于整个营养学课程中[5]。

3 结语

在营养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是发挥“三全育人”优势的重要路径。为此,营养学教学团队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重点关注中国思维和中国实践对于营养学的贡献是营养学课程中所蕴涵的“文化自信”,以此丰富和坚定学生对于“文化自信”的底气,以培养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在责任感并开拓思维和视野。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入,应从提高教学团队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责任感,以优化思政元素在教学环节中的布局,从而有效地实现营养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巧妙融合,进而实现专业课程中的正确价值观的输出和“育人细无声”的课程思政的目标。

猜你喜欢
营养学专业课程膳食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膳食纤维对母猪肠道的作用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速滑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补充措施
膳食纤维不是越粗越好
漫谈大学生营养学普及
医学院校本科的营养学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